淘客熙熙

主题:【入木三分】美国社会亏待了这些中国精英?ZT -- 裙裾飘飘

共:💬36 🌺5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入木三分】美国社会亏待了这些中国精英?ZT

最近的网上文字,提到美国华人的,(或英国)反反复复就渲染一个感觉:他们压抑,失落,生活在社会底层,(或他们那个白领阶层的底层)他们终年穿着廉价的衣服,精神空虚,长吁短叹。他们没有融进美国社会,却又赶不了国内的时髦。这样的形象终究很让人疑惑,不知道究竟是这群人出了问题, 还是美国这个社会亏待了这些中国精英。

其实,今天的北美华人社会地位与上个世纪早不可同日而语。相当一部分中国的最优秀人才在美国成为专业人士或商界人士, 在专业上,社会地位上并不比别的族群差,甚至更好,不知抱怨从何而来。有的中国人耿耿于怀“主流社会”, 就是在美国人当中,又有多少人挤进那个抽象的“主流社会”? 绝大多数普通美国人在这里生活了几代,不也就是工薪阶层,辛辛苦苦买房,供子女读书,再享受日常生活的平凡乐趣?怎么你这几个中国人才来几年,就咬牙切齿念念不忘人家的“主流社会”?不进入主流社会就不活了?难道边缘没有就没有自己的生活和乐趣?斗胆问一句,在我们自己的祖国的时候,您“主流”吗?

有人觉得国内的生活丰富多彩。仔细想想,国内的大城市里,多少普通年轻人到周末也就是弄一些盗版碟来看半天,热衷上网消磨时间,胡吃海喝胡侃, 看花边新闻。一旦侃到国事,社会风气,也还是天凉好个秋吧。多少中年人被几十年间社会政治的翻云覆雨搞得兴致全无,外表道貌岸然,骨子里是玩世不恭的犬儒主义。中国社会表面的丰富掩盖不了内里的贫乏和虚空,高级的餐馆娱乐场所纵然夜夜灯红酒绿,谁都知道他们都是公款消费在支撑,是“主流社会“践踏非主流下层妇女的地方。媒体虽然在爆炸式扩张,但是他们所提供的信息量和多元度与数量并不成正比,蓄意的封锁和误导随时可见。一位在上海做报纸记者的朋友说他有一种“自我强奸“的感觉。美国的媒体当然倾向性很强,看看他们对神州5号的报道就暴露无遗。但是,在美国,你尽可以看新华网,CCTV,人民网来“消毒”,即便美国的带有敌意的报道方式,也未尝不可以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新闻的绝对客观性从来是不存在的,但信息的多元化绝对可以为人的思考提供分析辨别和选择的机会。理性是在自我辨析中培养的,而不是被伪装的正确引导出来的。

精神上的寻求,反思和重新定位是很重要的。很多在北美的华人过去很少严肃对待灵魂,人生的本质这类带有终极性的问题,是在来美国以后,才因为教会的活动,接触到基督教,接触到真正的信仰自由,很多人从此皈依,完全重新地反思过去几十年所受的教育。在活跃的教会活动背后的,其实正是制度对信仰自由和思想多元化的严格尊重和法律保障,而习惯了一元化灌输的大陆中国人,已经是这种制度和自由原则在精神领域的受益人。

说到吃,对中国人来说是唯此唯大的。大多数的中国人在国内的时候,也是要自己做来吃的,中午忙了,也就是一个简单而又不尽卫生的快餐盒饭而已。谁有工夫每天吃各地名菜?在美国,稍大一点的地方,什么国内的调料都能买到,甚至比国内还全一点,质量似乎更好。在国内,虽然各地菜系都有机会品尝,但美国更国际化,泰国菜,越南菜,墨西哥菜,韩国菜各有特色,价格也适中,只要放弃中国菜唯我独香的狭隘心态,不时享受各国美食完全是一种惠而不费的乐趣。 尤为重要的事,自费吃饭虽然没有曾经的公款吃喝的阔绰,但内心是坦然自在的。穿着方面,可能有的中年来美国的知识分子对衣着不太讲究,如果这样,他们在国内也一定不是太在意衣着的人。但只要愿意,随便在Mall里逛一下,随时可以找到价格完全可以承受的毛衣外套皮衣西裤等。 还不愿买的话,则完全就是自己的个人选择,无法代表华人的生活状况。

另外,名胜,文体设施,音乐会,图书馆,媒体都是公平的社会资源,是改变生活枯燥乏味的手段,和重新构建精神生活的途径。去图书馆看看美国人写的历史书如何描述朝鲜战争,是否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自己的文明? 参观一个历史纪念地,听一次免费的音乐会,是否也是一种乐趣? 并且,美国的历史纪念地南北战争同等地纪念, 绝无抹煞和歪曲。这样的有利条件不去利用,成天哀哀怨怨何宜?记得龙应台写过一篇文章,描述一位从大陆到德国访问的作家,这位作家在国内愤愤不平,向往西方自由社会,但是到了德国后,任何重要名胜古迹都无心看,一开口就是“朱槠基”又如何如何。 龙应台说这是一种“中国病。” 一位美国的中国文学学者也指出过, 中国知识分子开口民主,闭口自由,但是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却漠不关心。

海外华人的所有问题和困境,归根结底都是这个“中国病” 造成的矫情。美国社会没有也不必偏爱中国人,但也没有特别的歧视中国人,而“中国病“的表现就是过度的民族本位,不肯以开放的心态正面接受所在国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缺少没有多元化的熏陶,没有宽容平和的心境,除了出人头地外别的一概不考虑。 中国人纵然经济实力强大,在东南亚国家仍然处境不好,正是因为这种又骄傲(看不起马来人印尼人泰国人)又唯利是图的性格。 有一位研究华人史的菲律宾华人写过,华人宁愿花钱雇家丁保卫住宅安全,也不愿意花钱为社区做点贡献。移民,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对过去的抛弃,从当年的清教徒到今天的非法偷渡客无一例外。这种抛弃,虽然不是决裂,但必须建立在自觉接受所在国文化的基础上,这并不涉及什么可怜的民族自尊心问题。 中国人只有更加认同所在国的文化,更加乐观积极,享受生活,(不论钱多钱少)少点患得患失,栖栖惶惶,心态才会真正正常起来。

有一次,照例讨论到回国的问题,一个刚从国内回来的留学生同学很平静地反问了我一句:“中国有什么好?” 我佩服这样的坦率。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如果你无力反抗,那就闭上眼睛享受吧!

忽然想到这句话了

家园 呵呵,看到尊严的讨论,又看到这个老帖被顶上出来

最近的网上文字,提到美国华人的,(或英国)反反复复就渲染一个感觉:他们压抑,失落,生活在社会底层,(或他们那个白领阶层的底层)他们终年穿着廉价的衣服,精神空虚,长吁短叹。他们没有融进美国社会,却又赶不了国内的时髦。这样的形象终究很让人疑惑,不知道究竟是这群人出了问题, 还是美国这个社会亏待了这些中国精英。

确实入木三分。这种人总生活在愁眉苦脸之中,怨这怨那。

家园 很正常

到美国的老中,大部分都是抱着改变命运的目的来的,当然还有少部分,就是来开眼界学东西的。抱着改变命运的心态能不着急么?能不“贪得无厌”么?人说三代培养个贵族,其实就算正常心态,也至少要两代才能培养出来。

家园 只说一个现象

俺自己来美国不久,不过3年,研究生的同学,早的来了快5年,俺大学的同学,来得早的已经快10年了.

和同学们聊天,基本的论调是相似的,不到5年的,基本认为,还是择机回国好,有机会回国的,都觉得还是在国内自在,也已经有成功回国的(年薪>20W).超过5年的,基本认为"回国有什么好?",有机会回国的,基本是盼归.

呵呵,只说现象,也许我的观察还不够多.

家园 是啊,其实有就是一习惯

人在哪里生活都能习惯的。

家园 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

来了10年的,都是九十年代来的,国内知识分子待遇还比较差、技术人才也没有太大市场,所以觉得回国没什么好。

五年内来的,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报酬相当高,这类人的生活较美国也没有多少差距,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回国也不错。

家园 这种弱器的文字一笑可也

他们瞧不起“中国病”大概是因为他们狠自豪地患上了“美国病”吧。

从2、30年前出国几乎就是“发达”的同义词到现在的海龟乃至海带以及那么多人在出国和国内发展之间举棋不定。大的趋势是很清楚的,发展的成就也是巨大的。这成就里面基本没有这些自命不凡的鸟人什么事。

家园 本文原作者估计是几百年呆火星没回国吧

或者是在国内的苦日子都被他赶上了。

至少在欧洲留学的这帮人,2005年后出国的大多数都想着毕业后赶紧回国,省得遭那份洋罪。

家园 nod。欧洲也差不多。至少法国是这样。
家园 遭洋罪还在其次,错过机会才是要命的。
家园 talk is cheap

前几天去一个华人的理发店,一个顾客在那里和理发师大吐苦水,怎么错过了国内的好时机,要是早买房子,现在发大财了。听了实在好笑。咬人的狗不叫,觉得好就赶紧去做吧,这么好的见识用得着免费给理发店的陌生人吗--我都免费听了一耳朵。理发师和这种人搭话,也就是看中他的理发生意,断断不会和他合伙做生意的。失去机会就罢了,还要做冤妇,实在是双倍的loser。

家园 看了楼下诸多新义和拳民似的回复

看了楼下诸多新义和拳民似的回复,我觉得很好笑。楼下某些回复根本就没有看懂原贴的意思。当然以他们的中文水平,不可能看不懂,只可能是不看,或不愿意看。正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正如同我在某篇文章中所说的尊严的选择, 他们根本不看,也不理解原文谈的是什么,就马上歪曲成: 你可以选择做外国人来获得尊严,我们没有选择。

像这类文不对题的攻击,让人哑然失笑。

看懂原文再发言。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所以以后就不要再对牛弹琴了

让人家自娱自乐去吧

家园 老是那几个角色

唐僧才和他们搭腔。原创?my ass...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