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文摘】笑谈王教授评“李广难封” -- flyingcatgm
以名誉动人而取文士,且也跻潘岳于陆机,拟延年于谢客,非大利大害之司也,而轩轾失衡,公论犹绌焉,况以名誉动人而取将帅乎!将者,民之死生、国之存亡所系者也。流俗何知而为之流涕,士大夫何知而为之扼腕。浸授以国家存亡安危之任,而万人之扬诩,不能救一朝之丧败。故以李广之不得专征与单于相当为憾者,流俗之簧鼓,士大夫之臭味,安危不系其心,而漫有云者也。
广出塞而未有功,则曰“数奇”,无可如何而姑为之辞尔。其死,而知与不知皆为垂涕,广之好名市惠以动人,于此见矣。三军之事,进退之机,操之一心,事成而谋不泄,悠悠者恶足以知之?广之得此誉也,家无余财也,与士大夫相与而善为慷慨之谈也。呜呼!以笑貌相得,以惠相感,士大夫流俗之褒讥仅此耳。可与试于一生一死之际,与天争存亡,与人争胜败乎?卫青之令出东道避单于之锋,非青之私也,阴受武帝之戒而虑其败也。方其出塞,武帝欲无用,而固请以行,士大夫之口啧啧焉,武帝亦聊以谢之而姑勿任之,其知广深矣。不然,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燕疑乐毅而偾,而武帝何以收绝幕之功?忌偏裨而掣之,陈余以违李左车而丧赵,武侯以沮魏延而无功,而卫青何以奏寘颜之捷,则置广于不用之地,姑以掣匈奴,将将之善术,非士大夫流俗之所测,固矣。东出而迷道,广之为将,概可知矣。广死之日,宁使天下为广流涕,而弗使天下为汉之社稷、百万之生灵痛哭焉,不已愈乎!广之为将,弟子壮往之气也。“舆尸”之凶,武帝戒之久矣。
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之心,正恐其不能胜任之在此也。受命秉钺,以躯命与劲敌争死生,枢机之制,岂谈笑慰藉、苞苴牍竿之小智,以〔一〕得悠悠之欢慕者所可任哉!
这篇文章批判李广沽名钓誉是不正确的,但对漠北一战汉武,卫,李三者关系的分析是相当到位的。
借李陵而阐述自己对明末那段惨痛历史的感想。王船山先生对李家有看法是出了名的。他的思想是杰出的,但不等于就忽视了他的一些具体问题。
其关于漠北一战对李广的说法,不客气的说,非常偏颇,某些地方简直就差说“莫须有”“意欲”了。
探索“飞将军”名号的来历
作者: 瑾君
李广将军之所以能够威震华夏、流芳百世,估计跟他那个威风八面的名号“飞将军”有关,自古以来名号就是最好的招牌,所以有名号的李广其知名度就远远超过秦朝的蒙恬,尽管前者没给过匈奴人任何重创,而后者却实实在在地将匈奴人驱赶了七百里,占领了水草丰美的河朔草原。(后来被匈奴人夺回去了,再后来又被卫青夺回来了)
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飞将军”这个名号的来历吧。
《史记-李将军列传》提到“飞将军”的地方只有一次,那就很好办,把这个名号出现时的前因后果分析一下就知道了。
在“飞将军”三个字出现之前,李广作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什么事呢?就是在元光五年四路大军出征匈奴之时,李广带的一万人全军覆没而他自己被俘,匈奴人将他放在一张绳网中间,用两匹马抬着回去领功。可是别担心,咱们李将军出身名门、猿臂善射,单挑功夫绝对是中原武林第一人。且看李大侠,哦不,李将军是如何逃脱的:先是装死麻痹对方注意力,悄悄瞅准了一匹好马;看时机成熟便突然飞身从网中跃起,夺了马和弓箭飞速逃跑,看有人追便回身射死好几个。这下子惊得匈奴人目瞪口呆:不得了了,这位汉朝将军会飞啊!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回来后,根据汉朝军法,全军覆没乃是死罪,但可以出钱赎罪。李将军自然是花钱买命了,要不后面的故事哪里来。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被王立群教授忽略掉的公报私仇杀霸陵尉事件,跟本文关系不大,不说也罢。
然后由于韩安国在右北平战败,朝廷便重新启用李广,职务是右北平太守。就是在这里,文中第一次出现“飞将军”三个字: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史记-李将军列传》
表面看来,是李广镇守右北平的威风吓得敌人不敢靠近,于是送了个外号“飞将军”给他。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若干疑点。
首先,匈奴人为什么如此害怕一个被己方俘虏过的将军,我想不通。对于军人?蚁氩怀龌褂斜热??裁弧⒄桨鼙环??苋璧木??恕?
其次,匈奴人好几年不进攻右北平,真的是“不敢”?众所周知太史公对李广的偏爱,加上他既不是随军记者又不喜欢军事,所以他说匈奴“不敢去”,我们只能肯定匈奴“没有去”。至于为什么没有去,在下结合军事常识以及汉代地图来分析一下:
李广镇守右北平的时间是在韩安国兵败和再一次(跟随卫青)出击匈奴之间,也就是元朔二年到元朔六年之间。这期间汉匈之间的状况如何呢?元朔二年,卫青夺取河朔,汉朝成立朔方郡。河朔草原对汉匈双方的重要性不亚于三国时期被抢得眼红并陆续送掉周瑜、关羽、吕蒙、刘备性命的荆州,匈奴人丢掉这个命根子自然也眼红,所以接下来几年,双方都在河朔附近的代郡、雁门、定襄、上郡拉锯,匈奴人没完没了地来骚扰,汉朝暂时没有大规模出击,只是积蓄力量;直到元朔五年,卫青率部一举歼灭了匈奴右贤王,不仅把匈奴从中间拦腰砍作两截更断绝了匈奴人夺回河朔的希望。
也就是说,李广镇守右北平期间,匈奴人的主要注意力都在河朔周围(今内蒙古河套地区),距离右北平(今辽宁境内)远着呢。既然顾都顾不上那里,又何来“不敢去”之说?(ps:不要因为“右北平”长得象“北平”就说那里是今天的北京了,完全两码事)
好了,罗嗦到现在也该给出结论了。回到一开始的论题,“飞将军”的名号是怎么得来的?我的推测有两种:
1、匈奴人在目睹李广飞一般从绳网中逃脱之后,第一次见识到如此高超的武艺,惊叹之余便称之为“汉之飞将军”。这是李广将军一生中最接近于“飞”的时刻。
2、匈奴人在元朔二年到元朔六年期间一边焦头烂额地跟卫青较劲,一边忙里偷闲地给远在渤海边的李广将军取了个名号“飞将军”,根据是什么,不知道,太史公没记载。
两种推测我都列出来,读者筒子们愿意认同哪一种悉听尊便;或者您给推测出第三种、第四种来,不胜欢迎之极。
不是我说的,大家别对我发火。不过人家指出右北平在今辽宁境内,在下地理盲,找人认证一下,因为,要真在辽宁境内的话,当时李将军好像真的把守的不是什么战略地位太重要的地方。
你刚来,还是先看看前面各位的发言再说吧。不想说那么多了
要不是看那篇文章不顺眼我费劲找代理上西西里河发言干什么。
“这几篇”
”春秋史话“第一二页的最近的几篇讨论
还有后世那么多人。这时就不叫因人废言了?
《汉书·李广苏建传》
“居无何,匈奴入辽西,杀太守,败韩将军。韩将军后徙居右北平,死。于是上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
再来看资治通鉴:
元光六年:
“秋,匈奴数盗边,渔阳尤甚。以卫尉韩安国为材官将军,屯渔阳。”
元朔元年:
《资治通鉴·卷十八·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秋,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馀人,围韩安国壁;又入渔阳、雁门,各杀略千馀人。安国益东徙,屯北平;数月,病死。天子乃复召李广,拜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之后才是:
“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青斩首虏数千人。”卫青的攻击是在匈奴秋季入寇之后,更像是一次反击。
到了元朔三年:
“匈奴数万骑入塞,杀代郡太守恭,及略千馀人。”
“匈奴又入雁门,杀略千馀人。”
元朔四年:
“夏,匈奴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
卫青的那次出击并没有大的震慑效果,匈奴所攻击的主要方向正是代郡和雁门郡,而与此同时他们依然“不敢入右北平”这是为什么?若李广“没么了不起”,他们何以不再进攻辽西和右北平而要进攻卫青当年出击的代和雁门?
看清楚时间关系,因果关系,文摘所引文显然是没理清。
治所在平刚(今辽宁凌源西南),东汉时曾有变化。
匈奴二万骑入寇,攻略辽西,渔阳,雁门,威胁到汉匈边境的整个东半段,之后朝廷才调李广任右北平太守。
他没抗过清么?
http://www.hengyanglib.org/ReadNews.asp?NewsID=518
他为满清政府效力了?他向满清政府宣誓孝忠了?他为清政府歌功颂德了?你说他当顺民,《读通鉴论》和《宋论》是什么时候写出来的?
这是《史记 韩长孺列传》里面明确说的。
按照《匈奴列传》的时间顺序,元朔元年,匈奴先入渔阳,后入雁门,武帝随即派卫青出雁门、李息出代郡反击。
元朔二年,卫青出云中,击破楼烦、白羊王,攻下河南地。
此后,伊稚斜自立为单于,连续袭击代郡、雁门、定襄、上郡、朔方等地,汉又以卫青为大将军,出兵击破匈奴右贤王。
从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看,双方的斗争逐步趋于白热化。
卫青对匈奴的打击之沉重,远非李广可比,匈奴仍然连续不断袭击,丝毫没有躲避的意思,可知“匈奴畏广之略,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的说法并不确实。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双方斗争重点转向中部,匈奴人需要全力周旋,无力在东部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