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上海的里弄建筑 -- bigc

共:💬16 🌺1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上海的里弄建筑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这样写道“上海的弄堂是种类繁多、声色各异的。那种石库门里弄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一堵墙上。一旦开门进去,院子是浅的,客堂也是浅的,三步两步便穿过去,一道木楼梯在头顶。木楼梯是不打弯的,直抵楼上的闺阁,那二楼临街的窗户便流露出了风情。上海东区的新式里弄是放下架子的,门是镂空雕花的矮铁门,楼上有探身的窗还不够,还要做出站脚的阳台,为的是看街市的风景。院里的夹竹桃伸出墙外来,锁不住的春色的样子,但骨子里头却还是防范的,后门的锁是德国造的弹簧锁,底楼的窗是有铁栅栏的,矮铁门上有着尖锐的角,天井是圈在房中央的,一副进得来出不去的样子,西区的公寓弄堂是严加防范的,房间都是成套的,一扇门关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墙是隔音的墙,鸣犬声不相闻的,房子和房子之间隔着宽阔地,老死不相见的。但这防范也是民主的防范,欧美风格的,保护的是做人的自由,其实是做什么就做什么,谁也拦不住的。”

这段文字中,王安忆白描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上海弄堂,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和公寓里弄,其细腻的笔触也赋予不同形态的里弄建筑点滴的生命,使其带着各自不同的性格。

正如这种传神的描绘那样,石库门建筑从外观上保持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封闭式深宅大院的样式,但面积和尺度大大缩小,空间变得紧凑甚至有些局促,由于早期的住宅每户都有一个简单的石料门框,内配黑漆厚木门,所以将此类住宅群一律称为石库门里弄,只是到了后期,不断改进的新式石库门建筑才开始注重石库门本身的装饰,一般在石料门框上方有三角形圆弧山花,上面有西式砖雕或石雕,在砖券、柱头等部位也出现了西式装饰。位于陕西南路建国西路转角上的由法商建造的步高里可以归到这一类建筑中。

从上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在石库门里弄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式里弄住宅,考虑到小汽车的通行和回车,有了总弄和支弄的明显区别,天井没有了,用矮墙或绿化作隔断,外观基本上西化了。更为突出的是水、电、煤、卫生设备已较为齐全,有些新式里弄住宅还有煤气和热水汀等设备,生活的舒适度不言而喻,在这一片街区中,有复兴坊、万宜坊、花园坊、万福坊等众多的新式里弄住宅,而建于1925年的凡尔登花园(长乐村)和1927年的霞飞坊(淮海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记得80年代,陕西南路上有一家名叫卡布基诺的咖啡馆,就是凡尔登花园中的一套,那洋派的名字以及蜡地钢窗带小花园的洋房,曾吸引了许多对老上海充满憧憬的文学青年。如今这间咖啡馆已经改换成了一家时尚小店了。

上世纪30年代后,新式里弄开始转向花园里弄、公寓里弄,出现了更为舒适更为精致的里弄住宅,每一户门前都有庭院绿化,建筑标准更接近花园洋房,完全的欧洲建筑,陕西南路和复兴中路交界中的陕南村就是代表作品之一。

这一街区有着良好的规划设计,还有来自西方的民主自由的政治空气和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无论是商贾巨富,军政要人,还是文化艺术界人士都选择此地为最佳居所。这些里弄住宅里更有为数众多的名人故居。就以淮海坊为例,这里的街坊共占地1.7公顷,它南朝南昌路,北面是淮海中路,东面为茂名南路,有楼房199幢,规模很大。淮海坊5号是进步人士杨杏佛的住宅,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住在42号,64号曾经是许广平的寓所,鲁迅全集就是从这里开始筹备、编辑、出版的。著名文学家叶圣陶,一代画师徐悲鸿都在这里寓居过。

以浪漫才情闻名于世的诗人徐志摩则住在不远的南昌路上的花园别墅11号,与他相邻还有著名的电影导演应云卫,凡尔登花园里有丰子恺的日月楼,复兴坊里有大律师史良的寓所,花园坊有著名学者徐懋庸,作家记者曹聚仁和画家关良的寓所,万福坊有“大公报“主编徐铸成和主笔胡政之的寓所,万宜坊有著名作家丁玲的寓所,还有保留至今的邹韬奋故居,南昌路上还住过著名电影演员赵丹,以及书画大师钱君陶。

到了1949年,里弄民居虽然有其优点,但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人民政府建造了大量的新工房,因此49年之后,再也没有新的里弄民居出现了。里弄建筑就此成为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突然想起小时候跟着老辈们去“里弄”里串门,“娘姨”打开门时,老先生坐在太师椅上,闭着眼睛享受着美妙的西洋音乐,午后慵懒的阳光斜斜的映进来,混合着茶几上袅袅升起的丝丝缕缕的清香,那一刻至今还历历在目。这就是上海,这就是骨子里都融进了西方血液的上海文化。

元宝推荐:希宝,
家园 南昌路110弄25号上还住过蓝萍,隔壁住过陈独秀

南昌路上还住过著名电影演员赵丹

赵丹住几号?

家园 现在上海地名中的“xx新村”一般建造于什么时候呢?
家园 上海xx新村不多吧
家园 赵丹说是69弄3号,和叶露茜的住宅

后来和黄宗英就到复兴西路新康花园了。郭沫若是南昌路180号。

南昌路在旧上海时称为陶尔斐斯路,又叫环龙路,属于法租界。

家园 有啊

真如新村、真北新村,上农新村,天山新村,曹杨新村、田林新村、中原新村,曲阳新村,甘泉新村,商业一村、公交新村,海员新村,明园新村,友谊新村、阳光新村,城市花园、共富新村等 ......

有啊
家园 你说的这个都是解放后了

曹杨新村是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更多的是动迁以后的事情了。

家园 受教了,谢谢!
家园 言重了,不敢当
家园 南昌路44号

曾经是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二十年代在这里进出上班的名人,不仅有胡汉民、于右任、邵力子、叶楚伧等,还有,毛泽东。

家园 花!

有照片就更好了

家园 最后一句话不敢苟同啊

这就是上海,这就是骨子里都融进了西方血液的上海文化。

也就是形似西方文化,还没有融到骨子里去,里面还是中国货啊。

有啊
家园 “新村”一词已经渐行渐远了

新村,80年代以前多半是为福利分房建造的,之后多半和动迁有关系。90年代末住宅商品化后,为了迎合大家对时尚的追求,即使是政府建造的住宅区也会起一个比较个性化的名字,比如为世博动迁户建造的大型动迁基地便取名“浦江世博花园”。貌似已经很久没有出现新的新村了。

家园 的确
家园 还是融进去了,要不怎么在形式上表现出来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