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国际形象及其它 - 与酒兄商榷 -- 润树
最近有人就中国的尊严问题接连发帖,酒兄跟了两个长帖,说明自己的看法。总的来说,我觉得你的分析比较全面和理性,得到一些河友的肯定。我根据自己在西西河半年的经验,对你的写作态度是非常认同的。这里就把你作为可以理性讨论的对手,就你贴子中提到的新中国前三十年在国际上的负面形象和被孤立的看法,提出来共同讨论。
你反复说到中国在国际上的负面形象,而且特别提到是在1979前,即新中国的前三十年里面,我不知道你是以什么为判断的标准,又是以什么证据来支持的。其实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国家,站在自己的立场,根据自己的观察,都可以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做出自己的判断。我不知道你提出的这个判断来自何方。估计是以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来做出的评断,但是如此评判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客观,被世界/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我不知道。你确实为这个判断提出了三个原因,如下:
(1) 强国政策无可避免的道德劣势;
(2) TG的无谓失误;
(3) 西方国家出于文化上的偏见、意识形态上的敌视,以及竞争意识和危机感,而刻意打压孤立中国;
把这个结果完全归因于西方的刻意打压孤立,与完全归因于TG的政策,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你认为前两个要由中国自己负责。但这好像是你帮他们找出来的原因(它们客观与否我在以后的帖子里会作评论),是否就是那时(1979年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形成负面评价的主因,我还是不清楚。
我这么说,可能有些河友觉得是故意纠缠,中国在西方国家里的负面形象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问题正在这里,你觉得显而易见,可能是你现在的感受,而不见得就是1979年前整个国际社会感受到的中国的形象。这里我要再次强调如果这是一个公论,那么它应是来自整体的国际社会,而不只是西方国家,同时要顾到它的时效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电视媒体尚未充分发达(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也处在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下,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对中国有多少了解,又做出了怎样的评价,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
当然,我不会蠢到连新中国在前三十年里所做的某些事情给世人造成了负面印象都要否认。但如果只说负面形象,不说中国在世界上的正面形象,是否是在对两者作了综合评估后得出负大于正的结论呢?如果是,那么又是如何量化的呢?
鉴于此,我在这里要罗列一些新中国在前三十年里为自己在国际上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所做出过的一些努力。
1.抗美援朝 - 将不可一世的美国军队赶回三八线,顺便把外人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扔到了太平洋。
2.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五项原则,周总理率团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大获成功。
3.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给以积极的支持。
4.对亚非拉各国人民以及美国黑人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的斗争的积极支持。
5.反对苏联控制,顶住苏联的威胁,维护了中国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的尊严。
6.对弱小国家提供经济援助。
7.逐渐改善了与欧洲,日本和美国的关系。
8.与世界上116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我以为,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是为了要博得西方人的喝彩,或者为了在他们那里树立个“正面”形象(特别是就那段时间而言),而牺牲自己或其它国家的利益。中国在1971年进入联合国,是三分之二的成员国压倒性投票通过的。当乔冠华代表中国首次出席联大会议时,获得大多数代表的极其热烈的欢迎,乔老爷仰面大笑。要说中国那时在世界上是负面形象为主并处于孤立之中,是难有说服力的。而且,在此后几年,世界,包括西方各国的首脑,像竞赛一样,纷纷到中国访问,并以能见到毛泽东主席为荣,连尼克松这样的人物,到了北京,都是在得到临时通知的情况下,屈一国元首之尊,匆忙赶去毛主席的书房会见。你说这是他们对一个形象负面的国家正常的态度么?
事实上,新中国在毛主席,周总理,陈毅,乔冠华等主持下进行的外交活动基本上是成功的,他们打下的坚实基础,中国现在还在受益。如果仅拿一个“负面形象”的帽子套在新中国的头上,并且达三十年之久,我认为对他们这些人是不公平的。同时,我以个人在七十年代初开始多年阅读《参考消息》的经验,看那时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以及各国媒体对中国的评论,认为“负面形象”的帽子也是不符合实际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如果你坚持这么说,那是你的权利。
我还要进一步推断,有些人对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国际形象其实并不了解,但可能受到了两个信息来源的误导:一是把过去二十几年西方媒体加在中国头上的负面形象转到了前三十年的中国头上,二是受了某些中国人对前三十年妖魔化的影响。第一点,西方媒体对中国妖魔化的目的不难理解,酒兄也列出了一条,是非常有力的说明。我这里来分析一下第二点。为什么很多人无论分析什么问题,总是要在78或79年划一条线呢?我想是“毛泽东时代”(或“闭关自守年代”)和“改革开放年代”这两个大筐容易装东西的缘故。我不否认,这两个年代确有很大的不同,但有些人利用了那时共产党党内政治斗争的结果来基本否认新中国前三十年的作为和成就。这样的现象,在前三十年也不鲜见,就是一个人被从政治上否定以后,他的一切也就跟着被否认或不提了。对于此种政治斗争的手段和思维方法,后人还是不要延续的好。同样的,改革开放时期取得了成绩,也不是就没有负面的东西。照我看,这二十几年给外人负面印象的东西,比前三十年可能还多一些。毕竟,新的东西更容易记忆,利益相关的事件也更能激发提出来的动机。比如智慧产权拉,廉价童工拉,人民币汇率拉,等等,这些和他们实际利益相关的东西,自然就比其它的东西,像“无烟工业”,矿难,腐败等等,炒得要厉害一些。到了什么程度呢,到了中国的总理要到美国来作“消气外交”的程度。
另外,酒兄提到中国被孤立,我想这个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容否认,孤立中国,确实是某些西方国家在五六十年代想要达成的目标,为的是报复它们失去的利益(美国人念念不忘地追究“谁失去了中国”),使新中国向它们屈服。这是在你列出的前两个原因还没有出现时就已经开始了的。但是他们没有成功。五十年代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阵营之中,获得苏联在工业化方面的大力援助。六十年代与众多非洲国家发展关系,西欧诸国开始与中国建交,连戴高乐,蒙哥马利这样的重量级人物都开始靠向中国。否则,就不会有1971年联合国的一幕。但是,80年代以后,确实有相当多的国人认为中国以前是孤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某些中国人自己宣传的结果。有些人以妖魔化新中国前三十年为能事,拿毛主席赠阿尔巴尼亚朋友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依据,嘲笑新中国的孤立。其实,拿它来说中阿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上的孤立或者还说得过去,拿来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上与世界各国的交往状态,就不知是为什么了。以下这个表是1979年前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我实在看不出,整个的七十年代中国还处于孤立状态,甚至还被孤立着(当然说没人想将中国孤立起来,也不客观)。
最后,我也总结一下自己的观点,方便砸砖:
1.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国际形象如何,是不同人,不同团体,不同国家认知的问题。我现在还没有看到一个国际社会达成共识说它整体上是负面的。
2. 当现在人们来定义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国际形象时,有人对那段历史进行妖魔化,但历史终将恢复它的真实面目。
3. 少数西方国家由于失去了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企图孤立新中国,但由于中国在国际国内事业的成功,在七十年代就完全摆脱了孤立状态,使那些孤立的努力破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这位老大70年代初就读参考消息,看来确实是老大.
哇---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成就不容抹煞!
在那个时代虽然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好象没有太多人攻击毛主席的领导地位。虽然国内有各种问题,在国际上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系列军事、外交活动就算不是“绝伦”,至少担当起“精彩”。再加上当时交流不畅,西方对中国的印象,也许是神秘、好奇多于敌视。
首先我想澄清一下“在国际上形像负面、被孤立”这个说法的准确含义。
从字面儿上理解,似乎谁形像负面、被孤立,谁就是错误一方和主要责任方,而不喜欢他、孤立他的这一方总体来说就是正确的。
这个理解有问题。我认为,中国在国际上形像负面和被孤立,主客双方都有问题。
这一点前面有个帖子已经说过了。
我说中国在毛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国际形像负面、被孤立,当然是站在国际主流社会的角度这样说的。那么国际主流社会都是些什么人呢?
从四十年代末直至七十年代末,国际主流社会勉强可以说是由两大阵营组成,第一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第二阵营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亚非拉那些没有加入这两个阵营的小国,基本上不属于国际主流社会。(印度的不结盟运动因为期太短,因此长期来说并不属于国际主流社会)
其实叫真儿起来,在大多数时间里,第一阵营在国际社会里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原因是:(1) 大多数现代国家行为方式和国际交往准则,都是由西方国家建立的;(2) 第一阵营国家数量更大,有20几个,而第二阵营只有十个出头; (3) 西方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主要指对拉美、亚非旧殖民地)比第二阵营要大;(4) 西方国家的经济总量和人均生活水平,也对另一阵营及其他国家占据明显优势,富人多数情况下拥有更多话语权是普遍现象。
我们来看看中国 49 - 79年之间在国际上的情况吧。
整个50年代,中国属于第二阵营,加之朝战因素,为第一阵营所敌视(北欧等少数国家不是主流),但由于得到第二阵营中兄弟国家的支持,自然不能算孤立。国际形像么,在第一阵营里当然是负面的,但由于第一阵营并不完全等同于国际社会,所以大致应该说是富于争议。特别是50年代中的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令中国国际地位大为上升。
60年代初开始至70年代初,苏、中两党渐行渐远并最终发展为相互敌视甚至严重边境冲突,苏联所把持的第二阵营也开始孤立中国;中印战争导致印度和亚非较有影响力的国家也加入孤立中国的行动;第一阵营继续敌视和孤立中国。中国在外交窘境之中被迫寻求突破,开始加强与非洲和拉美国家的外交关系。但非洲与拉美并不属于国际主流社会,所以,中国在这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是被孤立的,在以两大阵营为代表的国际主流社会之中形像都是负面的。
70年代初中美因各自利益需要而相互靠近,在美国的允许和亚非拉国家的支持下,中国重新入联,中国被孤立的情势开始得到缓解。但71-76年是中国的多事之秋,前有林副统帅驾机叛逃,中有文革后的一次大规模群众运动(反击右倾翻案风),后有毛泽东身后的政变,内斗不断、内政如此混乱的一个国家,在国际主流社会中的形像和地位不可能有明显改观。
有人会说,为什么你完全站在西方国家的立场上来判定中国是否形像负面、是否受到孤立?为什么不站在亚非拉国家的立场上来评价?
我的答案很简单:因为西方国家比亚非拉更能代表国际主流社会。
跟大家一样,我不喜欢这个现实,但现实就是现实,我们喜欢也好 反感也罢,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就是掌握在两大阵营手中,而不在中国和亚非拉手中;特别是苏联在国际上的粗暴作风和美国自二战以来整体上比较正面的形像,以及其他因素(上文四条),第一阵营的话语权更为重要。
中国入联后在联合国会议上的主要矛头都是指向苏联的,在西方国家与亚非拉之间一直在做巧妙的平衡(当然比较偏向亚非拉)。中国的入联提升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隐隐开始挑战西方国家的话语权,但却并未改变西方国家操控国际社会话语权的局面。
综上,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一共有27年,除掉前面11年和最后5-6年,中间的11-12年为两大阵营所同时孤立和敌视,而且最后5-6年也因内政问题导致国际形像难以得到明显改观。这就是我前面“中国国际形像负面、被孤立”观点的由来。
------------------------------
有些细节问题需要说说。今天晚了,只说一个: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
无疑这个数量是很大的,但拿这个数量来证明中国并未受到孤立,是大有问题的。
国际上通行的国家行为方式是,除非两国处于交战或准交战状态,否则通常不会断绝外交关系。这就造成一个国家建国时间越长,其建交国家就越多,哪怕在某一时期内真正与其关系友好的国家数量很有限。中国就是这样。
通常是不会断绝外交关系啊,它们原来不是跟蒋记国民政府交着吗?在没有处于交战或者准交战状态的前提下抛开台北而跟北京建交,这不正是北京方面外交胜利的铁证吗?不要忘了这也是选边站,不是随随便便或者顺水推舟就能下决心办得了的。
1 我和润树兄的分歧在于是否存在“形像负面和被孤立”的问题,在60年代至70年
代中国外交方面是否成功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分歧,我没说不成功。
2 请注意那些抛弃“国府”转而与中国大陆建交的国家,是在什么时间与中国大陆
建交的。
对于一个国家的评价绝对不会因为一两个转折就轻易改变的
当年义和团围攻东郊民巷的时候,那里有N个使馆,当时几乎所有的"独立"国家都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所以很难说:满清政府被孤立着,国际社会对当时的中国看法负面。
登出来的当然都是好听的了,如果是美国之音天天唱赞歌那才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