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国际主义战士之共军中的洋博士(一) -- 三个C盘

共:💬75 🌺91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国际主义战士之共军中的洋博士(一)

  在大学念书的时候,曾经在学校图书馆读到一篇有关同蒲支队的回忆录。同蒲支队是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建立的一支精干的小型武装,专门护送中共人员经过同蒲铁路出入解放区。被护送的人员往往化装成当地老乡,由支队便衣保护过路。可是有一次护送任务,让回忆录的作者——敌后武工队长出身,护送经验丰富的负责人——犯了难。原来这次护送的人员当中,有一位根本就无法化装的26岁的年轻人。这位就压根不是中国人,而是地道的高鼻子白皮肤的德国青年。此君可不是来解放区观光的,而是如假包换的八路军,时任太行军区医院院长,瑞士巴塞尔大学正牌医学博士,大名鼎鼎的米勒博士。  

  当年共军中象米勒博士这样的洋博士并非孤例。上世纪30年代,正是国际局势风云激荡,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资本主义老牌强国一片愁云惨淡,左翼思潮一度占据着思想界的制高点。很多西方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到异国他乡——特别是东方——寻求理想。国际主义战士这个词,在当年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真正从战火中铸造出来的。

  1937年,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探访红军后,写成了《西行漫记》,一时洛阳纸贵。记得里面有一段很有情趣的描写,斯诺和另一个中国向导兼骡夫行走在红区,“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此人就是先总理周恩来。这些描写给人的印象是只有斯诺一个外国人在西行,反正我很长时间是一直这么认为的。其实不然,和斯诺一起进入红区的还有一位美国青年医生——乔治·海德姆。出版《西行漫记》的时候,乔治·海德姆已经加入了红军,为了保密,《西行漫记》中没有提到他的名字。其实就算是提到,这时的乔治·海德姆也已经改名叫马海德——听上去倒很象是个中国名字。

  乔治·海德姆1910年9月生于美国纽约州水牛城一个阿拉伯移民家庭,祖籍黎巴嫩。他的父亲是个工人。靠奖学金,1933年乔治·海德姆毕业于瑞士日内瓦医科大学并获博士学位。受时代的影响,乔治·海德姆毕业后就来到中国,结识了宋庆龄等人,因此得以在1936年和斯诺一起进如红军控制区域。

  我一度很疑惑,马海德这个名字从何而来,怎么这么象中国名字呢?翻了翻资料,当时红军控制的区域有不少是回民聚集区,乔治·海德姆是阿拉伯人,与回族人的血缘本来就近,又懂医术又会阿拉伯语,在当地回民中威望颇高,回民都称呼他是麦加圣地回来的人。我们知道,回族人很多都是姓马的,于是乔治·海德姆便以马为姓,从此马海德大夫的名字就传开了,从当地老乡到中央首长,都来找他看病,很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万能博士”。

  名气虽然大,其实这时候马海德搞治疗很多用的都是野路子,为什么,因为红军没有药品,搞不了正规治疗,无米之炊谁会?给邓颖超治肺结核就是一例。由于药品缺乏,马海德提出的办法,就是让邓每天在户外院子里床上躺两小时。可是没想到,找床也不容易,陕北只有窑洞、土炕,找不到木板床。于是只好把门板拆下来,用凳子支起来。邓颖超这样天天坚持,躺了两个月,体温居然下来了,肺结核也痊愈了。1988年马海德逝世,邓颖超写的悼念文章还专门提到了这件事,可见印象之深。

  虽然条件简陋,马海德在陕北待得很愉快,当斯诺完成采访返回上海的时候,马海德选择的是留下来当红军。 他自己1935年给一位学医的美国朋友写信说:“当整个世界都在苦难之中的时候,个人的问题微不足道。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事业十分关注,现在,生命对我来说是如此的有意义。”其实,这时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人生才刚刚起步而已。(待续)

关键词(Tags): #马海德(嘉英)#国际主义战士#洋博士元宝推荐:MacArthur,MacArthur, 版面翰林推:szbd, 通宝推:回旋镖,路人癸,嘉英,换了人间,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埋雷花。
家园 板凳埋雷花
家园 最近的西西河象月球一样,到处是坑

感兴趣的,未完工坑

战场上的蒲公英

病人(作者是小僧)

请作者加快工程进度

家园 结核病会自愈的。

  西方在发明什么素之前,对付结核病的唯一办法就是疗养,当然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

家园 【原创】国际主义战士之共军中的洋博士(二)

  话说马海德博士当上了红军,任了个职务叫做中革军委卫生部顾问,当年的红军里知识分子还不多,外国博士就更不多见,因此马海德博士当个顾问那是很够格的。他的任务嘛,首要的当然是看病,不管是首长,还是老乡,都可以找他看。我想象当地老乡恐怕对找个老外医生看病还是很感兴趣的,人都爱图个新鲜不是。其次嘛,还负责一些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工作,有时还陪主席搓搓麻将。有人可能不同意了,你的意思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工作是不务正业打麻将。非也。这和主席打麻将属于保健的一个项目,打麻将的目的在于松弛神经。不是有科学家说打麻将可以预防老年痴呆吗,估计就和麻将的这个功能有关。

转眼就到了1937年,马海德博士在延安的业余生活非常丰富,除了麻将(又是麻将?),也学唱当地戏剧,跟老乡唱信天游,还参加各类舞会。这时的马海德博士,不仅生活已经融入了中国的生活,而且已经是正式的中共党员了,入党介绍人有两位,一位是张浩,林彪的堂兄,129师的首任政委,一位是吴亮平,1936年负责接待美国记者斯诺访问陕北,并担任毛泽东同斯诺谈话的翻译,《西行漫记》里老是出现他的名字。当时中共党员中,越南、朝鲜这样的亚洲国家的党员有一些,但西方人加入中共,马海德应该算比较早的了吧。

延安的生活虽然贫乏,但并不缺少浪漫,何其芳的《夜歌》里曾经写到“延安的同志我想都是,忠实于革命,也忠实于爱情,只要生活在一起,而又互相倾心,就可以恋爱,结婚。那么,同志,请你允许我今晚上,想起你,而且为你祝福!”

马海德博士,也在延安开始了一段异国的爱情。说起这段异国情缘,算是一见钟情的典范。

马海德博士追求的恋爱对象叫周苏菲,十六岁便与江青一起演过电影,是从大后方来到延安投奔革命的PLMM。正巧苏菲患了鼻炎,去医院找“万能博士”马大夫治病,海德博士一见面就认定苏菲是自己的意中人,精心诊断,还专门配了粉红、淡绿两瓶药水,又用淡绿、粉红两页信笺以歪歪扭扭的中文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深情而含蓄,“我衷心希望你能按时很好地服药,早日恢复健康,恢复你那美丽的微笑!”

这样的信很有点西方人特有的恋爱意味,可是马海德博士在他的爱情经历中,还带着一点孩子气的狡黠。当年,马海德博士在延安属于名人,鲁艺来了PLMM,自然有人告诉马海德博士,问他知不知道鲁艺有个刚从大后方来的漂亮姑娘叫苏菲。可能其中不乏有牵红线的意思,马海德博士却总是耸耸肩说“见鬼,我怎么没有见过呢”。这一招颇迷惑了一些人,后来马海德博士宣布要和苏菲结婚的时候,很多人还觉得奇怪,这老马不是一直说不知道这个人吗?婚后马海德博士才道出原委,他觉得苏菲长得太漂亮了,怕知道的人多了,别人来追求,他就难以成功了。谁说博士处理生活问题缺乏头脑来着?“洋鬼子”有时也是很“狡猾”的。

这是1939年的冬天,“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是抗战中的中国,“男儿投笔寻常事,归作沙场一片泥”。这时的马海德博士在延安严肃的工作,也在延安寻觅着爱情,而德国的米勒博士和奥地利的罗生特博士才刚刚踏上东方异国的大地。

他们中一个人要去北方,一个人要去江南。

关键词(Tags): #马海德博士(嘉英)#周苏菲(嘉英)#国际主义战士#洋博士
家园 呼唤填坑的工程兵!
家园 补充一点细节

马海德医生出身阿拉伯族裔是没错的,不过他的家族可不是穆斯林,而是世代信仰一个只有在西亚叙利亚——黎巴嫩地区才流行的基督教派“马龙派”。一个用叙利亚文(或者是阿拉伯文?)记载圣经的古老基督教派。现在在黎巴嫩仍然有着强大的势力。

说起来很有意思,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互相把对方看作异端,但是在北非中东的伊斯兰地区却至少保留了三支古基督教的遗孓。文化有时候是很有意思的事。

家园 前些日子看地下交通站

就有类似情节,想转移一个由大山扮演的美国大兵到根据地去就破费周折,最后想起来用戏曲化妆的办法才算过关。

想想也是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如果有老外出现在大街上是要引起围观的。

家园 送花转版:)

附送一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鲜花供养

当整个世界都在苦难之中的时候,个人的问题微不足道。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事业十分关注,现在,生命对我来说是如此的有意义

唉......

家园 仙人又回来了,

好久不见,近来可好?

家园 谢谢关心

忙得天旋地转,生活挺充实的,但是也很郁闷,想写点东西,又怕犯忌,索性不写。呵呵

家园 好文是要炸得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望早填

家园 不能不写,不写拖出去翻过来打……

时间嘛,就像总预算里面的小金库,总是挤得出来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