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江姐追求的理想社会在中国没实现,却让她的儿孙在美国实现了 -- 心文连博
今天看到这段:
==================================================
昨天是江姐遇难 58 周年纪念日 , 三峡博物馆首度展出这封尘封多年的江姐遗书 , 并揭开了遗书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江姐是用筷子磨成竹签做笔 , 用棉花灰制成墨水 , 写下这封遗书。
1949 年江姐等烈士对革命胜利抱定了信心 , 但他们也隐约感到敌人会在失败前进行疯狂的大屠杀。
得知丈夫已经遇难的江姐 , 此时心中最为担心的就是尚未长大的儿子。
1949 年 8 月 26 日 , 拖着受刑后还没有完全康复的右手 , 江姐在狱友们的帮助下 , 将吃饭时偷偷藏起的筷子磨成竹签 , 沾着由烂棉絮灰与水调和在一起制成的墨水 , 在如厕用的毛边纸上 , 艰难地写下了这封“托孤”的书信。
。。。这封遗书是江姐写给表弟谭竹安的,约十多厘米见方,纸面粗糙,因年代久远,已开始泛黄。“这是江姐就义前最后的一封信件,”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江姐既是一位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位普通女性,一个孩子的母亲。她在信中写道:“假若不幸的话,云儿 ( 江姐和丈夫彭咏梧的孩子彭云——编者注 ) 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养,粗服淡饭足矣……”
==================================================
2006 年 10 月 2 日,央视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播出了《烈火中的永生》专辑, .... 节目播出之后,记者采访了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儿子、远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任教的彭云,他向记者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彭云现在居住在美国,是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他的母亲江竹筠是四川自贡人,父亲彭咏梧是四川云阳人。父亲和母亲都是抗战初期就入党的党员,母亲入党时 19 岁,而牺牲时才 29 岁。。。。。。。。我和哥哥一直很努力,哥哥考入了四川大学, 1965 年我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由于我是江姐的儿子,我一直都在严格要求自己,处处都要为先烈争光。”。。。。。。。。。。。 1977 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以后,彭云感到自己的知识远远适应不了现代化的需要,于是,他报考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的研究生,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随后,他又考取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国马里兰大学深造,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妻子易小冶先是陪读,后也取得了教育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现在,彭云是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彭云告诉记者,央视电影频道《流金岁月》节目在录制时曾邀请他参加,但由于他当时有课在身不能前往,才让儿子彭壮壮代替自己参加节目的。彭壮壮是江姐惟一的孙子。。。在美国,他得以在全美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进入前十名。虽然,壮壮因当时没有绿卡无缘进入国家队,但他还是获得了具有少年诺贝尔奖称号的美国中学生“西屋奖”,这也是目前华人中学生惟一获此殊荣者。。。。。在美国中学毕业后,彭壮壮考入哈佛大学数学系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后又考入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红岩》中江姐的后代 --- 庄鸿雁。
。。。。。。。。。。
===================================================
有的人说,江姐的孩子在美国,是一种讽刺。我倒不这么认为。
真正的共产主义精神是属于全人类的。就像坚贞的江姐用传统的人性的力量战胜了敌人的无耻卑鄙一样。一个正直的人,到哪都会对人类有所贡献。一个抗战老英雄, 70 年代初,我出国之前,对我讲过这样的话。这话 — 一直在鞭策着我。。。
看报道,江姐的后代学业有成,在海外从事教育工作,我想,江姐可以含笑九泉。
如果有讽刺,那也不是对江姐的讽刺,而是对今时今日某些人的讽刺。
江姐精神,永垂不朽!
对于人类来说,做贡献,在那里都一样,但是对国家来说,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却不能留住创造自己的先烈的后代,却只能让人远走他乡,来为人类这个物种而奋斗,这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不知道这位教授当时为何要决定加入美国国籍,难道是因为政治事件?
执政党的事情,谁能说得清楚……
百年老店,搞到现在,几乎要散了。
1977 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以后,彭云感到自己的知识远远适应不了现代化的需要,于是,他报考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的研究生,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随后,他又考取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国马里兰大学深造,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先烈的血都白流了,每一滴都白流了。
钱钟书说一切革命行动上的胜利都标志着理想上的失败。毛爷不服这种宿命搞得多少人对他恨之入骨?
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人。这是遗憾的事,但是也不是什么讽刺。人各有志,不能勉强下一代一定和上一代做同样的选择。
即使中国当时贫穷,封闭,仍然给他提供了硕士以前的教育,提供了资金让他留学,才有现在安逸的生活。
如果还有人为此埋怨国家,天理何在?
国家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受教育的机会,不假,但是国家下投入资源培养他不是让他在美利坚当教授,享受资本主义的优越性的。可是他为什么最后会选择留在国外而不是回国?
这不仅仅是他个人取舍的问题吧,国家在这件事上也是有责任的。
?
只需要一条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