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文摘】13岁“神童”被保送北大 老师称这是个悲剧 -- 水影儿
送交者: 数学联赛 2004年2月17日08:27:53 于 [教育与学术]http://www.bbsland.com
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大学给武汉华师一附中高三(18)班的鲍宇阳寄来预录通知单
,向这名年仅13岁的少年发出邀请。
鲍宇阳在去年的全国数学联赛中获湖北赛区一等奖,之后通过北大面试而获准保
送。
北大。鲍宇阳经历过数次跳级,小学读了四年,初中读了一年,之后直接进入华
师一附中理科实验班读高中,总共接受了8年正规教育。
当记者走近传奇少年鲍宇阳时,却意外发现周围的人对这位“神童”持有各种各
样的态度,在“神童”光环的背后,响起的并不全是掌声和赞歌,还有争论和担忧―
―
记者 与"神童"交流有困难
2月14日,当记者走进华中师范大学讲师鲍良言家中时,先瞥见沙发上一个穿红
衣服的小男孩正在看电视,看见记者进来,小男孩迅速钻到书房里,关上门。
记者在鲍家坐了一会儿,躲在书房里的鲍宇阳终于忍不住走出来,在客厅里不停
地走来走去,碰上记者的目光就裂着嘴笑,但不说话,只是偶尔提醒父亲:“别说了
,别说了,你讲错了。”
在征得鲍老师同意后,记者与鲍宇阳进行了直接对话,也许是不太熟悉的缘故,
鲍宇阳似乎不屑回答记者的这些简单问题。
记:平时除了学习,你都喜欢干什么?
鲍:搞不清楚,搞得清楚我就说了嘛。
记:你有什么崇拜的科学家,或者喜欢的明星?
鲍:说不定有,只是不知道。(父亲在旁提醒说是居里夫人,但鲍宇阳说他已经
忘记了)
记:你将来想不想按你爸爸的理想做个科学家?
鲍:有这种可能,说不准吧。
记:你平时和朋友一块出去玩吗?
鲍:什么叫朋友?从来没有这种事呀,没有时间。
记:你向往到北大读书的生活吗?
鲍:向往不向往都是有可能的吧。
对话过程中,鲍宇阳对桌子上的一把火柴充满了兴趣,他反复研究这些火柴应该
怎么摆才能赢(父亲给他出的智力游戏题),而对记者的问话只是在父亲的不断催促下
来一两句听不太懂的回答。倒是说到一些和数字有关的话题,鲍宇阳立刻变得很有兴
趣,反反复复跟记者纠缠于数学问题,而且能很快抓住记者话里的漏洞。
就在我们聊天的时候,鲍宇阳对后来赶来采访的央视记者的摄像机和三脚架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他不停地将三脚架拆开合上,眼镜的一只脚挂在耳朵上,一副小顽童
的模样。鲍宇阳的确是非常聪明,只一会儿,他已经能很熟练地拆卸三脚架了。
老师 他并不适应环境
鲍良言对儿子的评价是:“不骂人,不议论人,不占别人便宜,和人混熟了很能
交流得来,喜欢探讨学术问题,很多人要向他请教问题。”
鲍老师很为儿子自豪,他跑去书房拿来两本新华字典给记者看,这两本字典都已
经被鲍宇阳翻烂了。还有他从儿子出生起就记的日记,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鲍宇阳
出生11天就能跟着爸爸伸出一个手指,不到3个月就能喊出类似“妈妈”的声音,1岁
两个月时认得30多个成语,3岁时已认识两千多个字,4岁就开始进图书馆,5岁多可
以背诵1到50的平方表……鲍老师一条一条地向记者介绍着儿子从小就聪明过人的“
事迹”。
鲍老师否认儿子是个“神童”,他认为只是对儿子进行了“超前教育”而已,而
超前教育的核心就是从小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
鲍老师说:“自从培养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后,他就主动学,可能是尝到甜头了吧
。”在鲍老师的培养下,小小年纪的鲍宇阳早已不再像同龄人那样喜欢看“卡通片”
,而是迷上了科教片,因为鲍良言认为“卡通片还不就是你打过来,我打过去吗?”
而对于传统的正规教育,鲍老师有些不以为然:“3个小时就能学会的东西,为
什么非要学10个小时呢?什么叫基础?不就那几本书吗,对一个肯学的小孩来说看看
就行了,要留给孩子选择余地,家长也要把自己的信息灌输给小孩。”
自从鲍宇阳被保送后,他就没再去过学校,而是在家里狂补英语,据说鲍宇阳三
天就能读完整本初二英语。
鲍老师给儿子设计的前途是:17岁大学毕业,然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或者可
以再选一个专业学习,即使读两次大学,毕业时也只有21岁,然后争取25岁进入国家
一级实验室。
2月14日下午,记者去鲍宇阳就读的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采访,在这里,记者听
到的却多是另一种声音。
来到高三理科实验班办公室,鲍宇阳的一位任课老师一见记者,上来就是一句:
“你们别再采访了,这是个悲剧。”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说:“鲍宇阳很聪明,记忆力特别好,但是一个真正
的科学家,除了知识,还要懂得哲学、艺术等别的学科,可鲍宇阳的语文、英语成绩
很差,这对他将来接触社会很不利。”
“鲍宇阳作为一个高三学生,他应该是一个社会上的人了,可他现在并不适应环
境,还处于以他自己为中心的‘自我心态’,也就是童年心态。他频繁地跳级,这让
他被迫失去了与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他和同学玩不到一块儿,将来上了大学,他
也融不进大学生活中去。”
鲍宇阳的班主任叶新年对记者的采访表示了坚决的拒绝:“媒体的报道将起到相
当消极的影响,一是会有很多家长效仿鲍宇阳父亲的做法,但这些方法也许只对鲍宇
阳有效,用在别人身上可能会教成傻子,二是这孩子以后会很关注社会上对他的看法
,这很不好。”
对于鲍宇阳化学、数学成绩特别好,而语文、英语特别差的问题,叶新年认为:
“高中作文早已是议论文,要有一定的思想才能写出来,你让一个13岁的小孩写议论
文,他能写什么?”
同学和邻居 没见他有什么朋友
鲍宇阳所在的高三(18)班是理科实验班,班上只有30多个人,都是专攻数理化的
,据说这个班上最差的学生都能上武汉大学,此次和鲍宇阳一起被保送北大(还有清
华)的,就有10个学生。所以鲍宇阳的保送,在班上并没有激起什么波澜。
“我们班同学基本上和鲍宇阳没什么来往,他也没什么朋友,因为年龄差距太大
,交流不起来。”鲍宇阳的一位同学说。
“鲍宇阳很调皮,有时候跟我们闹,我们也不理他。有一次他上自习吵闹、尖叫
,有同学过去吼他:“你干什么!”就把鲍宇阳给搞哭了,他在我们这里经常哭。只
要他不哭不闹的时候,我们就当他不存在。”另一位同学这样评价。
但同学们也承认,鲍宇阳的领悟能力特别强,尤其在数学和化学上,而且有股韧
劲,做不出题来时出去窜窜回来接着做。至于英语、语文,则是班上最差的,有一次
甚至写过只有60个字的作文,后来就干脆不写作文,连老师都准备放弃他了。
在鲍宇阳所住的33号楼,记者又采访了他的几位邻居。鲍宇阳对门的小姑娘曾是
他的同学,这位还在上初中的小姑娘这样介绍昔日的同学:“鲍宇阳性格很孤僻,他
妈妈不在家,只见他和父亲交流,从来没见过和他差不多大或者比他大的人来找过他
,也没见他和谁一块玩过。他也不和我们说话,我爸爸有时叫他,他也不回答。鲍宇
阳很少出门,有时候他闷了就一个人躲在家里打乒乓球。我爸爸妈妈可不愿意我像他
那样。”
而鲍宇阳楼下的邻居、华师大的一位老师说:“他上小学时,在我眼里就是个小
孩子,可上高中了,还是个小孩子。这种超前教育违背了孩子自然的生长规律,超前
得太狠了。这孩子是很聪明,他本来应该有很快乐的童年,可是被残酷地剥夺了。”
我认为这个孩子的智商肯定是很高的那一种,是属于那种特别的孩子,应该受到特别的教育。目前国内,国际上对于这种孩子都没有很好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于他们而言,活得和普通的孩子一样,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
我很幸运的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弟弟,我跟他之间的对话往往只是主谓短语,别人听来特别费劲(这也是我写东西总要重复看几遍,以保证大家都看得懂的原因)。因为,你给他解释不需要罗嗦,直奔主题而去,一两句就可以了。我比他大四岁,但是他跟我的朋友们处得很好。他看我看的书,跟我和我的同学们讨论拿破仑的军事和罗素的哲学,谈得津津有味。但是他在同龄人中没有什么朋友。拿他的话来说,跟那堆弱智说话真费劲。除了我找出来的华罗庚数学比赛的例题和试卷以外,小学所有的数学题他都不屑一顾。所以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好孩子,因为老师上课讲一遍的东西,他已经全部领悟。然后就无所事事的找别人的麻烦。
我很遗憾,他上初一的时候,我已经是在高三。不可能再给他更多的时间,爸妈也没有时间管他,值得庆幸的是,他自己海阔天空的阅览各种书籍,最终没有走上错误的路线。但是成绩永远不会是第一,因为他不屑于。虽然最终他象大多数的孩子一样,有一个正常的童年和少年。但是我觉得,如果不是那样,他还会更出色。
至少,这位少年得到了一个机会,让他有可能发展自己的特长。不见的文史哲样样精通才是好。
天才本不是常人可以揣度的东西。
那也是不成的.再说怎么使神童成神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
蝎子王的一个贴,虽然是有些搞笑,其实还是很有道理。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05;ID=132836
一个人的一生,有一点就算不是最重要,也是非常重要,那就是心智的健全。
一个人可以生来就是个天才,但是没有一个人生来就具有完备的正常的心智。就象那个BEAUTIFUL MIND里面的NASH,再聪明,但是那样的精神问题,是好是坏,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心智的发展,需要一个环境,是在和周围人的交流过程中来慢慢建立和完善。不同的年龄,因为生理和心理的不同,适应的环境和交流的东西也不一样。
其实人可以笨一些,但是需要有一个正常的心理才行。呵呵,比如FOREST GUMP。
你弟弟算是幸运,因为有你这么个大不了多少的哥哥在一起。
我还和一个一起工作过。
少年班的因才施教,才使得他/她们能够心智的健全地成长。
水风的弟弟心智很成熟呀;我也知道有少年班里出来的孩子又聪明又成熟。可是那个孩子呢?老师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嗯,上学后不会自己主动吃饭、洗澡、打水,幸好他宿舍有几个党员,天天和他同起同卧同劳动,干什么事都得看着他。
除了他宿舍的人之外,基本不和别人说话,其他人和他打招呼,会瞪你一眼,然后快步走开。
他妈妈每天远程遥控,不是给这小孩打电话,估计知道打了没有用,天天打电话给他们班班长要他负责这小孩的吃喝拉撒,苦了这个模范生了...
数学还不错,但据说其他的课都挂了...
没事干的时候就在走廊里走来走去,或者用座机给各个宿舍拨电话玩。
后来顺利保研,不过该学院还有13岁的研究生...
这样的高IQ少年,全世界都很多。奇怪的就是,好像中国(本土范围)从来没有几个神童最后能成正果的。倒是国外那些神童,比如泡利,朗道这些,最后都成为一代宗师。可能还是跟整个中国的大环境有关吧,要不人家的神童怎么成神了?
其实理科还是需要文科基础的,这方面中国差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