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温相原创】明史杂谈(10)--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变始末(一) -- 燕人狂徒

共:💬83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回复何足道兄关于大妃阿巴亥殉葬前后满洲八旗贵族实力对比

当时,努尔哈赤本人掌握两黄旗,代善和他的儿子岳托拥有两红旗。皇太极拥有正白旗,褚英之子社度拥有镶白旗,莽古尔泰拥有正蓝旗,舒尔哈齐之子阿敏拥有镶蓝旗。所以,你老兄所说的阿济格和多铎拥有两个整旗是不可能的,努尔哈赤也没有准备给多尔衮一个旗的打算。

你说阿巴亥死后最大的受益者是四大贝勒,其实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皇太极一人,皇太极从掌握一个旗到掌握三个旗

,成为八旗中实力最为强悍的,其次是代善家族,代善一家两个封为亲王,继续掌握两红旗。

多尔衮兄弟当时也只是得宠而已,实力远不很大,但是,

如果阿巴亥不死的话,格局也许就会发生一些根本的变化

。这也不是努尔哈赤愿意看到的结果。

多尔衮后来雇佣刚林等人篡改太祖实录,说太祖死前准备

立多尔衮为汗,这是胡扯,那时的多尔衮不过十四岁,以满洲家风,最重军功,和汉族地主阶级的最重出身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努尔哈赤即使再喜欢多尔衮也不会让他继承汗位的,因为那时候的后金不是后来强大的满清,正所谓国赖长君。所以,努尔哈赤基于身后的重重考量,是不排除让大妃殉葬的。

皇太极对于多尔衮的栽培是非常直接的,甚至超过了对自己长子豪格的重视,皇太极把自己的正白旗交给多尔衮,

假如当初多尔衮曾经作为努尔哈赤的预定接班人的话,皇太极是不可能这样对待多尔衮的,看看皇太极对杜度兄弟的态度就知道了,要知道那时候褚英早已死去多年了。而

皇太极等人如果直接参与谋害大妃一事的话,多尔衮也不会那么轻易的放过代善家族的,从入关之后代善家族继续上升来看也是这样的。

再有,你提到的多尔衮在太宗生前打压代善,目前据有关史料来看,更多的时候都是多尔衮积极的配合皇太极的打击异己的行动,也没有史料表明多尔衮单独的对付代善,

而在皇太极死后,代善也曾经表态支持过多尔衮,代善的

儿孙硕托、阿达礼公然挺多。如果说借刀杀人显然比较牵强,因为皇太极是猝死,而多尔衮的自求谋立也不是预谋

,都是变起突然的事件。

家园 八旗顺序?

正黄旗, 镶黄旗,

正红旗, 镶红旗,

正白旗, 镶白旗,

正蓝旗, 镶蓝旗,

这里的"旗"是旗帜的意思?

内蒙有好多**左旗,**右旗,都是一样的意思吗?

家园 八旗制度简述:

八旗制度是根据女真族狩猎时采用的“牛录”组织形式加以改组扩大而建立的,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按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立一牛录额真;每五牛录为一甲喇,立一甲喇额真;每五甲喇为一固山(即“旗”),立一固山额真。初设黄、白、蓝、红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又增设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四旗,合为满洲八旗。后金全部人丁,均编人八旗。平时狩猎,是生产单位;战时出征,是军事组织。军政费用及各种差、役,均摊派给八旗各牛录承担。由于战争的经常化,氏族成员中的男丁成为军卒,氏族的一切活动都服从征服战争的需要来编组和安排。

顺治之后定两黄旗和正白旗为上三旗,皇帝自将之。其他为下五旗。

汉军和蒙古参照执行。

家园 7500人为一旗, 这头领的职位不低呀.
家园 权力也不小呢:

旗主贝勒有时候之于本旗的旗民比汗王还重要呢。

家园 与温相兄商榷

当时,努尔哈赤本人掌握两黄旗,代善和他的儿子岳托拥有两红旗。皇太极拥有正白旗,褚英之子社度拥有镶白旗,莽古尔泰拥有正蓝旗,舒尔哈齐之子阿敏拥有镶蓝旗。所以,你老兄所说的阿济格和多铎拥有两个整旗是不可能的,努尔哈赤也没有准备给多尔衮一个旗的打算。{cchere※com 温相}

在《清太宗实录》卷3里有记载,太祖的两旗,阿济格和多铎各一旗。而且还准备把杜度的那一旗给多尔衮。太祖一共有60牛路,自己留15个,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各15个。根据朝鲜人的记载,太祖病死后,太宗把杜度那一旗收归己有,又利用阿济格的过失,把镶白旗夺来(太祖死后,他名下的两黄旗改为两白旗),自己集三旗于一身。

你说阿巴亥死后最大的受益者是四大贝勒,其实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皇太极一人,皇太极从掌握一个旗到掌握三个旗{cchere※com 温相}

,成为八旗中实力最为强悍的,其次是代善家族,代善一家两个封为亲王,继续掌握两红旗。

温相兄,太祖遗命是八旗旗主议政制,就是集体领导的意思。但太宗即位后,告诉那些小贝勒们,要尊重听命于汗和三大贝勒,兄说是谁获利了。按太祖的意思,让他们八旗民主集中协商制,阿巴亥死不死关系都不大。阿巴亥死了,四大贝勒才权重。

多尔衮兄弟当时也只是得宠而已,实力远不很大,但是,

如果阿巴亥不死的话,格局也许就会发生一些根本的变化

。这也不是努尔哈赤愿意看到的结果。

他们有3旗,太祖遗命八旗议政,你说实力如何?再加个精明强干的母亲。对大贝勒们的威胁可想而知了。

多尔衮后来雇佣刚林等人篡改太祖实录,说太祖死前准备

立多尔衮为汗,这是胡扯,那时的多尔衮不过十四岁,以满洲家风,最重军功,和汉族地主阶级的最重出身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努尔哈赤即使再喜欢多尔衮也不会让他继承汗位的,因为那时候的后金不是后来强大的满清,正所谓国赖长君。所以,努尔哈赤基于身后的重重考量,是不排除让大妃殉葬的。

这个我和温兄看法相同,就是太祖不会立睿亲王的。但说睿王雇佣刚林,那有点偏颇了。那时哪个不依附睿亲王多尔衮啊。

皇太极对于多尔衮的栽培是非常直接的,甚至超过了对自己长子豪格的重视,皇太极把自己的正白旗交给多尔衮,

假如当初多尔衮曾经作为努尔哈赤的预定接班人的话,皇太极是不可能这样对待多尔衮的,看看皇太极对杜度兄弟的态度就知道了,要知道那时候褚英早已死去多年了。而

皇太极等人如果直接参与谋害大妃一事的话,多尔衮也不会那么轻易的放过代善家族的,从入关之后代善家族继续上升来看也是这样的。

这个确实,太宗对睿王曾说,朕爱尔过于子弟。但这主要是睿王能力强,是太宗的好帮手。而且相对于3大贝勒,更能唯命是从。入关以后,礼王老了,岳托和萨哈廉已经死了。代善孙辈还未成长起来。何以看出上升?

再有,你提到的多尔衮在太宗生前打压代善,目前据有关史料来看,更多的时候都是多尔衮积极的配合皇太极的打击异己的行动,也没有史料表明多尔衮单独的对付代善,

而在皇太极死后,代善也曾经表态支持过多尔衮,代善的

儿孙硕托、阿达礼公然挺多。如果说借刀杀人显然比较牵强,因为皇太极是猝死,而多尔衮的自求谋立也不是预谋

,都是变起突然的事件。

这正说明睿王善于利用机会,太宗活着,没经过他的默许,一切也办不成啊。其实温兄,在太宗称汗到称帝中间这段时间,太宗和三大贝勒的矛盾和斗争无时不在,而睿王3兄弟,恰好成为太宗的好帮手。那时的大汗和后来的皇帝区别还是很大。太祖死后,最主要的是礼王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支持太宗,说服礼王,太宗才得以即汗位。太宗死后,礼王根本就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在太宗称帝以后,礼王就已经很少过问朝政了),硕托和礼王的关系很差,在太祖在世时时,如果没有太祖过问,代善就会杀了硕托。最后硕托和阿达礼在大家已经宣誓效忠顺治后,还四处游说大家谋立睿王,被礼王给扔出来,睿王最后都同意把他们处死。父子之情可见一斑了。

至于说世祖章皇帝的即位,根本就是妥协的产物。有机会,可以开个专帖讨论下。

家园 【温相原创】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变始末(四)--燕王的文臣武将们

4.燕王大靖难:

这个主题很大,所以,准备分几个小节一个一个的述说。

(1)燕王班底

我们前面介绍了建文的智囊团和核心人物,现在,我们来看看燕王朱棣的班底。首先关注一下这个班底的班长--朱棣。

朱棣为人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特别是深得军士之心。虽然长于深宫,然而一旦之国,立刻投入到频繁的军事政治活动中,并且得到了很多方面的锻炼,成为其后靖难的绝大资本。洪武二十三年,同晋王讨北元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而朱棣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朱元璋大喜,是后燕王屡帅诸将出征,朱元璋并令燕王节制沿边士马,由是燕王在边镇威名大振。元璋的本意未尝不是想让燕王做朝廷的屏藩,所以晚年几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燕王都是主角,而元璋出于对功臣的忌讳,对于儿子如此的出息更加看好,不断的给他尝试的机会和飞跃的舞台。很快,燕王就成为明王朝首屈一指的名将和皇族中的“首领”。太子朱标死后,燕王蠢蠢欲动,一直不把太孙放在眼里。特别是建文动手削藩之后,朱棣的“不臣之心”已经是昭然若揭了。

要说也是很有意思,围在燕王朱棣身边的所谓谋主居然一个是和尚,一个是算卦者,都是旧社会江湖上行走的低级阶层代表。从古至今,诸侯左右不乏这样的术士,然而以此成大事者恐怕也只有忽必烈和朱棣了。

朱棣的和尚是一位明初的风云人物,他的俗名叫姚广孝,佛号道衍。道衍本来是个医生的后代,家里人一直把悬壶济世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可是道衍有一次看到路上迎面来了的大和尚非常威风,所以一直就想做一个威风凛凛的和尚,道衍当时所处的年代是元朝末年,和尚道士都很了不得,道衍受了戒之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也不适合做和尚,而是做刘秉忠那样的入参庙议的大人物。其时著名的术士袁珙给道衍相面说:“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听完之后就像曹操的感觉一样大喜过望。进入明朝之后,道衍受人推荐到得燕王府中,被野心勃勃的燕王大为看重,二人行踪诡秘,说话经常屏退左右,可见干的也是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一类的事情。建文削藩一起,周王等诸侯被擒,道衍直接就劝说燕王起兵造反,早在道衍最初见到燕王时就说:“异日当赠王一大白帽。”这句话是两层含义,王字上面一个白,也就是皇帝的皇字;古代皇帝有着白帽的习惯。而燕王那时候还只是一个藩王听后不但不恼火反而大喜过望。这时,道衍劝说燕王起兵,朱棣有所顾虑,他问道衍:“民心向彼,奈何?”道衍答道:“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这一问一答是比较精彩的。朱棣并非真的担心什么民心和民意,他所说的民心其实不过是正统观念,而道衍回答的也并非是什么天理天道,而是运用之手段。这一对功利主义者一拍即合,很快就下定了决心动手。

要说道衍真不是一般的江湖术士可比,历史上说他“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L翎?S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简直是有点子李靖的遗风了。朱棣起兵不久,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朱棣色变。道衍从容的说:“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对照近现代史,也只有我们的孙中山先生和朱总司令才能说出这样一番镇定异常的话来。可见其人的能力所在。不过和前代的刘秉忠相比,道衍的度量实在是小了点,这个后面我们再详细说一说。

道衍在自己得到燕王宠信之后,又把术士袁珙和金忠介绍给朱棣,袁珙和他的儿子袁忠彻都是明前期的著名相士,出入禁中、荣宠当朝。甚至连明仁宗的储位也要给这老先生一言决之。当时的袁珙见到燕王之后,对燕王说:“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把燕王乐得不知所以。

金忠也是这一流的人物,朱棣算卦之后问起兵之事,金忠告诉燕王:“此象贵不可言。”而后燕王起兵靖难,金忠留守通州,出谋划策已然是谋主之一了。然而,金忠并非一般江湖行走,其人忠义识大体,每承顾问,知无不言,然慎密不泄。不仅如此,在后来保卫明仁宗挫败汉王的斗争中始终坚持说真话,让人感觉他不是佞幸的同类。金忠死后,明成祖一旦用人总是问:“汝似金忠否?”可知朱棣对他的倚重和亲信。

朱棣身边的道衍和金忠虽说都是江湖中人,可也都是草莽英雄,久经风雨、长历市面,智慧不在庙堂之下,比之齐黄之流可谓胜出多矣。

朱棣因为是军人出身,况且战争更多的时候是依靠武将,所以,朱棣更加看重他手下的几员大将的态度。朱棣手下的名将虽则没有元璋那样多,但也都可以称得上骁勇异常。他们中间比较有名的是这几位:次子朱高煦、丘福、张玉、朱能、薛禄、李远、谭渊、王真等。主要的就是朱高煦、丘福、张玉、朱能、王真、薛禄这几人,说起来他们之于朱棣犹如傅友德、冯胜、徐达、常遇春之于元璋一般。

先说朱高煦,这人长七尺余,轻矫善骑射,两腋生有严重的皮肤病,但是那时节人们都很迷信,以为那是龙鳞片片,目之异人。朱高煦很有朱元璋将家的遗传,自负雄武,在南京期间就不为太祖喜欢,朱元璋本人出生行伍,然而夺取天下之后就希望文治,看到这个孙子言动轻佻、凶悍不法就很讨厌他,和朱棣说:“此子异日当为吾家之祸患也。”可是朱棣却非常喜欢他,因为朱棣在行军作战中也确实离不开朱高煦的敏捷的身手,朱高煦喜欢驾驭蒙古骑兵,作战有如风驰电掣,军中大将丘福等人对他特别崇拜。在靖难中,白沟河之战,朱棣差点被南军瞿能所杀,多亏高煦带领精骑数千,直前决战,阵斩瞿能父子;朱棣被徐达的儿子也就是朱棣的大舅子徐辉祖围困时,也是朱高煦披肝沥胆、舍身相救,连朱棣都说:“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朱高煦作战奋勇玩命,其人桀骜不逊,连他的舅舅徐辉祖都知道,他还在京师时,徐辉祖就给建文上表说:此子最为劣,他日必为后患,窃为朝廷忧之。哪知道朱高煦和徐辉祖的小弟弟徐增寿关系最好,还买通了太祖的驸马王宁给他说好话,建文竟然不听徐辉祖的告诫,听任朱高煦盗了徐辉祖的马匹跑回了北平,这也是建文的一个挺重要的失误。当朱高煦回来之后,朱棣非常高兴,立刻引为左右。

张玉,原来元朝的枢密院都知事,后来投靠于朱棣,其人骁果善画,老谋深算,朱棣甚为亲任,说过“吾倚玉足济大事”的话。后来起兵靖难,张玉在最初的几次关键的战役中厥功甚伟,身兼将相。张玉战死后,朱棣异常悲痛,他对诸将说:“胜负常事,不足计,恨失玉耳。艰难之际,失吾良辅”,后来靖难成功之后追封张玉为河间王,谥为忠武,位在诸人之上,其女嫁给仁宗为后。张玉的三子一侄都是明朝中期的重臣和显赫人物。

朱能,这是仅次于张玉的第二号名将,死后被追封为东平王,位列勋臣之首,世袭成国公,和明代相始终(最后一代成国公被李自成所杀)。朱棣说过,军中大将张玉善谋,朱能善勇。张玉死后,朱能成为朱棣最主要的军事助手,朱能雄武开豁。善抚士卒、得人死力。朱能虽然是军中大将中最年轻的,可也是最能体会朱棣深意的,关键时刻,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鼓舞士气,朱棣之有天下,朱能有三分之一的功劳,然而,朱能从不以富贵骄人,他死的时候远近知道消息的旧日将校都无不流泪感伤。

丘福,他这人比起张玉、朱能就差多了,可也是一员难得的猛将,丘福比较朴实,有点东汉大将冯异的风度,别人争功时,丘福总是不说话,朱棣这时就会说:丘福的功劳,我最知道。后来朱棣得天下,丘福赏赐最重,议政大事,丘福每每决之,可惜,他因为利欲熏心结好汉王朱高煦,在阴谋废立仁宗的问题上起了很坏的作用,冤杀了不少的人,第一次北征时,丘福作为统帅,轻慢含糊,最终被敌人所杀,成祖大怒,追夺丘福生前的一切荣誉,全家迁往海南“度假”。

谭渊,此公是个杀人狂,历史说他“骁勇善战,引两石弓,射无不中。然性嗜杀”,每战俘获的战俘按照谭渊的意思都要坑杀,最后连朱棣都看不过眼去,责备他:“如尔言,当尽杀敌。敌可尽乎”然而,这位谭渊确实骁勇,很让南军将领头痛,如果不是因为马匹的问题,谭渊不至于早死,他死后,朱棣很惋惜,追赠他为侯爵,世袭。

王真,朱棣视作张玉第二,他很有谋略,兼有勇力,每战必前,而且,好出奇谋,几次献策伏兵击败南军,其后被围不屈而死,死前大呼:我义不死敌手。自刎而亡。朱棣特别悲痛,直到即位之后还经常面对其他的靖难功臣说起王真:“奋武如王真,何功不成!不死,功当冠诸将。”追封宁国公。

其他的诸如李远、柳升等人就在后面给予一定的介绍,此不赘。

家园 弱干强支,朝廷岂可得安?

明祖杀戮功臣,致使庙堂之上,勋旧略尽,自弱其干。藩王领兵,使燕王枭雄之人得加虎狼之辅,甘培强支。弱干强支,朝廷岂可得安?

燕王辅臣,文多术士,非经国之策;武仅猛将,岂卫公之俦。然燕王终败建文,何也?一谓建文乃守成主而拙于定世,二谓用臣并皆纯儒而不悉权变,虽有安国之将,所用非宜,其固当败。然究其根本,首在明祖弱干强支,次在建文举措非宜,岂顺逆民心可以料之?

张玉之子张辅,曾经平定安南,后来王振用事,辅喏喏不敢言,死于土门之变。

丘福是一员勇将,但是不适合作大军统帅,五将军征蒙古,并皆战死,可为佐证。

燕王手下,勇将虽多,但是却没有方面大将,后来成祖屡次亲征蒙古,当与此有关。

家园 我原有一篇旧作:

《清朝皇族内部斗争史》写的有点简单,不过把从苏尔哈奇(舒尔哈奇)到顺治这一段历史倒是复述了一遍,有机会我们多聊一聊好了。

回头我再回复你这个贴子。

家园 成祖北征亲自出马:

确如老兵所讲,和朝廷中没有方面的统帅有关。但是,张辅之不敢言除了其为人的谨慎之外,和明朝的制度也有关

,连张太后和皇帝都不能制约王振,一个张辅怎么敢呢?

张辅之外的三杨岂不也是一样吗?

家园 这就是明朝制度的问题了

按照明制,全部权力归于皇帝,以司理监为真宰相,而太监多为缺少文化、不学无术而且心理扭曲之人,可谓不智。

一旦皇帝昏庸,太监用权,胡作非为,群臣无人可制。按照封建家法,太后是至尊之人,只有她可以制衡太监,一旦太后故去,即无人可制。王振专权,概源于此。

一点疑惑:太皇太后张氏是否是指仁宗张后?记得太皇太后曾经欲杀王振,但为皇帝和大臣劝解。

家园 温相兄,王振得势的时候,杨荣,杨溥已经死了,杨士奇也老了
家园 一点补充

按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死;正统五年,杨荣死;正统九年,杨士奇死;正统十一年,杨溥死。

太皇太后在日,王振权势已经日张。正统五年,王振已经敢于公开劝杨士奇和杨溥“倦勤”。太皇太后死后,再无人可以钳制王振。

家园 回复老兵和何足道的关于王振弄权一事:

就像老兵怀疑的那样,王振的所谓被太皇太后张氏斥责一事基本是编造出来的,张氏不是孙太后,也不是孝定太后

,更不是万贵妃,她们都做不出来的事,她也做不出。

王振弄权早在宣宗末年就开始了,只是不很明显而已。三杨虽说在明代是一代名相,可是标准定的比较低。起点也不高,所以,他们附和王振或者听任王振所作所为也是正常的。

家园 老兵的这个疑惑:

这叫一个哏儿。我后来也是看了一些介绍这段历史的书才

知道这件事其实不可能存在,假冒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