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温相原创】明史杂谈(10)--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变始末(一) -- 燕人狂徒

共:💬83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温相原创】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变始末(四)--燕王大靖难之北平起兵

建文帝早在建文元年就开始布置处理朱棣的军事行动,他当时委派宋忠总边兵三万屯开平,悉简燕王府护卫壮士以从;又以都督徐凯屯临清,耿??屯山海关,互为犄角。北平原有永清左、右卫,宋忠调其左屯彰德,右屯顺德以备朱棣。然而,最直接对付朱棣的还是北平的三位军事特务头子--张信、张?m、谢贵,张?m、谢贵当时一个是北平布政使,一个是都指挥使,负责北平城的军政事务,而且,他们也做了对朱棣下手的准备,史书上记载:“二人知其必有变,乃部署在城七卫及屯田军士,列九门防守,将执王。”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计谋被张?m的部下李友直告密给朱棣,更为主要的是张信的叛变,让建文的瓮中捉鳖的计划完全落空,反而让朱棣着了先鞭。

张信是靖难之变中非常关键的一个人物,他自受命监视朱棣以来,一直心惊肉跳,他母亲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具实回答,张母大惊:“不可。汝父每言王气在燕。汝无妄举,灭家族。”在当时,由于道衍、金忠等人的暗中活动和布置,北平城内流传着这样的童谣:“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帝畿。”给朱棣制造谋反的舆论导向,而张信的母亲无疑也是谣言的听从者之一。张信本来对抓捕燕王的信心就不大,听了母亲的教诲之后,翻然改变,三次到燕王府中告变,把张?m、谢贵以及建文的种种布置都泄漏给朱棣,这样朱棣才决定提前动手,以张玉的主意,攻取北平九门。而这些张?m、谢贵还蒙在鼓中,更不要说宋忠、马宣等人了。

这时的北平九门都在张谢二人的掌握中,朱棣虽然多次领兵征伐,然则手中目前只有八百人可以作为依靠,可是,朱棣采取了快打慢的手段,利用张谢的麻痹和张信的告密利用宴饮的机会把张谢骗入府中,立刻捕杀,然后命令张玉、朱能攻取九门,张谢虽然控制了九门,然而这些部众其中很多人原来就是朱棣的部下,对朱棣的装疯卖傻抱有一定的同情,再者,张谢被杀,一时群龙无首,张玉就此钻了空子,除彭二等少数人做了顽强的抵抗之外,一天之内,北平九门连丢八个,最后一个,朱棣让部下唐云冒充建文的命令,说是天子已经答应燕王的条件了,北平统一归燕王指挥云云,将士不明就里,稀里糊涂的投降了,与此同时,朱棣还杀了燕王长史朝廷的内应葛诚、卢振等人,消除了内部隐患数日后,朱棣轻而易举的控制了北平。

和建文君臣的优柔寡断、吞吞吐吐相比,朱棣政变紧锣密鼓、步伐紧凑且干净利索,北平拿下之后,朱棣立即搬出《皇明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的条款,宣布“清君侧”靖难。而这时建文君臣还不知如何措手对付这位犯上作乱的叔父,朱棣就已经攻陷通州、收服了房胜,再克蓟州,杀了指挥使马宣,斩断宋忠的左翼。等到宋忠知道消息之后,朱棣已经攻克了居庸关,这就等于把北平外围基本廓清了。

宋忠是太祖朱元璋亲自简选的将领,朱元璋说他“率直无隐”,忠心是忠心,然而计谋却不是朱棣的对手,他固守怀来,开始散布于将士中间称:“家属并为燕屠灭,盍努力复仇报国恩”,可是这一情报被朱棣侦知,朱棣就将计就计令其家人张故旗帜为前锋,呼父兄子弟相问劳,宋忠的部队立刻被瓦解了,人呼之宋忠欺我,倒戈相向,朱棣一举渡河,杀掉宋忠,山后诸州都归属朱棣,谷王朱?B坐镇宣府,闻听朱棣造反,吓得跑回了南京,把西大门径直向朱棣敞开了。

家园 【温相原创】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变始末(四)--燕王大靖难之南军将帅

(3)南军将帅

前面我们介绍了燕王朱棣的基本班底,下面来看一看南军将帅,朱棣在建文元年七月六日于北平动手,八月,建文就派出以老将耿炳文为大帅的军队前往镇压,要说速度并不算十分迟缓,而耿炳文率领多达三十万的部众,即使是先头部队也有十三万之多,比起朱棣的几万军队可谓绰绰有余,然而,南军最后终于失败,固然也有其他原因,可是将帅实不能辞其咎。

先说耿炳文,他是父子从军,其父耿君用战死沙场,当朱元璋和张士诚争夺东南半壁正在紧急的时候,耿炳文固守长兴,一守成名,长兴据太湖口,陆通广德,与宣、歙接壤,为江、浙门户。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其间,炳文连败张士诚手下名将,就是号称“李司徒”的李伯升也不是炳文的对手,史书上称“耿炳文守长兴,而吴人不得肆其志。缔造之基,其力为多”朱元璋以此感念炳文的功劳,在洪武初年册封功臣时,“以炳文附大将军达为一等”,其后朱元璋屠戮功臣,只有炳文、汤和、郭英几人得免于难。炳文号为宿将,向来持重,所以,他的儿子耿璇(太子朱标的女婿)劝他直捣北平时,竟不被炳文听用。当时,明朝已经立国三十多年,虽然边疆时有警报,而腹心不动,内里的边乱几乎是零,朱元璋从开始就加意防备异姓功臣推崇皇族藩王,所以包括炳文在内的许多将领根本就没有对藩王造反有过什么应急的策略,炳文出征时已然六十五岁,自然免不了老之将至的感觉,和他早年策马扬鞭的经历和胆气也不能同日而语。因而在两军交战之初,炳文很受了朱棣的一些苦头,炳文在雄县设兵九千人被朱棣偷袭,无一幸免,而后都督潘忠、杨松在月漾桥为北军伏兵击中,二人皆死。真定城外一战,燕王利用张保再败炳文,短短的几天之内,炳文连败三阵。这在炳文来说也是出了娘胎的头一遭。也从侧面反映出朱棣用兵的神奇和不凡。可是,炳文并不是怯懦之辈可比,也不是惊慌失措的行家,他拿出看家的本领,婴城死守,这一下就难住了朱棣,谁都知道炳文守长兴十二年的历史,所以,朱棣只在真定城下盘桓了三天就撤退了。

尽管后代史家认为耿炳文并非专征方面之帅,(在这点上必须承认炳文的能力远逊于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恶果至此体现无遗)但炳文仍是廉颇一流的老成名将,如果建文不是听信了黄子澄的无耻谰言,那么快的撤换炳文的话,南北较量,胜负还在未定之间,可惜,建文没有乃祖的知人之明,炳文就此被投闲置散,永乐初年,朱棣找茬,炳文服毒自尽。

南军当时的阵容被称之为“国戚兵团”或者说“驸马阵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领军大将多半是国戚和驸马,比如耿炳文父子(朱标的亲家,建文的直系亲属)、李景隆(李文忠的儿子,建文的表叔)、征虏左副将军李坚(尚太祖女大名公主、建文的姑父)、武定侯郭英(太祖宁妃兄)、驸马梅殷(尚太祖宁国公主,朱棣的妹夫)、魏国公徐辉祖(徐达子,朱棣的内兄)、胡观(尚太祖女南康公主)。这些人当中不乏坚贞守节之士如李坚、梅殷、徐辉祖等,可是他们的综合能力只能算是中平,而且多不耐野战,这和他们的出身、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其中以李景隆为最。

耿炳文兵败的消息传到朝廷后,建文大为惊恐,问策于齐黄二人,黄子澄力保李景隆才堪大用,齐泰不以为然,建文采纳黄子澄的主意,派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统兵五十万,李景隆世袭曹公,是开国名将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相貌俊朗、顾盼生辉,太祖一度被他的容貌所惑,加委太子太傅,建文初年曾经率兵擒拿周王,很为建文推重,这时,黄子澄推荐,建文问李景隆北军何时可灭,李景隆大言炎炎:旦夕可灭。建文以为能,付之倾国之兵,朱棣闻之,拊掌大笑,他对众将说:“李景隆是我表兄李文忠在九江生的,小名九江,不过是一个富贵少年,很容易对付。”其后又听说国家把五十万军队都交给了李景隆,燕王心里更加有数了,他说:“昔汉高止能将十万,景隆何才,其众适足为吾资也。”其后李景隆的表现果然被朱棣说中,李景隆在山东连战连败,损兵折将达二十万众,而后偷开金川门,更是引狼入室,后面将由详述,这里不多说了。

李景隆之后是盛庸,李景隆兵败,建文封盛庸为平燕将军,充总兵官。平心而论,盛庸是当时少有的能员,在和北军交锋时,连挫朱棣的锐气,东昌一战,阵斩朱棣手下第一大将张玉,史书上说“是役也,燕精锐丧失几尽,庸军声大振,帝为享庙告捷”而后再战夹河,朱棣又一名将谭渊死于盛庸之手,朱棣自起兵北平以来所遇到的真正的敌手第一个就是盛庸,朱棣就此不敢轻视盛庸,即使后来登基之后还要暂时安抚盛庸,别作后图。

当时和盛庸齐名的还有平安、顾成、何福、徐辉祖四人,平安是朱元璋的养子,骁勇善战,力举数百斤,朱棣一开始很看不起他,经常说:“平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等到阵前交锋,平安几乎要了朱棣的老命,如果不是建文的妇人之仁的诏命和朱高煦的拼命营救,朱棣很可能成为平安的槊下之鬼了。平安在讨平北军的战斗中是公认的最为卖力的大将,也是朱棣父子最感恐惧者之一,平安擒薛禄、杀王真,朱棣手下一等一的大将几乎都不是平安的对手,平安设计的强弩赶得上诸葛武侯的真传了,箭如飞蝗,把北军射的抬不起头来,燕王的大旗被射的千疮百孔,朱棣让部下拿给留守北平的世子朱高炽看,吓得留守的名将顾成大哭说:“臣自少从军,今老矣,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平安善于偷袭,把朱棣的拿手本领也学到了家,搞的朱棣整天心惊肉跳,“燕军益大惧,王昼夜擐甲者数日。”平安骁勇善战,北军畏之如虎,史称“安久驻真定,屡败燕兵,斩骁将数人,燕将莫敢婴其锋。”等到平安后来被朱棣擒获以后,北军上下欢呼道:“吾属自此获安矣”争先恐后的请求杀掉平安,只是朱棣考虑到正是用人之际,所以暂时没有动手。

而顾成也不减于平安的本事,最为朱棣看重,真定之战,顾成被俘,朱棣说:“此天所以授我也。”顾成一直辅佐世子留守北平,殚精竭虑,克尽职守,然而顾成老谋深算,他知道朱棣刻薄寡恩,所以“始居北平,多效谋画,然终不肯将兵,赐兵器亦不受”得以在降将中一直保持着功名富贵直到后代不绝。

江阴侯吴高是开国名将吴良的儿子,吴高镇守辽东,多次侵扰北平,朱棣对他非常挠头,于是采用离间计,建文中计,把吴高贬斥广西,另派杨文镇守辽东,朱棣这才松了一口气。建文在平燕中屡次胡乱指挥,此次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此外,瞿能父子、梅殷、徐辉祖等人的事迹将在后面写到,这里不赘。建文武将气节多不及文臣,除李坚少数人死节之外,多数投降,包括猛将平安、何福、顾成、盛庸等,这同建文不明军律、不张挞伐有关,建文多次表示“勿使朕有杀叔父之名”徒拥虚名,坐失良机,既然燕王这等首恶都要宽恕,那么从者何谓自然明了,因而即使归降也未必就是死罪,故武将望风请降竟成一时之俗。

家园 【温相原创】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变始末(四)--燕王大靖难之奔袭大宁

(4)奔袭大宁

建文元年八月,朝廷加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宁忠次之,率三十万众讨伐朱棣。征虏大将军是明初统军将领的最高荣誉,当年也只有徐达、冯胜、蓝玉三人得任,说明建文帝对耿炳文的重视程度,希望借助老将的威名一举击败朱棣。

然而,朱棣向来用兵诡谲,他没有等到耿炳文脚跟站稳,就立刻给南军来了个下马威。耿炳文到达真定之后,分营滹沱河南北。以都督徐凯军河间,潘忠、杨松驻帱州,先锋九千人驻雄县。朱棣趁着南军没有防备,一战消灭了雄县的全部驻军,而后,又在月漾桥设伏,智擒潘忠、杨松,攻陷帱州。这时,炳文的部下张保投降朱棣把南军的虚实具体相告,朱棣将计就计,“燕王纵保归,使张雄、帱败状,谓:北军且至。”于是,耿炳文中计,真定一战,耿炳文部队“蹈藉死者不可数计”,李坚、宁忠、顾成等大将都被朱棣一次擒获,其中李坚在械送北平途中死节,顾成投降朱棣并被委为北平留守之一。

耿炳文不料朱棣这样的动作,三战三败,炳文深以为耻,讳言军报,哪知道朱棣抓住这个弱点,故意把南军大败的情况做了夸张的描述让南京的建文君臣知道,果然,建文走马换将,以曹国公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代耿炳文领军,付之五十万倾国之兵。李景隆,时人谓之“贵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诸宿将多怏怏不为用。”在进攻北平的过程中,部将瞿能奋勇杀敌,而李景隆居然嫉妒他的功大,命令停止,以致于功败垂成。

由于朱棣看透李景隆无能为也的本质,所以,朱棣准备另外布置一番棋局给自己的势力增加砝码,那就是选择奔袭大宁这条路走。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封于此,是为宁王,宁王也是著名的塞王之一,而且在塞王中实力最为雄厚,号称是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而且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朱棣对部将说:“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G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另一方面,朱权本人因为在建文元年因为不配合朝廷的削藩政策,被坐削三护卫,心怀怨愤,也正是利用的好机会。于是,朱棣留世子朱高炽镇守北平,以道衍、金忠、顾成等人辅佐,授以密计对付李景隆,自己亲自简率一万精兵,于建文元年九月借江阴侯吴高攻取永平的机会,自刘家口间道趋大宁,诡言穷蹙来求救,宁王信之不疑,邀请朱棣入城,兄弟见面,自然大哭一番,诉说各自的委屈,朱棣极言自己是被逼无奈才起兵造反,实在殆非本意,宁王表示愿意上表为朱棣申辩,几天之后,宁王戒备更加松弛,朱棣就利用朱权给自己送行的机会,在城外伏下重兵,俟朱权郊迎礼毕,伏兵四起,“拥权行。三卫骁骑及诸戍卒,一呼毕集”朱棣等人拥着宁王直奔松亭关,当时,守将都指挥卜万与都督刘真、陈亨负责松亭关的防务,陈亨准备投降朱棣,可是卜万是强硬派,所以,陈亨不敢流露,事情被朱棣知晓后,模仿古人的伎俩,“行反间,贻万书,盛称万;极诋亨”,然后,厚赏所获大宁卒,令其“缄书衣中,俾密与万。故使同获卒见之,亦纵去而不与赏。不得赏者发其事。真、亨搜卒衣,得书。遂执万下狱死,籍其家。”卜万冤死,松亭关不守,大宁都指挥使朱鉴、宁王府长史石撰死节不降,然而,宁王全然没有那样的骨气,反而为朱棣在北平一心一意的起草反抗朝廷的命令,朱棣许以中分天下的诺言,宁王不信也要信了。自此,精悍骁勇的朵颜三卫均归朱棣所有,一时北军兵威大振。

此时,李景隆也学着朱棣的办法偷袭北平,正在双方纠缠不休的时候,朱棣引大宁精锐赶回,李景隆大败,逃到山东德州。建文听说李景隆兵败,问策于黄子澄,黄子澄说:“但天寒,士卒不堪,今暂回德州,待来春更进。”旧史书上多称黄子澄为李景隆隐瞒战败的情况,从后来黄子澄请杀李景隆之坚决,此事似乎不确。

朱棣等李景隆等龟缩德州之际,谋攻大同,他说:“攻大同,彼(李景隆)必赴救,大同苦寒,南军脆弱,且不战疲矣。”诚如所料,李景隆分军来救,自由紫荆关来援,而朱棣拖着李景隆几十万大军于冬季严寒之中奔走,“景隆兵多冻馁死者,不见敌而还。”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会同援军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总兵官平安等统军六十万布防白沟河一线,朱棣也率领十三万大军,以张玉驭中军,朱能将左军,陈亨统右军,为先锋,丘福自领步骑殿后。白沟河一战,由于南军统帅多头、号令不一、指挥失措,以致于让北军得手,其间,朱棣战马三次更换,南军骁将瞿能、平安等几乎杀掉朱棣,多亏朱高煦、朱能等人救助才以得免,此役,大战良久,飞矢雨注。朱棣表现了一名统帅应有的素质,当北军艰难支撑之际,朱棣不退反进,他言道:“吾不进,敌不退,有战耳。”而南军统帅李景隆、郭英(据说乃鄱阳湖水战射死陈友谅者,朱元璋洪武功臣)胆怯不前,平安一军虽然英勇但被朱能困住,而瞿能父子均已阵亡,南军鲜有冲锋大将,这时,大风忽起,北军“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郭英溃而西,景隆溃而南,尽丧其所赐玺书斧钺,走德州。”五月,朱棣进攻德州,李景隆、郭英再逃济南,北军尾随而至,围攻济南府。

家园 【温相原创】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变始末(四)--燕王大靖难之长驱直入

(5)长驱直入

李景隆在山东的丧师辱国已经表明了建文君臣在削藩战争中实在不是应变的行家。特别是当近臣黄子澄请求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时,建文帝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居然没有答应,黄子澄痛哭说:“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李景隆一战损失大军二十万之众说明南军在短时期之内已经不能完全消灭朱棣,两军的作战进入相持阶段。

然而,朱棣虽然取得阶段性胜利,却也不能立刻驱逐南军,特别是进入山东之后,战争进入胶着状态。山东当时的总督粮饷的铁铉成了朱棣的克星之一了。铁铉曾经被朱元璋相当赏识,字之曰“鼎石”,为人干练、精明、忠勇、机敏。朱棣最初的想法是“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所以,他趁着李景隆大败之际,挥师杀入山东就是为了济南,可是偏偏遇上“不识时务”的铁铉,让朱棣大伤脑筋。史称:“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搞的朱棣焦头烂额,铁铉还想出一条计策,让城中的百姓诈降,朱棣大喜,亲自统军进入济南,不料,“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朱棣的战马立毙铁板之下,朱棣几乎断送了性命,怀大愤恨还,以誓杀铁铉为己任。朱棣初到济南可谓“尽力以攻,期于必拔”,然而三个月过去了,济南坚固依旧,而北军损失大增,朱棣只好被迫还师。朱棣自起兵以来,连败南军,唯独一个济南城把他弄得毫无办法。

李景隆败后,建文以盛庸为平燕将军,统军对抗朱棣,适时,吴杰、平安守定州,盛庸驻德州,徐凯屯沧州,为犄角之势。朱棣攻破沧州之后,兵薄济宁,盛庸于东昌府之外邀击北军,东昌大战就此拉开序幕,朱棣北军仗着前两次战胜的骄横,左冲右突,盛庸使用火器大面积的杀伤北军,朱棣一时恼怒中了盛庸的计,亲领少数军队杀进盛庸布置好的中阵,结果被重重围困,朱能等人率领蒙古起兵解救也不能脱身,朱棣手下第一号大将张玉也被迫从督战变成亲临战阵,此一战,北军伤亡惨重,张玉为了救护

朱棣被射死马下,北军精锐丧失殆尽,朱棣仅以百名起兵卫护逃离。这是南北之争以来南军取得的最大的胜利,建文特到太祖庙告祭朱元璋亡灵祝捷。

朱棣回师北平之后,很多将领都劝朱棣歇军再战,只有道衍不同意,他坚决主张再度进军,朱棣采纳了他的意见,于建文三年春三度举兵,南出保定,盛庸和朱棣对决于夹河,盛庸虽然阵斩朱棣大将谭渊,然而自己的骁将庄得等人也都战死,战至酣热之际,东北风大起,利于北军,于是,南军大败,这时,朱棣部将李远又焚粮艘于沛县,盛庸二十万大军无粮草可以坚持,只好退避三舍,进入德州。

此后一年之间,南北军互有胜负,到建文三年年底,朱棣起兵三年,仅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这时候,南京被责罚的宦官逃到北平把南京的虚实告之朱棣,朱棣大喜,问策于道衍,道衍说:“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朱棣就此定下长驱直入的方针。

建文四年,朱棣誓师曰:“频年用兵,何时已平?要当临江一决,不复返顾矣。”由馆陶渡河,在肥河大败南军,随后北军攻陷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南军平安诸将前来堵截,双方大战于齐眉山,建文调来中军都督府都督,魏国公徐辉祖助阵。朱棣部下多有畏难情绪,朱棣大怒,大将朱能以汉高祖建业一事从中鼓励诸将,北军才得以成行,此次战役,朱棣没有捞到什么实际好处,反而损失了大将王真、陈文、李斌,韩贵等人,然而,建文听信谰言,调回徐辉祖,使本来战败的朱棣得到足够的喘息,徐辉祖是深得乃父徐达的真传,属一时名将之选,徐辉祖去后,朱棣大畅其行,何福孤军奋战不敌北军,灵壁一战北军生擒平安、陈晖等三十七将,丘福、朱能袭破盱贻,控阻盛庸于南岸。此时,朱棣已经显得胜券在握,他表示:“凤阳楼橹完,淮安多积粟,攻之未易下。不若乘胜直趋扬州,指仪真,则淮、凤自震。我耀兵江上,京师孤危,必有内变。”果然,当北军攻克扬州之后,建文立刻慌作一团,派遣庆成郡主来朱棣军中求和,朱棣冷笑道:“我连太祖封给我的燕王都不要了,还要什么割地呢?”下令不许。

建文四年六月,江防都督佥事陈?u以舟叛降朱棣,朱棣军力大增,六月三日自瓜州渡江,盛庸以海艘迎战,败绩,六月四日攻破镇江,次日攻破龙潭,南京已经指日可待了。

家园 【温相原创】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变始末(五)--金川门之变之建文逊国

5.金川门之变

(1)建文逊国

建文在这次靖难之变的整个过程中可谓调度乖张、莫衷一是。齐泰、黄子澄本是谋主,一旦事情有变,建文竟然附允朱棣的意思,窜贬齐黄,而后有人上书以为不可,建文遂寝其事。削藩之初,燕王上书申救,建文居然览书恻然,谓左右事宜且止,黄子澄力争不可时,建文说:“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左顾右盼、惊惶不定,以妇人之仁来用人行政尚且不测,更不要说身临险象横生的政治深渊了。比之乃祖十分之一不及。

当建文四年六月之间,朱棣亲领大军南下,直逼南京时,建文彻底慌了,他加派大臣李景隆、茹??等人用方孝孺之计许以割地求和,朱棣此刻别有一番议论:“吾无罪而削为庶人,今救死,何以地为!且皇考封诸子,已各有分地矣。其缚奸臣来,吾即解甲谒孝陵归幌。”通篇都是借口,只有一句是真的,那就是不可能再作什么燕王了。而是要君临天下。

适时,朝廷内外混乱不止,有人趁机浑水摸鱼,徐达的幼子徐增寿、驸马都尉王宁、谷王朱?B、曹公李景隆就是其中主要分子。徐增寿和乃兄徐辉祖截然不同,他和这位谋反的姐夫关系最好,朱棣造反时,他竟然特立独行的上表说:“燕王先帝(太子朱标)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而后,数次把南京的虚实报给朱棣知道,特别是闻听朱棣渡江在即,更加卖力,终于被建文知晓,建文这时倒是来了能耐,亲手把徐增寿斩首于殿前,而驸马都尉王宁下狱论罪。后来朱棣进京,感于增寿为自己殉难,特加封定国公,食禄2500石,累世增封,班列功臣之首,直到明朝灭亡,由此可见增寿给朱棣提供的情报的重要性,而建文也居然一直容忍这么一个超级间谍在自己的身边,不是昏聩是什么呢?

李景隆丧师辱国,建文不罪,派守金川门,另有谷王朱?B因为丢弃宣府也派往金川门视事。李景隆实际早就对抵抗失去信心,暗中和朱棣已经沟沟搭搭,朱?B因为同属藩王,而且又是一个李元吉一流的人物,自然不会认真镇守金川门,建文用这样的人给自己看家护院,焉能不败?

北军在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受到李景隆和朱?B的照顾(李景隆私开金川门)攻入南京,史称“金川门之变”,就此长达四年的靖难战争以朱棣的全面胜利告终。

朱棣入城之后,一面榜文天下捕捉齐泰、黄子澄、徐辉祖、方孝孺等所谓奸臣,一面寻找建文帝后。关于建文的下落终明一代都是历史之谜,而且一直以来困扰着朱棣。那么,建文到底是死还是逃了呢?

关于这点,《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国榷》等史书都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他们同时都承认,建文没有死于宫中大火,自焚而死的只有皇后马氏。《明史?恭闵帝》中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此后,明史作者继续交待:“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而官修本《明太宗实录》和《明成祖实录》中则记载说:“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这是仿照宋太宗迫害赵德昭的做法编写的,所以连明史都不采用这个逻辑。谷应泰所作的《明史纪事本末》中不仅否认建文从死,而且还把建文后来流落在外的诗抄给抄录下来:“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瘴岭千层回,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鸟早晚朝。”(另一首是: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以作为建文不死的证据。清代学者赵翼也根据建文的诗:谁将玉指甲,掐破青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断定建文帝“浪迹西南,终免祸难。”

建文的下落一般是三种结论,一为出家说,这个例证比较多,最为明显的是,朱棣的第一号亲信大臣姚广孝死时,朱棣问姚广孝还有请求没有,姚广孝居然提出:“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可见,这位和尚是知道建文的具体下落的,然而他始终坚不吐实,所以,朱棣恨他欲死,囚禁十余年,直到姚广孝张嘴,这才释放了他。而后,从一些地方史料也可以看出来,建文出家并非空穴来风,明末大臣张居正在对答万历皇帝时也说过:“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这样的话,出家说可谓知者甚多了。

另一个为浮海说,也就是说建文蹈海而去,在《明史?郑和传》中提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就是追寻建文看来并不是虚拟。关于这点,近现代史家如范文澜、吕振羽、吴晗等人都有文章解读,然而,旁证比较孤立,一直不作重点研究。存疑而已。

再有一说为死亡说,具体时间是在永乐二十一年前后,也就是公元1423年左右。这一说比较有力的证据就是胡?醯牟旆没惚ǎ?史书上记载,胡?跻恢笔敲鞒勺媾赏?各地查询朱允?上侣涞氖拐撸?身负重任,“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胡?醮佑览治迥瓿龇?,到永乐十四年才回来,而后“母丧乞归,不许。”明清大臣夺情视事一般都是军国大事不得已而为之,胡?醯那榭鲆菜闶翘乩?之中的特例了。永乐十七年再出,永乐二十一年回来,史称:“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踔粒?急起召入。?跸ひ运?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跷粗粒?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这段说明是非常重要的证明,至少说明了在永乐二十一年的时候,建文作为帝位的威胁已经彻底排除,而排除的根据无非是建文本人表示无意于皇帝和他已然死亡,前者不太可能,唯独后者是真的,也惟其后者建文病死才能让朱棣放心,至此,悬案得以告一段落,而朱棣离他自己的“驾崩”也不到一年的时间了,朱棣在位二十二年,这件事缠绕了他二十一年之久。

有的史学者认为,朱棣不会花费这么大的气力来搜寻一个无能为力复国的窝囊皇帝,然而,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一直被囚禁,直到英宗年间,皇帝准备释放他,大臣还援引先皇的教训不许可呢。而建文的同母弟衡王允?摇⑿焱踉饰鹾罄幢挥慕?,都是死于非命,史书说:“永乐四年十二月,邸中火,暴薨。”显然不是正常死亡。而这时正是胡?跹胺媒ㄎ牡鄣那耙桓鲈拢?难道是偶然吗?以朱文圭一个孺子,衡王、徐王不过是藩王,朱棣尚且如此对待,那么,真正资格的皇帝建文,朱棣怎么可能掉以轻心呢?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说法,不论是建文跑到哪里去,他终究是失败了,而且失败的很惨,可以说满盘皆输。他在削藩这么重大的事件上疏于缜密、怯于果断、失于机谋,固然建文对待属下宽厚仁慈,可是,仁而无状、宽而无法,以致于众人都不怀其恩,而溺其度,作为一个统治者,在必要的阶段居然儿女情长、似是而非乃至狐疑不决、赏罚不明。建文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的逊国虽然令人同情,可并非偶然。从明初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即使没有朱棣的靖难之变,建文能不能完成或者说顺利的完成从朱元璋以来的转型也是大存疑问的,换言之,以建文的能力似乎不足以扭转一个时代的格局,更不要说开创一个时代了。所以,朱棣的靖难成功何尝不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选择呢?

家园 丞相哪去了?俺搬得很辛苦的

家园 建文无能,使得燕王造反这样成算很小的事情居然成功了

历史上的藩王造反,除了西晋的八王之乱是朝廷开门揖盗以外,似乎还没有成功的案例,燕王应该是第一个成功的。

家园 你还给加了那么多的精呢,都是丞相写的
家园 活活活,燕人几个月没有原创了,可恶。
家园 温相家里是不是有人下 岗了

文章写的是好,只不过末尾时不时的就把

铁腕儿拿来挖苦一番。尽管他是个很有争

议的人物,不过最好还是能专文专用,不

要夹杂这些东西,这样做与温相平实风趣

的文风不合,会使文章减色。

家园 【温相原创】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变始末(六)--明成祖功罪(结束篇)

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他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败笔。历史上举凡是得位不正的皇帝照例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惊天动地、身败名裂;一个是惊天动地、传之子孙。李世民、朱棣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帝王,和杨广、完颜亮等人的破罐子破摔还是有着质的区别的。

朱棣一直以来被史家所诟病的就是他即位前后的杀戮和他行政的暴虐的一面,在这点上他和他的父亲朱元璋几乎相差无几,有时候甚至还要超过乃父。明史作者说他:“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抛开正统的观念不谈,那么大规模的进行无限制的屠杀确实比较罕见,屠十族和瓜蔓抄这种方法的发明本身就是无谓的血腥,当然这自然是出自政治的需要,然而也不能逃避后世对这个问题的谴责,所谓圣德之累也就是此意。朱棣对待大臣动辄就以摧折,像方宾,史书上说到他的死是这样的:“中使进香至,语宾以帝怒。宾惧,自缢死。帝实无意杀宾,闻宾死,乃益怒,戮其尸。”死则死矣,还要刑戮尸首,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再有,明成祖设立东厂、宠信宦官开明朝政治黑暗的先河,对于宦官,朱元璋有过明确的意见:“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明太祖和建文帝在世的时候,宫内公开打出招牌,禁止宦官与政“内臣不得干预政事”(《明史》卷七四及卷三百四),而朱棣即位之后,因为甚得宦官之力,所以,开放此禁,“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终明一代,太监成为一股非常强大的政治集团,他们中间虽然也有个别的出类拔萃者,然而为非作歹的居多,这也就是明代政治较之于汉唐宋比较黑暗的缘故所在。大肆的任用特务以致于被史家称之为特务政治也是永乐统治时期开始的一大弊端,初期尽管可以弥补皇帝的耳目不足,可是日久天长,所谓的东厂就成为社会绝大的毒瘤。这些方面不能说都要归罪于朱棣,但朱棣作为始作俑者的责任也是不能推卸的。

不过,朱棣一生的功绩还是大于过失的,他的历史功绩除了人们众所周知的下西洋(功过参半)、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削夺藩封、初始化内阁制度以外,明成祖朱棣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的扩大与巩固还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的。

他在哈密设立卫所,确立了中国对西部边疆的统治;他在东北地区设立的奴儿干都司,保证了中国北部边陲的归属。贵州的设省直接开辟了中国对西南诸省的正式统领。特别是朱棣一面臣服朝鲜,一面有力的打击了日本的在东南沿海的倭寇为患,有史料表明:“永乐九年(一四一一年)正月,命丰城侯李彬、平江侯陈?u等率浙江、福建舟师剿捕海寇。一四一六年,命都督同知蔡福率兵万人,在山东沿海巡捕倭寇。一四一九年,总兵刘荣(刘江)领导军民在辽东望海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抗倭战役。望海埚,位于金州卫金线岛西北,距金州城七十余里,是辽东沿海的要塞,地势高广,可驻兵千余。刘荣任辽东总兵后,筑石堡,置烟墩了望。一日,二千余倭寇乘船前来。刘荣自烟墩得报,命都指挥徐刚伏兵山下,百户江隆率壮士潜绕贼船,截其归路。倭寇到埚下,刘荣举旗鸣炮,伏兵奋勇杀敌。倭寇大败,死者枕藉。逃脱者被江隆部擒拿。望海埚之役明军生擒倭寇数百,斩首千余。大获全胜,成祖一朝,倭寇不再敢来侵扰。”可见,朱棣对于中国的海防建设还是有着很大的功勋的。

当时对北中国威胁最大的是北元蒙古残余势力,朱棣通过五次大规模的讨伐和四次亲征来试图一举消除这个腹心之患,虽然有三次都是劳师动众、无功而返,然而,第二次的亲征对于蒙古阿鲁台部的打击还是相当沉重的。而且对比后代对于蒙古的打击力度来说,没有人可以和朱棣相提并论,以往我们只看到朱棣的亲征的负面,没有全面的了解他的这个战略意图的政治含义,也是失之偏颇的。

史书上说朱棣:“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这点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总体来讲,明成祖朱棣尽管有不少的错误和局限性,但是,他仍然不失为一名优秀的封建帝王,尽管他一直自比唐太宗第二而终不可得,可是和其他比较具有作为的皇帝相比,朱棣丝毫不逊色于他们。

家园 一点商榷

一。称杨广、完颜亮为破罐子破摔似为不妥,二人还是很有能力的,只是没有注意好魄力和国力的平衡和过于急躁而导致了失败。杨广建东都、修大运河还是很有眼光和魄力的;完颜亮的失败一个是过于急躁,另一个就是水军不如南宋,而且运气太坏,但是他迁都燕京,收权于中央还是很对的。

二。至于朱棣,他没有能够改正太祖的过失(分封诸王,削诸弟、封诸子,本质上没有变),反而错了更多(重用宦官、开办东厂)。至于迁都北京,利弊参半,国强之际,利于出击,但是明朝中衰以后,京师经常处于敌人的直接威胁之下,恐怕不能够算是好事。至于他亲自北征蒙古,似无必要。征讨是将帅的事情,早期可以推托没有方面大将,在位二十年还没有可用大将,只能够说要么在培养人才方面有问题,要么猜疑心太重以至于不稍假权于人手。

在我看来,成祖的才能,武强于文,暴力强于治术,做不到对臣下推心置腹,而是阴刻猜忌,和历代的一流帝王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他的前后两个谥号太宗和成祖都给得太高了,如果由我来给的话,恐怕就是世祖明武皇帝,其中“世祖”是因为他改变皇室继承顺序,“明”是因为他以察察为能,“武”则是指他的武功。

家园 搬运工作为工人阶级一员,也是有贡献的
家园 第二代往往是‘瓶颈’,很关键。闹不好就被篡位,甚至亡国

秦,西汉,晋,隋,唐,明均有这样的规律。

家园 不一定吧

秦朝之亡,源于秦始皇,二世只是没有及时改弦更张,反而变本加厉,终致于亡。

西汉是因为吕后专权,即使坚强如武帝,也是无可奈何的,何况惠帝。

西晋惠帝是白痴,这样的皇帝,放到哪一代都会有问题的,如东晋安帝。

隋炀帝能力还是很强的,他的亡国多半是由于他的能力太强了,国力支持不起的缘故而不是因为他无能。

唐太宗?似乎无话可说了。

明朝惠帝太仁弱了,措施失当,运气太坏,才被燕王得逞。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