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近代中国电报八卦闲谈 -- 马伯庸

共:💬186 🌺150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亲王,您穿越了

丁日昌派了电报学堂学生苏汝灼、陈平国主持设计,武官沈国先负责施工,自光绪三年七月初十(公元1977)正式开始建设,到九月初五完工。一共设立了两条电线,一路是从台南府城出去,到安平镇海口;一路从台南府城到旗后,也就是今天的高雄,全长四十多公里,共设了三个电报局,分别位于台南府城内右营埔、安平镇鲲身和旗后。

恭请博克一日十更,不然少了很多乐子了

家园 留个记号^^
家园 珍爱生命,远离祥瑞
家园 【原创】近代中国电报八卦闲谈-“暗渡陈仓”与“定军山”(二)

大北公司的暗渡陈仓是这么使的:他们先跟租界工部局申请修一条租界专线,而且完全按照欧洲标准,不用现成的5.49米电线杆,而是自己架设4.88米的新电报杆,打好前期埋伏。然后他们把海线接到吴淞口外大戢山岛,设置了一个电报房,一来迷惑清廷,二来作为中转站。

当这一切工作都准备就绪以后,大北把几条工程船伪装成趸船,白天停泊在出海口,夜里抓紧施工,偷偷把海线引入长江、顺着黄埔江直接架进上海水域,在张华浜对岸的浦东红庙设置了第二个电报房,在1871年6月3日正式开始通报。

清朝官员不是傻子,南洋大臣李宗羲派人来责问,他们振振有词:我们没违反终端上陆的规定啊,你看这线还在水里泡着呢,还算海线!中方官员心想,别扯淡了,这江南水系都是纵横相连,要按你们那标准见水就算,电报线能一口气修进阳澄湖去,以后我们大闸蟹还吃不吃了?

但人家字面上又确实挑不出什么毛病,两边争吵了许久也没个结果。李宗羲觉得中国权威实在不够,就找英美两国斡旋。可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都胳膊肘朝欧洲拐,乐见丹麦人敢为天下先。

既成事实一经造成,再加上各国政府压力,官司打到公审公廨也没个结果。后来到了1873年,大北公司借口海线经常被过往船只碰断,公然又架设了一条16公里长的旱线,从张华浜接到了外滩南京路12号。

到了这一步,上海道的官员已经无法管束了。这个电报房后来搬到了中山东一路7号,那栋建筑就是如今外滩上的盘古银行大楼。

从此以后,洋商们可方便多了。利用这条电报线,欧洲人只要拍一个电报,就能在六个星期后接到本国的订货单,效率比邮船快得多。

清廷从中唯一得到的好处,就是凡经大北公司线路传递的政府公文、外交文书等等,全都予以免费。那会儿电报费用很贵,这项免费倒着实能省下一笔银子,但跟中国的损失相比,还是不成比例。

有人说倘若丁公在的话,不会让丹麦人如此嚣张。其实纵然丁日昌有通天的本事,也未免能奏功。因为这一回不比寻常,是列强政府在背后撑腰。民间纠纷,尚有法律可依,政府若是耍起流氓,可不是个人可以解决的。

自从大北公司开了这个不好的先例以后,大东公司和其他列强公司也纷纷开始效仿。一晃数十年过去,大北公司在厦门如法炮制,从香港-上海线接出一条支路旱线;紧接着大东公司也在香港和上海之间设置专线,顺便打算福州也一并捎上,一口气与印度连通。其他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涌而上,无不私接回路,暗上旱线。

南北二线的开通让大北公司财源滚滚,独享垄断之暴利。到了光绪八年(1882年),英、法、德、美四大强国坐不住了,希望利益均沾,联袂要求在上海成立万国电报公司,打算从上海拉海线到山头、宁波、温州等沿海各地区。李鸿章为了换取大北公司对中国电报业的基建支持,把沿海二十年的海线专利都转让了大北公司,所以回绝了这个请求。

但对于旱线问题,既成事实归既成事实,中国却始终没有承认过它的合法性。当初清廷拒绝旱线,主要是出于外交尊严和主权的考虑,而现在形势却有了不同的变化,因为中国也开始自己兴建电报业务,不得不考虑利益的问题了。

推动国营电报最起劲儿的盛宣怀曾经告诉过李鸿章一件事:有一年钦差曾纪泽出使俄罗斯谈判,他通过大北北线从圣彼得堡发电报到上海只花了一天时间,从上海用驿递送去北京,反而花了六七天。两下比较,优劣昭然若揭。这实际上等于另外一种形态的信息战。

想象一下,外国人在中国,比中国人还灵通,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呐。

于是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批大臣上书陈言电报之利,奏请兴建自己的电报网络。慈禧太后在李鸿章劝说之下,恩准了申请--她这一次倒英明,等到数十年后庚子国变的时候,恰好是电报让这个老东西及时逃出了紫禁城。

到了1881年的时候,中国的几大重镇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电报网络;第一条长途公众电话线路"津沪电缆"横贯华北,使电报业"军转民",开始从单纯的军事功用转向民用赢利事业。最初只在直隶活动的天津电报总局也在两年后改组成中国电报局,移镇上海,正式成为官营企业,统筹全国电报事务--看清楚,已经是企业了,不再是衙门。

也就是说,以往外国人随意接旱线,政府最多是丢了面子;现在政府自己也开始办电报了,外国人这种行为就等于是与己争利,每年利润损失巨大。

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拿大北公司开刀。它是整个局势的罪魁祸首,又是中坚大将,若不拿它杀一儆百,别指望其他公司会服服帖帖。

清廷对这个大北公司是又恨又爱,恨的是它屡屡当电信侵华的急先锋,爱的是它倒也给中国出了不少力气。中国大部分电报线路,包括大(沽)(天)津线、津沪线、江南的一些支线,都是大北公司修的;北洋电报学堂成立的时候,大北公司还特意派遣了几名精英来当讲师,培养出中国第一代电报人。

宋太祖说过,卧榻之侧不容洋人酣睡。在1883年,清廷借着中国电报局移镇上海的机会,终于派了两个谈判代表着手解决大北公司这一头疼的问题。谈判代表才两个人,是不是不够呢?不,足够了,这两个可不是一般人,首席代表是盛宣怀,他还有一个助手叫郑观应。

盛宣怀一代官商,何等头脑,加上长期浸淫兴办电报的业务,一眼就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丹麦人十年前在上海那手"暗渡陈仓"的计谋。这个先例不除,永远会有后续者蠢蠢欲动。他一边提醒各地华商"自设以争先",免得被洋人占了便宜,一边和郑观应商量如何应对这一局势。

欲要灭敌,必先除其羽翼。要想干掉大北,就得先把外势扫平。

大北公司最强有力的支援,是那个叫嚣着要修香港-福州-上海线的英国大东公司,别看他跟大北公司是竞争关系,其实一个鼻孔出气。他们在1883年初就有了一个秘密协议,大东公司负责修一条香港到上海的水线,收益分给大北公司一半,而大北公司则允许大东公司分享中国海线修筑的专营权。对他们来说,旱线登陆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有了大北公司作先例,大东公司就能理直气壮地嚷嚷:"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所以按盛宣怀的原话就是:"欲拆厦岸已成之丹线,方能拒福、汕将至之英线。"倘若能够先行把大东公司摆平,来一个釜底抽薪,大北公司也就离失败不远了。

可怎么釜底抽薪,也是一门艺术。给的条件太低,人家不干;给的条件太高,自己又吃亏。最后想出办法的不是盛宣怀,也不是郑观应,却是一个本来与此事无关的曾纪泽。

当时曾纪泽正在跟英国人谈判鸦片关税问题,中国欲禁鸦片又不敢禁,只好曲线救国,变着法儿提高鸦片的关税,以求能稍稍抑制。英国人还沉浸在鸦片战争的兴奋里,对中国这个要求坚决予以抵制,谈判一直陷入僵局。

这一次中国和丹麦谈判既开,曾纪泽忽然看到了希望。他跟李鸿章说咱们已经允许大北公司的南北二线登陆了,如果拒绝大东公司的请求,英国人肯定不干。咱们不如也让大东公司在上海上岸--虱子多了不咬,不差他一家争利的--拿这个作筹码,让英国人自己去对付东印度公司,逼他们接受加税。李鸿章有点犹豫,他觉得电报利薄,鸦片利丰,英国人算盘打的精,未必肯这么牺牲。

盛宣怀却觉得曾的提议不错,不妨一试。于是盛宣怀亲自出马,先给大东公司一个枣儿,许诺允许他们先架设香港到上海的海线,在宝山县城外上岸,与中国电报局的淞沪陆线相接,福州和汕头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地方设置中转趸船。

但这些都不是白给的,盛宣怀要求他们在合同里写清楚:沿途诸口岸都不得分设线端。盛宣怀还悄悄在合同里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加了一个条款,言明这个项目如涉争议,不允许援引丹麦的先例。刚柔并济之下,大东公司终于接受了中方的条件,高高兴兴去筹款订货,把大北公司抛去了脑后。

那边厢曾纪泽带着成果去给英国人看,成功地提高了鸦片税。这边厢盛宣怀叮嘱大东公司这份合同千万保密,而且要求他们延缓半年到一年再行施工。大东公司虽不明就里,但也满口答应了。

扫干净了外围阵地以后,盛、郑二人开始正式对丹麦人发动了总攻。

家园 纯灌水?
家园 马亲王,很久都不更新blog了

还以为你归家过年了呢~~~

结果又在西西河灌水,什么时候把这个放到blog上面啊,呵呵

家园 给萨大拜个年,呵呵

呵呵,拜个年先~~~春节快乐~~

“呜呼,此前此后多少日本人到中国勘地图,中国人呢,黄遵宪后再无人有这样的事情了。”

强烈建议老萨做第二人,呵呵

家园 用不着老萨了

在日本买本交通图,连一巴掌宽的水沟都能找出来,那分细致真是不服不行。

家园 親王是故意祥瑞我們?
家园 亲王春节好

愿72个赫敏福晋,36个露娜福晋环绕亲王周身。

家园 【原创】近代中国电报八卦闲谈-“暗渡陈仓”与“定军山”(三))

大北公司的中国地区总办恒宁生(J. Heningson)是丹麦方面的谈判代表。这个人颇有来头,清朝打算修筑福台电报线路时,正是恒宁生与闽浙总督李鹤年交涉(参看第一节),后来他长期担任天津电报学堂的教员,与李鸿章一直关系密切,还得过御赐三等第三宝星,算得上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他跟盛宣怀也是旧识。当初朝廷计议修筑江南线时,本来是交给胡雪岩来干的。李鸿章和胡雪岩的靠山左宗棠不对付,暗中授意盛宣怀破坏此事。盛宣怀找来恒宁生,提出以三倍价格购买大北公司本来供应胡的材料,让他们卖给胡雪岩次品。结果胡刚修到三分之一,线路就不堪使用。李鸿章在朝廷借机参了胡雪岩和左宗棠一本,这条线路遂落入盛宣怀的囊中。

恒宁生觉得凭借自己在中国的资历和这份交情,盛宣怀应该不会太为难自己。可他刚一坐座,一看谈判对手还有一个郑观应,心中立刻暗暗叫苦。

大北公司和中国电报打过多年交道,恒宁生耍过的中国官员不计其数,但唯独糊弄不了这位郑先生。

清廷筹划津沪线时,承办方是大北公司,而中方负责验收大北代购电报材料的就是郑观应。郑观应拍着胸脯跟李鸿章保证,津沪线不成自己不领薪水,颇有庞令名抬棺决战的气魄。

大北公司本来以为中方官员都是些满口之乎者也的老腐儒,就算是洋务派的官员,也不过是粗通商务,对技术一窍不通,自己可以从中大捞一笔。结果他们代购的材料三番五次被郑观应退了货,还写信严厉斥责大北公司不按合同办事,还清楚地指出哪里不符合标准哪里以次充好,该用五米的冗余回路只购了四米、接线金属头成色不对,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大北公司的代表大吃一惊,我靠,这是行家啊!

等到他们派人打听出了郑观应的底细,差点给吓得一溜儿跟头。

人家郑观应早在几年之前就专门写作一篇关于电报的文章《论电报》,不仅高屋建瓴地指出电报在军事、商业、政治上的种种优势,而且详细阐述电报工作原理。后来他组织编译了《万国电报通例》和《测量浅说》,自己还在业余时间以威基杰的《电报新书》为基础,改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汉字电码本《电报新编》。

说起电报,他若自谦中国第二,恐怕没人敢称第一。

大北公司这才明白,这位郑观应就算不是关羽关老爷,也是关胜关小爷,在他面前耍大刀是讨不了好的。从此他们不敢造次,津沪线修的异常顺利。整条线路1881年4月动工,天津、上海两头并起,到了12月24日就连通了,还没一年功夫。津沪线全长3075华里,立了两千多根电报杆,一共花掉银子17万两--清廷当时的预算是19万两,有了郑观应盯着,费用不超反省,实在是晚清时代的一大奇迹。要知道,三年以后清廷从天津修到旅顺,电报线全长才1235里,就花了10万两。

这回清廷派了郑观应来叫阵,背后还有一个更牛的盛宣怀。这两员大将横刀立马往那儿一戳,大北公司尚未开战,士气已沮。

说句题外话,当时给恒宁生当翻译的是一个叫作蔡绍基的年轻人,是耶鲁大学的高材生,詹天佑的同学。后来这个年轻人跑到了袁世凯的麾下当幕僚,一直作到了北洋大学校长和天津海关总督。蔡绍基一身铮铮铁骨,袁世凯称帝的时候,他反对的最为激烈,气得袁世凯拍桌子说登基以后第一个要枪毙的就是蔡绍基。

如果恒宁生知道自己的翻译日后是这么厉害的一个角色,不知在谈判桌上是否还能坐得住。

谈判一开始,恒宁生主动先提出来把上海的吴淞旱线给拆了,让盛、郑两位对朝廷有个交代,然后留着厦门的旱线不动。这建议貌似谦折,其实暗藏玄妙。当时上海诸国的旱线已经稠密如蜘蛛网,大北公司的吴淞旱线年代最早,虽然仍是干线,质量却大不如前,维护费高,利润却低,已成鸡肋;而福州、厦门沿海尚且还是一片空白,前年四国联合要求旱线登陆福建,都被朝廷拒绝。倘若他们能率先在那里开疆拓土,则又是一番赚钱的良机。

盛宣怀早对此洞若观火,他也不急,谈判桌上笑眯眯地说道:"既然贵公司如此有诚意,那吴淞口的旱线就按你们的意思,拆了吧。" 恒宁生一喜,以为鱼上钩了,没料到盛宣怀还有后话:"……至于厦门旱线嘛,却不太好办呐,咱们得仔细商议商议……"

得,这条鱼把鱼饵吃下去,把钩给吐出来了。

恒宁生虽是个中国通,却不看京剧,不知道自己这回成了定军山上的夏侯渊,本来指望拿陈式跟黄忠换回侄子夏侯尚,却被黄忠先接回陈式,再一箭射死夏侯尚。他们也一样,算计厦门线不成,反先把上海线送到人家嘴里。估计盛宣怀那会儿肯定心里美得直在那儿唱"这一封书信来的巧,天助黄忠成功劳。"

恒宁生咬了咬牙,上海线是保不住了,厦门线无论如何也得拿下来。孰料他刚提了一个话头,盛宣怀扔过来一份文件。

什么东西?同治九年清廷跟各国签订的那份海旱电报线条约,上面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写着洋人海线不得接上自己的旱线--这里感叹一下丁日昌的远见。恒宁生见对手开始正面攻击了,只好催马上前,硬着头皮顶上去。

可惜这一顶,又是一个晕招。

当时大北公司在厦门敷设的电报旱线应用的是新技术,不用电线杆,而是从海滨地区直接挖了 一条地沟,把海线直接顺着地下连到厦门田尾西面的电报馆内。这个电报馆早在同治八年,也就是1869年就修好了,本来是丹麦在鼓浪屿设立的一个领事馆。但不知为什么,丹麦没有派驻领事,领事一职由法国领事监理,后来大北公司来到厦门,顺理成章地把它接管过来,改成了电报房,这建筑至今尚在。

走地线的好处第一可以保证信号稳定和线路质量,不用担心风吹雨琳;第二也免去意外损毁的麻烦--自从丁日昌、李鹤年之后,老百姓们对拔电杆兴致高涨。不过地线技术尚不成熟,无法应用于长途线路,好在从厦门海滨到田尾没多远,正合用。

恒宁生说了:这个地下旱线其实不算旱线。我们挖的地沟很深,海拔是负的,严格来说是在海平面以下,所以仍旧该算是海线。这招"暗渡陈仓"当年大北公司在上海用过,成功地把海线接进了黄浦江。今天他们又祭出这个老法宝,试图故伎重演。

大北公司这个逻辑十分混账,既牵强又蛮横。但俗话说的好,人至贱则无敌,他们都耍赖耍到这份儿上了,反而不太好应对。盛宣怀正琢磨着该说什么好, 一直在旁边不吱声的郑观应出手了。

说是出手,其实郑观应也只是出了一指。

他拿来一张欧洲地图随手一点,丹麦人立刻不说话了。

指的是荷兰。

家园 送花有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送花 怎么能不顶啊

郑观应之机敏 实高人也

家园 有趣

第二也免去意外损毁的麻烦--自从丁日昌、李鹤年之后,老百姓们对拔电杆兴致高涨。不过地线技术尚不成熟,无法应用于长途线路,好在从厦门海滨到田尾没多远,正合用。

哈。现在老百姓对拔高压线铁塔兴致也很高,非常青睐地线。理由比风水要科学多了——辐射。

家园 【原创】近代中国电报八卦闲谈-“暗渡陈仓”与“定军山”(四)

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家,整个国家三分之二都在海平面之下,全靠堤坝撑着。这些常识丹麦人都是极熟的,此时突然被郑观应点破此节,立刻就懵了。

是啊,这还能不懵么?你不是说厦门旱线在海平面以下,所以算海线吗?那荷兰呐?你们大北公司只要承认荷兰境内的电报线全是海线,我们立马就给你们开放登陆权。

大北公司哪儿敢承认这个,以后还想不想在欧洲混了。

恒宁生又折了一阵,心想再这么下去,自己手里一点筹码也没有了,回去跟几个幕僚商议了一下,只好悻悻退了一步。谈判再开的时候,他不敢再坚持旱线登陆的话题,转而搬出中丹两国传统友谊和大北公司在中国的业绩,唠唠叨叨说了半天,最后图穷匕现抛出一套方案:既然旱线权您要收回,没问题,不过大北公司希望能继续租下去。也就是说,旱线还是一如既往地运营,只不过所有权变换了一下。他希望中国方面能够承诺永远只租给大北公司,不和别人发生业务来往。

盛宣怀心中冷笑,这恒宁生也忒天真的,只要线路在我手里,想干嘛还不是我一句话的事。他让恒宁生拟一个纸面上的方案出来。恒宁生不知是计,几天就呈递了一份合约草案,其中有两条核心条款:一是"厦门旱线,由大北公司出资拆除;吴淞旱线由电报局3000两赎回";二是"不准他国及他处公司于中国地界另立海线,又中国欲造海线、旱线与大北有碍者,不便设立",作为交换,大北公司允诺中国政府大臣及公务往来"凡从大北电线寄发者,不取报费"的优惠政策不变。

盛宣怀把谈判结果拿给李鸿章看,很快得到了批准。中国在沿海的旱线权益就此收回,如果用史书口儿来写的话,就是简单一句话:"折冲月余,丹人为之气夺。"

大北公司呢?虽然他们被迫拆除了上海、厦门的旱线,但被允许在上海附近的羊子角、福州在海上的川石山二处设趸船,将线头设于其上,权当浮动电报站,算是个折中的办法。更何况,尽管损失了旱线专利,但公司得到了中国保证的海线专营,排除了竞争对手。恒宁生觉得这次谈判失之之桑榆,得之东隅,算是从盛宣怀手里扳回一目。

他浑然不觉盛宣怀早在谈判前就和大东公司眉来眼去,这顶绿帽子早戴到大北公司头上了。

等到大北公司刚刚移交上海的旱线到中国电报局手里,没过两天,合约内容--尤其是关于海线专营的条款--就神秘地"泄露"出去。列强尤其是英国一听就急了,这他妈不是搞垄断么?那我们大东公司该怎么办啊?

结果英、美、法、德四国大使一边照会清廷,一边给丹麦施加压力。丹麦蕞尔小国,扛不住这些大国压力,恒宁生心急火燎去找盛宣怀商量,后者两手一摊:"这件事我也没办法,这是国际形势啊,国际形势你懂不?" 恒宁生又说那咱们那合同就作废了吧,盛宣怀又是两手一摊:"合同我们李大人都批准了,上海和厦门的旱线该改造的改造,该拆除的拆除,没法再恢复了。"

恒宁生这才知道自己上了一个大当。盛从一开始就摆好了口袋等他钻,事先故意让大东公司延缓施工,好教大北公司不致觉察。等到旱线移交完毕,中国电报局立刻翻脸不认人,大北公司若是再闹,就等于把四大国也推到对立面去了。

盛这一连串手段细致缜密,滴水不漏,堪称大师。

经过多方足足两年的扯皮,到了1887年总算有了一个结果。盛宣怀和大北、大东两家公司签订了一个《华洋电报三公司会订合同力款》,详细规定了"洋海华旱"电报线路如何分账,生生把大北公司的蛋糕分给了大东公司一块儿。中方坐收渔翁之利,坐看争端。

两家争来夺去,最后又把旱线的控制权送回到中国手里--我拿不到的,你也别想要了。盛宣怀的以夷制夷,终于大获成功。

凭借这份合同,海旱相接巨大的经济利益很快凸显了出来。1882年,中国电报局的电报费收入为6万余两;5年后上升为41万余两;又5年达63万余两;到1895年上升到115.5万余两。

而大北公司呢?眼看煮熟的鸭子飞走了,恼羞成怒,唯一能作的只有取消自1871年就实行的中国政府公务电报免费的福利,该收多少钱就收多少钱,聊作报复。恒宁生临回国前,给盛宣怀发了份正式公函,称"自十月初三日为始,所有中国头等官宝报由大北电线寄发者,须照章付足电资,方为发报",羞愤之情,溢于言表。

可惜庚子国变的时候,盛宣怀向英商大东公司、丹麦大北公司商借21万英镑,敷设由大沽至上海海底电线。两家公司借机抬价,"中国官商交困,复绌於力,於是以购价作为息借,分三十年偿还。"算是报了仇,不过这就是后话了。

大北既退,中国电报局乘胜追击,其余诸线传檄而定。盛宣怀杀得性起,甚至一路追杀到香港,不知用什么办法说服港督弃置港英当局架设的新安线,以中国线路代替,并在九龙设了中国电报局的分号。

有了上海大捷的经验,其它边境重镇也纷纷如法炮制。如镇南关、东兴、蒙自、思茅与法国旱线相接,腾越边界红蚌河与英国旱线相接,珲春、黑河屯、恰克图、伊犁与俄国旱线相接,这些边境在商定与外国的电报线转接条款时,签的都既详细又慎重,基本上没吃什么亏。

至此列强所铺设的电报线都只能接到海岸,然后再接上中国方面的旱线头。

这起争端甚至惊动了万国电报协会。该协会觉得这种事不利于国际电报业的长治久安,打算把中国也吸收进去作会员国。盛宣怀却不干,他的理由非常简单:"人家都是玩了几十年的老油条,咱们现在经验不足,贸然掺和进去,就得按照人家的游戏规则走,到时候自己吃亏。" 于是中国电报局礼貌而坚决地回绝了邀请。这份英明,就算搁到现在也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