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讨论】现代战国策---美国的乙醇战略zt -- 泡菜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中国几千年历史,其中各国各王朝的成功失败对今天的发展仍有借鉴的意义。当今各国崛起角逐的情况下,几千年前的战国策略仍可让我们警醒。 2007年12月1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自1975年以来的首个能源法案,该法案要求减小石油进口,大幅增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添加比例。实质是把出口的粮食转化为乙醇燃料,由于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这一变化将对世界发生重大影响。目前美国不但是工业大国,也是世界农业大国。美国大豆产量占全世界的 42.7%, 玉米产量占34.4%, 棉花产量占21.2,小麦产量占11.6%.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处于决定性的地位。这一能源法案让人联想起两千年前的战国策。且看当年在粮食问题上管仲如何三策兴齐。
齐国本是一个海边的小国,姜太公初封时地不过方圆百里,而且很多是不适合粮食生长的盐碱地,粮食生产和人口都不多。齐国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东方的超强,与管仲的粮食战略有很大关系。策一,服帛降鲁梁。鲁和梁的老百姓平常织绨,绨是一种丝线做"经",棉线做"纬"织成的纺织品,管仲劝齐桓公穿绨料衣服,并下令大臣们都服绨。上行下效,齐国的老百姓一时间全都穿绨料衣服。齐国绨的价格大涨,管仲还特意对鲁、梁二国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绨一千匹,我给你们三百斤金;贩来万匹,给金三千斤。吸引得鲁、梁二国的老百姓都把绨运到齐国卖高价,而获取利润。鲁、梁二国财政收入大涨。这两个国家的国君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一年后,鲁、梁的老百姓几乎全部出动,忙着织绨运绨,从而放弃了农业生产。时机成熟以后,管仲又劝齐桓公改穿帛料衣服,也不让百姓再穿绨,并“闭关,毋与鲁、梁通使”,十个月后,“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即使两国国君急令百姓返农,也为时已晚,粮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于是,鲁、梁谷价腾飞,鲁、梁的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十钱。三年后,鲁、梁的国君不得不归顺齐国了。策二,买鹿制楚。齐桓公欲伐楚,又害怕楚国强大而不获成功,向管仲请教办法。管仲让桓公以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并且告诉楚国商人,贩鹿到齐国可以发大财。于是楚国的男女几乎全国总动员,全都为捕捉生鹿而奔忙,放弃了粮食生产;而齐国却早已“藏谷十之六”了。当楚国的百姓无粮可食时,管仲又关闭了国界,终止活鹿和粮食交易。结果,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策三。代国出产狐皮,管仲劝桓公令人到代国去高价收购,造成代人放弃农业生产,成天在山林之中去捉狐狸,但狐却少得可怜,“二十四月而不得一”。结果是狐皮没有弄到,农业生产也耽误了,没有粮食吃,导致北方的离枝国乘虚侵扰。在此情况下,代国国王只好投降齐国。齐国一兵未动而征服代国。这便是粮食战争的威力。
以上是两千年前齐国人的智慧。两千年后斗转星移。玩这种粮食策略的变成了美国人。让我们看看现代战国策是怎么玩的。美国先大量买入工业品,同时廉价出口粮食,把各国农业挤垮,这是第一步。目前农产品出口占美国农业总销售的比例高达25%。各国农业受美国廉价农产品冲击,很多已经崩垮。就中国来说,中国是世界上的大豆、花生、菜籽、葵花籽主产国家,具不完全统计,中国种植油料的农民达两亿以上,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1/4以上。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此后美国靠巨额的财政补贴生产的大豆进入中国市场,2000年中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额连续攀升;而中国大豆生产却没有补贴,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是中国农民生产的大豆越多赔得也越多。近年来,销售价格持续降低,种植效益持续下降,堆积如山的库存大豆以及跌破种植成本的收购价格使种豆农民和大豆加工企业都苦不堪言。结果中国本土的大豆生产逐步萎缩,2006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已经比2005年减少了25%,而2007年大豆种植面积预计会比2005年还要减少40%左右。最近 10多年里,中国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世界第一,退居为继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
每多进口100万吨,就可能造成130万种豆农民“失业”。失业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廉价工业品生产线。开始为美国织“绨”制鞋,几千万只鞋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美国低价买入这些包含了大量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的工业品,把污染和通膨留给了中国。07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6.9%。其中,城市上涨6.6%,农村上涨7.6%;食品价格上涨18.2%,连续第4个月物价涨幅超过6%。
亚洲各国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由于工业化占地导致耕地的消失, 日本谷物的生产水平从顶峰下降了33%, 韩国下降了31%, 台湾下降了19%。在过去的37年间,日本粮食产量由1589万吨下降到985万吨, 包括饲料在内的粮食自给率由77%下降到目前的27%,下降了50个百分点。2003年韩国国内粮食需求量为2098.4万吨,与2002年 (2064.1万吨)相比增加了1.66%。相反,2003年韩国国内的粮食产量为 554.4万吨,与前一年相比(616.2万吨)减少了 10.03% ,粮食自给率只达到了26.9%。这与2002年 (30.4%) 相比下降了 4个百分点,世界粮食进口的头号大国并不是有13亿人口的中国, 而是1亿多人口的日本, 排在第二的是不及中国人口4%的韩国!
等亚洲各国大力发展轻工业,各国政府如两千年前鲁梁国君一样鼓励国民大量织绨,激烈竞争使得工业品越来越便宜后,美国现在开始降低农作物出口,展开管仲战国策的第二步。但生产的食物不能浪费,最近能源价格上涨给了美国一个机会,美国计划把粮食转化为乙醇燃料,今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新能源法,推动美国每年乙醇燃料使用量在2022年达到360亿加仑。
目前,美国已经建成114家乙醇提炼厂,还有80家工厂正在建设中。2006年乙醇产量超过50亿加仑,比2005年增加了1/4,预计未来两年里可望新增60亿加仑的产能。
然而这将导致世界范围缺粮。 2006年,美国投入4200万吨玉米生产乙醇,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费水平计算,足可以满足1.35亿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消耗。按照新能源法,2022年美国若从玉米生产150亿加仑乙醇需1.8亿吨玉米,足够5.8亿人口吃一年。
美国能源署官员称,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玉米仍将是美国乙醇生产的主要原料。由于美国的乙醇战略,美国玉米价格翻倍上扬,创下了10年新高。美国众议院在 12 月通过新能源法后玉米价格更有加速上扬的趋势。据预测,未来几年美国玉米价格有望再创新高,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而玉米在食品中应用广泛,也是重要的饲料,包括玉米在内的粮食价格的上涨势必引发食品价 格的连锁反应。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所长范布伦说,粮食的价格正在上涨,可能还会继续上涨很多。他强调说,用于生产面包的粮食价格可能上涨30%到50%,豆类和植物油种子可能上涨60%到80%。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5亿人每天只能花费一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用来购买食物的。如果食物价格上涨50%到80%,很多人将会陷于饥饿之中。
虽然美国政府给每加仑乙醇提供51 美分的补贴,现在美国的乙醇生产厂商仍处于赔本经营状态。比尔盖兹投资的太平洋乙醇公司在 2007年第三季赔五百九十万美元。生产乙醇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化石燃料的能量,这包括生产收割灌溉运输玉米等原料中所需投入的动力能量,蒸发提纯所需的能量。据估计每生产可放出1卡能量的乙醇需要投入0.74卡的化石燃料的能量。所以乙醇生产中的能量增值并不多,很大程度上是把化石燃料的能量转化成了乙醇能量。以2007年12月的价格比较,乙醇的价格 (2.38美元/加仑) 比汽油稍便宜 (2.46美元/加仑), 但同样体积乙醇的热值只有汽油的60%,所以若油箱里加的是乙醇,花同样的钱汽车跑的路比加汽油少将近40%。
美国新能源法要求到 2022年生产的360亿加仑乙醇中的210亿加仑来源于纤维素乙醇,比如秸秆之类,尽管秸秆是一种资源,但由于秸秆具有分散、体积大、难收集、易腐烂等缺点,集约化利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能量。秸秆本身经过加工也是可以用作饲料的。牛羊的胃就是分散流动的化工厂。“秸秆变乙醇”等工业项目实际上是跟牛羊争饲料。
美国声称要通过生产乙醇来实现能源独立,但目前利用粮食提炼乙醇仅能满足3%的汽车动力需要,即使把美国出产的全部粮食都用来制造乙醇,提供的燃料也仅能满足美国18%的需要。尽管乙醇生产是赔本生意且实际上无法满足其能源自足的目标,但美国政府仍然全力推动乙醇生产。这是因为乙醇战略对美国维持一流超强有利,美国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有大量土地可以用来生产农产品和乙醇,广阔的国土成为一项重要资源。美国缺燃料但多粮食,把多余的粮食转化为燃料有利于减少美国能源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该战略对美国总体有利,但却伤害到缺粮的国家。提高农产品价格虽也造成美国通膨,但却可降低美国的农业补贴,从而降低美国政府的高额赤字。粮食涨价对粮食进口国伤害更大,因此美国的乙醇战略实际上是损人利己的一招,虽不能真正实现能源独立的目标,但却可相对提高美国的重要性,有助于保持美国一流超强地位。
这就是美国的现代战国策:先大量购入低端工业产品,诱使亚洲忙于生产衣服鞋子电视。用低价农产品挤垮亚洲农业,废掉耕地,粮食生产大量减少,然后在能源自足的借口下把粮食转化为燃料。减少出口,导致农产品价格暴涨。从而打击亚洲经济,上个世纪美国在工业上超越其它国家成为世界超强,现在工业化在世界各国都发展了起来,以致美国制造业逐渐外移,优势可能不保,科研在很大程度上是附着在制造业上的,若制造业外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今美国学生不再愿意投入艰苦的科研工作,争着涌入金融业,美国引以为傲科研也会逐渐下滑。在这种形势下,美国有可能利用其在世界处于第一位的农业,通过乙醇战略提高农产品价格,也相对提高美国的重要性。美国制造业可以外移,但生产粮食的土地却不会外移。美国的乙醇战略其志虽不在灭国,却有助于美国维持世界超强。整个国策与两千年前的管仲谋略稍有不同,但运行轨迹几乎一致。看看,“愚蠢”的美国政治家春秋战国策运用得娴熟自如。“聪明”的亚洲人民被玩得东奔西忙。心甘情愿地给人家打小工赚苦力钱。
目前亚洲国家迅速崛起,但这些国家大多缺少生产粮食所需土地。为保持世界超强的地位,美国正在通过乙醇战略悄悄地发动一场无硝烟的粮食战争。中国在大豆战役上已经输掉了第一仗,在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后,美国大豆占据中国市场。目前跨国粮商控制中国4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和90%的大豆进口量。2006年中国进口大豆2650多万吨,是当年国产大豆的1.6倍,约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1/3。然后大豆价格又开始爆涨,中国不得不多花钱进口大豆。今后的世界形势有可能发生很大变化。虽然没有钱日子不好过,但没有吃的会有什么结果,大家都能明白。目前玉米价格已经涨了一倍,若出现全球粮食短缺的话,粮食价格不但可以成倍上扬,也是可以成百倍上扬的。因此中国应加大政策扶持,确保95%的粮食自给率,守稳中国粮食安全线。美国和中国人口及资源情况不同,中国不应盲目跟着美国走。美国发展乙醇项目的背景是其粮食生产过剩。中国对该项技术应该紧盯,但不宜急着投入生产。在中国粮食生产不富余的情况下大规模地把粮食转化为乙醇是不可想象的。应静待纤维素转化为乙醇技术成熟,集中研发不跟粮食生产争地的项目,比如从大海或沙漠里生产生物乙醇。同时总体评估秸秆转化为乙醇还是饲料哪个更为有利。前提是发展乙醇项目不应跟人畜争粮,否则将伤及根本,得不偿失。
http://news.bbc.co.uk/2/hi/africa/7118941.stm
BBC说的,不知道真假
我还是别说话了。呵呵,no comments...
这作者像个小孩子,说起话来也满可爱。
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
早在至少4年前,国内就有不少粮食变乙醇的工厂,一段时间还是个地鼓励的项目,农民增收,环保一些系列好处。
不过后来国家又不鼓励了,我记得一次一个高官在电视里面还警告一些投资粮食变乙醇的投资者,70美元以下这样的项目才能挣钱,小心油价云云。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呵呵。
如果楼主帖子是对的话,中国差不多是这个项目的源头了哈哈。
12月份刚调整了补贴,补贴比原来少了不少,但是还是有补贴。不过中国已经在控制该产业规模了,所以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生物乙醇的源头是巴西,巴西的甘蔗为原料的乙醇又廉价量又大,基本上可以决定国际市场价格。
楼主有一些数字耸人听闻了,什么拿化石能源换乙醇的部分,完全是外行在瞎猜。
因此在黑龙江等产粮大省项目比较多。
中国乙醇汽油的前途与命运
相当多的人并不知道一片丰收的玉米地和汽车燃油之间存在着什么直接联系。三年前,一种名叫乙醇汽油的产品诞生,从玉米中提炼出乙醇,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比例与汽油相混合就成了车用乙醇汽油——这是当代能源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农业与工业之间又多了一种密切的关联,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日见短缺的石油的替代能源,而且它是可以不断再生的。
国内外的试验表明,使用含有10%乙醇的汽油不影响汽车的行驶性能,还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并不需要对发动机进行改造,只需要调换一些与乙醇特性不相适应的零部件即可。
今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国情咨文讲话,再次重申了发展燃料乙醇替代部分石油的决心。美国2005年燃料乙醇产量较之2001年增长了一倍多,达到 1200万吨。美国《新能源法》中规划,到2012年,美国燃料乙醇产量将达到2300万吨。中国乙醇汽油的发展也非常迅猛。据了解,目前已经有5省及 27地市的汽车使用上了这种汽油。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引发,各地纷纷上马燃料乙醇项目,作为重要原料的玉米价格也一路攀高,并引起相关农副产品价格的连锁变化。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从去年底开始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宣示要停止发展粮食乙醇,重点推进 “非粮”原料的二代生物燃料乙醇。
但是,当前采用非粮原料制造燃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从去年底开始国家叫停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重点推进 “非粮”原料的二代生物燃料乙醇,但目前非粮原料乙醇的技术还远未成熟。燃料乙醇企业将面临挑战。
中国采用粮食生产燃料乙醇可以追溯8年前。当时为解决陈化粮问题,以及考虑到农民增收等因素,有关部门提出了以陈化粮作为原料发展燃料乙醇的建议。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的一位专家表示,燃料乙醇在中国发展最早,并经过系统有序的试点。从2004年起,中国开始上马燃料乙醇项目。由于酒精用于汽油燃料是一种新的使用方法,国家采取稳妥推进的策略,即定点生产、在部分地区试行封闭销售。“十五”期间,国家在河南、安徽、吉林和黑龙江分别建设了以陈化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厂,总产能达到每年102万吨,现在有5个省及27个地市开展车用乙醇汽油销售。
在发改委的布局下,燃料乙醇的产量呈现几何增长。现在,中石油、中石化已实现年混配1020万吨乙醇汽油的能力,乙醇汽油的消费量占中国汽油消费量的 20%。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巴西的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消费国。随着越来越多的乙醇厂投产运营,原材料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调查表明,近年来中国生物燃料工业加工产能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玉米生产增长水平。据有关研究机构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玉米产量缺口在350万吨左右,将由玉米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据湖北省粮食部门透露, 从2 0 0 5 年开始,该省的陈化粮已消耗殆尽。而广东等沿海地区则常年需要进口粮食。供应总量的不足使我国近年来粮食进口逐年增加。于是,南方地区的一些乙醇生产企业除了以较低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存粮外,不得不通过在境外建立粮食基地以解决原料供应。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专家表示,由于可耕种土地减少,导致乙醇生产的原材料供应短缺,再加上进口难度较大,企业蜂拥而入,推动了玉米价格上涨。中国人口众多,耕地有限,水源以及耕地资源下滑的趋势难以扭转,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粮食供应紧张。
2006年,我国玉米总产量达到1.4亿吨,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也较之2000年增加了接近6个百分点。虽然玉米连续丰收,但市场价格却不降反升。
这使得中国政府对待生物燃料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最终决定叫停粮食乙醇。在今年6月底由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办的“中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有关负责人指出,除了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河南天冠燃料集团和安徽丰原燃料酒精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首批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外,政府将不再批准新建项目,而现有的四家,政府也将下发文件强调其逐步转入非粮替代能源。
据相关人士透露,随着政府大幅下调乙醇产量目标,可能导致多个乙醇项目的前途岌岌可危,其中包括中粮集团的许多项目。中粮集团有关人士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其下属的生化能源事业部的要求,总部不便就燃料乙醇项目向外界透露信息。对于粮食乙醇叫停,作为国内燃料乙醇产业的龙头老大,中粮集团也略感突然。目前中粮集团已经控股国家首批四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中的三家,拥有目前全国70%的燃料乙醇产能。但是中粮用于生产燃料乙醇接近一半的原料用的都是粮食。
2006年,每吨燃料乙醇定向收购价接近5000元,国家财政补贴每吨1373元。按照3.3吨玉米生产1吨乙醇,每吨玉米均价1400元,再扣除燃料、环保设施等费用,仍有5%的盈利。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日前在公开场合表示,国家叫停粮食乙醇,作为农产品加工的产业,中粮面临空前挑战。
“非粮”破题
虽然粮食乙醇被叫停,但是燃料乙醇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止步。
6月底在由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办的“中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有关人士表示,预计到2020年车用燃料总需求将增长到1亿5700万吨。汽油将是最重要的乘用车燃料,作为汽油替代品的乙醇在未来15到20年内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将是推进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石油替代能源的发展,同时合理引导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据悉,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完成《生物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的制定工作。有专家透露,“十一五”期间,试点范围将扩大到除西藏等西部省区外的20个省、市、自治区,其间,还将在山东、湖北、河北、江苏四省各新批准一个试点企业。除现在的102万吨指标以外,将新增420万吨以木薯、甜高粱和秸秆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的乙醇加工项目。基本上按照4亩地出1吨乙醇的标准定,大概要建设1650万亩的木薯、甘薯、甜高粱种植基地。扣除限制发展的粮食生产燃料乙醇,未来5年还有350万吨左右的非粮生产燃料乙醇发展空间,《规划》中鼓励发展以木薯、甘蔗、红薯、甜高粱等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并对各种原料的年加工量和产业布局进行了详细规划。其间蕴藏的巨大商业机会不言而喻。一些地方的非粮食乙醇项目也开始纷纷上马。据国际能源网7月9日报道,近期广东启动以木薯和甘蔗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甘肃正在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合作研究马铃薯炼制乙醇技术,并在当地建立产业化示范基地;山东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联合启动了秸秆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示范工程;在河北衡水,以红薯为原料的30万吨产能燃料乙醇生产厂正在建设中。另据了解,一些采用粮食为原料的乙醇生产企业也在寻找乙醇“口粮”的替代品。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正在建设3000吨纤维素乙醇生产装置,准备今年投产,同时该公司还在研究开发以甜高粱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技术。河南天冠集团一条年产300吨乙醇的中试生产线已建成投产,计划年内再建一条千吨级纤维乙醇生产线。目前,国际流行的淀粉质产品制造乙醇技术分为三类:一是使用玉米或者小麦等粮食作物;二是用红薯、木薯、甜高粱等非主粮等;第三类则是农作物秸秆、林业加工废料、甘蔗渣及城市垃圾中所含的废弃生物生产,统称为纤维素。三种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是玉米或小麦为代表的粮食乙醇生产技术,巴西和美国已经有大规模的制造基地。“非粮燃料乙醇产量低主要是受限于原料来源有限。”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燃料乙醇项目” 负责人王福聚表示,影响车用乙醇汽油推广的最大技术瓶颈是乙醇生产技术的单一。
有专家认为,当前当务之急是,一方面通过原料和产品的多元化,开发利用一些不适宜玉米、小麦、水稻等大宗作物种植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供求矛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扩大种植面积和原料供应,解决因过分依赖某个单一品种引起的粮食安全隐患。
王福聚负责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燃料乙醇项目”目前已经落户山东枣庄。王福聚和他所服务的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的是一个中介的角色。他们通过为国外掌握先进燃料乙醇生产技术的公司和国内愿意兴建燃料乙醇工厂的地方政府牵线搭桥而从中获利。
“但我们和中介又不尽相同。”王福聚表示,尽管他们并不介入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但是为企业提供包括项目引进、建设、销售等全程服务。他介绍说,目前山东枣庄的燃料乙醇生产项目采用当地地瓜干为生产原料,技术和生产设备都来自国外,目前正处于技术测试阶段。预计明年量产之后,产量当年可达到6万吨。据悉,采用地瓜干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成本比玉米高出近20%。王福聚表示,由于国家给予税收和贷款方面的扶持,仍然存在利润空间。
据悉,作为替代能源,燃料乙醇是“十一五”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目前,我国对燃料乙醇实行免征消费税、增值税先征后补的政策,同时实行定额补贴。财政部于 2006年5月颁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就将生物乙醇燃料定位为用甘蔗、木薯、甜高粱等制取的燃料乙醇。显然,以玉米、小麦、水稻及陈化粮制取的燃料乙醇不再获得国家鼓励。
但技术的瓶颈仍未打破。王福聚介绍说,红薯、木薯、甜高粱、玉米每吨燃料乙醇消耗量分别为8吨、7吨、15吨、3.3吨左右,每吨燃料乙醇综合生产成本以甜高粱最低,在2000元左右,玉米其次在3700元左右,木薯和红薯最高,在4000到4500元之间。
业内人士表示,相对于玉米等粮食原料,木薯、甘薯、甘蔗等非粮乙醇虽能避免粮食消耗,但目前非粮乙醇产业化程度还不高。虽然多种作物可以作为能源作物开发,但真正能实现规模化商业开发的只有玉米、甘蔗等少数。而薯类和甜高粱仍然只是燃料乙醇的过渡原料,从长远来看,植物纤维也就是以秸秆等纤维素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才是今后行业的发展方向。
拥有60年生物酶制剂研发历史的丹麦诺维信公司媒体关系部经理张京洪在接受《经济》杂志采访时表示,由诺维信公司研发的新型酶制剂能将植物中的纤维素分解成可发酵糖并进一步转化为乙醇,其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将带来 燃料乙醇生产原料和转化技术的巨大变革。
张京洪透露,诺维信公司于去年12月与中粮集团合作在黑龙江投了5000万共建一个为期3年的用玉米秸秆做纤维素乙醇的试点基地,目前的规模是500吨,希望尽快扩展到5000吨。目前纤维素制造乙醇的成本达到每吨6000元到7000元,一般粮食制乙醇的成本为4800元到5000元。张京洪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将成本降低到每吨5500元左右。
作为废弃品,秸秆分散在广大农村地区,我国每年有7亿吨左右的秸秆可以利用。但是,秸秆技术劣势还在于,由于其浓度较低,提取的乙醇尚不能与玉米等粮食原料相媲美。此外,由于秸秆的形状较长,运输起来并不方便,因此如果要建乙醇加工厂,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各个乡设立一个加工基地。因此,秸秆制造乙醇的工厂大都规模偏小。
据悉,在美国等地,秸秆制乙醇也尚在研究过程中,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宣告已经获得彻底成功。业内普遍认为,纤维素技术的成熟应用可能需要6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文 周政华)
别的经济作物短缺毕竟还能活。十三亿人的国家如果没粮食可是没人能救得了的。
这些行为其实都是正常的经济学理论就可以解释的。如果老是想着人家要阴谋害你,或者想着怎么去阴谋害人家,最后多半是把自己绕进去。
或者我来和上一个中国版的战国策?
==================
咱们先可着劲的消耗能源,把石油价格抬上1000美元,馋的美国佬全都去搞生物替代能源。所有美国地里都不种别的粮食了,全部种上玉米,全部都拿去酿乙醇燃料。
咱们中国拿进口的能源来搞石油农业,大大的打粮食,一部分自己消费,一部分便宜赔本卖给美国人,喂饱他们。剩下的全部在库里屯起来。
再过三年,中国仓库里面都是大米小麦,美国仓库里面都是喂猪的玉米。咱们突然宣布中国禁止使用小轿车了,马上燃料需求减半。再也不进口美国玉米和乙醇了。
这个时候美国人傻眼了,中国人可以不开小汽车,美国人不能不吃面包阿。于是小树丛大头领只好老老实实来北京签约,拿台湾换1000万吨大米。
中央应该严格控制,不能开口子的。谁都知道中央开个小口子,下面就是大口子,到时候关都关不住。中国实际使用粮食生产乙醇燃料的厂子比这篇文章里面列出的多得多,产量要大得多。
这件事情可以看到中国前几年关于能源问题的短视和跟风,同时可以看到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没有一个经过切实可靠的研究得出的中长期的发展战略。
随着中国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这种重大决策缺乏扎实研究和科学推断的做法,危害将越来越明显,如果仍然不改善,不用别人搞什么阴谋,自己就把路走死了。
比较优势、国际分工、价格信号而已
这些东西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像曼昆《经济学》里面的那个例子。乔丹打篮球和做家务都比我牛,但是他会请我做家务,而自己专心去打篮球。这样大家赚得都更多。
如果政府非要干预的话,就是造成日本那种一个西瓜一百块的畸形现象。
玉米价格一年翻两倍算不算畸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