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吉炳轩任黑龙江省委书记 钱运录不再兼任 -- 与风共飘
吉炳轩任黑龙江省委书记,驴兄快来分析啊,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十六大发言人,平调?下地方磨练?
1975年9月郑州大学中文系学习;
1978年10月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高中教师;中共孟津县委办公室干事;
1982年4月孟津县朝阳乡党委书记;
1984年4月中共偃师县委副书记、县长;中共偃师县委书记;
1987年5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
1987年7月共青团河南省委书记;
1990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1991年12月中共河南省新乡市委书记;
1993年5月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1995年7月中共吉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1998年9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2001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2003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2005年12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任。
2008年4月任黑龙江省委书记。
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
俺的几个感觉:
1、入党好晚啊,二十九了都
2、75年入学,应该是推荐入学,工农兵大学生
3、简历从75年开始算,其实他应该75年之前就工作了的~~~难道仅仅是上山下乡插队劳动?
又是一件宣传系统领导人下放地方的事例。
先说说,团系统干部的经历,是比较适合在党务尤其是组织和宣传部门工作的。比如,李源潮曾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工作;刘奇葆曾在人民日报社工作并曾任国务院负责文教事务的副秘书长;张宝顺曾任新华社副社长等等。他们下放地方,是补充履历、增加全面执政地方的能力,为今后再上层楼作准备。
而纯粹由宣传系统下放地方的领导人,如白克明、徐光春、石宗源等,他们作空降军时年龄都已经较大,是退休前的最后一仗。倚重他们的宣传经验,对提升当地形象还是有好处的。
两大类官员情况不完全一样。吉炳轩属于前者,但将来仕途难料。如果比较一下吉与刘奇葆,两人年龄相仿,但刘在地方经历多年,履历经验丰富,必是下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当然之选。而吉下地方太晚,应不可能象刘一样以地方大员身份再步高升。唯有的希望,是将来接刘云山班,出任中宣部部长。
但是,这个位子不太容易争取得到。将来的宣传部门负责人,所处地位和责任可能更重。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央里,有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文化部部长蔡武、党组书记于幼军;地方上,除上面提过之外,还有象宋秀岩这样的有过宣传工作经历的大员值得注意。将来的中宣部部长,可能出自他们之中。
还要考虑王沪宁
不要不写啊。大家都念着您那。不说违规的,说些这样的分析,也帮助很大啊。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别说政府比过去是开明多了,先前关于领导人职务变更的公开报道是少之又少。
其实人事问题哪会那么死板僵硬呢,关于分析预测我完完全全是个人看法,可不希望能有多大影响。倒是某些媒体或传言中的不实内容,让我觉得一些问题上还是有必要说说话的。呵呵。
但又是实实在在的中央领导人兼职。刘云山早晚交出这个位置,可能胜任的还是大有人在。即便是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中,不止王沪宁,就是令计划也有团中央宣传部部长的经历,足可出任--当然,是在如果中办主任有较好人选的情况下。我个人可以先给将来的部长人选划个大体范围。目前有宣传工作经历、其他条件较合适的正部级中央委员,有中央的蔡武、于幼军、刘鹏、李从军、柳斌杰,和地方的吉炳轩、胡春华、张宝顺、刘奇葆、宋秀岩。再加上令、王两位书记处书记,将来的中宣部部长就应出自于他们之中。个人看来,现任部级领导人里,刘鹏、宋秀岩、蔡武、吉炳轩的可能性最大。值得一看的,就是刘鹏在奥运后的安排,以及宋秀岩下一步的去向。
我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哈。
人事是有大致规律的,例如年龄限制(什么级别多少岁数退),选择干部着重考虑的要素,变动不易频繁,区域平衡等。
有些因素可能成为主导因素而使得基本规律不再被看重,例如驴兄写的田纪云的升迁,以及田与李的关系,就先后导致了山东政界随之变动。同样关于习的快速升迁,应当也是选新core的考虑使得原有一些规则不再被严格遵守吧。
由于存在种种不可知以及不确定因素,预测总是存在某些程度偏差了,这是难免的,也是改进分析思路时值得重点考虑的地方吧。
驴兄的帖子资料详实,推理稳妥,比刚上网时候看的那些高深莫测的帖子实际多了,令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转帖个刚看到好玩的,6号达赖的发言,“世界許多國家的總統、總理、外交部長、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議會議員以及相
關人士等為阻止中”,不知道他为啥吧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排在外长与议员之间了。呵呵。
现在涉及阴谋论时,俺是尽量接触得越少越好,现在就成了基本上纯粹看表面作文章了。明规则,比如写进宪法的任期制;暗规则,比如政治局常委通常选自原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当然”规则,比如全国妇联领导必然是女性、团中央领导必然是青年干部(通常50岁以下)等。这些都是可以从表面作文章的基础。阴谋论实际上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一来外界难以得知,二来难有蛛丝马迹可循,所以海外媒体多以此为判断基础,实际太过唯心,不到事发难说对错。人事上,摆脱“人”际关系、权力平衡等,单从表面作推定显然是不够的,是机械呆板的。但不妨碍先把表面文章作为第一步,在其夯实的基础之上再有个人喜恶、形势发展等各种变化因素加入,可能还算挨上些谱。
俺下面这个帖子里略有所提,并简单举了高层少数民族干部的人选观察看法。
讲政治,也讲规则,当然也讲稳妥,都是方方面面都能接受的人物!但长久以后往往是庸才多,俊才少呵!
只收集表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