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 闲扯印度(1) 闲扯之前的闲扯 -- dafemren2

共:💬38 🌺59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 闲扯印度(1) 闲扯之前的闲扯

author: cavebear

多年前刚上网时,小蚂蚁君写的<罗马人的故事>,内容系统连贯,深入浅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直以为他的专业是西方历史(尤其是法律和政治史)的。后来有幸收到他的回邮,才知道是搞化工的。不过这样的例子也非罕见。受到他的启发,我也想写一点关于另一个文化的,不同于历史教科书的通俗读物。提起一些兴趣。

但是有顾虑。一则我才疏学浅,文笔生涩,怎比小蚂蚁君娓娓道来,文采飞扬。二则现实的印度也确实比古代罗马难写。她是一个及其复杂,头绪繁多的统一体。其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多源性,我的粗略感觉,要超过我们中国,或者整个欧洲。我怎能愚公移山不自量力?

想一想退几步海阔天空,不如就改成现在的题目。无知者无畏,向大家保证一点,就是你看到的,都是我瞎写的东西,没有一点是保证真实,值得当真的。如果有错误,都是故意留的破绽,以免过于完美。

第一篇,闲扯之前的闲扯

这里说的印度,有时是广义的,文化的,有时又是狭义的,国家的。前者代表整个所谓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还有尼泊尔。也牵涉到阿富汗。

后几国人可能会抗议。他们想强调自己文化属性的独立性。尤其是一些巴基斯坦人,不是没有台独“历史从马关条约开始”的劲头,没那么极端就是。然而从一个外人看来,整个南亚次大陆的文化确实血肉相连,难以分割。这也是印度人心里永远的疼。我们只知道一个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已不属中国,越南河内(?)在宋朝曾经是中华文化重镇。可是印度的学生都知道巴基斯坦,孟加拉是印度文明的脏腑之地,有如我们的关陇周原。当年分家时,演出流血千里的人间惨剧。几十年来大战两次,小战不断,硝烟未曾片刻熄灭。在印度,问中等家庭七八岁的男孩子长大干什么,很通常的回答就是当兵扛枪打巴基斯坦!没去过巴基斯坦,估计那里对印度的敌意更大,因为国家相对弱小。两国在边境岗哨横眉立目,是旅游者不可错过的一景。

具体地说,伊朗和缅甸之间,西藏以南,所谓印度文明就在这块土地上滋生,发展,向外幅射,影响所及,覆盖整个东南和东北亚。我中华文明,也受惠实多。为什么在这个特定区域有一种文化的同一性?这和地理条件有关。用唐僧的话,印度“北背雪山,三垂大海”。在西方殖民势力从海上侵入之前,相对封闭,稳定,所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今天的印度国家,仍然享有与美国类似的优越地缘政治环境: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之间,唯我独大,想扶植邻国牵制我,很难。所以大国都争先拉拢她,没人跟她为难叫板。唯一的缺口,就在西北部,最窄的地方只有几十米(开伯尔山口)。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外敌都从这里由阿富汗侵入。由此阿富汗地区对印度文明,就象蒙古高原对汉农业文明。一股股骠悍的游牧民族南下,带来烽烟,杀戮,征服,融合,加入新血,连上原本的复杂基因库,使印度成为世界人种博物馆。无论是金发碧眼的高加索人,蒙古人种,尼格罗人,印度应有尽有,而且都为数不少。我在印度想逃避针对外国人的高价门票,就一贯冒充印度人。(很少成功就是了,不是因为外貌的原因。外地人谁看不出来?装你个头!)

在同一性之外,根据内部文化差异,大概可以分为北部兴都斯坦文化(印度河,恒河流域) ,南部达罗毗荼文化(德干高原以南) ,和东北部的蒙古人种部落文化三大部份。

以上是概括性的简介。后面的章节还要一再谈到这些内容。

最初的章节不能不从已知的历史源头开始,按时间的顺序铺陈。事实上我最不喜欢历史。正好印度人传统上也不重视历史,他们更关注永恒。凡事物如果是时间变量的函数,则不必在意。所以关于历史的,只有无年代的口头故事。想想我们的司马迁,贰拾四史,历代王朝的史官,汗牛充栋的典藏中多少是史籍。这好像是传统中国和传统印度最显著的差别。近代化之后,她的国家,民族观念极为强烈,努力依靠外国人的记载(唐僧因为大唐西域记成为每一个受教育的人都知道的人物) 建立历史构架,由文化教育系统传布灌输。从此历史就成为印度各民族共享的遗产,成为人心里活生生的东西,现实的一部份,

关键词(Tags): #历史(廣雅疏證)#印度(廣雅疏證)通宝推:李寒秋,王二狗,心文连博,西瓜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文摘】第一篇: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印度河文明(哈拉帕文化)

好像很多国家都可以自称文明古国。然而这个词在历史学上好像有特定的涵意。世界史早期独立演化进入文明时代的,似乎公认的只有四个,按时间顺序: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不知道古代希腊克里特文化,算不算,请专家指教。

这里说的文明,是有高度分工,产生阶级分化的复杂人类社会结构。如果有下列之一的物化遗存被考古确认,就可以候选古文明:

1) 高级精巧的器具或产品,尤其生产工具。复杂工具代表高度分工。

2) 有规模的城市(代表分工和阶级,及其伴随的财富和生活方式)

3) 和其他大型建筑。

4) 文字,绝对是最高度的分工产物。游牧民族创立和管理巨大草原帝国都不须要文字。其他所有的意识表达交流方式,比如语言,音乐,美术,舞蹈,戏剧都不能表证这个特定意义的文明。

埃及缺1和2。中国的商王朝缺3。都因为有4而当然入选。夏王朝只有2还很勉强,也没有邀请洋人参加发掘,西方就不承认是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

本来认为印度进入文明社会相对很晚,算不得文明古国。应该在佛陀以前很久,因为他明显生于一个阶级社会。大概也应该在语言学家波里尼之前,因为固然梵语的文字可能是借来的,然而如此繁复规整的语法,绝不是原始社会的东西。(请看下一篇“雅利安人的故事”),只相当我国的春秋吧。文明的中心是北面东部的恒河流域。这恒河对印度,就象黄河对我们的汉文明。

这一切都因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英国铁路工程师在西部印度河流域的伟大考古发现而推翻了。这个文明因为早期发掘的两个最大城市之一遗址而被称为哈拉帕文明(另一城市是著名的摩亨佐达罗,它们都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后来发现同一类型的遗址散布整个印度河流域,跨印度巴基斯坦边界,与更西部伊朗的类型明显不同。它的典型特征是精致的家居,完备的城市规划,拥有下水系统,巨大的公共建筑(大水池),发达的商业,印章和封泥上的成熟文字,精致的工具,玩具。年代在公元前2200-1700。相当我们的夏代。丘吉尔说英国一般人在二十世纪才赶上罗马帝国时代的生活水平。那么印度的城市规划在英国人来之前也从未达到哈拉帕文明的水准。

但是没有任何已知史籍和传说提到过这个高度发达,疆域广大的文明。而与它同时代的埃及和巴比伦都是闻名遐迩的古国。听说在巴比伦发现了哈拉帕文明得印章,说明两地的贸易关系。去伊拉克的人可以留意一下那里的博物馆。因为文字未能破解,没人知道它的主人是谁,哪里去了。

因为它的灭亡比起雅利安人南下早二百年,破灭的原因也是个迷。

因为雅利安人的经典<吠陀>记载它们南下征服的是达罗毗荼人。人们很自然联想到印度河文明的主人是不是达罗毗荼人,他们在自己高度的文明毁灭后又在这里坚持了一段时间,直到雅利安人出现才南下。一个有力佐证:印度河流域是雅利安人语系区,然而就象汪洋大海的孤岛,一群讲一种达罗毗荼语(布拉诙)的人却生活在印度河流域。这至少说明历史上在雅利安人南下之前,是有达罗毗荼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所以一些书上(包括中国中学世界史)明指印度河文明是达罗毗荼人的文明。然而南印度达罗毗荼人的历史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他们自己引以为傲,一贯极力保存维护。他们从未被雅利安人彻底征服过。为什么自己在北方建立的,超出后世千秋的灿烂文明却在他们的传说和典籍中一点痕迹也没有?连文字也忘光了,后来又重新另造?另外今天的达罗毗荼人瘦小,我在印度德里博物馆看见的印度河文明遗址的骨骸,都属于高大的高加索人种(看门齿也是典型的白人) 。当然这可能和优裕的城市生活有关。

后来的考古发掘,似乎表明印度河文明是逐渐消亡的,不管他的主人是谁,文化的一些东西应当传给了住在这里的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人,比如大水池子,就在印度教庙宇里一直保存。

另一个好像最早在印度河文明出现,后来流传到世界的事物,就是那个万字符。这也是我在博物馆看见的。佛教和党卫军都用了它。

家园 第二篇:雅利安人的故事:梵文,印欧语和希特勒

历史学家勾画出这样的画面:在大概公元前1500年,一股一股的高大白晰的游牧蛮族,从西北阿富汗进入印度北部。他们毁灭了先进城市文明和水坝等灌溉系统,征服了原住民:矮小黑瘦的达罗毗荼人,没有杀戮光的都变成了奴隶。这一切都反映在他们的口头相传的典籍<吠陀>,尤其是其中的<黎俱吠陀>中。<吠陀>里面没有阶级的内容,也没有后来印度教的大神体系。它之是提到了部落神的名字,比如司雷电的战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等。和古希腊的原始神类似。

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雅利安人没有文字。<吠陀>是以雅利安人的语言是梵语口头传承的。后来他们用婆罗米字母,又用一种叫天城体的字母记音。这些字母的来源不清楚。达赖喇嘛还说可能是从他们藏人那里学的。到了后来,一个叫波里尼的人语言学家规范了梵语文法。他成为印度文化史上的名人,那是公元前五六百年的事。后来梵语分化成几天北印度各种语言。又随着印度文明的传播影响到东南亚。新加坡就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梵语词(狮城)。所以梵语在南亚,就象拉丁语在欧洲。

因为它己经不是生活中的使用语,我们中国人一般就称为梵文。拉丁语不也一般叫拉丁文吗?

两千多年后,英国贵族,学者威廉琼斯爵士来到印度当官僚,业余研究起了这个梵文。结果不得了,整个人类文明史都被改写了!

大家听新闻经常说旁遮普邦的锡克人怎样,这个旁遮普是五河的意思(印度河五个支流) ,Punjab,

Pun就是梵文五的词根。尼赫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那个词开始也是这Pun(拼成Pan,发音更接近Pun)。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的英文是puntagon,这是个拉丁词,pun也是拉丁词的五。一模一样。威廉琼斯搜集了很多这样的词汇,向欧洲学术界发表。实际上后来的研究发现,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古伊朗文,和今天欧洲一切语言,有相当的共同语汇。西方语言学界把他们划属于一个同源的印欧语系,认为都是从古雅利安语分化演变而来。为了研究古雅利安人的发源地和社会生活,他们分析了印欧语的共同语汇。发现这些词集中在几下几个方面:

1) 数词

2) 亲属

3) 和马,战争,君主(比如梵语王公Raja, Raj和拉丁语Royal) 有关的词

另外一些描写环境的词,好像和草原什么的有关,没有和海有关的。所以古雅利安人,是内陆草原上的军事游牧民族。今天印欧语分布的中心好像在南俄高加索地区,那里也确实是大草原。所以就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的老家。白人被称为高加索人种,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白人的语言也不都属于印欧语。一个明显的例外就是犹太人的希伯来语,还有阿拉伯语,都是属于闪含语系。突厥人也是不属于雅利安人的白人。

所以在没有生物和考古学佐证的情况下,单凭语言学的证据,一副历史画卷就被西方人勾画出来:公元前三两千年,南俄高加索草原上,生活着高大英俊白晰没文化的雅利安人,只会数数,骑马打仗。他们可能不是一个部落,(因为神不一样)而是一个游牧部落联盟。后来可能是天气太冷,人口太多,他们陆续开始向外迁移,攻击周围大河流域沿岸近海地区的农业和城市文明,把他们都一一征服,并且定居下来。因为他们是征服着,所以自己的数词(这在战争组织,交换商品战例品时最有用),头衔,马术,亲属称喂一类的词往往被保留下来。其他的概念词语,包括文字,都用当地人的。最早挪窝的是往西奔中东去找埃及人的麻烦的,叫赫梯人,他们的神也有一个叫因陀罗的,说明和印度的雅利安人很近。往东南的一路杀向伊朗,一路杀向印度。他们也很接近,因为古伊朗语和梵语最近,而且伊朗这个词,其实就是雅利安,发音略有不同。后来又有杀向欧洲希腊罗马找腓尼基人麻烦的。还有一些处于野蛮状态比较长,很晚才向西出发的,就是日尔曼人。

很多印度人对此很自豪,尤其是北印度高种姓的人,因为他们和白人攀上了亲戚,比他们长得更象白人的阿拉伯人都攀不上。曾有印度人因为我恭维说他们是白人眼泪都感动得流下来了。也有人很反感,说是英国人瞎编出来让印度人觉得被外来人(比如他们英国人)统治是正常地,有先例地。英国人来印度,是串亲戚,虽然有点远,但是这一串,也算是亲上加亲嘛。恐怕大部份人没那么政治敏感,他们接受这个学说,也充份认识今天的印度传统和西方文化是两码事。

这个学说可能是有点无聊,因为雅利安人的文化低,所以他们的活动在世界文明史上没什么太大意义,就象你去几个公园,都看见后墙跟有小字刻着‘王狗蛋到此一游’,小小发现,值得几秒钟惊喜而已。当然人们对历史总有兴趣,而且要构造体系只能根据已知的东西。英国人可能有意无意地在政治上利用这个学说,不过未必保多大指望。因为他们借以征服别人的骄傲和力量似乎不寄托在这上面。其他的欧洲民族,比如意大利之类,也不会吃饱了撑的越过古罗马的辉煌,把自己的民族特征往游牧时代扯。他们都以自己多源流的丰富文化遗产自豪。

但是有一群人,怎么说呢,你看我是土鳖,我看你也是土鳖,贵族是缸里多几斤存粮的土鳖,平民是田里刨食的土鳖。不服,察祖宗三代,N代都是土鳖。除了会呜呜啊啊拉吹几件乐器给自己听,什么吹牛的资本都没有,到哪儿都被人看不起。急红了眼,干脆以打出祖传绝对纯种土鳖旗号,以此为荣。所以把雅利安学说奉为至宝,在一个叫歌德的人带领下,全民族掀起学习,了解梵语文化以及中亚历史的热潮。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也不太光彩,和印度的雅利安人也没什么关系,就省略了吧。

家园 【文摘】第三篇 种姓 佛陀 亚历山大 阿育王

大概用了几百年的时间(之间没有任何历史记载),雅利安人摆平了原著民的反抗,安顿下来,建立了很多小国,成为阶级社会,确立了所谓种姓制度。雅利安人自己分为三等:婆罗门掌祭司和教化,刹帝利掌军政,吠舍经农商,达罗毗荼人成为奴隶,叫首陀罗。婆罗门建立了印度教,以创造神梵天,毁灭神湿婆,保护神毗湿奴三主神,三位一体合成为大神大梵天。原来的部落神成为更次等的神格。因为三主神不在吠陀里,所以有人认为是从被征服者那里接收的。好像游牧民族放弃自己的神不是很难的事。每个神都有很多肉身,这样就把本来繁复的各民族民间传说都统一于印度教神系,也使得神话传说内容极其丰富,远远超过希腊神话。印度教庙宇上的千百彩色人物,都是诸神故事,以后会提到一些。今天印度教的派别很多,但是基本上分为湿婆派和毗湿奴派。梵天惨点,原因大概是,如果得不到保护,或者得罪了毁灭神,创造了又有什么用?印度教的社会规范,伦理都集中在<摩奴法典>里,有如中国的儒家纲常。另外从吠陀起,印度的文明也是连续传承不断,和我们中国一样。他们就是不记年代,什么都是很久很久以前。

就在这统一前的漫长分裂中,在其中一个小国诞生了释迦族的智者。天不生佛陀,万古如长夜。他的事迹就不说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容易漏馅。西方知识界,特喜欢佛教,可能因为希望他山之石能帮助解决一些他们固有的宗教哲学伦理没解决好的现实社会问题。佛教学说里面似乎很有智慧,知识分子钻进去,一辈子都绕不出来。不过他们一到中国,看见吃斋念佛的多是勾娄着腰的干憋鸡皮老太,大概就会很失望,所以就想寻找“真正”的原始佛教。他们构造出的早期佛教,是在反婆罗门的沙门思潮中建立的所谓部派佛教。和后来汉藏两地的大乘不太一样。倒和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的小乘佛教类似。

在这一时期,西方地平线上还曾出现过一支强悍的军队。它的领导者,就是出身于古希腊文明圈落后边陲地区马其顿,后来却征服整个希腊,又东征灭亡希腊的宿敌波斯,挥军直抵印度河区域的亚历山大大帝。这大概是第一次串亲戚。

据说是由于将士厌倦了无休止的征服,思乡情切,亚历山大不得不留下一些人筑城镇守,大军主力分水陆两路撤军。不过也有认为是印度西北的地方势力击退了敌人,至少在精神上是这样,让敌人知难而退。而且后来打败了亚历山大留守的将军,不过似乎双方合好了。从此西北阿富汗地区就被希腊化进程。这个东西融合的文化在考古学上留下的结果,除了一些希腊文铸币,就是所谓的键陀罗艺术。大家看见象大卫那样希腊发式面容的佛陀,就是了。

再往后不久,摩揭陀国的阿育王,通过四处征伐,统一了除极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这就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孔雀王朝。据说在征服另一大国乔萨罗时,杀戮太重,使阿育王蹯然悔悟,归依我佛。弘扬佛法,终成大治。这大概在我国秦或者更早一点。据说他还让自己的儿女去斯里兰卡传教,称为斯里兰卡历史的开源。

但是除了佛教徒念念不忘,阿育王时代的历史记载极少。英治印度期间,在印度各处陆续出土一些高大的石柱,上面刻的,是某个统治者的一些事迹,敕令。他的头衔一大堆,有时还集体出现。因为印度没有编年史,一开始一直不知道是谁。后来终于发现一个事迹和阿育王对上了号。原来就是他。再往后就更明白了,因为很多石柱刻文都是弘扬佛法地。他下令在当时知道的佛祖诞生地蓝毗尼(这个地方后来被英国人割给了尼泊尔,作为对尼泊尔帮助英国镇压印度人反抗的回报)建立纪念建筑。八百年后唐僧路过此地,已是一片荒凉,石柱仆地。再壹仟二百年后我去时,石柱又被挖出立起。

佛教徒的说法姑且不论。不过似乎印度教的那一套,确实很难作为一个大帝国的意识形态基础。独立前夕,尼赫鲁在英国人的大牢里,思考能为各地区民族接受的未来独立国家的象征,就想到了阿育王的孔雀王朝。后来印度国徽上就有了阿育王石柱上的四面狮象。

家园 【文摘】第四篇:芨多王朝的辉煌盛世,两大史诗,佛教式微,伊斯兰势力登上舞台

孔雀王朝衰亡之后,摩揭陀国都曾经被乔萨罗灭掉。纷争几百年后,又一次雄起,在月护王时代再次统一印度大部,这就是芨多王朝。

印度历史上在英国人之前有过三个基本统一的时代,就是孔雀王朝,芨多王朝和莫卧尔王朝。我们中国,除去极短命的统一政权和版图有限的弱宋腐明,也只有三个大统一的王朝,就是汉,唐,清。时间正好和印度三王朝对应,不过是稍微晚一些。大致是印度的王朝衰灭时,中国对应的王朝兴起。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对应远远不止是时间的巧合。

芨多王朝正和中国的大唐一样,是文明的辉煌盛世。文学,戏剧等艺术都达到顶峰。好像大作家迦利达萨(迦利是艺术女神,达萨是奴隶)就出于这个朝代。他最有名的剧作就是<莎恭达罗>。讲的是因陀罗神害怕一个修行者成功得到法力,就派仙女勾引他,生下女儿莎恭达罗。一个国王出游,引诱了她,又将她遗弃。她后来带儿子进京寻夫,和国王相认。

歌德把这个剧作捧上了天。称为世界名著,不吝美言赞美她:春华灼灼,亦扬其芬;秋实盈衍,亦蕴其珍。后来在中国演出,文化界名人都来附庸风雅,为一时之胜。

不过其实印度的很多东西,都要先有很多熏陶,进去以后才会真正喜欢。我也看过,热闹一下而已。

按照鲁迅的说法,不太需要熏陶的是雕塑艺术。比如普通人也很容易从中国各朝的雕塑中,指出那些属于汉,唐的来。一个古朴雄浑,心意辽远;一个华丽刚健,从容自信。这种中华文明处于青,状年时期的进取,恣扬,宏阔的精神特质,反映在艺术品上,就是所谓汉唐气象。

芨多王朝的雕塑也是一样。当然博物馆里那些满坑满谷的出土作品,呆板,单调的也为数不少,但是精致之作,也非常的特出,扎眼,你绝不会搞错。这个时代的作品,头部特征和气质明显地东方化,仕女额角都变圆了。眼睛也细了。姿态婀娜婉转,面容灵动娴雅,栩栩如生。让人恨不得把石头也抱上床。

赶上文化盛世,顺便介绍一下两大口传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还有一个黑天故事。虽然他们最早出现都在芨多王朝之前。

摩诃婆罗多讲的是般度族五王子因馋言失国流浪,后来大战夺回王位的故事。战争发生在婆罗多之野,婆罗多就成为印度的自称(印度是别人对它的称谓,就象别人称我们CHINA,而我们自称华夏一样)。既然是口传的史诗,就会经过一代一代人加工,越来越长,细节越来越多,符合顾颉刚的“逆史” 学说。不过据说摩诃婆罗多的内容繁杂,结构不统一,原始痕迹还是很多。而勉强可以提出作为中心思想的,就是它的“薄迦梵歌“:阿周那(般度五兄弟和整个史诗中第一武士,好象希腊神话的阿喀琉斯) 在和柯尔纳(和般度五子对立的堂兄弟中第一武士,好象特洛伊的赫克托耳) 决斗前,心烦意乱:血流成河,兄弟相残,又是为了什么目标,值得吗?这时化身作为他的架车手的黑天神(故事见下) 对他讲:人生只求明了并完成自己的责任,其他事情不要瞎操心。

这个”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道理,看上去很简单,却经常被忽略,尤其是那些喜欢不断反思分析总结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角色其实都是斗士,选手,而不是裁判,更不是规则的制订者。印度普通人家的孩子,上不几天学,如果回来不能答出薄迦梵歌的道理,就会被家长骂。

罗摩衍那说的是罗摩夺回被恶魔强去的妻子悉多的故事。据说是由一个文人整理成内容连贯系统的结构。因为他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结果蚂蚁在他身上积土搭窝,所以得名“蚁土至” 。罗摩的执着,他朋友们的仗义,悉多的忠贞,是印度民众道德的典范。就象我国从前的人,就算不识字,也从说书,戏剧中受到道德熏陶,敬拜关岳的忠义,唾弃秦曹的奸佞。罗摩成为神的代称,圣雄甘地把他憧憬的大同世界称为“罗摩之治” 。成千上万的群众在集会时眼含泪水,口呼“罗摩,罗摩” ,甘愿牺牲生命,为政治家利用,绝非罕见场景。

黑天神克里希那是另一大堆故事的主角。

在中国,有时门廊呀,屏风呀,甚至扇子上,都画一些东西,比如一个肥壮汉子光着上身跪在地上,后面一个老太婆拿个笔在他后背涂鸦。人们看见了,就会说,岳母刺字!

在印度你不管看见什么画,都说:那个是克里希那吗?一般都对。就算不是,别人也会说,啊,这一个正好不是,你也知道克里希那?真好!

克里希那就是黑的意思,他的皮肤往往被描成深色(黑色或者蓝色,所以也叫蓝神) 。这在以崇尚雅利安人白肤色,一白遮百丑的的印度,真是异类。又加上吠陀里没有,所以有人自然地假设他本是达罗毗荼人的神。不过就是在北印度他也是大名鼎鼎。黑天也是流落民间的贵种,小时候是个牧童,被一大堆挤奶的女孩宠着,后来成为国王,天神。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无数坏人妖魔要害他,都被他一个一个玩死了。

克里希那是独一无二的文学形像。有点象胡斐,张无忌和韦小宝的混合,再轻松一些。相关的故事如此繁杂,形像却又如此鲜明统一,说明他体现了印度民族一种共同的审美情趣和人生价值。那是男人对幸福的理想极至:顽皮自由,快意浪漫,英勇无畏。作母亲的未必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大力神海格里斯,或者萧峰,但都希望他是一个小克里希那。我的印象中这是最常见的印度名字之一。

上面说的都是印度教的东西。在芨多王朝后,印度陷入分裂。唐僧他们就是这时访问的印度,按他说的,那时有五天竺 ,佛教也面临衰落。有人说是因为它脱离群众,在马鸣,龙树后又没有出现象印度教的商羯罗那样的人才。不过它在印度本土的最后消失,还是在伊斯兰势力进入之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今天都把佛教灭亡的责任推给对方。看来是同样具有平等色彩的伊斯兰教起的作用更大。在印度教底层的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人众,如果向往平等,是加入玄而又玄的佛教,还是那以燎原之势,摧枯拉朽的真主的队伍?

家园 【文摘】第五章 少年英雄卡西姆 苏丹们 莫卧尔王朝

写到这里似乎应该停下来,解释一下。我只是在大致按时间顺序讲故事,没有在写历史。真诚严肃的历史需要年代,考证和甄别史料,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生产力生产关系状况什么的,写人民民众的生活史。这样的书也有不多.

先回到传统的,肤浅的,人文的,愚众的,(小资)心灵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庸俗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伊斯兰势力最早的扩张,好象是以阿拉伯人为主体,以军事征服的形式。大唐救援不及,波斯被击破之后,印度就暴露在一手持剑,一手持古兰经的圣战者面前。伊拉克总督, 就是那个曾对被征服者说“你们的头颅象庄稼一样,成熟了,等着我们来收割呀的人(不提具体大屠杀的历史证据而成天引用这一句名言,有渲染之嫌) ,派出他侄子,十七岁的阿拉伯少年穆罕莫德&#8226;本&#8226;卡西姆(Kasim, Quasim) ,率远征军直扑西印度(今天巴基斯坦信德地区) 。当时虽然芨多王朝已经灭亡,印度陷入分裂。但是这一地区的诸王公,不是没有动辄能出动战象上千,骑兵几千,战士数万的雄主。然而卡西姆以区几千疲蔽之众,纵横驰骋,战无不胜,当之即亡。正在这时,他的叔父病死,传统派失势,卡西姆象岳飞一样,被新哈里发急令召回,害死。直到唐义净和尚游历到这一地区,还目睹战火之后,诸城残破的景象。

卡西姆的死和伊斯兰扩张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内部斗争联系在一起。内耗之后是调整,扩张的势头就没了。二百年后,伊斯兰势力才逐渐控制了阿富汗和西北印度,这时的它的主导权似乎已经由阿拉伯人转入突厥人手中。后者的政权在几百年前被唐太宗李世民灭亡后,一些部落西迁,伊斯兰化,有的并以奴隶身份加入各统治者的军队,以军功递升并控制了政权。这时正是公元后第一个千年。东方的大宋人民过着歌舞生平的日子。

站稳脚跟之后,阿富汗国王加兹尼开始习惯性地,周期性地,最后是年度性地入侵北印度,甚至一度到达中部,抢劫印度教社区生活的中心--寺庙里的金银财宝。 印度教诸王公根本就没有抵抗能力。好在每次都是抢完就走,没有想生根。最后一次在回家路上,加兹尼大概是被什么象荆柯一样的人暗杀,他的继承者突厥部将古里(Gohri)决定留在印度。这就是几百年德里苏丹统治的开始。前三个统治者都是突厥人,所以被成为奴隶王朝。后来又转入印度人当头。不过那时候,大家在印度已经很久,阿富汗老家都被蒙古大军踩平,都是印度人了,而且主要的任务就是抵抗蒙古势力从阿富汗入侵。

德里苏丹时期,有点象我国的五胡乱华。分裂变乱时期,传统的观念被颠覆,凸显出人性的决绝,惨烈。国王既然可以是奴隶出身,什么女王,太监当国之类的各种变态故事层出不穷。

在英国人统治的后期,印度民族意识觉醒,一些印度教知识分子,包括象泰戈尔这样的人,着意宣传渲染这一时期伊斯兰征服者的血腥,残暴,兽性,和印度教诸王公的“英勇无畏”,“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挑动民族矛盾。后来印巴分家,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连自己身边的族群的价值,尊严,情感都不能体会理解的人,也成天谈什么全人类普世的博爱,还被吹到天上去。

一直到今天,由于印度不是靠流血建国,没有赫赫武功可以吹嘘,患荣誉饥渴症的人一直把历史上王公阶层 (Rajput)当成勇武精神的寄托。

比如,一个非常流行的故事:德里王公晁汗(Chauhan)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完美英雄,他以自己的男子气概赢得了另一个主要王公女儿的爱情,结果两人成仇,互不支援。古里来犯,被晁汗大败生俘。晁汗将他释放。结果古里恩将仇报,趁晁汗不备再次来犯,抓住了他,并把他双眼弄瞎加以折磨。晁汗说自己瞎眼也能射箭中靶,古里不信,就叫手下给他弓箭。晁汗张弓不发,说自己虽被俘,仍是人主,必须古里发令才肯尊从。古里开口下令,晁汗寻声发箭射死了他。其实那有这么美的事。

还有那个著名的大魔王苏丹阿拉乌丁。这个人贵为苏丹的亲侄子,干儿子,却不肯读书成了个文盲,而且身边从来不用读书人。他残忍地杀害叔父登基,据说是人类历史上名列前矛的缺乏道德约束的君主。又加上他曾经妄图抛弃伊斯兰教创立自己的新宗教,即使是穆斯林也少有说他好话的。据说在侵略中印度古吉拉特时打败另一个王公月王神(RAMCHANDRADEVA),抓住他的王后大美人莲花仙女,纳入后宫。后来又再次打败这个王公,抓住他女儿(也是大美人儿),由自己儿子霸占(他儿子后来被杀,这个女人又被其他宫廷斗争的胜利者相继占有) 。这个王公后来投奔另一个王公,和其他反抗阿拉乌丁的穆斯林一起,被大魔王消灭。这后一个王公的王后帕蒂蜜更是大美女,只好自焚,保存清白。不受威胁利诱,战败不屈最后全家(主要是妻女)自焚成为王公的俗套故事。印度人很多说起来,血液都沸腾了,好象那首满江红里的靖康耻,尤未雪一样。那个血火年代时间上真和靖康耻差不多,就是这些岳飞似乎年头不对晚生了八百年。我们中国人念念不往历史,提到更晚的扬州十日什么的也没那么激动。

实际上,由于印度教的等级制度,这些王公大概既不能调动中下层民众卖命,自己之间也是你妒我恨,互不支援。最后难免被各个击破。而且很多也是委曲求全,纳税称臣,效忠穆斯林统治者,并且为虎作伥,出兵跟随苏丹讨伐反抗者。反观穆斯林军队,很多是从印度教的贱民阶层(就是比首陀罗还低的等级)反正加入伊斯兰教的,作战时内心充满宗教虔诚和对异教徒上层阶级的仇恨,当然也有金钱美女军功章的吸引力:只要作战勇敢,就能受封土地,成为军事采邑贵族,再加上美女战利品。能不所向披靡吗?

苏丹们的军队在西北方顶住蒙古人,还能集结兵力向南方出击,攻破那些经营几百年的深沟高垒的要塞。尤其是阿拉乌丁,曾经打到次大陆极南端的马杜赖城,这是阿育王都没有到达的,其卓越的军事组织能力可见一斑。在有的人的戏剧化的描述里,他就象那“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的楚庄王。不过他在那里也没有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南方一如既往,还是印度教割据势力的天下。而且就是中部和北部各地打下来之后留守的大将也很快独立。德里苏丹的意思,不光是讲定都德里,而且也是指他控制的区域就那么一块而已。建立形成大帝国的行政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

直到巴卑尔从阿富汗入侵,建立莫卧儿王朝。

家园 【文摘】第六章 莫卧耳王朝的大帝们 泰姬陵 西瓦吉 欧洲人

以后慢慢会看到印度的莫卧耳王朝在很多方面都很象中国的大清王朝。莫卧耳就是蒙古的意思。这个名字的来源在于阿富汗军阀巴卑尔(Babur) 宣称自己一身同时拥有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和帖目儿大帝的血统,贵不可言。那个帖目儿大帝也宣称自己是成吉思汗后裔,有权掌“扎撒” 。不管是不是真的,他们的集团其实都是突厥化的,和蒙古的文化传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对几个世纪来一直抵抗蒙古入侵的印度人来说,巴卑尔在德里北部帕尼普特(著名战场,好象中国长安的潼关或者洛阳的虎牢关)打败洛迪苏丹人数众多机动性很差的军队,标志着抵抗的最终失败,和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巴卑尔接下来的征战,使整个北方都臣服于他。但是他死后,儿子胡马庸是所谓的第二代“瓶颈” ,被比哈尔(东边接近尼泊儿的地方)诸侯舍尔沙驱逐,被迫西窜,流亡波斯。舍尔沙是一代英主,不但名义上统一北方,而且建立了真正有效的官僚行政制度。但他也没有好的继承人,死后帝国崩裂,胡马庸被一些人从伊朗迎回德里。经过长期的流亡生涯,他的家庭和集团已经波斯化了。而这个时候的北印度,可以说是群雄并起:“天下N分,德里疲敝” 。胡马庸自己很快就死了,由在流亡途中出生的十三岁儿子接替。要是中国人可能就起名“路生” 什么的,但这个人在历史上被称为阿克巴大帝。好象阿克巴就是伟大的意思。

他建都阿格拉,统一整个印度北方和中部,仿照舍尔沙的模式建立行政体制,奠定莫卧耳王朝的根基,并罕见地对西北方采取攻势。其文治武功可比康熙大帝,但是在历史故事中其个人形像更象李世民。据说他心胸宽广,知人善任,各族群的重臣都效忠于他,君臣相得,善始善终,极少有反叛的。高级文官也只有一个被处死,他后来还非常后悔,认为定罪的证据不足。

在整个伊斯兰统治北方印度的时期,西部的拉贾斯坦(王公斯坦)这个地方,一直是印度教王公势力的堡垒,他们一直反抗,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从没有被完全征服,而且很少有穆斯林人口。一直到今天也不例外。主要原因恐怕不是什么普遍宣传的吃面的民风强悍尚武。而是这里一直干旱贫瘠,沙漠丘陵很多,物质贫乏,对于征服者来说,是打下来也站不住脚,实在赶不上东边吃米的地方潮湿富饶,人口众多。这个道理不用看书扯淡争论,去那儿走一倘恐怕就全明白了。

阿克巴大帝善待印度教众,取消他们的异教徒税,并和拉贾斯坦王公结盟。甚至任命他们作手握重兵的诸侯统帅。当然也有不服的,拉纳普拉塔普就是一个著名的刺头。

关于阿克巴的的争议主要在他对待伊斯兰教的态度。他曾经召集各教学者辩论,也曾经想创立融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新宗教。本来统治者就象司机,手里方向盘都是即能向左也能象右的。一个人一辈子在不同的情况下不知说几万句话,字面上意思相反的不会少。又加上印度的历史是口传的,可以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所以各个族群的史观经常大相径庭。不管是教义,还是组织,伊斯兰教也是很宽泛模糊的。不过总的来说,他好像总是在伊斯兰教义之外寻找真理。不论是以当时,还是现在的一般伊斯兰正统观点,恐怕都难以接受。

阿克巴死后,他的儿子贾汗吉尔和孙子沙加汗相继登基。他们延续阿克巴的政策,坐享其成。都是艺术的鉴赏家和支持者。帝国的扩张停止了,在西北转入守势。各种社会矛盾也开始发展。沙加汗的杰作是泰姬陵,据说是为了纪念老婆。所以小资女人感动到心跳停止。实际上哪有那么回事,主要是对建筑的嗜好。伊斯兰教的建筑因为不允许偶像崇拜,所以庄严宏阔,优美流畅,和印度教庙宇顶着一个大高帽子,上面千百神像正好形成对照。

花花皇帝沙加汗的三皇子奥朗则布是个异类,他生性虔诚严峻,质朴少文,十几岁就任南方边省德干总督,执掌军机,呕心沥血,开拓疆土。到后来挥兵北上阿格拉夺位时,他的父兄承平日久,“几曾识干戈” ,根本不堪一击。普通都认为他改变阿克巴的政策,恢复异教徒税,压迫印度教众,穷兵渎武,是帝国走向衰落的开始。实际上稍有阅历的人都知道,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以少数统治多数本来就是勉强的事情,社会矛盾已经深化,财政紧张,不铤而走险也是死路一条。

奥朗则布放弃政敌势力根深蒂固的阿格拉,到德里建都。但是他的关注一直没有离开德干。因为那里有他一生“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劲敌,马拉塔(分布在孟买以南地区) 国王西瓦吉(湿婆吉SHIVAJI), 一个低种姓出身的首陀罗。他为和奥朗则布的大军对抗,创立了马拉塔轻骑。这种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召之即来,呼之即去的骑兵,机动性极强,善于长途奔袭。在没有电报的时代,敌人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就要面对突然出现的遍布原野的骑兵攻击,是非常恐怖的事情。西瓦吉自己出身卑贱,艰苦朴素,与士兵同甘共苦,据记载,一个访问者在他军中只见到两顶薄毡,一个他自用,另一个给生病的将士用。他又能礼遇吸收当地印度教上层有政治经验的人士加入政权,作宰相和国师,所以马拉塔人上下一心,成为奥朗则布的眼中钉,肉中刺。

西瓦吉大奥朗则布十岁,死在前面。奥朗则布闻讯大喜过望,亲率大军南征,抓住了他的后继者。马拉塔骑兵也不能抵挡奥朗则布摧城拔寨。但是西瓦吉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虽然他儿孙无能,他创立的政权也没有人亡政息。首都可以被攻破,国王可以被擒获,但是政权军队组织都更加壮大,马拉塔国家已经建立在马拉塔人的心中,牢不可破。而这正是当年西瓦吉起兵举义之后,写给德干总督,皇子和后来的皇帝陛下的信件中表述的。看来他对人性,和建立在人性上面的人类的组织力有深刻洞察力。他发展的政权基础,倡导的精神,创立的战术,都直指帝国死穴,绝杀无解。奥朗则布无法扑灭有组织的反抗,回到德里病故,死前深知帝国大厦将倾,必然亡于马拉塔人之手。

这大概是1700年的事情。欧洲人已经在次大陆南方的泰米尔地区建立了据点(和莫卧耳帝国和马拉塔人隔着迈索儿和海得拉巴) 。在北方,终奥朗则布一世,殖民者的势力不及于舰炮之外,不敢放肆。但是,如果说中印度的原野是马拉塔骑兵驰骋的疆场,那么蓝色的海洋就是欧洲人自由的领土。只是象乾隆皇帝一样,奥朗则布没有意识到后者的威胁

家园 这系列在那边真是认真读了,非常好
家园 这段印度历史娓娓道来,写得精彩。
家园 补充一哈

西班牙巴斯克人的语言也不都属于印欧语。。。

有认为巴斯克人才是史前欧洲土著的遗脉,其他的欧洲土著和西迁的亚利安人同化融合

其他的高卢,日耳曼,拉丁人是亚利安人的后裔。

中亚草原(主要在今哈萨克)的亚利安除了西迁欧洲,南迁南亚次大陆外,攻入波斯,还有一部分东迁,后世汉人史书中的塞种人,吐火罗人,乌孙人,月氏人现被认为是亚利安人东迁的后裔。

见于日本人写的西域文化史,和社科院出的中亚五国概论

如果真如此,楼兰人也是亚利安人后裔

早期亚利安人的迁动,真是很有意思。

我猜想由于中亚的位置,历史上交流频繁。如今在亚利安人的原住地中亚草原上已经不是很纯的亚利安遗传基因了。被突厥化。

但是由于伊朗历史上的国家延续性,伊朗人应该保存了相对纯的亚利安人遗传。

现在的吉尔吉斯(黠戛斯)人就是文化上被突厥化的亚利安民族。但据说居于山区,比较闭塞,应该也纯些

还有就是在阿富汗的闭塞的兴都库什山区。

家园 pls cont
家园 【文摘】第七章 英国人征服印度

第七章 英国人征服印度

说来好笑,欧洲人最早来到印度传教,到的是西南部的科拉拉邦这个地方。他们发现原来在公元后一点点,天主教就在那里扎根了,比欧洲还早。如果以对耶稣的信仰作为开化的标准(现在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人),难免会很尴尬。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印度固然后来被英国人统治二百年,但是在传教上进展极其有限。现在不论是次大陆本土还是海外,印度人中信基督的,似乎还是天主教的多(而不是西欧的新教),而且相当多的属于本土的老天主教,和赶时髦没有太大关系。(不是说印度人不崇洋,而是没有明显体现在宗教上) 。

奥朗则布死后,莫卧耳王朝就名存实亡了,诸侯割据,皇帝变成蹲在德里红堡内的傀儡。这个时候马拉塔人要是南下消灭迈索儿或者海得拉巴,就会直接面对后来北上的欧洲人,印度的历史可能就会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宰相选择了北上。

莫卧耳王朝既然虚弱,先是西边的波斯,后来西北的阿富汗又开始频繁入侵劫掠德里。一开始马拉塔人还幸灾乐祸,后来因为诸侯皇上都来巴结,他们就改变了一贯的受压迫者心态,以主人自居,出兵驱逐阿富汗人,骑兵一度追击直到开伯尔山口,大有“不教胡马度阴山” 的气概。然而阿富汗军队其实是有秩序的撤退,了解对方虚实。所以很快就杀回来,与合兵一处的马拉塔诸部在德里北部帕尼普特决战。这时的马拉塔军队已不比当年,带着大量金银财宝和家眷,仆役等非战斗人员,又加上轻敌,最后全军覆没,几乎匹马未还。阿富汗军队的强悍也可见一斑。对比英国人后来各个击破早已腐朽不堪的马拉塔诸侯都是那么艰难,他们最后在阿富汗的失败也没有什么奇怪。

决战失败,马拉塔人原气大伤,而且再也没有团结一致。他们诸侯割据,互相残杀,而且各部常常与东印度公司结盟,攻打其他割据势力,甚至其他马拉塔诸侯。

东印度公司在东南的泰米尔地区打垮了法国人,占据马德拉斯。法国人仍然拥有几个小块的殖民地,后来合称PONDICHEERY(通常的译名是本地治理) 。到现在还有一些殖民地遗迹。一些人从法国外籍军团退役后在此养老,有时战友们唱起军歌,回忆为法兰西征战四方的戎马生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葡萄牙人继续占据西岸的果阿,一直到印度独立。

英国人的军事扩张,一是从陆地北上消灭迈索儿和海得拉巴,二是由海路从东海岸北上孟加拉打击莫卧耳王朝在那里的总督。其中消灭迈索儿尤其艰难。因为铁普苏丹父子是少见的励精图治的优秀军事家(也是野心家)。东印度公司需要和马拉塔人和海得拉巴结盟,又加上苏丹军队的内奸,经过三次迈索儿战争才能得逞。这是日不落帝国征服史上的关键一战。我在新加坡不止一次看到描绘迈索儿陷落的油画,把铁普苏丹描绘成小丑。对于殖民史固然不应当简单否定,但是在今天对儿童灌输这种史观除了让他们出门找抽以外,有什么益处?有的人极其痛恨自己族群的传统和价值,一心想让下一代只吸收学校教给的“主流” 文化价值观。不过在外人看来,他们自己成长的环境再觉得不好,好歹还成家立业,养育了子女成人(还是在人家的地盘上),而他们复出牺牲寄托希望的下一代有不少人连起码的生活元素都凑不起来。

那个著名的二流子出身的东印度公司总督克莱武,在殖民地人民看来是恶魔。但是从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投笔从戎的班超式的人物。

东印度公司在东北打败了莫卧耳总督后,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总部(加尔各答) ,并以此为中心,向西各个击破了马拉塔诸侯。这时的马拉塔军队,已经以攻城略地的步炮兵为主,但是英国人仍然非常忌惮他们的闪电骑兵。接着又战败的更西北的锡克人(他们信仰师尊创立的非印度教伊斯兰教之外的锡克教,由于长期和莫卧耳帝国抗争,极其尚武强悍) 。最后被阿富汗人击败。向东他们又征服了缅甸,使之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份。这样整个次大陆都被东印度公司征服,是史无前例的大统一。

东印度公司让服软的王公继续治理自己的封土,在公司直接控制的土地上,实行所谓的“柴明达尔”( 包税人) 制度。这个似乎凝结了所有殖民罪恶的制度很复杂,我不懂。好象包税人虽然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但是只要他能交上税,对土地的支配权就不能变更剥夺,和地主差不多。中国的村干部的权威如果永久化,家族化,不受监督地腐朽下去,会不会就成为类似柴明达尔的阶层?

如果单从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孟买这三个殖民者建立的城市来看(象中国的上海,越南的西贡),是带来了繁荣。但是城市不是封闭自足的的东西。如果把和城市联系在一起的地区整体经济看,尼赫鲁的话很有概括性:越是最富庶的地方,英国人就来的越早,统治得越久,最后那个地方也就越成为印度最贫困的地区。

我们可以想像“没有印度就没有大英帝国” 这句话的含义。日不落帝国二战后失去了印度,就成为欧洲一岛国。当年英国对印度征服的高潮,也是它轻易放弃北美洲广大殖民地和上面同文同种白皮肤子民的时候。对资源的定义,是和当时的开发力相联系的。那时的资源,不是矿产土地,而是广大的软弱的易于压迫剥削的人口。那时英国的官吏和他们的家属,要去印度,需要乘船一直向南到南非,绕过好望角,再延非洲东岸北上印度洋,再向东过阿拉伯海。一路经过几个气候带,靠岸多少次,喝各地的水,吃五谷杂粮,没有现代医学,有多少人死在途中。到站了也不是什么天堂,除了南部的KADAIKANAL(相当我们中国的庐山,英国人在那里搞了气魄很大的水利工程,截江断流,高峡出平湖,蔚为壮观,值得一看) 和西北的喀什米儿气候凉爽可以作为休养地,印度这个湿瘴之地,让多少英国人水土不服,葬身异域。(殖民地这个汉语词,单从字面讲用在印度都有点不通)。人家是为了什么?总不是当白求恩罢。

由于东印度公司不断蚕食王公的封土,侮辱他们和整个印度民族的尊严,到一八五七年的时候,从军队哗变开始,爆发了大起义。如果没有这个事件,中国说不定又多几个香港。著名的章西女王就是起义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奥德土邦也是一个大邦,当年阿拉乌丁就是从这里起家)。由于英军中的印度士兵站多数,大部份都起义了,所以东印度公司的统治几乎一夜之间土崩瓦解,所有的英国人一下子被杀光也不是没有可能。幸好有一些王公,比如尼泊尔,站在英国这一边。急风知劲草,患难识忠臣。镇压起义后,惊魂未定的英国中止了东印度公司行政权,改由大英帝国(当时改名英印帝国) 女王陛下派印度副王直接统治。改变政策,善待王公(从此王公们都矢忠于英王,再无谋反之意,一直到印度独立还哀求英国不要把他们丢给印度新政府) 。他们同时废黜了被起义者抬出来的傀儡莫卧耳王朝末代皇帝,后来还迁都德里。以示自己是印度国家落地生根之正统政府。

不过历史上德里的政权,都短命,往往一代而终。就象中国的南京,“王气黯然” 。历代王公,苏丹是这样,奥朗则布从阿格拉迁都这里,虽然他生性严朴,不喜富丽,“以威武之姿,立艰难之世” 。但是建立的德里红堡仍然给人以纤巧的感觉,不能比阿克巴大帝的阿格拉红堡那种虎踞龙盘的气势。莫卧耳帝国的皇权从他之后也形同虚设。

迷信归迷信,英国人也没有逃脱宿命

家园 这个古印度文明很特别, 约存在于公元前2500到公元前1500间.

和其他的文明一样, 分布在一条大河,印度河,的两边.

也是农业文明. 他们最早用棉花织布的.然后传到东南亚, 然后到中国的.(?)

独特的是他们的城市, 他们所有的城市都好像按照一个计划设计的, 长方形的街区成格子分布, 建筑物是用窑烧的砖,所有的砖只有两种尺寸, 非常的整齐划一.

最奇特的是当城市被洪水彻底毁灭后, 重建的每个城市总是建在前一个城市的原址上, 而且是一模一样的, 这样一贯,连续的几乎是静止的过了1000年, 然后就莫名其妙的衰落了.

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管理方式看来可能在某种神权政权的统治下才能实行的.

感觉这个神秘的文明要比后来入侵的雅利安人文明要高级的多.

古印度河文明留下的大量的实在的文物,而没有可译读的文献. 怎么可能??

而入侵的雅利安人留下的只有吠陀, 没有其他遗物.

家园 【文摘】第八章 独立和分裂

圣雄甘地是西方主流社会视野中的历史人物,所以大家对于这段历史和他的非暴力主张也不陌生。

他老人家在英国受教育当律师,自以为可以出入上流社会了,在南非被白人警察扔出火车,开始在那里团结印度社群和种族主义斗争,后来有回到印度,立即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印度那时有各种各样的思潮,团体,甘地领导的国大党的影响最大。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穆斯林联盟。

“非暴力” 这个词,现在很多人看上去觉得和“合法” 差不多。实际上它绝对不是合英国人的法的,所以遭到暴力镇压。印度一次反英骚乱,英国人打死打伤示威群众几千人,还没有耗费的子弹多,其镇压时的残忍可见一斑。我们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比印度的“全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差了一半。这差的一半,和建国后的几十年时光的间隔,世界上民族解放和民主潮流的洗刷,使我们不容易理解殖民主义对一个民族精神的巨大戕害和摧残,和它造成的一直到今天的难以想像的人格扭曲和变态。什么文革“浩劫”,华人自认国内国外受到的迫害歧视,左中右的叫骂攻喧,价值争论,和印度人中间的各种故事表演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中国人念念不忘“华人于狗不得入内” 。就因为有人在一条街上抽了英国女教师几个嘴巴,英国人就让所有的印度人只能爬着过这条大街。非暴力主张倒是合乎印度人的心理习惯,因为印度教认为此生的苦难,来源于前生的“业(karma)” 不合“法(dharma)” ,为了来生的解脱,此生 就不能再造不合“法” 的“恶业” ,其中就包括了暴力。印度不象中国,在英国人来之前并未统一,老百姓没有强烈的“印度” 意识,如果你值得做法背离了人民的心理习惯,就不能在人民中造成“我们是一体,是印度人” 的效果。那些攻击甘地是印度教改良主义者的左派,大都是在西方受教育的海外印度人,恐怕是用现时的政治来衡量历史人物。另外,由于殖民政府依然强大,掌握很多资源,能够驱使人力。主张暴力会早成印度人族群的分裂,尤其是甘地本人所属的受英国教育而又产生民族意识的上流社会的分裂。一旦暴力成为斗争的主要形式,斗争的领导权也会转入下层力量手中(暴力是下层人最大的有时是唯一的发言权)。那就是中国的道路。

实际上,在民族意识觉醒后,暴力是无法避免的。二战中一些印度人视日本为解放者,鲍斯甚至成立政府军队加入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战后英国要以战犯和叛国罪审判他,国大党认为这是对印度民族的挑战,提出强烈抗议,英国只好作罢) 。仅仅是因为英国在二战中被严重削弱,同时担心下层人民走上历史舞台,才决定给予印度独立,把政权交给至少是能和自己说的上话的讲英语的印度人。这时印度还有很多独立的王公,从法理上来说英国没有权利决定她们的归属。他们想成立独立

王公联邦国,国大党这时就露出狰狞面目,扬言要让他们看到背叛“印度人民” 的下场。另外葡萄牙的一块小飞地果阿,根本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印度之所以不谈判一定要出动军队,就是要取暴力的形式,为暴力而暴力。

然而真纳领导的穆斯林联盟不怕这一套,因为比起国大党,它更接近自己的下层民众。他们的纲领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巴基斯坦(纯洁国度,实际上在英国人统治下,穆斯林的灾难更甚于印度教徒。他们中很多人的典型境遇,象极了辛亥革命后的旗人。本是吃皇粮的军事贵族,不懂诡诈的谋生之道,无一技之长,朝代变迁后又放不下身段,衣食无着,家破人亡。读满族作家老舍的一些作品,可以可以用来帮助理解他们的境遇。后面会提到其他的相似之处,包括他们后来的职业趋向:产生了超出比例的“文艺工作者”)。得不到满足,印度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暴力流血冲突。双方生命财产受到惨重损失。更让人发指的事,两个族群都非常重视的妇女的贞节受到侵犯。据报道在一个井里就捞出超过壹佰具害怕被强暴的而投井而死的印度教妇女尸体。国大党为了自己能按时上台,害怕夜长梦多。不得不同意印巴分裂。每个地区按照信众的人数确定归属。很多属于少数族群的人害怕灭顶之灾,只好放弃家园。这是近代史上罕见的人道灾难,上千里的地方到处是逃难的人群,聚集而来的秃鹰盘旋在天上,等着随时有人不支倒毙,尸体被亲人遗弃;地上到处是暴徒,肆无忌惮地袭击可怜的流民,杀人劫财,强暴妇女,虽然后来双方交换回了很多妇女,但是也有很多再也没有能回到自己原来的家庭。我听到来自双方的很多上了岁数的人对我描述小时的惨境,是一生永远不能愈合的创伤。有的说自己原来养尊处优,“站在屋顶,目力所极的地方都是自家的土地财产” ,逃到另一边,全家几十人只有一个小屋,很多人都没能挺过来。还有的说巴基斯坦的布托家族,就因为舍不得财产,没有逃难,选择了改变信仰。甘地也在这个时候被极端印度教分子杀害。现在有一些人希望中国乱,分裂,希望同胞们附和他们的之前,读一读这一段历史。

付出这样多代价,毕竟获得了独立。印度就进入另一个多姿多采的阶段。他在语言,文化,种族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各种各样的思潮,主义都有自己的支持者。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值得用来作为民主自由的样板加以研究的国家。不象某些国家标榜所谓自由民主,选举搞得跟某些体育项目的总决赛一样,闹闹哄哄,其实你只要稍微离开一点他两党制的主流,就只有被当作神经病的权利。不然有一点威胁了谁的利益,就有人来摆平你。

第九章 尼赫鲁 中印冲突 安贝卡博士 新佛教徒 达罗毗荼运动

关键词(Tags): #印巴分裂(当生)#圣雄甘地(当生)#国大党(当生)#穆斯林联盟(当生)#巴基斯坦(当生)通宝推:空格,晨池,秋末冬初,
家园 关于万字符

记得佛教和党卫军的字符是相反的,不知对不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