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轰6还有用武之地吗? -- 晨枫
讲的就是我国空军的军事思想,还停留在战略防守,而不是战略进攻.
其中就谈到了轰炸机的问题.记不大清了,大概是这个意思.
可以看出,这是一架新造的轰6,所以轰6还在继续生产。原来的玻璃机头被封闭起来了,估计轰炸导航员的位置被取消,功能改由机载电子系统完成,飞行员直接就控制投弹了。
座舱大幅度现代化,这可不是B-52能比的,从玻璃化的程度来看,超过B-1B了。发动机舱中间的这一横膈不大明白是怎么回事,有说双发改四发的,但上下为什么不对称呢?要看到喷口才能肯定,否则的话,这也可能是发动机舱加大后,增加横向强度的结构,毕竟机翼横穿发动机舱,不容易任意增大发动机舱而不影响强度。和传统图-16相比较,也看不出发动机舱增大到可以容纳两台发动机的地步。
不是飞行员投弹,而是武器控制员(领航员),从照片上可以看出:
1、飞机前气动流线全改了,估计往里面塞了什么好东东,但是绝对不是人。
2、大胆猜测座舱改为三人制,两个飞行,一个领航,各干各的不说也很明白。
3、发动机换了,加大,所以进气口加固同时也稳流。
很多老式轰炸机都有这个位置。采用先进电子系统后,火控和导航计算不再必要,这个位置的职能可以用电子系统取代,直接由飞行员控制投弹。另一个省却的位置是无线电通信员。理想情况下,正驾驶负责飞行,兼管投弹;副驾驶辅助飞行,兼管电子战,B-2就是这样的。退而求其次,另设一到两个系统操作员,负责进攻性电子战和防御性电子战,B-1B就是这样的。估计轰6改还不一定能达到B-2的水平,但达到B-1B的水平还是有可能的。
超音速飞机进气道需要把进气流速降到音速以下,所以用激波控制装置控制激波位置,亚音速飞机没有这个需要,进气道很少用到稳流,轰6不做大幅度机动,更加没有这个必要。
那是我们的核反击力量,不是核打击力量
在进气道中间设一个隔断好像不常见啊。
刘亚洲将军曾写过一本书,就是呼吁我国应将空军应该作为战场主导,而不是为陆军而存在的附庸品.大力发展战略轰炸机而不是歼击机.照目前的情况看,显然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完全接受.
大多数喷气机进气道 都有对气流修正 预压等能力
发动机 厂家将机器提供给设计单位 会对进气特性有一定要求的比如 进气压力啊 压力分布啊 具体的好像挺复杂的。当初用飞豹用斯贝时 因斯贝对进气要求还挺高(对tg而言) 好像走过一段弯路 不过最后还是挺好的解决了。
据此 我推测 六爷 换发动机了 假设新发动机 和老发动机对进气差别比较大 改进气道 动作太大 还不如在进气道内部做点动作 已符合新发的要求。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对于飞豹进气道的那一段 cctv 百家讲坛 曾经讲述过。刚才狗了一下 没找到...
不知道那位河友还有印象没
有了轰6的改进型,有了精确制导炸弹还有空射导弹,还有区域C4I系统的建立,我想,再怎么说,现在的空军也已经具备一定的战略进攻能力了吧。而且,这种轰炸力量用来威胁一下印度、韩国乃至日本这样的国家还是威力惊人的。所以轰6的改进型还是会造一些的:)
原来是一领轰炸,双驾驶,二领导航并控制顶部机炮,尾部炮手和通信员。
大型飞机由于续航时间长和控制要素多都是双飞行员驾驶,总有一个领航员兼武器控制员。
现代座舱里,领航员没什么事了,武器控制员要看你指什么,如果是电子战系统操作员,那是一回事,如果是武器选择和瞄准,那也不再是一个专职的工作了。
发动机进气口有两个作用,一是把气流减到亚音速,如果是超音速飞机的话;二是把气流理顺,具体地说,是发动机正面的pressure profile平正。在进气口中间加这么一个东西,pressure profile就成了V形,目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