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运动让他们走向新生 -- raindrops
孙雯在为服刑人员签名
服刑人员组成的锣鼓队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新民晚报首页 -> 体育新闻
运动让他们走向新生 ――本报记者孙雯等走访青浦监狱
监狱里的体育运动开展得怎么样?服刑人员怎么看待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对他们的改造有什么特殊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孙雯等昨天走访了青浦监狱。
威风鼓韵催人进
在去之前就听说,青浦监狱有一支由服刑人员组成的“威风”锣鼓队,队里成员达到118人之多。所以在去采访的路上,同事孙雯也有些兴奋:“监狱还从来没有去过,更别说在里面看锣鼓表演了。”
据监狱长周介昆介绍说,为了让服刑人员练好“威风”锣鼓,他们还专门从山西请来了教练,不到10天,锣鼓队已经操练得有模有样了。随着教练一声令下,震天的锣鼓敲起来,鼓声阵阵,让人不禁精神一振。4分30秒时间内,队员们都生气勃勃,尽情地释放着浑身的力量,在他们的眼里,丝毫看不出作为一名服刑人员的自卑和消沉。
小何,33岁,10年前因犯抢劫罪和盗窃罪被判入狱17年。不过采访中他告诉记者,还有一年他就要刑满释放,因为他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已经被5次减刑。小何说,他之所以能够被减刑,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体育运动。因为正是这些体育运动,让他的心变得更加平和健康。“我以前喜欢踢足球和打桥牌,但是现在,我又喜欢上了‘威风’锣鼓。”小何喜滋滋地说,“我们也需要精神动力,也需要情感宣泄。而鼓声是催人奋进的,我们从中能够找到精神寄托,能够锻炼意志。可以说,我们现在是处在逆境中,但是我们从鼓声中可以吸取向上的东西。”
小何告诉记者,锣鼓队的每个队员都真心喜欢这项运动,有的人甚至夜里偷偷在被子上练习击鼓动作。“它不但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我们挺直腰板直面生活,带着一种乐观的情绪接受改造。”
这里也有冠军梦
走进青浦监狱的田径场,两队服刑人员正在踢球。看到本报记者孙雯,不少人都认出这位前中国女足明星来。一阵签名和合影之后,孙雯受邀请上场踢球,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时间,但是这些服刑人员仍然毫不吝啬地将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了她。据周监狱长介绍,和外面一样,足球也是监狱里最受欢迎的运动。每天下午收工之后,这块田径场都会成为人气最旺的地方。
张坚,38岁,1997年因过失杀人罪被判入狱。采访中记者得知,张坚和球星李晓是小学和少体校的同学,当时两人一个是中锋,一个是左边锋,在球场上配合非常默契。张坚说,自己昨天就知道孙雯要来,为此“激动得一夜没有睡着”。“我们在社会上都不一定有机会见到孙雯,如今她专门来看望我们,还和我们一起踢球,我们非常感动。”张坚表示,自己的偶像是曼联的坎通纳,以前脾气也像他那样暴躁,不过如今已经改了许多。“我小时候也想当一个专业足球运动员,梦想着去拿全国冠军。”张坚说,“现在这个梦也在继续。我们队刚刚在监区比赛中得了亚军,下一个目标就是冠军了。”
张华,27岁,有3年吸毒历史,因介绍人购买毒品被判入狱。“我一开始进来的时候,体重只有50公斤多一点,干活儿都干不动,家里人说我‘20岁的人,40岁的身体’。后来管教干部要我跑步、参加体育活动,慢慢地,我的体重恢复到了70公斤。妈妈也说,我现在白白胖胖的,已经‘脱胎换骨’了。”张华说,他以前喜欢踢足球,现在更喜欢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现在监狱里推行健康型教育,强调‘依法服刑、走向健康 ’。而且,我女朋友还在等我,她说了,要我好好改造。不但改造心灵,也要练出个好身体,等我出去她就和我结婚。”
打场中外对抗赛
沈海,52岁,因犯受贿罪于2002年被判入狱。青浦监狱里很多人都知道,沈海是一个乒乓球高手,他小时候开始打乒乓球,区队、大学校队都打过。
初见沈海时,他红光满面,显然精神非常好。说起和监狱领导打球的事,沈海丝毫没有作为服刑人员的拘束,他笑呵呵地说:“我打球一点压力也没有,从来没有让过他们,这些领导和我们相处得非常融洽。”
除了自己打球外,沈海还组织一些乒乓球比赛,上周他就组织过一场“中外对抗赛”。“本来定的是5对5,我们5个服刑人员对5个外籍服刑人员。后来监狱领导也有兴趣参加,于是我们就是3个人再加上两个大队长,和他们5个外国人打。”沈海说,“结果我们4比1赢了,唯一输掉那一场还是输给了我的‘徒弟’。”原来和沈海一起服刑的有一个墨西哥人,他也喜欢打乒乓球,以前经常向沈海学习。如今这个墨西哥人不但球打得不错,在监狱中学习也没有丢下,据说他已经准备报考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对此监狱领导也非常支持。
本报记者孙雯的到来,也令沈海非常感慨。他说:“孙雯是社会上的名人,而我们现在可以说是有罪之人,能在这里见到她,我们挺感动的,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听到孙雯表示“我从没有歧视你们”,沈海忍不住潸然泪下。
太阳西斜,走出青浦监狱时,回头望去,里面依然洒满了阳光。孙雯感慨地说:“天高任鸟飞。”是啊,但愿这里能不断飞出恢复自由、恢复健康的鸟儿。(文中服刑人员均为化名)见习记者李元春本报记者田南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