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新闻人与地震的距离 -- 梦秋
就是这个理儿。
我们需要逻辑,数据的理性文风。不需要追风,人云亦云,哗众取宠的记者。
“独特的劳动”是需要投资的
对于地震和救灾的情况,我了解得不够全面。人的观点会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公开而产生改变。正如香港方面提出的观点一样,人处于各种信息当中,很容易被mediate。我本身并没有为政府减责的意思,但是在很多人看来,文章当中却有这种动机。
不过,对政府提出比一般公众更尖锐的批评,不完全应该是记者做的事情,有专业知识的人也应该对此负责,媒体只能引用这些专业人士的语言,对政府的灾前预防和灾后重建提出质疑,并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上升为一种批评。这就是为什么电视媒体当中访谈类节目出现的原因。
显而易见,现在救灾工作尚未结束,对于各种问题的认识从专业角度和媒体角度来说,质疑仅仅是个开始,遑论批评。
至于你在后面的回帖当中说周作为记者的表述。我觉得她还算不上合格的记者。她只是一个合格的写作者,能够用比较清晰和细致的笔调描绘周围,并陈述自己的感受。且不说她那种自上而下的怜悯态度,以及通过自己的感受预设立场,她的文字当中所透露的那种无力感也不是来自受灾的老百姓,而是来自于她本人。这是我和你在观点上难以达成一致的地方。我本人是否是个合格的记者,我很遗憾地说,我至今后悔我没有能前往灾区现场。今年我一定要前往一次。
你对西方媒体的认识很清晰,希望我们能够进一步交流。
我觉得媒体不仅仅是个可以深度挖掘的特色,更重要的是个广度.任何个人,甚至论坛,都远远做不到触角如此广泛的挖掘信息.单一媒体,就甚至可以做得比未经过组织的全国网络个体行为加总都要在广度上好些.
媒体记者需要完成自己的基本任务,就是作为媒体的一个组成分子,为媒体信息发布所能达到的广度做出默默无闻的贡献.强大的写手,需要具备一定的地位和能力,才可以如厚积兄所言--我自己以为:这实际上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作为.大部分人,还是应该安于现状地做好本职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未见得是对传统媒体的严峻挑战,反而可以是对传统媒体的强大补充.萨苏马甲们可以继续一呼百应,但这并不十分妨碍天气预报员们接着照本宣科.
深度挖掘的深度很大,但广度不大,不可能要求所有记者都将重点从信息表面层度的报道转开而去非要爆料出来.分工不同,能力不同,资源更有限,社会是不会允许所有人都"妄图"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惊天动地的事来的,资源上来讲就承受不了.所以说安于现状和做好本职工作,才是对觉得多数人的正常要求.社会也需要秩序.
能者是少数,庸人一大堆,深度挖掘的机会和资源,不应该是所有记者都可以掌握的.就仿佛河里的众多高手,若让他们每天做基本的新闻报道工作,肯定不愿意,我自己也觉得这屈才了他们.但若让所有人都在本职工作上去搞厚积专题深挖博发,则造成无谓的信息泛滥和资源浪费,这其实是拔高了他们.
我实际上是同意厚积兄的视角的,首先就花了,但感觉似乎不全面,所以才有此一说.精彩的结果需要铺垫,金字塔尖的光芒,窃以为不可让所有人都付诸行动去追求.
部分媒体是该改进一下了。
你真是太牛了,于我心有戚戚焉,鸟大了,什么林子没有?
更多是默默无闻的后方人员,007是少数。但感觉现在媒体这方面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