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名字的统计学猜想 -- 华恩
注意过没有,双名的比单名的多。
不信?数数近代的名人。
政界,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洪秀全,杨秀清,洪仁轩,林则徐,魏源,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黄兴,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双名的多。
知识界, 辜鸿铭,梁宗岱,陈寅恪,马寅初,厉以宁,吴敬琏,钱学森,邓稼轩,李四光,竺可桢。
文人,徐志摩,林徽因,郁达夫,周树人,林语堂,沈从文。
电影界,成龙,李小龙,周星驰,周润发,刘德华。
体育界,李宁,李小双,邓亚萍,袁伟民,谢亚龙,姚明,田亮,郭晶晶,王涛,王皓,刘国梁,刘翔。
是不是?除了体育界,单名的要少得多。
从发音学的角度讲,单字似乎更为清爽。想想刘翔要是叫刘飞翔,田亮要是叫田亮亮,李宁要是叫李小宁,王皓叫王小皓,是不是感觉就要乏味一些?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了,古人似乎更喜欢单名。
三皇中间,唐尧,舜姚重华(扯远一句,据《史记》说舜是重瞳子,应该是美男子,不知道跟双眼皮有什么关系没有),夏禹(据说禹由帝尧赐姓为妫,被称为夏其实要等到1000多年之后)3人中单名的2人,双名的1人。
夏朝开国皇帝夏启,夏启的爸爸夏禹,夏禹的爸爸夏鲧,末代皇帝夏桀。都是单名。其它君主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除失国的太康(打败他的,就是传说中射日的后羿),仲康,中兴夏朝的少康,在位59年的不降以及被司马迁斥为“好方鬼神,事淫乱”的孔甲,其他都为单名。双名5人,单名13人。
商朝呢,开国皇帝汤(姓子),迁都的盘庚,中兴皇帝武丁(相传为武姓始祖),末代皇帝纣(子辛)。商朝君王的名字都很特别,似乎与天干地支有点关系。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庚丁,著名的纣王子辛。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除了癸以外,天干快占全了。虽然除开国皇帝和末代皇帝外均为双名(此外,河亶甲3字)。不过,双名中有一字为天干。
周朝,文王姬昌,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等,算文王在内,39帝中,除西周共王,孝王,幽王,东周平王,厘王,顷王,灵王,哀王8人为双名外,其余31帝均为单名。
秦,昭襄王嬴则,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楚,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婴,除二世,三世名字奇怪算双名外,6人中其余4人为双名。
西汉,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都是单名。
三国曹操,孙权,刘备,都是单名。
晋司马昭,司马炎,均为单名。
南北朝宋刘裕,齐萧道成,梁萧衍,陈陈霸先,北魏拓跋圭,孝文帝拓跋宏,东魏元善见,西魏元宝炬,北齐高洋,北周宇文觉。6人单名,4人双名。
隋杨坚,杨广。均为单名。
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女帝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温,僖宗李儇,昭宗李晔,哀帝李拀。21帝中双名的仅3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人也是大唐历史上最被人记住的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五代后梁朱温,子朱友贞。后唐李克用,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周郭威。单名2人,双名4人。
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真宗赵恒,仁宗赵受益,英宗赵曙,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南宋赵构,孝宗赵瑗。除最有名的赵匡胤,与《杨家将》中混了个脸熟的赵光义及仁宗赵受益,其它均为单名。
真正双名开始占绝对优势,似乎是从明朝皇帝开始。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代宗朱祁钰,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载垕,神宗朱翊钧,末代皇帝朱由检。除成祖朱棣外,其他明朝皇帝似乎都是双名。
当然,光看皇帝老爷的名字还不算数。皇帝毕竟是稀罕物,几十年就那1个。那么看看历史上的其他名人。
商,从厨师混到宰相的伊尹,从奴隶到宰相的傅说、纣王旗下比干(据传林姓由比干而来)、微子、箕子。将微子,箕子算为单名,单名居多。
周,军师姜尚,周公姬旦,召公姬奭。诸侯国中名臣管仲,鲍叔牙,晏婴,商鞅,吴起,乐毅,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项梁,百里奚,骞叔,赵武,钟子期,苏秦,张仪,孙武,孙膑,孔丘,荀况。单名居多。
秦,李斯,韩非,白起,王骞,蒙恬,陈胜,吴广,项羽。单名居多。
西汉,刘邦,张良,萧何,韩信,樊哙,陈平,周勃,周亚夫,李广,霍去病,霍光,卫青,窦婴,司马相如。单名居多。
东汉,刘秀,邓禹,马援(就是马革裹尸而还的那位)。单名居多。
三国,曹植,曹冲,张辽,徐晃,庞德,关羽,张飞,诸葛亮,姜维,赵云,马超,孙策,孙坚,黄盖,周瑜,程普,太史慈,甘宁,吕蒙,陆逊,司马懿,稽康,邓艾,钟会。全部为单名。
晋,祖逖,谢安,苻坚,王猛,王羲之。单名居多。
似乎从隋唐开始,双名渐渐多起来。
隋唐,杨坚,杨广,宇文化及,尉迟敬德,李靖,秦琼,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褚遂良,狄仁杰,姚崇,宋璟,杨玉环,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安禄山。18人中双名12人。
宋,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吕夷简,苏轼,司马光,寇准,包拯,韩琦,李纲,岳飞,韩世忠,虞允文,文天祥。14人中双名6人。
明,徐达,常遇春,胡惟庸,刘基,解缙,于谦,戚继光,海瑞,熊廷弼,袁崇焕,郑成功,11人中双名6人。
再联系到近代,似乎趋势是双名渐多,单名渐少。当然,这里说的不是绝对数量,而是比例。
据 鼎革:【原创】今风细雨话经济(9)老大靠边闪,汉朝(公元前220-公元后220年)人口大概4-6千万,唐朝(公元618-907年)人口大概5-7千万,而到宋朝(公元960-1279年)增加到1个亿,元明清三朝(公元1279-1911年)更是大跃进到5亿,可是欧洲人口在这段时间突飞猛进居然也上升到了将近5亿。取平均数,公元0年,5千万,公元750年,6千万,公元1100年1亿,公元1600年,2亿,公元1911年,5亿。公元后开始的前750年,人口增长大约20%,之后的350年里,增长约100%,再之后的500年里,增长约100%,之后的300年里,增长150%。大致可以认为,人口数量在以加速度增长。
而汉字的数量,据http://xh.5156edu.com/showzip.php?id=18229说,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梁顾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而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欧阳博存等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诸桥辙次的《大汉和辞典》,收字49964个。1971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大辞典》,有49888字。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达到85000字。也就是说,汉字的数量也从最开始1万字左右,增加到了现代的9万字左右。
相对人口来说,汉字数量还是不多的,而实际上人们在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七千字。所以数亿人民取名时,可以选择的范围就更狭窄了。
当然,其实早在单名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汉朝,人口数量就已经远远超过了汉字数量。而时人仍以单名为贵,也可见中国人民群众虽然不像日本人民那样不把名字当回事(据说日本人民中田中,山下之类的很多,就是因为当明治天皇下令都得有名字时,大家一时慌了,就把自己听到这消息时所在的地方当成了姓氏。这还算好,此外,厕所,屁股都被拿来当姓氏了。著名的Cannon的会长,日本经济界的领袖就姓厕所(御手洗)),不过,将就着能过日子就行。
大概是到了唐代以后,随着人口数量突飞猛进,随便取个名字,大概就不方便了,比如一天之中同时遇见好几个跟自己一样名字的。那样怕也是很不方便。所以双名开始流行了。
爱因斯坦。。。
我觉得楼主的推测很有道理,辈分的兴起应该是跟人口的增长有关系的。从明朝的皇帝开始,双字名骤增的原因应该就是因为人口的增加。而明之前,人口还没有对起名字形成太大的压力(不知道刘备的祖先中山靖王怎么给那100多个儿子起的名字)。加之古人一般都有字,重名又重字的概率就大大下降了。
明太祖朱元璋有26个儿子,名字都是单字,全是木字旁的,估计朱元璋给儿子们起名字的时候就没少翻字典狂找木字旁的字。按照明木火土金水的顺序,朱元璋的孙子们的名字应是火字旁的,假设他的26个儿子平均每人5个儿子,那么如果不重名的话,也需要130个火字旁的字,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火字旁的字可以作为名字的没有这么多(有些字显然不适合做名字,如烧烤炒煎)。朱元璋当初就没少吃翻字典的苦头,现在总不能难为死他的儿子们吧。为了化解这个难题,朱元璋给每个儿子定了20辈的辈分,20个辈分里每五个字一组,名字里的第三个字起的时候要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以偏旁命名。比如燕王的子孙们,有五个辈分是高瞻祁见祐。这五代人做了皇帝的,名字依次是:
仁宗 宣宗 英宗 代宗 宪宗 孝宗
朱高炽, 朱瞻基, 朱祁镇, 朱祁钰, 朱见深, 朱祐樘
火旁 土旁 金旁 金旁 水旁 木旁
附: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据说我是我们家日字辈的,也不知道出处在哪里……
我们那里的辈分是这样决定的:家族里推出几个有文化和威望的人,一下子定好几代(至少五代)人的辈分,以后大家就照着起名字。也有一下子定20辈的辈分,轮回使用的,不过不是孔孟曾颜圣人们的后代,能坚持多久就不知道了。
当然特立独行的人还是不少的,有些文化人故意给自己的子孙们起与众不同的名字,就是不按辈分,而一般老板姓也不知道出处,或不太认识的字。现在随着家族意识的淡化,按照辈分起名字的人已经比以前少太多了。很多地方辈分用完了,但族里已经没人管事儿了,所以有些人想按辈分起名字而没有辈分。
有辈分的好处是根据名字立马可以断定应该叫老爷/老姑奶奶,爷爷/故奶奶,叔叔大爷/姑姑或哥/姐,不会叫错了。不过后果就是小叔大侄儿这样的事儿很多。现在辈分这个东西淡化了,大家按多是按年龄称呼了。
我们家也有辈分,也是5个字。都是起2个名字,就是按辈分起的名字很少用了。
比如我家开头是“国振天星顺,......”
你家可能是“锄禾日当午,......”,“打倒小日本,......”之类
小时候读过一本书,《孔府内宅轶事》,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姐姐孔德懋写的,非常好。小时读的书往往刻骨铭心,孔子后人的辈份,非常清楚。怎么说,孔繁森——这名字就是第七十四代,孔祥熙——这是第七十五代,孔令辉这是第七十六代,也就是说,这比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还高出一辈。呵,孔庆东的辈份更高,第七十三代的!全国家谱最严格的是孔家,排辈分,曾孟孔颜(孔子高徒)的后人亦同孔家,——当然,全国人民也跟着学。我外公就是“文”字辈的,但是女性不排辈——这比起孔家,显见粗疏许多。
这当然和人口爆炸,宗族繁衍有很大关系。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又接了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这是崇祯定的)。乾隆帝无愧好事之人,后来又接了十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这是乾隆定的)。(这个排序法非常重要;20世就这么定下来了,多么伟大亦可怕!)写《桃花扇》的孔尚任,就是第六十四代,而且很见不是远支。他便是山东曲阜人!亦葬在孔林内,不过偏于一隅。
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他用到了第十一个字),开始考虑20个字用完了怎么办?于是民国八年奏请民国政府又立了20个字。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这样,又定了20世。(当然,现在前20个字还没用完,后20个字我们谁也别想看到了!)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末代衍圣公居台湾,长女维鄂在美国,长子维益先卒,次子维宁,长孙垂长,曾长孙佑仁。——已经用到了第15个字了。
世系
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 蟜极
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卌三世祖 契
卌二世祖 昭明
卌一世祖 相土
四十世祖 昌若
卅九世祖 曹圉
卅八世祖 冥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恒
卅六世祖 上甲微
卅五世祖 报乙
卅四世祖 报丙
卅三世祖 报丁
卅二世祖 主壬
卅一世祖 主癸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十三世祖 宋公稽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十一世祖 宋闵公共
十世祖 弗父何
九世祖 宋父周
八世祖 世子胜
七世祖 正考父
六世祖 孔父嘉
五世祖 木金父
高祖 祁父
曾祖 防叔
祖父 伯夏
父 叔梁纥
孔子
子 孔鲤
孙 孔伋
曾孙 孔白
玄孙 孔求
六代孙 孔箕
七代孙 孔穿
八代孙 孔谦
九代孙 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十代孙 孔忠
十一代孙 孔武
十二代孙 孔延年
十三代孙 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十四代孙 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十五代孙 孔房,褒成侯
十六代孙 孔均,褒成侯
十七代孙 孔志,褒成侯
十八代孙 孔损,褒亭侯
十九代孙 孔曜,奉圣亭侯
二十代孙 孔完、孔赞,褒成侯
二十一代孙 孔羡,宗圣侯
二十二代孙 孔震,奉圣亭侯
二十三代孙 孔嶷,奉圣亭侯
二十四代孙 孔抚,奉圣亭侯
二十五代孙 孔懿,奉圣亭侯
二十六代孙 孔鲜,奉圣亭侯
二十七代孙 孔乘,崇圣大夫
二十八代孙 孔灵珍,崇圣侯
二十九代孙 孔文泰,崇圣侯
三十代孙 孔渠,崇圣侯
三十一代孙 孔长孙,恭圣侯
三十二代孙 孔嗣悊,绍圣侯
三十三代孙 孔德伦,褒圣侯
三十四代孙 孔崇基,褒圣侯
三十五代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三十六代孙 孔萱,文宣公
三十七代孙 孔齐卿,文宣公
三十八代孙 孔惟晊,文宣公
三十九代孙 孔策,文宣公
四十代孙 孔振,文宣公
四十一代孙 孔昭俭,文宣公
四十二代孙 孔光嗣,泗水主簿
四十三代孙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四十四代孙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四十五代孙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历代衍圣公:
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
第47代衍圣公 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第49代衍圣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第50代衍圣公 孔拂、孔摠、孔晋、孔拯
第51代衍圣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纮
第52代衍圣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第53代衍圣公 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第54代衍圣公 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第55代衍圣公 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第56代衍圣公 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第57代衍圣公 孔讷、孔议(南宗)
第58代衍圣公 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第59代衍圣公 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第60代衍圣公 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第61代衍圣公 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第62代衍圣公 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第63代衍圣公 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第64代衍圣公 孔尚贤、孔尚干(南宗)
第65代衍圣公 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第66代衍圣公 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第67代衍圣公 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第68代衍圣公 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第69代衍圣公 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第70代衍圣公 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第71代衍圣公 孔昭焕)、孔昭烜(南宗)
第72代衍圣公 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第73代衍圣公 孔庆镕、孔庆仪(南宗)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灏、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6 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孙女孙琪芳女士。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孔德成随中华民国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礼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长女维鄂,子维益(卒)、维宁,长孙垂长。
孔子自认是殷人,孔子世系亦可参证。【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於东阶,周人於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也就是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对于后日“衍圣公”谁属,本家这支是否绝嗣,是永远不知了。
1919年孔令贻自觉不久于人世,便向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呈文,提出侧室王氏已怀孕5个月,倘若生男则当继承公爵封号。衍圣公继承权的问题,在当时是个天大的事情,内务部当时就要求孔府就王姨太是否确实怀孕,开具一系列的证明。同时曲阜的族人也开始了一场紧张而激烈的争嗣战,大宗户纷纷登场,各不相让。最后经过官府斡旋,达成协议,如生女孩,继承权则由最近支五凝里的孔德呸继承。正月初四,王姨太临产。产房之外,北洋政府派军把守,府内各处也都设岗。孔府本家中众多年长的老太太则集中到产房内监产。王姨太是偏房,她叫王宝翠,原是个丫环。她给孔令贻生了二女一子。不过在生下孔德成17天后,她也就离奇死去了,终年只有25岁。
韩国末代王孙娶了个美国人,随年纪日长,对祖宗的内疚愈深。后来离婚,回到韩国。但是李氏最终绝嗣。同性恋在西方遭遇“宗教”压力,在中国遭遇的却是“传衍”压力,不言自明。如果真坐在孔德成的位置上,——几乎是没有当同性恋的权利的。心里压力得有多大啊?!(当然他也不是哈。)武侠小说里,古龙关于“世家子弟”的荣光和重负,写得极好。思及孔德成先生,亦堪称心传。
越永俞志庆
作善大吉昌
守传宗位满
荣贵寿长春
曾祖为庆,祖父为作,父亲为善。
我本该轮到大。问题在于,我的名字一边是父亲的姓,一边是母亲的姓。但人人都叫我外公老雷,叫我妈妈小雷,中间夹个大雷,我外公怎么都不愿意。遂作罢。不过我哥哥还是有个大字的。
按25-30年一代人,20辈人是500-600年。五六百年都不用操心辈分的事儿了。
我们家族的辈份是这么排的:
正大光明仕
文章云祖德
世授国家财
我猜测下面应该还有五个字的,我父亲是光字辈。据村中老人讲,我们村是当年从河南黄泛区出来的难民定居而形成的,九十年代到广东出差遇到一河南人,跟我同姓,他们家族的辈份排序跟我们家一模一样,可见老人所述不假。
按我们老家的习俗,小孩子只起小名,没有固定规范,等到结婚的时候换大名,这时中间那个字必须从辈份。
现在如果要换名字,就得办相关的一序列手续,换名字就很麻烦,一直就只用小名了,这可能是辈份没落的原因吧,我们家从我这代起没有换大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