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论日语韩文的汉字化 -- 唵啊吽
窃以为在于使用过多的拟声字表达口语中的词汇,闹得一段文字里往往大半都是口字旁的符号。从汉语演变的角度上来说,这应该算是一种退化现象,即字符由象形或形声的抽象符号返回到单纯音节的功能。
看香港的论坛对大陆或者台湾人来说是相当痛苦的事。一来因为其中上述拟声字太多,往往要靠读音来推敲意思。二则由于口语大多只能表达相对简单的意思,也造成了论坛上以“吹水”为主,鲜有超过几百字的贴。稍微长一点的贴,几乎都是从大陆或者台湾论坛上转载的。
大陆的方言虽然五花八门,不过演化到今天,语法上还是渐渐向书面白话文靠拢了,如粤语一般口语与书面语差别极大者实在不多。这一弊病恐怕会对粤语地区(尤其是香港)华人的国语水平造成一些干扰。
是几乎一样的,区别仅仅在于发音和特定词汇,因此方言转化为书面文字,则必须突出表音的特点,否则基于成本考虑,既然有通用的书面语又何必单学单写一个与之差不多的玩意。
粤语书面文字早于新文化运动和普通话推广,这个成本不大。但在这两项工作后,其他方言的书面化则必须跨越普通话+书面语这个已有的成本——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综上两项,人为将方言的书面化现在就是拿国家资源胡闹。
另,粤语与国语在民国开国时制定国家统一语音时有过一段故事,据说孙中山在广东人占多数的国会里力主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国语,其原因就是或听或说近似于此的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人占了全国人的绝大多数。
历史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即非常有道理又非常没道理。
有理说理,我没有看到你的逻辑。
上来就一棍子“文化灭绝”,我很怕啊~拉丁文的现状可怎么办呢?那些独特的伦敦口音还有结巴需要保护吗?
你只需要解释告诉我,“文化灭绝”是事实正确,义理正确还是政治正确?然后告诉我,是谁第一个提“灭绝”的?语言文字发展自有其规律,没了的多了去了,怎么不见地球炸了?政治的东西别玩过界,要保护只管保护去,三五个人在说也算是在说,西夏文(这是正儿八经被人为地文化灭绝了的)还有人认识呢。
你把我的原文看清楚,把“灭绝”意思的文字引用在这里让我看看——别万这套自己立靶子自己打栽赃给别人让别人给你擦屁股的套路。
谁有权统一,你倒说说谁有权决定太阳从那边升起来?两码事,别往一块扯。
别看见共产党就神经过敏,方言和汉语的关系都搞不清楚就把文化灭绝什么的都往出来扔,普通话推广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一块干的,新文化运动是民国的事情,台湾今天说着国语,文化灭绝了?
我家乡的语言可以写成书面文字,但我保证我妈都看不懂,浪费的这段时间你给我钱?那些个写方言输入法的教授们拿着纳税人的钱就是这样吃饱了撑的?
对人与人的交流来说,专门学一种小众“语言”,成本会盖过得利,这很不划算,市场自己就调节了。对方言的故意保持,会陷入封闭然后消亡的圈子,不保存吧,又会被稀释异化——方言最怕不稳定了。
就说学粤语吧,刘嘉玲、王菲当年不学粤语就在香港的娱乐圈混不下去。当然,现在混出来了,粤语就不那么重要了。比如许多美加唐人街的华裔,一辈子在那里混,粤语就足够了,如果出了唐人街,英语就够了。而某些极其白的美国南方红脖子,要和中国做生意,就必须学普通话。小众不小众,从研究角度讲是看使用人数和范围。当时从个人角度讲,成本和利益有时候会是另一回事。
方言不同于文字,故意保持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是要看讲这种方言的人数多少,有时候经济影响力有加倍的功能。比如某一阶段,台湾普通话、粤语普通话完全登陆娱乐频道,现在消失了。方言的保持和消亡归根到底还是日常用这种语言生活的人。比如,粤语百科的存在是和粤语在香港、海外的使用者及其影响力分不开的。比如,为什么外地人到了上海要学上海话,到了南京不学也可以生活的好,就是社会语言学的很好课题。比如,羌族如果还有十几万兵马,屯田守边,有马超等五虎上将,还用的着保护性发掘羌语?可能羌语就是和蒙壮维一样的少数名族大语种了。
语言是很奇妙的东西。行政命令可以改变一时,但是人们永远有自己使用方言、文字的一套。我等且沏茶烙饼,看戏。
刀笔吏强过国军加共军。
是你提出统一表音的。你还很大度的表示统一表音以前已经打下天下的粤语可以不用太计较。发音都一样了,不是意味着灭绝方言?日本当初强行推销日文,算是灭绝朝鲜文化吧?那个最后一课,算是灭绝文化吧?语言跟文化连在一起,这个提法没问题吧?
我什么时候看见共产党过敏了?我什么时候把你的提法与共产党连在一起了?共产党说过要统一表音吗?推广普通话跟灭绝方言有必然联系吗?学普通话就不可以讲方言了?弄个方言输入法,就是买办了,就用到你的税钱了?用不着你来抗议吧?你家乡的方言,你爱讲不讲,别人管不着。别人的方言,他们爱讲不讲,你管不着。
自动翻译复杂的多:说个最简单的例子吧: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上下文中往往有不同的意思,你的汉字话要选择哪一个意思放在上面?
实际上由“原词”到对象语言的“集”是自动翻译的第一步。随后才有各种算法根据上下文,位置,相对确定具体的某一项,以及语法调整等等。
楼主可以用英语想想:字对字的翻译出来的效果。
更别说英语不用断词,(不知道日语韩语之类的是不是和汉语一样需要断词。
我一直以为是南京话为基础的呢。都是侯宝林老先生的相声害的:“你给两角钱好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让兄台见笑了,我上面这个蒋总统的主意原来有硬伤的预备役师的防化:受教受教,原来民国的国语是以北方话基础啊
ps 南京话也是北方话
30年代(?)的段子。大概是讲这个相声作为津京曲艺,不能用别的方言。后来用国语讲了一下,当时国语就是现在台湾那个味儿的话。其中模仿人力车工人(的哥)的台词里有这么一句话。更细节的地方我就得去找了。
另外,我知道四川话是北方话,难道南京也是?!南京难道不讲江浙一带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