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浅谈苏德战争前期 -- 电子赵括
1941年6月21日,苏德边境德国一线集结了三个集团军群(北方,中央和南方),共拥有7个军(北2,中3,南2),4个装甲集团(北1,中2,南1),三个航空军(北中南各一),总兵力为300万人,各种车辆60万台,战马75万匹,坦克3580辆,各种火炮7184门,战机1830架.除此以外,南方还集结了罗马尼亚第3和第4两个集团军.面对如此强大的兵力,苏联一点戒心也没有是无法想象的.1941年1月开始,苏联就断断续续地得到了一些情报.二战中最为著名的苏联间谍佐尔格博士,就准确地向莫斯科提供了一系列的德方情报.苏联对他的情报将信将疑,但开战后不久就证实了佐尔格的准确性.军事部署上,中央集团军群为德国最为精锐的部队,德国显然把直捣黄龙作为了主要目标.和德军相对,苏联方面布置有10个集团军共450万人,具体部署为北方30个师8个装甲旅,中央45个师15个装甲旅,南方64个师14个装甲旅.很显然,斯大林判断德国的主攻方向将在南方,以夺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及谷物为主要目标.虽然整体上有一定的防范,从整个部署看,苏联未能正确估计德国人开战的决心和主要进攻方向.为什么?
应该说,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德两国关系是相当友好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德贸易协定的签订等都是明证.除去瓜分波兰,从1940年2月10日到战争爆发的41年6月22日,苏联卖给德国的货物仅有据可查的就有谷物150万吨,石油100万吨,锰等各种金属矿产2700吨.棉花的统计虽然不完整,但这16个月期间源源不断地输往德国确实不争的事实.德国方面的统计虽然不如苏方的完整,也至少有4亿6700万马克的进口纪录.同时,由于德国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一半的物资以赊欠的方式进口.战争爆发的6月22日当天,希特勒还欠着斯大林2亿3900万马克.到这里,或许大家都能够理解为什么苏联对德国开战决心低估,以及把重点放在南方的原因了.作为资源缺乏的国家,德国的战争机器实际上依赖着苏联的物资.德国的"小喽罗"中,只有罗马尼亚还有些油田.不要说贸易禁运,斯大林只要一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要了希特勒的命.某种意义上,1941年6月22日以前的希特勒在为斯大林打仗.一战后作为唯一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长期遭受着西方的敌视.设想一下,一个野心勃勃穷兵黩武的德国,枪口向西,对苏联何其有利!否则,无法解释苏联在苏德贸易中会如此的"大方".写到这里,我自己都怀疑巨大的经济依赖是不是促使希特勒对苏开战的一大原因?1940年法国被打垮,而德国不争气的海军和空军使得征服英国遥遥无期.长期的战争带来的毫无疑问将是资源的巨大消耗,欠苏联的钱明摆着无力偿还的情况下,干脆把债主干掉不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30分,"友好"的苏德关系被一阵猛烈的炮火粉碎,"芭芭罗莎"计划全面实施.和苏联这样的大国开战实为巨大赌博,当然是需要一定勇气的.曼施泰因元帅(时为上将,后来晋升)认为,最初的几个星期给与苏军毁灭性的打击为胜利关键.如果这几个星期内不能以果敢的动作夺取苏联政治经济中心,彻底打击苏联的抗战决心,那么等于这个夏天德国就被打败.这么大的国家是不可能被征服和占领的,这是克劳塞维茨的结论.
最初的几个星期中,德国取得了梦想中的结果,成建制的苏军被消灭.南方的基辅战役,更是一举歼灭苏军66万(苏联方面称为50万)人,创下了世界之最.然而恰恰是在这一段时间,德国的弱点渐渐暴露.第一,随着战争深入苏联国境,他们遇到了他们从来不知道的武器,T34,KW1和KW2重型坦克.T34坦克不但可算是二战中最好的坦克,而且是最简单最便宜,反过来说就是数量最大的坦克.KW1和KW2对德国人来说简直是怪物,1800米的距离上炮击,打中了也没用.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的出现总是能成功地冲入德军坦克,最终被制服的代价就是德国坦克也被撞的伤痕累累.后来的莫斯科会战更是第一次领略了"喀秋莎"火箭炮的风采.第二,随着战线的扩大,兵力不足的矛盾凸现.战争初期部署在前方的苏军战机虽然大多被击落,但后方仍然有至少1300-1500架有战斗力的新式战机(苏军的原则,前线布置的大多为老式武器).而整个东线德军投入的战机不过1800架左右,最高峰时也仅仅为两千架,德军一直没有夺取过制空权.后来远东红军能够畅通无阻地增援前线,后方交通没有受到德军威胁为一大原因.同时,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中,只有中央集团军群拥有两个装甲集团(古德里安和霍特),两翼包抄保证了中央集团军群在短时间内有最大的战果.而北方和南方集团军群只各有一个装甲集团.尤其是南方,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德国不能从罗马尼亚发动进攻,攻势偏于"左",北方,因此进展相当不顺利.实际上要让闪电战真正雷鸣电闪,德国现有的装甲部队是远远不够的.希特勒命令停止中路攻势,将古德里安装甲集团调到南线先发动基辅战役消灭南线苏军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央突出两翼落后,已经是明显的孤军深入态势.当然,南方的资源对德国也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写到这里,谈谈基辅战役这个苏德战争初期争议最大的话题,德军前方将领如古德里安等极力反对,认为直捣莫斯科才是正确的路线.实际上,莫斯科还是基辅,主张强攻莫斯科的最大基础,是假定攻击能够得手,同时攻陷莫斯科能够摧毁苏联的抵抗意志.第一点能否成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941年8月底古德里安在晋见希特勒时极力主张并认为能够攻克莫斯科,但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的大规模投入都是在莫斯科,莫斯科至少不会象古德里安想象的那样被轻易夺取.德军内部对放弃基辅直取莫斯科也同样有顾虑,那样苏联只要把南线的部队抽调过来,莫斯科附近就至少是200万苏军.第二点更值得怀疑.拿破仑也曾经攻进莫斯科,不但未能摧毁俄罗斯人的抵抗意志,最后自己反而灰溜溜地逃了条命而已.进攻莫斯科,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但风险大了点.作为对比,南方消灭掉的66万苏军可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言归正传,接着谈德军的困境.严冬中德军战斗力丧失是大家熟知的,那么希特勒为什么选择夏季而不是春季动手,那样不是离冬天更远一点吗?德军在苏联遭受的"天灾"并不仅仅是严冬,首先是秋雨.当时的苏联并没有现代化的公路网,到处是"无雨三尺土,有雨满街泥"的土路.秋天雨季的到来,明显放慢了德军进攻的脚步.不但坦克,卡车也频繁地陷入"泥将军"的重围,有时一天仅仅能前进5公里.躲开春天的雨季是闪电战之所以能闪电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苏联铁路铁轨宽于德国铁路,即使在苏军未能破坏铁路桥梁的情况下,德军也必须将其重新整修才能使用并得到后方的补充.另外苏军虽然未能进行有组织的抵抗,零星的抵抗一直没有中断过,对德军的后勤补给也是严重的威胁.前线的装甲部队得到的油料缺斤短两并不少见.物资的运送可谓"粒粒皆辛苦".苏联确实很惨,德军也并不轻松.
最后,谈一点对德国人也许是无奈的命门,人力资源的匮乏.
1941年6月到12月期间,苏军损失巨大,但德军也已经"遍体鳞伤".6个月东部前线共伤亡75万,占德军总兵力350万的23%左右.1941年底,德国国防军司令凯特尔元帅亲自列举了以下的数字,
(东线)一个月的损失(应该包含冻伤等非战斗减员)为15-16万人,大会战另行计算.通过各种渠道(伤兵复员等)能够恢复9万人强,就是说一个月净损失6万人以上.东线德军什么时候消失,是个算术问题.
为此,他强烈要求在后方征集50万预备役军人投入东线,其中包括25万退伍后从事军工生产的老兵."关于人力资源的'战争'此时开始,以后从未中断."
德军或许能够击败所有的敌人,却永远打不赢这么一场拆东墙补西墙的"战争".严寒的1941年12月,由于缺乏防寒设备德军减员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集团军群却未能补充一个师.对面的苏军,却补充了步兵30个师,33个旅,6个装甲旅和3个骑兵师!苏军援兵大多为精锐的远东红军,装备未必强于德军,但防寒上则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德军的制式皮靴被芬兰士兵们戏称为"良导体".朱可夫元帅后来提及这一阶段俘虏的德军战俘时说,他们的靴子里面充满了自己装填的杂草和废纸.遗憾的是,德军靴子设计得太小,有限的装填无法抵抗零下40度的寒风.1941年底苏军在莫斯科方向举行了大反攻,当时的苏军未必很强大,但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却得不到补充的德国人显然已经没有还手的能力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前苏联在二战时期的损失以前一直隐瞒,现在好像渐渐浮出了水面,比早期苏联对外公布的数字大数倍不止!苏联的仗打成这个样子,战略上有很多重大问题,但似乎一直没有人承担这个责任!
我认为转向南方,进行基辅战役是个正确的决定,不但保证了战略态势的均衡(拿破仑就是败在没有侧翼掩护下孤军深入),又消灭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夺取了粮仓,从战略,战术,后勤等各个角度,基辅战役都是无可指责的。
莫斯科战役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德军对冬季战斗的准备不足,很多枪炮打不响,坦克发动不了,再加上朱可夫远东方面军的增援,失败再所难免。
苏联当时很多工厂已经内迁至西伯利亚一带,这样的话,只要无法捉住斯大林,朱可夫的远东方面军迟早会阻住德军的攻势。攻下莫斯科会有作用,但决非是决定性的。
说41年如果日本能配合德国在远东发动攻势,就可以牵制住朱可夫的部队,从而保证德国人在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我以为不然。
1. 日本之前已经在张鼓峰战斗中吃了大亏(好象是1到2个师团被打残),使得陆军方面颇为忌惮苏军。(日军对苏军在火力方面的对比有点类似当时的国军对日军的火力,可能相差还更大。当时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已经开始以集群的方式使用坦克。而苏联的空军也比日军硬。)
2. 即使日军敢于再度挑起进攻,如果中小规模,远东方面军完全可以收拾他们。如果关东军集全力北进,那么势必对关内战场造成影响(这是中国派遣军所难以接受的)。而且即使这样,关东军由于在火力和机动性上的劣势,也很难在短期内击败苏军。
3. 如果在关东军全力北进的时候远东方面军和它打成僵局,此时莫斯科战役又到紧要关头的话,斯大林也会命令朱可夫率兵勤王。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
而从太平洋沿岸到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只有一条铁路,日军也得花很长时间才能填补这块力量真空。对德军是帮不上忙的。
所以日军在41年底的南进策略是对的,而且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失败也是无可避免的。
说南斯拉夫的一个月的抵抗挽救了苏联,挽救了整个世界。
可我觉得还是苏联人的韧劲,无穷无尽的人力资源,广阔的地域救了他们自己。
原定进攻苏联是5月,如果这样,可能会攻下莫斯科,但也许这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
苏联的人力资源和国力太强了,战略空间太大,如果苏联像法国一样大,早就完了。
德军厉害在官兵素质强,战术素养高,战术方法先进(集中使用坦克进行闪电战),武器方面(无论轻重)其实并不及苏联,1941年时德军的坦克性能极差。
其实德军即使在1942年还是有胜算的,如果不纠缠于斯大林格勒。
另外,德军愚蠢的、野蛮的、歧视性的占领政策导致苏联人不得不团结在斯大林周围,应该提出解放苏联人民的口号,而不是对斯拉夫人歧视。日本人还提出大东亚共荣圈呢,成立了不少伪政权,德国咋就这么笨呢?
张鼓峰一战是日军胜利,诺门坎一战是日本失败,但苏军死伤的人数超过日军前后参战的总人数,而且苏军的参战人数、武器完全超过日军。日军当时参战的仅是三流的边境守卫队――23师团,配备极少的重武器和装甲车辆。
日军和德军根本算不上什么盟国,至少在军事上是从来不配合的,于美、英、中甚至苏的同盟性质完全不同。日军不会进攻苏联,因为从冰天雪地西伯利亚什么也得不到,而南洋有日本所需要的一切。傻瓜才会北进。
不过说德国轻重武器都弱于苏联这点不能苟同。苏联好武器不少:T34、喀秋莎、波波莎和伊尔2什么的都绝对是利器。可德国强的也不少呀:豹、虎、象、MP40、MG42和斯图卡啥的哪个都是大名鼎鼎。
这两个国家武器设计思路差别很大。苏联强调节省材料和工时和强可靠性,以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压死人;德国注重单件武器的质量,希望能以一顶十。
41年的时候,德国坦克是比较烂,不过符合闪击战的要求,机动性为先,火力和装甲真没那么重要。加上德军训练有素各兵种协同好,够用了。
苏军倒应该是二流部队才对,里面还有不少蒙古伪军
在武器上与苏联比占不到任何优势的。1941年的德军坦克步枪都可以打穿,只是集中起来使用闪电战,苏联一开始不适应。苏军的战术素养太差,否则德军一开始占不了这么大的便宜。
整个一三流部队。再加上参战的人员和武器都远少于苏军,但就这样,也给苏军造成了惨得多的杀伤。
日本比苏联更重视海军,要造多得多多的军舰,哪有那么多工夫造坦克大炮,苏军虽然被斯大林整残废了武器应该还可以吧。再说苏军怎么说战术理论也算西方范畴,比日本的精神决定论先进。日本要那么牛怎么第二师团朝美军阵地冲锋倒下几百人对手伤亡才是两位数呢
对不起,我把诺门坎记成张鼓峰了。但张鼓峰好象也是日军失败。
----------------------------------------
7月30日,日军派出一部兵力抢占张鼓峰;次日,又派一部兵力抢占沙草峰,进行武
装挑衅。这次行动日方共派出日军万余人,大炮37门。一贯自认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
谁知同强大的苏联红军一交火,就被打得一败涂地。苏联红军对来犯日军作了充分准备,共
派出20000余人的兵力,大炮百余门,坦克200多辆。苏军以优势兵力把日军第19
师团数万人马包围在两座山峰,使日军断绝一切供给。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纵观全局认为
对苏联威胁最大的不是来自东方的日本法西斯,而是西方的德国法西斯。为了避免可能出现
的两面同时作战,苏军以自卫原则对待日军。因为当时,德国法西斯在英、美、法的"绥靖"
政策下,气焰十分嚣张。苏联方面主动提出停战言和,日军主要目的是侵华,也不敢扩大事
端。苏联将日军第19师团放回,"张鼓峰事件"就以日本帝国主义的挑衅失败而告终。
“张鼓峰事件"后,日本法西斯统治集团内部对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的攻击对象问
题发生意见分歧。
------------------------------------
------------------------------------
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以东条英机为首的日本军事当局,希望早日签订同盟协定,
借以增加反苏资本。为了进一步推动军事同盟的签订,为了报复"张鼓峰事件"的一箭之仇,
以及对苏联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行武力恫吓。日本于1939年5月,在中国东北西部
中蒙边境制造了续"张鼓峰事件"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武装挑衅,借以向法西斯老大哥德国表明
自己的立场。
日军何以再次在中蒙边境制造事端?日军早在1933年AE?,就对苏联作战争准
备,修筑了战备铁路、公路、仓库和机场等军事建筑。1938年"张鼓峰事件"的惨败,于
同年9月5日制定了对苏军进攻的反击方案。由于对中国作战急需兵力,此作战计划一直未
能实施。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有了充足的时间和人力对苏联作战。作战的地点就选
在中蒙边界的诺门罕地区。
再说中蒙边界上有一条哈拉哈河。该河以东有一块无人居住地。这块地究竟归属于谁,
外蒙古与关东军是各持己见。1935年,日军关东军测量员曾在这一带被蒙军抓住。这以
后,关东军骑兵就经常与蒙军发生武装冲突。由于边境冲突不断发生和日本吞并外蒙野心日
益明显。1936年3月12日,苏蒙两国签订了《苏蒙互助协定》。因此同蒙古作战就等
于是同苏军作战。
诺门罕周围是一片荒无人烟之地,到处都是沙丘、风淤沙堆和洼地。事件发生时又正值
盛夏,遍地丛生着杂草和灌木。
日军在军事行动之前,关东军就对诺门罕地区苏蒙兵力的配置以及地形和自然条件进行
周密的侦察。之后对日军进行战略布置。1939年4月,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就命令所
属各兵团司令官要执行《满苏边境纠纷处理纲要》。要求一旦发生纠纷,要求部队"采取果
断行动",至于后果,由"司令部处理"。
还有一战略要地就是哈拉拉河西岸的台地,比河面高出近百米。这一有利地形在苏军手
里是胜败的关键所在。苏军炮兵就在这个高台上,将充分利用其高度,对日军进行轰炸。日
军却无法看到台地上苏军的情况。
1935年5月11日,在诺门罕地区的日本侵略军,与近百名蒙军骑兵交火。蒙军骑
兵不敌退回河西台地。12日,蒙军增加兵力,骑兵又进入诺门罕。驻海拉尔日本关东军第
23师团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得到关东军司令部的默认后,决定袭击这支蒙古部队。
5月15日中午,第23师团日军,在日军第10飞行队轰炸机的配合下,向诺门罕地
区的蒙军部队发动"闪电式"的袭击。蒙军部队很快被击退,只好退到河西台地。日军第23
师团得胜撤回海拉尔。第10飞行队的飞机仍在哈拉哈河上空巡逻和侦察,不久就与苏军战
斗机交战。
日军用武力解决边境纠纷,气焰十分嚣张。苏联的红军根据协定向诺门罕地区增兵,并
在河东修筑了坚固阵地。日军第23师团小原松决定对苏、蒙军队再次进行攻击。5月22
日,日军第23师团的64联队、师团搜索队及伪满骑兵等部队,开进了甘珠尔庙(诺门罕
附近)。为了抗击苏联空军,取得制空权,第12飞行团的第11飞行战队在东荣治少将率
领下,于23日习抵海拉尔(哈尔滨AE?飞)。
5月27日,日军部队按预定计划行动。担任这次作战的指挥官是第64联队的队长山
县武光大佐,根据地形指挥官作出决定:即三面包围对苏、蒙军队进行围而聚歼的作战计划。
第23师团搜索队包括一个骑兵中队,一个装甲兵中队。主要任务是右翼迂回。出发不
久后就遭到苏、蒙军队阻击。指挥官东八百藏中佐分出一部投入战斗,掩护主力前进。没走
多远就被苏蒙重兵阻挡,河西岸台地上的炮群立即切断了该部后路、这下前无路,后也无路
的日军只好听任台地炮火的轰炸。28日夜22时,苏、蒙军队用探照灯,对搜索队阵地猛
轰。接着步兵又冲上来展开厮杀。阵地上到处是日军的尸体。战马被打死,坦克被炸毁,汽
车也着火了。至29日下午6时左右,第23师团搜索队没有逃脱被全歼的恶运。指挥官东
八百藏中佐被击毙。
再说64联队正面进攻也毫无进展。64联队在山县武光大佐的指挥下多次冲锋,付出
巨大伤亡后,才下令停止进攻。
左路64联队第11中队,一路畅通无阻攻到哈拉拉河的东渡口。却接到山县武光队长
的命令:“该部立即撤回,加入联队作战。”
经过几天激战,日军却没有能前进一步,最后只好"撤离战场,返回海拉尔。"日军的第
一次诺门罕作战,损兵折将,无功而退。
第一次诺门罕作战的失利,关东军总部作出了所谓"诺门罕事件第二阶段"的作战计划:
――围歼哈拉哈河东岸全部苏蒙军队;
――渡过哈拉哈河,攻到河西岸,消灭苏蒙预备军队;
――夺取并扩大哈拉哈河西岸的登陆场,以保障以后的军事行动。
为了这一计划的顺利实施,日本军事当局继续增援部队,并组成第六军,司令部设在海
拉尔。一场更大的战争即将开始。
与此同时,日军关东军参谋部就是不让第23师团继续担任主攻发生分歧。参谋部讨论
用第7师团换下第23师团。参谋部认为只有使用战斗力特强的老部队才能完成同苏军作战
的艰巨任务。随后,将作战方案和情况报告,一并送交关东军司令部植田谦吉大将批准。
植田谦吉大将同意整个方案的步骤。但没有同意换用第7师团。这位久经沙场的法西斯
大将却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为了第23师团的尊严,为了皇军的尊严第23师团遭到全歼的
恶运,同时不带上第7师团,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再说植田将作战方案提交到大本营。大本营在讨论关东军作战方案时发生了激烈争论。
好战派强烈要求,趁此机会狠狠教训一下苏联,以报张鼓峰事件之仇;而另一派则认为关东
军任务是防卫,不应该主动挑衅苏军,有的主张不打,认为这样牺牲和消耗部队不值得,应
交外交部解决。几方各持意见,互不相让,争论不休。
最后,以陆军大臣坂垣征四郎中将的所谓"中庸"的调和态度,解决了两派争执。坂垣
说:“只是为了一个师团的小事,各位都是有脸面的人物,用得着争得面红耳赤吗?既然如
此,干脆交给关东军自己处理去吧。"日军大本营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支持了关东军对苏开
战。得到最高统帅部默许的关东军,开始作战前的最后准备。
关东军确定了第23师团为主攻力量,仅抽调第7师团之第14旅团,以两个战队予以
加强。日本军部大本营,对关东军是否能够击败苏军,感到前景不明,于是就将大本营的野
战重炮兵第3旅调归关东军指挥。同时想将大本营直接管辖第5师团,作为战略预备队划归
关东军指挥。狂妄自大的法西斯将领植田谦吉和矶谷廉介认为无此必要,自信关东军力量足
可以消灭在诺门罕地区的苏军。
关东军参谋部计划于7月上旬完成进攻任务,以便在秋季到来时结束蒙古人民共和国境
内的全部军事行动。以东条英机为首的关东军参谋部好战派,认为这次蓄谋已久的进攻是十
拿九稳,决不会失败的,为了宣扬大日本皇军的威名,东条英机邀请了一些外国新闻记者和
武官到作战地区。来报道他们的"战功"。被邀请的客人,主要是德、意两法西斯国家的记者
和武官。
6月22日,小规模的军事行动已经开始。日本航空兵第24战队与苏联空军进行了两
次空战,结果日军损失飞机4架,第24战队之第2中队长森木重信大尉亦被击毙。23
日,日军向将军庙一带集结,苏军为狙击日军集结和攻击集结后日军,苏军投入了大量兵力。
日军飞机在数量上不占优势。因此负责诺门罕空战指挥官第2飞行集团长仪彻二中将认
为,日军应于主动出击,对苏军后方的塔姆斯克机场等军事设施轮番轰炸。日军这样作是违
反国际法公约的,这种做法是涉及外交问题,应由驻外使馆向该国呈交战书。日本关东军没
有将此行动上报大本营,即开始对苏军后方机场轰炸。
6月27日,119架日本战斗机穿过呼伦贝尔草原,扑向蒙古境内的苏蒙各空军基
地,企图将苏、蒙空军设施和飞机炸毁在飞机场上。可是英勇善战的苏、蒙空军,以前所未
有的惊人举动,很快进入战斗状态。飞机迅速升空,投入激战。日军空军非但未能达到预期
目的,反而损失战斗机多架,真是应了"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事后向东京大本营报告了这一
情况。大本营对关东军越权问题以严厉指责:如引AE?国际干预,将由关东军自己负责。
7月2日夜,日军进入一级战斗状态。并开始按计划行动。其计划是:由第23师团的
步兵23兵团长小林恒一少将,率领所属步兵第71联队和第72联队,于7月3日子夜,
从北面渡过哈拉哈河,随即向西南进攻,歼灭苏蒙军队,占领高台阵地;河东战线由第1战
车团长安冈正臣,指挥其战车第3联队和第4联队,及步兵第64联队、野炮兵第2大队,
于7月3日拂晓向河东苏蒙军发动进攻,将其全歼以河东地区,并策应河西进攻台地。
话分两头,先说进攻河西的小林恒一少将的部队。
日军第23兵团的渡点,是在离诺门罕约20英里的达克湖附近。7月3日是小弦月天
气,零点正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天。这样就给渡河日军带来许多不便,使部队比原计划晚了
三个小时。
首先渡过哈拉哈河是第71联队的藤田千野少佐的第1步兵大队。这支日军过河并没有
遇到大的抵抗。藤田便通知主力部队迅速过河。至7月3日凌晨3时半,第23师团的兵力
全部渡河完毕。小林恒一少将为这次顺利渡河感到非常高兴。心道:“这下可以杀苏蒙军队
一个措手不及。可以名震关东军,乃至整个日本"。孰不知,苏蒙军早已搭好戏台,正等着
这位跳梁小丑上台表演。
看官要问,苏蒙军队何以知道日军行动,且听道来。
说来也巧,真是天绝这一支日军。7月3日拂晓,苏军驻蒙军总顾问沙弗宁上校到巴英
查岗山视察蒙军第6师(骑兵师)的防御工事。意外地发现了日军的军事行动。阿弗宁上校
立即向苏军指挥部报告巴英查岗山的情况。前线司令官朱可夫立即对其作了周密布置:让日
军前进而后再围歼。让蒙军骑兵第6师退至巴查岗山西北地区待命,等待援军。对阿弗宁上
校作了布置后,又下令让所有的预备队立即向巴查岗山方向前进,并向敌人展开进攻。向巴
查岗山前进的苏军部队是:坦克第11旅、装甲第7旅、摩托步兵第24团、一个炮兵营、
一个装甲营以及所有能出动的飞机。
苏军炮兵和飞机封锁哈拉哈河渡口,阻止日军增加援军。上午9时,苏军坦克第11旅
前卫营赶到巴查岗山地区,同蒙军骑兵第6师向日军展开了猛烈进攻。不久所有增援部队赶
到。
这下,正向南推进途中的小林恒一部就惨了。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苏军的机械化装
备发挥其威力。到处是纵横驰骋的苏军坦克和装甲车部队。
一位死里逃生的日军,在日记中这样写道:“90辆坦克向我们冲来。我们当时惊慌失
措,战马嘶鸣,拖着火炮车到处乱窜,汽车四处乱开。空中,我军两架飞机被击落。官兵个
个都心惊胆颤。我们嘴里越来越常说的字眼是'可怕'、'可悲'、'心惊肝颤'、'惊心动魄
'。”
日军第23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对于苏蒙军猛烈攻击感到震惊。急调在河东守卫军桥
的步兵第26联队和野炮第3大队到河西增援。此次增援只是徒劳,在苏蒙军的炮火轰击
下,增援部队无法渡河,激战数时,只渡过为数不多的援军。
7月3日下午3时,关东军副参谋长矢野晋三郎少将,根据河东进攻失利和眼前的情
况。向第23步兵团长小林恒一建议:部队不能继续留在河西作战,立即停止进攻,并于当
晚撤回到河东。
一心想出人头地的小林恒一此时也无话可说,决定当晚撤回河东。夜幕降临后,部队在
黑夜中依靠北极星辨别方向回撤。可老天并不帮这位背运的法西斯军官。突然空中落下大批
的照明弹,将整个战场照得如同白昼。苏蒙军的炮弹铺天盖地从天而落。惶惶如惊弓之鸟的
日军以为又将遭到坦克部队的冲击,部队一征混乱。小林恒一在慌乱中无法指挥部队。忙中
出乱,参谋长大内孜大佐在夜战中被击毙,日军且战且退。7月14日早晨,日军退到军桥
附近,战斗已移到军桥附近。被打得昏头转向的日军好不容易才退过桥。担任守桥和最后炸
桥的是工兵第23联队,最后过桥的是第26联队,两队队长分别是斋藤勇中佐和须见新一
郎大佐。二人是第25期陆军士官学校的同窗,当这两位昔日同窗在桥头相见时,已全无当
年英姿,衣衫褴褛,面黑发焦狼狈不堪。
再回过头来看,担任河东岸作战任务的安冈正臣部队的运气如何。此路日军也是恶运当
头。
按计划,安冈部队本应于7月3日拂晓发动进攻。因为是草原作战,日军无此先例,黑
夜里在草原上行军,因为没有固定的道路可循,日军出发后不久,各部队便失去联系。最后
只能凭借枪炮声来判断相互的大致位置。日军突破苏蒙军警戒阵地后,三个联队都迷失方
向,并同安冈的指挥部失去了联系。当一部与苏蒙军接火后,这才给晕头转向的其他部队,
指明了进攻的大致方向。
日军战车第3联队在攻击开始后,立遭苏蒙军炮火的猛烈反击。第3联队队长吉丸清武
大佐亲自指挥,在攻到离河岸4英里处的苏、蒙军主阵地时,由于伤亡惨重,于晚9时半停
止进攻,休整集结待天明。原与第3联队共同作战的山县武光大佐的步兵第64联队,由于
迷失方向,未能与第3联队协同作战,等与战车第3联队会合时,已停止进攻。
战车第4联队的进攻目标是:占领海拉斯台音河汇入哈拉哈河的河口北侧军桥,妄图切
断苏蒙军回撤河西岸的一条退路。想法虽好,却不敌苏蒙军队的攻击。于3日早晨4时半,
撤回到诺门罕以西的公路边休整。
再说那战车第3联队与步兵第64联队会合后,于7月3日中午,再次向苏蒙军主阵地
733高地发动进攻。在苏蒙军大密度的炮火下,两联队日军、欲罢不成,欲达不行,最后
以13辆坦克和5辆装甲车被击毁、第3联队队长吉丸武清大佐和联队副官古贺音人少佐战
死的惨重代价,战车第3联队余部才得以突围。但苏蒙军733阵地最终还是被日军占领。
日军在河东发AE?的进攻作战至此结束。使日军的一些军官认为,同装备如此精良的
苏军作战,日军实不是对手。如下去必将遭到惨败。前线中下级指挥官却不能决定关东军司
令部作战计划。
再回过来看看遭到惨败的日本关东军,关东军却不顾惨败而罢手,依然野心勃勃,妄图
以用重野战炮兵部队的配合下对苏蒙军发动攻势,但均未能攻克主阵地。
一次次的惨败,未能使日本死心。8月4日,日军大本营决定投入更大的兵力发AE?
新的攻势。下令让海拉尔地区的第6军,辖第23师团和海拉尔第8国境警备队,该军司令
官获洲立兵中将担任,这位参加武汉会战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又向苏蒙军队伸
出罪恶之手。这次伸出去的手却未能收回。
一直处于防守的苏蒙军队,得到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要求给关东军致命的最后一击。
苏蒙军队指挥部立即进行总攻前的准备工作,总攻预计不迟于8月20日,目的在于最后消
灭入侵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日军。
为了这次总攻,苏军共向哈拉哈河以东地域,投入了5个装甲旅、两个骑兵师、1个摩
托化步兵师、1个机械化步兵旅、两个步兵师、1个空降兵旅,以至大量的炮兵和航空兵部
队。另外还把5、6万吨的重要物资从长达650英里以外的供应站运来。
如此大的军事行动,日军为何未察觉,原来苏蒙军为了掩护队伍在夜间行动,使用各种
音响器材来模拟各种军事行动。经过前几次的战斗,日军已经精疲力尽,又经长时间的模拟
音响。使后来日军对任何响动都习以为常,以为是苏蒙军有意破坏其休息,使之无力作战。
一切准备完毕,总攻就要开始。
1939年8月19日夜间至20日拂晓,苏蒙军大批轰炸机群,对驻扎在诺门罕地区
的日军第23师团和第7师团第14旅团,进行了空前猛烈轰炸,投下的炸弹像雨点一样。
轰炸机飞回后就是各炮群的高密度的持续覆盖的射击。8月20日,是一个星期天,天气晴
朗。经过长时间交战的日军指挥部深信苏蒙军队还没有做好进攻准备,因而允许军官星期日
休假。日军这一致命弱点,却被苏军前线司令官朱可夫上将猜中,并决定只能在该天发动进
攻。苏蒙军的突然袭击惊人的成功,使日军在精神上、火力上都被压制住了;日军在一个半
小时内,无任何炮火还击。致使日军的观察、通信联系及炮兵阵地全被摧毁。
就在苏军空袭和炮火的打击下,苏蒙军队的两支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以及迅速的动
作从南北两翼,向日军侧后发AE?迂回攻击。力图合拢予以分割,各个歼灭。到23日晚
日军伤亡惨重,由于流沙、沙坑、沙丘使战斗行动极为困难。但日军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教
化却异常顽固,表现出他们孝忠天皇进行圣战的"武士道"精神。但有些士兵已经逐渐识破官
方所吹嘘的"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士兵中开始有厌战情绪产生。一位日军中尉福田在日记
中写道:“清早天气很好。敌人的歼击机和轰炸机50架出现在天空,对我们进行轰炸。6
时30分,炮弹开始在我们头上呼啸。炮弹遮天盖地打在我们近旁,真可怕。我们却无法还
击。情况很糟。士兵们怨声至天……像在地狱一般。士兵心灵是悲哀的……敌人炮火仍不停
地向我军射击,到处是炮弹,我们看来是无法活着回本土了。不知有多少人死亡,多少人受
伤,总之我们的四周都是人。步兵开始向我们冲来……士兵们个个胆颤心惊。士兵情绪糟透
了,我们开始想富士山了……军官们都战死了,我被任命为中尉。"福田被任命为中尉,生
命就中断了,总算可以回本土去了。
时间到了8月24日,日军处境越来越困难。第23师团之第23步兵团长小林恒一少
将被击成重伤,第72联队长酒井美喜雄大佐也受重伤,两人相继离开火线。已到末日的关
东军,却不肯就此停战。急调第7师团主力,妄图打破苏蒙军对第23师团的围攻。调驻牡
丹江市以东的第2师团、野战重炮兵联队,速射炮部队至战场,又调驻佳木斯的第4师团赶
至诺门罕。增援部队相继到达战场时,苏蒙军担任两翼迂回的部队,已于26日形成合拢之
势,将日军23师团等部团团包围AE?来,日军多次突围均未成功。
8月27日开始分割歼灭被围的日军。指挥战斗的第23师团参谋长冈本德三大佐右腿
被炸成重伤、绝望中的日军各级指挥官纷纷自杀,日军已溃不成军。到28日战争已基本结
束。经过8天8夜的激战,全歼日军第23师团、第7师团一部及配属的几个炮兵联队。
1939年8月30日,侵入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的日军第6军全军覆灭。
诺门罕事件给以日本法西斯的沉重打击,迫使日本法西斯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苏联武装
力量的威力。
正当日军在中蒙边境的反苏战斗被打得惨败时,8月23日,德国和苏联在莫斯科正式
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曾与德国密谋好一致反共的日本法西斯,立刻感到被德国人
愚弄和出卖了。这会儿才闹明白,原来是给她人做嫁衣裳。遭此惨败的日本关东军。还不肯
就此服输,企图抽调关内的第5师团和第14师团等部队继续再战时,立即被大本营于9月
30日予以制止。日军最高统帅部也开始追究与该事件有关人员责任,借此来平息世界舆
论。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参谋长矶谷廉介被免职,并转入预备役。
------------------------------------
上两段均摘自“法西斯演义”。
关于苏军的伤亡,我找不到确切的资料,不过有个旁征
以下摘自小说“亮剑”。我以为这个3000对5万是可靠的:
------------------------------------
山本一木永远也忘不了1939年他亲身参加的在中蒙边界地区爆发的诺门坎战役,
那是一场以钢铁、大工业生产和意志、血肉之躯的较量。当时的苏军远东第一集团
军司令朱可夫将军集中了四个坦克旅,三,百架飞机和二百五十门大炮,骄横的日
本陆军算是体会到什么叫现代化战争了,天上机群呼啸,地上大炮怒吼,航空炸弹
和大口径炮弹把日军阵地炸成一片火海,火力打击的密集度是日本军人前所未见的。
在无遮无拦的大戈壁深处,在十几公里的宽正面上,飞扬的尘土席卷大地,上千辆
T34 型苏联坦克铺天盖地而来,坦克的履带毫不留情地碾碎了日本士兵的精神和肉
体,把日本帝国狂妄的北进野心埋葬在风沙茫茫的蒙古大戈壁,是役,日军阵亡五
万余人,苏军伤亡则不到三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