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战场上的蒲公英(三十九) -- 王外马甲
这个可以作为您这篇大作画龙点睛的收尾吧!那样才显得这场战争有意义。。。。先谢过了!
黄维乃陈诚系中心人物,资历比胡琏要高一些,1938年,年仅三十四岁的黄维被蒋介石任命为整编十八军军长,成为这个王牌主力的第三任军长。并不见得控制不住手下,但此公过于听从上级命令,(尤其是刘斐超级王牌大间谍的命令),所以把十二兵团送进了包围圈。
至于胡琏的实力,根本不用金门之战体现,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的二野就没有占过胡琏多大便宜,反而被他们追着打。《百战将星肖永银》一书中有记载,二野虎将肖永银对胡琏和十八军都是非常佩服地。
顺便说一下,金门之战,国军目前的看法,第一功还应该属于汤恩伯上将。
四个军里面,14军一共只有4个团,85军除了军医院全部叛逃,吴绍周成了光杆司令。粟裕和杜聿明在回忆录中都写过,陈官庄那边由于孙元良兵团事先被歼灭,解放军的政治瓦解和军事打击等原因,最后发起总攻的时候国军只剩十多万人了。看来黄维也好不到哪里去啊。
廖耀湘兵团十万人马从被抓住到全军覆没不过两天。当年李仙洲五万多人三天被歼灭的时候王耀武还说气话,五万头猪三天都抓不完。这个时候谁还去指责“十万头猪”呢。
觉得蔡中校能混出去的请举手 赌通宝我都干
前面好像有伏笔
感觉太多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蔡中校心中所想的战争之无意义。有时也觉得奇怪,蔡中校眼见国民党的贪污腐败,军中派系横生,怎生就安稳地做他的中校,还有眼见民生之艰难(马甲前文说到物价之飞涨),居然就觉得只是国民党军事问题?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也是原政府的即得利益阶层吧。不才浅见,除非马甲要借蔡中校之想写出自己想写的,不然他自己的种种心理活动,似乎对塑造蔡中校或推动情节发展没有什么作用。
开篇就说老蔡是关金陶,要是在这里被逮了,就扯不上关金陶了。
只看到国民党这边的差,当然只会觉得打仗没什么意义,非得看到共产党这边的好,才会真正明白人家为什么打仗。
杨伯涛回忆,同一个村子,国民党军队过的时候,一片死寂,人都跑光了,共产党军队过的时候,人民安居乐业,军民关系融洽,遂觉得仗打输了不是军事问题,蔡中校恐怕也得有这么一番经历才能反思自己。
胡琏打过一系列的仗,有丰富实战经验,黄维在国军将领中被称为书呆子,不会没有理由。作为军事将领,没有足够实战经验是致命的,在关键时刻要让部下执行自己的决定是需要有战绩作铺垫的。
纵观解放战争的历史,十八军去救人从来就没成功过,淮海这种赌国运的大战,老蒋怕是不敢把宝押在他身上。
至少胡琏不会那么容易被包围,中野兵力跟黄维兵团差不多,华野主力当时在解决黄百涛,能提供的支援也不多,如果被围初始就全力突围的话至少部分应该没有问题的,黄维就是犹豫不决又盲目相信廖运周才会被彻底围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