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一.千古江山) -- 沉睡的天空

共:💬128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十.恩怨要待后人说)

刘裕执掌大权,自然有人不服气,比如司马家族的司马国?[就担心刘裕会对己不利,逃亡到后秦。自然,司马家族自桓玄之变后受到沉重打击,已经无力与刘裕对抗,真正有实力而且有这个心思的只有刘毅。

汉晋时期,朝野最重功绩,权臣假如不能立功,即便得位也不长久,而东晋末年共有三大事,也为刘裕等人的三大功,即讨桓,北伐,平定孙卢。这孙恩造反时,头功自然是刘牢之,其后是刘裕,刘敬宣,何无忌等人,刘毅此时还未发迹,等桓玄上台,刘牢之自杀,刘敬宣北逃。这晋朝内便以刘裕名声功劳最大,所以当时刘毅虽然心有不甘,也不得不奉刘裕为盟主讨桓。当然,刘毅在讨桓中也颇得实利,一跃而上,超过何无忌,成为仅次于刘裕的第二人。

刘裕,刘毅,何无忌三人在讨桓中居功至伟,成为一个铁三角。刘裕功绩最大,作为讨桓盟主成为第一,而刘毅是讨伐逃往荆州后的桓玄的主帅,位列第二,两人地位相近,但是都颇有野心,不和在所难免,这不是说同性相斥吗?这两位刘老大的脾气就都一样,有野心,喜欢赌博,闹脾气,就是程度不同。当初王谧死后,刘毅就密谋排除刘裕在外,要不是刘裕采取刘穆之之意见,入朝主政,只怕要沦为地方势力,这样即便靠武功能震慑朝野,但是也有象桓温桓玄一样的可能。两人之所以没有翻脸,还是因为都没有打胜的把握,何况还有何无忌在,何无忌为名将刘牢之外甥,和刘裕刘毅两人关系都很好,讨桓中他居中联系,性情豪迈而无野心,成为铁三角中的稳定器。两人没有得到他明确的支持是不会翻脸的。

但是之后的北伐和卢循之变改变了这一切。当初刘裕派遣刘敬宣西讨蜀未成功,虽然不是自己亲征,但是也使得自己的名声受到影响,这北伐就有立功挽回这一切的意思。而北伐大获成功,刘裕成为东晋以来功绩最大的人,其功劳已经远远超过其他人,而且何无忌在卢循之变中战死,原本稳定的三角成为两边,刘毅之所以要独力南征便有与刘裕争功的意思。假如他平叛成功,那功劳不亚于刘裕,甚至因为刘裕有执意北伐造成卢循之变的嫌疑,刘毅还可能入朝取刘裕而代之。但是南征大败,刘毅威名尽丧,反是刘裕平叛成功,这样一下一上,刘裕已经非刘毅能对抗之的了。

要是这刘毅老老实实,安安份份做好人,这说不定日后还能混个宋朝(指的是刘宋不是赵宋)第一大臣当当。当然,这也不太可能,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想做第一人的野心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就被抹杀,假如这样就能抹杀,当年也不会向桓玄挑战了,何况就算他老老实实的,刘裕能信得过他吗?这刘毅是什么人他还不知道,当初他对自己动的手脚,不服从自己的命令,这刘裕的小黑本上都记着呢?(说起这刘裕挺小心眼,专门弄个小黑本,头一个就是记着当初因为还不起钱鞭打他的刁家,后来这讨桓的时候他就随便煽动大家把刁家给分了,这刁家当初为了三万钱,现在把全部家产断送了,这深切告诉大家,千万不可以对欠债人滥用私刑啊。这小黑本上名单还有刘毅,慕容超……这另外还有一个小红本,头一个自然是为他还赌债的王谧,后来王家可是被他很照顾的,还有刘敬宣等人……当然,这小红本小黑本都是笑谈,只是刘裕此人有恩必报,这有仇也必报。)他老老实实?别忘记当初桓玄就是因为刘裕老老实实上当才倒了霉的,刘裕可不想做第二个桓玄。

所以这后面刘毅主动提出要追击卢循,但是这刘裕就是不答应,这痛打落水狗的事还要让你占便宜啊,当初讨伐落水狗桓玄就让你占了便宜,立了功,结果事事和我作对,现在我可不上当了,何况你老兄做事不稳当,万一又输,我可不想再被朝中大臣斗嘴皮子说迁都的事了。这追击的事我还是找几个小字辈吧,一来这输了影响不大,二来还能发掘人才。这还真让他发掘出几个人才,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这刘毅看这刘裕明显对自己起了疑心,这郁闷啊。其实要说刘毅也有自己的能力。什么能力?他打仗确实不如刘裕,但是他有文采,会交际啊。按现在说是能和上下打成一片的全面性综合性人材。这虽然他和刘裕一样爱赌博,但是没被人打过,而且会吟诗作对,和那些世家大族关系很好,象谢家的谢混是他的心腹,著名诗人谢灵运便在刘毅幕下做事,这东晋士族势力强大,谢家又是其中佼佼者,能得到他们的赏识,自然是很好了。对比起来,这刘裕不单只是略通文墨,连字也写得丑,这丑还罢了,还不好好练,只是把字刻意写大了点了事。这对于文采飞扬见长的世家大族来说,这刘裕实在是一介武夫,一个粗人,和刘毅文武全才比起来,那可是一个天上一个低下,要是在几百年后的宋朝,那刘裕就别想出头了,好好做那兵头子吧。

可惜,此时还是公元五世纪的东晋,这刘毅文采虽好,但是这谋略和刘裕比起来,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他恨刘裕手下刘穆之,这刘穆之乃是刘裕的第一谋士,这刘裕大到用人谋划,小到写字大小,都要问问这刘穆之。这当初后秦来使刘裕自作主张把他赶回去,刘穆之就气呼呼的说:

“常日事无大小,必赐与谋之。此宜善详之,云何卒尔便答?……”

这的意思就是说,你平常什么事都要问我的,怎么这次不问我了?当然这刘裕笑笑说这军机非你所长,还是要看我的。但是由此可见刘穆之的地位,假如说刘裕是刘邦加韩信,这刘穆之就是萧何加张良了。(刘穆之据说处理政事时可以一心四用而不出错,这刘裕之后是把刘穆之当萧何一样留后方用的,可惜死的早。)

就是这样的心腹,刘毅居然还向刘裕说他的坏话,也不想想两人在刘裕心目中的定位,假如一个政敌向自己说自己心腹的坏话,那等于是帮心腹说好话,应该刘毅夸刘穆之,这样刘裕才会上当,刘毅居然这样做,真是傻的可爱。

还有刘敬宣,在北府军时期便是刘裕的知己好友。和刘裕的关系是铁打的,刘毅一开始还挑拨两人关系,后来又改为拉拢刘敬宣,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刘敬宣向刘裕告密。

刘毅自认为做的极其保密,但是其实一举一动其实都在刘裕眼下,即便是刘裕手下胡幌(北伐与南燕决战时参照韩信故事包抄燕军后路立下大功的将领。)也劝说刘裕除掉刘毅,但是刘裕考虑到毕竟刘毅没有谋反,又是当年讨桓功臣,这样下手实在是有些过不去。(刘裕动手都要有借口,两次北伐都是如此,正象要别人先开第一枪,当然是逼别人开还是别人主动开就是另外一件事了。)正好荆州刺史刘裕之弟刘道规生病辞职,这刘毅来要荆州的位子,这一来是试探刘裕的态度,二来嘛,荆州险要,当初桓家有了此地便可和朝廷抗衡,有了这样的地盘就好可刘裕对峙。这刘裕正好欲擒故纵,反正这位置是空的,打仗你可不是我的对手,这便是引那刘毅动手。

刘毅如愿得到了荆州,还向刘裕要求交州广州的位置,(不过这交广地处边远,刘毅不可能去,也就是试探而已。)还安排亲信担任重要职位,刘裕一一同意,引得身边人都不解,这我家主公是不是失心疯了?

这刘裕没病,这刘毅却病了,而病的还不轻,(去任的刘道规也生病,上任的刘毅也生病,难道此时荆州流行对刘姓的瘟疫?)正是乐极生悲吧。其实刘毅这样死去也不错,还能以忠义之士的身份流传于史书。想刘毅此时也不想造反,而是先养病了。但是,这人并不是事事都可以遂愿的,身边人的意识比自己还要重要。他的心腹郗僧施看老大生病了,心里急啊,这心腹都是依赖主人而生存,当初跟随刘毅已经把刘裕得罪了,刘毅死了不打紧,还能以忠臣厚葬,但是这没了保护伞,这刘裕就可以随便对付我们了。为此,这郗僧施就一定要找个新的保护伞,这找谁呢?便是刘毅的从弟刘幌。他劝刘毅上表朝廷(自然主朝的是刘裕。),让刘幌来荆州,这是为了刘毅身后事准备了。

这下刘裕急了,为什么急呢?这刘毅造反不急,这刘幌挺听刘裕的话啊,当初还劝说刘毅和刘裕合兵,不要南征,这为什么急呢?很简单,就是因为这刘幌没有谋反之心。

各位先别糊涂,听我一一说来,这刘毅要造反,刘裕不怕,反正就等着他呢,随便还可以去了心腹大患,但是这刘幌没有谋反之心,却不好处置,当年桓家之所以强大不单是桓温建立了基业,还是因为弟弟桓冲继承了桓温,桓冲和哥哥不同,对朝廷忠心耿耿,但是对荆州还是不放手,这朝廷对他也没办法。这才造成桓家在荆州基业颇大。这刘幌一去,不等于就是桓冲第二吗?这刘幌要是把荆州控制好了,又顺从朝廷,那对他也不好处置,东晋又要恢复到以前强镇的时代了,而刘裕是准备一统六合的,怎么能让这样的局面再现。

于是刘裕先假意答应,等刘幌来建康后,称其谋反,同刘毅心腹谢混一同杀之。(说起来谢混是谢家的人,要不是和刘毅做的太过分刘裕也不会怎么他,刘裕在世对士族主要还是威吓利诱,还是很倚重的,毕竟这士族对自己没有太大威胁。这刘幌就倒霉了,不是堂哥刘毅突然想把位子给他,他只怕最多被刘裕软禁而已,有可能还重用之。)

这之后的事就简单了,刘裕带兵直扑荆州,这先锋便是当年前秦名相王猛之孙子王镇恶,当年王猛为前秦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后世不得重用,便到东晋。反而得到重用,这王镇恶也是一代名将,当然此时才是初出茅庐,听刘裕的意见,伪称自己是刘幌所部来上任,轻松到达江陵。(要不怎么说这古代通讯不方便呢,这刘幌脑袋都落地了,别人还信这死人能上任。)这到达江陵后,刘毅所部措手不及,大部溃败,这刘毅固守,王镇恶特意留了南门让其逃散再围剿,这刘毅也非等闲,不冲空闲的南门,而是突围北门。王镇恶毕竟还是年轻了些,只是作为先锋,立此大功,也是很厉害了。

这刘毅本来想去投奔僧寺,这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难道当时也象西方一样入庙可以不杀?不过佛教大兴应该是南朝之事,此时大多数人还是信奉五斗米道这样的道教吧。或者想独身进寺院,落发做和尚退隐?不得其截,而且和尚也没有开门让他进去,刘毅便自缢而死。

刘毅死后,刘裕特地前去拜祭流泪,或许这眼泪是作戏,或许是真的,毕竟当年的讨桓三杰只剩下他一人了。

刘毅已死,其他人也没有必要留着了,而且其他人也对刘裕开始猜忌。这是必然之事,毕竟此次刘毅并没有事先谋反,要不然也不会防卫如此松懈了。诸葛长民便有:“昔年醢彭越,今年诛韩信,祸其至矣。”这样的叹息。还好刘穆之稳住诸葛长民,等刘裕回来后设计杀之。

此时是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同年十二月,他派遣朱龄石讨伐益州,这一来是朱龄石确实是有将才,二来刘裕现在猜忌心极重,已经不能让资历高的将领立功成为第二个刘毅,所以要提拨这些年轻资历少的将领,这样并不是很有利的,不过现在还没看出来。

次年,朱龄石顺利攻入益州,收复之。

公元415年,因为继任的司马休之甚得人心,引起刘裕猜忌,毕竟这司马家族乃是皇族,万一让他得势,借荆州之势反攻之,自己的大权也危险,而且其子横行无忌,甚让刘裕不满,便斩其子,讨伐之。(反正撕破了脸,不过司马休之的儿子也不争气,明知朝中大权已经不在你司马家,你半是人质了,还如此横行无忌,司马休之能坐上荆州刺史的位置,那刘裕也对他不会有很大的恶感,否则干脆软禁或象对诸葛长民一般刺杀就好了,假如他儿子能克制一下,或许还好些,毕竟杀子之仇要想司马休之还投降实在不太可能。)司马休之迎战,雍州刺史鲁宗之响应,或许是因为名不正言不顺的关系,或者是敌将太强,初期不利,被鲁宗之之子鲁轨连败,连刘裕女婿徐逵之都战死,刘裕亲自压阵才击溃敌军,司马休之,鲁宗之,鲁轨逃亡后秦。

刘裕自刘毅之后的行动基本上是铲除异己了,对其他人已经不放心,把自己的兄弟,幼子就安放在各个重要职位上,也不管他们是否能承担。(其实刘裕兄弟和儿子最能干的只有刘道规一人,其他人要不是没有才能要不就是太年轻。)此时的他已经有了篡位的野心,毕竟自刘毅或者说自何无忌死,铁三角破裂,已经没有能克制住他了吧,朝野为他独霸,唯一能克制他的只有他自己,或者说他是否想仿照曹操司马昭了。

不管怎么说,刘裕总是稳定了晋朝内部,但是他是个不甘寂寞的人,何况,没有内忧,还有外患呢,他的视线又放在了北方。

家园 不是我挑刺,没什么特别的么。。。

感觉有点像白话资治通鉴,再插进大量的自言自语,篇幅倒是够长。

家园 刘裕的前后对比,变化太大。

前面和刘穆之之间的对话很有意思。刘毅也是笨的可爱。不过这个时候看刘裕,言语里透的是自信,稳当。做事谋划稳当,让人放心的很。

后来的刘裕,看上去很是让人玄乎,不踏实。

是因为局势的急变?

家园 刘毅败于刘裕,在于他的精锐都是北府兵

北府兵听说刘裕亲自前来攻打刘毅,都无心作战,刘毅对此无可奈何,就只能够出逃了。

家园 【问个事情】哪里有白话资治通鉴的电子版?

先谢了。

家园 超星数字图。。。

书馆里有。其他地方我还真没见过。有不少人都译过资治通鉴,我最喜欢柏杨的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

对柏杨写的其他书,像什么中国人史纲之类的,我一向是很不感冒的。他写书经常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为了煽情,在历史细节上漏洞百出。但是,他的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确实不错,大概是翻译的缘故,所以没犯什么细节错误。

在我看过的几种白话资治通鉴中,他的翻译是较准确的。而且他经常发一些妙趣横生的议论,不论是否赞同,看着都挺有趣。有时他还补充一些史料,也颇为有趣。古人和他自己的评论、补充的史料都用小字与正文区分。举个例子,后唐明宗曾对天祈祷,说自己是个蕃人,马马虎虎治理天下,希望老天早降圣人,以救黎民。底下的小字里面,先是范仲淹对此事的评论,说大致就在唐明宗祈祷的时候,我太祖皇帝出生了,可见老天要拯救黎庶,必生圣人云云。然后是柏杨自己的评论,说范仲淹是拍马屁,老天真要有心,现成的皇太子李从荣,吹口仙气把他变成有道明君不得了。

他尽量把所有古代官职译为现代语汇的努力,仁者见仁,可能有人不喜欢,但我认为他的这种尝试还算成功。他把原文官职名附在括号里,一目了然。有时候有点搞笑色彩,也有不少时候必不可少。比如,杨坚上台前,曾派一个官拜“少御正”的家伙去打仗,我对北周的古怪官制全无概念,幸好有柏杨的翻译“皇家养马副总管”,好比后来的太仆少卿,原来是个搞装备和后勤的官员。再比如说侍中,在不同的朝代其地位不一样,开始是皇帝的侍从人员,后来是宰相,最后又成了名誉头衔,看了柏杨的翻译就比较清楚了。

还有地图,官职列表等等,信息量还是挺大的。

家园 非常感谢,现在就爬过去找
家园 只能说刘毅不如刘裕了
家园 我看刘裕....做武将100分,这做皇帝就很难说了,及格线上吧
家园 【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十一 北伐功过谁知晓)

公元416年刘裕准备北伐,此时的东晋,可说是自晋朝南渡以来最强大的时刻,这倒不是指疆域或军队的战斗力。东晋在之前也曾经一度夺回洛阳,而祖逖,桓温时代的北伐军,谢玄刘牢之时代的北府军,也不见得比此时刘裕的军队战斗力差。但是之前的东晋内部纷争不断,自建康建都后便有王敦之乱,之后桓温争权,藩镇争斗,外加这五斗米道也来凑热闹,可以说在北方各国争斗的时候,东晋内部也在争斗,只是没象北方这般纷乱和明显罢了。象祖逖,桓温的北伐,其实只是他们带着自己的部曲北伐,而不是真正的全国性北伐,这其实就等于半个东晋北伐,自然这半个东晋比这乱哄哄的北方单个国家都要强大,能取得战果也是当然的,不过要把整个北方收复,那就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了。这东晋历次北伐之所以功败垂成,其实和他们分力有关,这祖逖北伐时王敦在后面准备闹革命。殷浩北伐时桓温在看笑话,当然这桓温北伐时也不要希望朝廷能帮什么忙了,那苻坚南下时这东晋内部是最和平的时刻,毕竟继桓温后主掌荆扬的桓冲没有野心,但是即便如此,朝廷和荆扬之间还是有疙瘩,都在各打各的。

刘裕不久前对南燕的北伐固然是因为刘裕自身的战略,但是也是因为对南燕的北伐是朝廷出了全力的,主力几乎倾囊而出,要不然也不至于卢循能如此顺利的北上了。

等到了公元416年,东晋大权尽在刘裕之手,讨桓三杰的其他两人何无忌刘毅已死,司马家族里能有点本事反抗的象司马休之都被铲除赶走,地方势力如荆扬或五斗米道尽被清除,全国军力由刘裕调遣,他这次的北伐,自然比前几次,包括之前对南燕的北伐都要强大的多。

刘裕这次选择的北伐对象是后秦,可以说这是他图谋已久的活动。当时南方以东晋独尊,而北方各国有姚兴的后秦,拓拔嗣的北魏,冯跋的北燕,乞伏家族的西秦,号称李广后代的李氏西凉(不知道是不是和李唐有关),赫连勃勃的夏,秃发家族的南凉,沮渠家族的北凉。这北燕,夏,西秦,南北西凉和东晋相距甚远,根本打不到,何况都是小国,即便是赫连勃勃的胡夏,此时也只是刚刚崛起。要打只有这北魏后秦两国可选。论现在东晋的实力,要灭这任何一国都不是难事,就连那位善于判断的崔浩,也很肯定的在魏帝拓拔嗣前说这北魏绝对不是刘裕的对手。

我们现在看起来那是应该先灭了后来统一北方的北魏,但是在那时看来,这北魏那时虽然灭了后燕,但是毕竟才刚刚崛起,而且此时北魏一直专注于消化灭了后燕得到的领土,以及和柔然作战,和东晋没有什么仇怨。而后秦就不同了,他占领了东晋立志要收复的洛阳长安,而且教唆自己的属国向东晋用兵,后来干脆自己亲自上马于当年正月攻打雍州,这刘裕一向是记仇的主,当初攻打南燕还有平乱卢循益州时就和后秦结仇,只是因为国内需要整顿才作罢,他不来惹你就罢了,你居然还去惹他,这不就惹上了麻烦。

何况这后秦姚兴死后,内部纷争加剧,和周边各国交恶,作战又屡屡失利,此时正是北伐的好时候。

当年八月,刘裕下令北伐,王镇恶、檀道济率步兵为前锋,自淮、肥一带向许昌、洛阳进攻;沈林子率水军,自汴水入黄河向洛阳进攻;朱超石,胡藩率部由襄阳赴阳城,策应主力,从南面进攻洛阳;沈田子率由襄阳趋武关,牵制关中的后秦军;冀州刺史王仲德统领前锋诸军,经泗水入黄河。这五路大军除沈田子是策应牵制关中外,其他四路都是攻打洛阳,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大战略攻势。这也只有统合东晋内部后才能做到。

后秦主力尽在关中,潼关以东兵力薄弱,基本上是一些杂牌军,所以王镇恶,檀道济的大军一到,各路守军纷纷投降。不久中原重镇许昌便收复,而此时两路水军,沈林子已经攻克仓垣,王仲德也进入黄河。

这里王仲德有件事和后面有关,便是王仲德这路大军是要借道滑台的,这滑台当时是北魏之地。这到是象当年德军攻打法军借道比利时一般,只是这北魏可不是比利时那般弱小,这北魏军虽然被逼退走,但是这口气是吞不下去的,过了不久便来报复。

十月,王镇恶、檀道济会师,后秦自关中派出援军,但是洛阳守将姚?卜直?各处,被王镇恶、檀道济等人各个击败,洛阳被攻陷,关中援军得知消息后,退守关中。

故都洛阳收复,实在是东晋之大喜,刘裕两次北伐,两次成功,实在是莫大功劳,此时的刘裕志得意满,便派人回建康求九锡,这下可把兴奋不已的建康上下浇了一盆冷水。

这其实东晋上下对刘裕还是很信任的,当初卢循之乱也准备北投刘裕,毕竟刘裕是恢复晋室的大功臣,晋朝由重臣掌权刘裕也不是第一个了,即便刘裕之后铲除异己,这晋朝上下也没想到这刘裕会仿曹操桓温故事来求九锡。这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一旦真如此,还是备受打击,尤其是忠心晋室的人,就连刘裕心腹刘穆之也觉得刘裕如此急迫,实在是过分了些,生病了,这一病后来就没好过,等到长安收复后不久便死,这也使得刘裕在北方呆不住了,最后造成一系列的问题,究根问底,还是这刘裕自己搞出来的。

当然,刘穆之这病是因为还心怀晋室,觉得这刘裕做的太过分呢?还是因为觉得刘裕太操之过急呢?就不得而知了,确实,刘裕在北伐还没完全结束时这样做,使得朝野上下纷纷争论起异心,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刘裕也觉得自己这样做太过分了,虽然朝廷下令答应刘裕的要求,封刘裕宋公,备九锡之礼,刘裕也拒绝了,但是这坏影响还是遗留下来了。

这时,北伐还没结束,刘裕这次的北伐目的是打败后秦,现在只是收复了洛阳而已,北伐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这继续北伐到是也不能算完全错误,此时后秦混乱不堪,内部纷争加剧,外部胡夏西秦等国加强攻势,这正是痛打落水狗的最好时机,要是等后秦稳定下来,或者胡夏等国入了关中,再打就麻烦了,须知这关中可是好地方,当时北方比南方发达,关中又易守难攻,确实是霸王基业。这刘裕的叔祖刘邦可是在这里建都,强汉盛唐便是以此为基业确实不朽功勋的,(清朝时还有人主张迁都西安。)

想来刘裕是想收复长安,经营一段时间,再迁都北上,再以此为基业东征西讨,成就霸业。也许他认为这长安才是龙兴之地吧。刘裕年纪大了之后有点喜欢搞迷信活动。实际上看他夺取长安后的举动也是想在此长期经营的,只是因为发生了刘穆之之死这样的意外才不得不放弃。

不过,刘裕这样做还是有几个问题的,此时并不是只有后秦东晋两国,这北魏胡夏对东晋都是很提防,尤其这攻打的路线,由洛阳指向长安,或是由东晋故地指向长安,这后勤运输都是相当漫长,万一被切断,这远征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或者北魏乘刘裕入关,渡河南下,只怕又是卢循故事重现了。这北魏之所以没这么做,一来是却月阵战败,二来是崔浩的劝说,但是要是拓跋嗣不听崔浩的劝说,执意孤行,那即便北魏得不到好处,那刘裕这北伐军也是很危险的。何况这北魏还是准备时刻南侵的,只是时局变化太快,没来得及罢了。

说起崔浩,他对时局人物的判断向有独到之见,确实是一个杰出人才,不亚于诸葛亮王猛,当时拓跋嗣问他,刘裕和拓拔氏家敬畏的慕容垂谁高谁低时,他有这样的评价:

“胜之。垂藉父兄之资,修复旧业,国人归之,若夜虫之就火,少加倚仗,易以立功。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

确实以武将而论,刘裕必在慕容垂之上,政略也是,只是说做统一天下的皇帝,这两人都不合格了。

崔浩对刘裕的北伐也有这样的见解:“裕克秦而归,必篡其主。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裕欲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虽留兵守之,人情未洽,趋尚不同,适足为寇敌之资耳。愿陛下按兵息民以观其变,秦地终为国家之有。可坐而守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

之后局势果然如崔浩所料。

确实,这关中实在是帝王基业,但是也有一定的条件,秦汉唐三代是以关中为基业争夺天下,但是秦汉两代建国时期西部匈奴势力被秦军沉重打击,等到汉朝统一,再回头对付西北的匈奴,隋唐两代也是大致如此,以外交等手段使得突厥无暇东顾,先收复东边的中原,再以中原的人力物力压垮西边的塞外之地。而此时西边的胡夏,东边的北魏都不是好惹的,这样刘裕占下关中和以前面对后秦北魏一样还是两线作战,尤其这后秦一灭,胡夏可以专心对付东晋了。

假如刘裕人在北方还好说,但是他也不可能一直留在北方,这是他自出征前就有的问题,便是统合危机。

看历代统一战争,除了西汉一统是刘邦项羽相斗到战争结束,其他历代秦东汉西晋隋唐宋明清,都是先把根基建好,再派遣得力大将北伐南征东进西讨统一天下。几乎没有什么御驾亲征统一天下的例子,即便是西汉,这大半天下也是韩信打下来的。(这韩信不和项羽硬碰,也只好刘邦硬着头皮上了。)反观什么御驾亲征,百万大军,象苻坚南下,隋炀帝伐高丽,结果都是一塌糊涂。

这并不是偶然的。当初你弱小时要亲自东征西讨,现在你已经贵为一国之主,就不必亲力而为。只要注重调兵遣将,整合军队便行了,尤其不能随便擅离京城,古代京城都是战略经济军事重地,所有的政务都要送达京城,毕竟你亲征这政务不可能和你的军队跑啊,这以前没电报,只能送到京城,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出事,一般皇帝出去留下监国的都是太子之类的人物,(刘裕的儿子没一个成器的,只有靠刘穆之,所以刘穆之死了就慌神。)即便这样也不敢随便出去,万一一出去后院着火就危险了。何况你御驾亲征全胜还好,要是出了点问题,那便是全国性的乱子,搞不好就象宋太宗战败时武将另立新皇帝了。

而假如派一个武将出去,那即便败了也不用担心发生灾难性的事件。当然如何选拔武将,使他手握兵权时又忠心于你确实是一门艺术。这皇帝不是要求会打仗,而是要求善于用人,刘邦当年说的话确实是至理名言。

刘裕当初已经等于一国之主,根本没必要依靠北伐来增加自己的名声,其实他应该派遣一上将代替自己北伐,象王镇恶便有这样的才能,但是刘裕一方面担心北伐使得主帅名声大噪,对自己有威胁。(当初自己也是这么起来的,所以最害怕这样。)一方面又没有控制武将的信心。只好自己北伐,将刘穆之留下后方。(刘穆之是文臣,权力全来于刘裕,不可能对自己有威胁。)所以等到刘穆之一死,对自己后院不放心,只好回去,而因为对武将都不放心,只留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儿子作为名义上的主将,而其他各将分而治之,结果内部自己先分裂。以至留在长安的北伐军全军覆没。

其实这说到底,刘裕毕竟还只是一介武将,不是皇帝,善于用兵,而不善于用人。古代北伐最成功的便是朱元璋的北伐,其次便是刘裕的北伐了,论将略,刘裕应该要高于朱元璋,但是论起做皇帝,刘裕便是远远不如了。(朱元璋在统一之前对各将还是很信任的。)

其实刘裕当时最应该做的便是先迁都洛阳,整合一段时期,此时自己篡位或继续做事实上的皇帝都可以,再派遣得力大将如王镇恶等人北上攻北魏或西进攻后秦。(后秦内乱非一时能平息,即便平息了还有胡夏这个大敌,刘裕可以坐山观虎斗再选择最好的时机介入。)

这是最稳妥的办法,而假如按事实上发生的那般,刘裕打下长安,那只能指望刘裕呆在长安整合,并迁都长安,但是军队大都是江南人和北方的习俗不同,这不是一日之功了,至少要几年时间,可上天连一年也没有给刘裕。

当然,此时刘裕还在继续北伐,好消息不断,王镇恶见后秦内乱,趁势攻打潼关,这潼关乃是长安门户,有天险之称,夺取后长安就基本无险可守了。

此时刘裕自率领水军带主力沿黄河西进,而北魏当初吃了亏,现在来报复了。

说起来这刘裕这样做,北魏确实也挺怕的,这大军明着是打后秦,说不定就是来打我们北魏的呢,说不定见后秦难打,改上北侵也可能,毕竟这北魏黄河之上,没什么天险,他们想想这唇亡齿寒,来阻止这晋军也没什么错。不过这拓跋嗣也无聊的紧,又不想刘裕灭了后秦,或者来打自己,又不肯花本钱,只派了长孙嵩率军在黄河边上骚扰。

其实反正这得罪了,干脆南侵断其后路得了,这样游击反而会惹得刘裕发怒。

这也是后来没机会,要是刘裕顺利巩固长安,下一个对付的就是北魏。

刘裕看着游击战麻烦,便下令先解决这些魏军,这便是著名的却月阵了。

“裕遣白直队主丁?J帅仗士七百人、车百乘,渡北岸,去水百馀步,为却月阵,两端抱河,车置七仗士,事毕,使竖一白?荆晃喝瞬唤馄湟猓?皆未动。裕先命宁朔将军朱超石戒严,白?炯染伲?超石帅二千人驰往赴之,赍大弩百张,一车益二十人,设彭排于辕上。魏人见营阵既立,乃进围之;长孙嵩帅三万骑助之,四面肉薄攻营,弩不能制。时超石别赍大锤乃槊千馀张,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人。魏兵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临陈斩阿薄干,魏人退还畔城。超石帅宁朔将军胡幌、宁远将军刘荣祖追击,又破之,杀获千计。”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

二千七百人,一百乘车,大破三万骑兵,确实是一场令人叫绝的胜仗。不过说也奇怪,刘裕这车阵不是第一次用,当年攻打南燕也是用车阵对骑兵,应该不是新鲜玩意,而这弩兵也是,中原步兵对骑兵一向是以弩兵为主,这北魏骑兵再是乡下土包子,这弩兵是见过的,而且这记载里面也说了,骑兵势大,弩不能制,想想这百张弩对付三万骑兵也是少了点,那关键就是能杀三四骑兵的断槊为箭,需要大锤才能用之的巨弩了。

这巨弩应该不是第一次使用,在讨伐卢循时便用过可击破船的大弩。也许这是第一次对付北方骑兵,这新式武器北魏骑兵不认得,才倒了大霉吧。不过日后到是没见这大弩的使用情况,这大弩以何为弓,以何为弦,为什么要用大锤牵引,为什么要以槊为箭,日后还用在何战中,都不得而知了。

不管如何,这北魏吃了真正的亏,发现这秘密武器好生厉害,而觉得自己也实在打不过刘裕,只好先让着了,虽然加紧戒备,又时刻准备断刘裕后路,但是要他主动出击是没这样的胆子了,现在巴望这刘裕去打后秦呢。

北魏的威胁暂时解除,刘裕继续专心西侵后秦。

家园 你有破解版的超星?

曾经有过一个 ,没好好珍惜,现在真是后悔莫及!怎么没下载它一大堆啊。。。

家园 first push!
家园 看黄易的边荒传说,对刘裕就没好感

现在更不行了

家园 柏杨这套一共六十九本?

似乎还没到后周呢?

家园 我也很后悔。

只下载了一堆围棋书。

文学,历史方面的没下多少,捶胸脯啊。。。

算了,不说星哥的经典台词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