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看来胡温是稳健的,新土改确实是目前中国最迫切的 -- karman
前两年回国时就听说江苏许多地方的地都转包给比较贫穷地区的人来种了。 那时我到苏州凤凰山去给爷爷奶奶上坟,向路边给蔬菜地扎棚子的人打听方向,听口音是北方人,证实这地方确实有“外地人”在那里搞农业。 现在看来“新土改”还是有其现实基础的。但具体来说“新土改”是如何改法,将会对中国带来如何影响,我现在还不清楚,但基于胡温的路径轨迹,我保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六七年前我在网上喊发展民族工业,那时的感觉简直是在对着喜马拉雅雪峰喊,空渺无际。 可是到了二零零三年突然风向就变了,有文章开始捧奇瑞,再后来“自主品牌”“民族工业”简直成了时髦用语,和江朱时代简直是天壤之别。连上汽这种企业的头头们都开始讲“民族品牌”了。 这不,去年还是今年有统一企业税率,不再给外资在税收上优惠。
后来胡温提出政府不再以经济发展为重点,不要讲GDP,而要讲政府的正义性和社会责任性。 然后又有免除农业税、低保和免除农村中小学学费等等措施。去年又有新劳动法出台,保护弱势民工。现在,土地改革关系到八亿多农民,关系到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一步步的发展趋势还是令人感到有信心的,令人看到希望的。
中国农业,几千年了,一直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生产,直到毛主席的集体化合作化为止。 宋朝以后,农业技术不再有大的发展。 也就是说在解放前到宋朝的这一千多年里农业生产力没有本质的变化,是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精耕细作小农生产。解放后搞人民公社,成果并不理想,这个大家都知道,我看关键原因是农业文化和生产力(包括生产技术)都没有发展到大农业的阶段,毛主席的“快步进入大农业”的做法是有点拔苗助长。这也解释了邓小平搞“包产到户”之“一夜倒回解放初期”做法的实效性。
问题是,倒回去的做法在这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逐渐向工业化转变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问题、甚至危机。首先是劳动力脱离土地进城打工,二是家庭小农经济维持生活水平越来越困难,三是土地关系限制了农业技术如机械化的发展,生产力无法提高。这使得中国改革变成了一条腿(工业)粗一条腿(农业)细的不平衡状况,城乡、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开始激化。 胡温政府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些问题,所以有了我们看见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总得来说,我认为步子是稳健的。
虽然有许多担心,有许多风险。但是面对未来,我们总是要做出选择的,不能光说不练。再说,哪有百分之百只有利而没有害的政策。
真能把资金从股市、楼市吸引到农业上去的话,善莫大焉。
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土地经营权流传的有序性,让农民的利益不受侵犯,确保是农民自愿出让的。
不受伤害,而另一方面不让某些人获得巨额利润。
这个东西只能走着瞧了,政策制订得再好,也是要人来执行,就怕歪嘴和尚念歪了经。
在节能(取暖、照明、炊饮)、节水、卫生(厕所,洗浴)、安全(放火、防震)、通讯(电话线、有线电视和高速网络)等方面设立标准。 这样的住宅成本肯定很高,但这样可以把按揭贷款概念引入农村,有恒产者有恒心嘛,农村也就更稳定。
说。
共产党搞国企改革搞的三千万工人下岗,国企私有化给老板们,
这样的无耻欺骗让共产党丧失了起码的信誉,让他的任何重大举措
无法让人信任而举步为艰。
从以往的记录看,可以找出一百个理由说胡温的出发点是要把农业搞上去,"打右舵往左转"之类.
也可从以往的记录看,可以找出一千个理由说这场改革会变成肉食者的盛宴,"农民伯伯"会步"工人叔叔"的后尘,成为LOSERS.
可怕的地方在于,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很可能是在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这证明了一点: 我们从历史中可以学到的是,人们总是不能从历史中学到什么(好像是黑格尔的话? 肯定引得不对版,读起来怪怪的)
又想,TG在免税农业税时曾说,有了工业的支持,我们不会再走进历代王朝灭亡的复辙.这句话其实也可以这样理解,既然中国不会再为人地矛盾所困,那么完全复制"封建时代"的统治体系是完全可行的喽---一个或一群独裁者,一群士大夫,以及更多的盯着朝堂的土财主洋财主,再有老大老大的一群不会被逼上造反路的"贫下中农"和"贫下中工".
超稳定体系!只等着另一群英国佬打上门来了--别说不可能,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现在在哪些领域里,是不落后的呢?
真是这样的吗?不甘心,所以至少,要警惕一点哈
又是一场饕餮之徒的盛宴,抑或这也是中央的言外之意,将回家的劳动力重新逼出来,继“国企改革”、贱卖银行股权、大小非……之后再来一场二十一世纪的“圈地运动”。
事情总是要去做才知道,事前的过多的忧虑也并不会带来什么有益的结果。只有去做了,才有真正的切实的经验积累,这不是TG一直以来就是这么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