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戈登 (三)官拜提督的英军少校 下 -- 10年1剑
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金田起事的太平天国运动,此时已轰轰烈烈地开展了10年。太平军在以破竹之势横扫广西、湖南后,进入长江流域,1853初连克武昌、南京,并于3月定都天京(南京)。至1856年夏,已控制了长江沿岸上起武汉,下至镇江的大部分地区,达到军事上的全盛期。其后,“天京事变”爆发,农民运动固有的狭隘性、保守性导致主要领导人为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太平天国元气大耗。之后,不堪猜忌的石达开引军出走,更使太平军锐气减半。
在太平军因内讧日趋衰微之时,由曾国藩、罗泽南等草创的汉族地主武装“湘军”乘势而起。在曾国藩整军纪、养“合气”的治军思想下,湘军大异于八旗及绿营兵军纪焕散、武备松弛的颓态,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经力战连克武昌、九江,至1860年,在军事上与太平军已呈拉锯之势。《北京条约》签订后,一贯在清政府和太平天国之间摇摆的外国势力,终于不甘寂寞,开始插手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使太平天国这支农民政权碰到了历代农民运动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外交。以《圣经》(中国版,估计水平也不高)起家的洪秀全,曾一厢情愿地视外国人为“洋兄弟”。由于太平天国宣扬拜上帝教,起义伊始曾赢得部分西方传教士的好感,加之当时天国政权与列强并无实际利益冲突,所以他们大多对叛乱持观望态度。英国公使文翰甚至成为第一位访问天京的外国高级官员。1858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闯入长江的英国舰队(由英国特使额尔金率领),虽然在天京、安庆与太平军发生炮击,但太平天国还是有条件地接受了条约中赋予列强在长江上航行、通商等权益。看来太平天国与外国列强间的“洋兄弟”关系指日可待。但在这种貌似平和的关系下,实则暗流涌动。在与太平天国接触与交流中,由于宗教教义的分歧甚大,传教士们基本放弃了用基督教改造拜上帝教的设想。太平天国控制的长江中下游通商口岸及苏浙地区禁止鸦片交易;此外,天国奉行平等自主的外交方针,不可能无条件满足列强无止的贪欲等,严重违背了列强的意愿。而其中最令各国难以接受的,就是苏、浙战场上的太平军迟早会进攻上海。
此时的上海,已非1842年前无人过问的那个小县城。自《南京条约》中成为通商口岸后,经过近20年的经营,上海已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中心,同时在金融、军事等方面的战略地位也举足轻重。而列强更视上海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进一步攫取利益的据点,绝不会允许任何一方势力影响其在上海的地位。1855年,英、法、美等在上海的驻军就曾配合清军镇压了响应太平天国的小刀会起义。到1860年,由于天京上游战事不遂,若突破清军的封锁,太平军必须开拓巩固苏、浙战场。1860年初,忠王李秀成破清廷经营数年的江南大营,6月,克苏州,以此为中心建立了拱卫天京下游的根据地。作为一名卓越的军事领导人,李秀成很清楚上海此时的战略意义:只要上海一日在清军手中,苏州便无安全可言,天京也无法摆脱腹背受敌的窘境。
1860年6月,李秀成率部直逼上海,先在青浦大破华尔带领的“洋枪队”,之后占领徐家汇、逼近上海西、南两门。此前曾声明中立的英、法联军却突然力助清军守城,由于联军炮火猛烈,上海数日不克,后由于嘉兴告急撤出战斗。这是太平军与外国军队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但此时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仍未丢掉与洋人“和平共处”的幻想,甚至在军事方面作出很大的忍让。10月,《北京条约》签订,从清政府获得极大实惠的列强,也认为北方的清政府比天京的农民政权更合自己胃口。
1861年4月,霍普会同参赞巴夏礼率舰队抵达天京(这里才接上半部分,真是绕太远了)。在与太平天国的谈判中,英方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太平天国一年内不得进入吴淞、上海一百里以内地区;无条件准许英国军舰、商船在长江中自由通行等。巴夏礼甚至提出帮助太平天国打清朝,而后“平分中国”的建议,被洪秀全斥以“引鬼入邦”,遭拒绝。会谈虽有一定成果,但英国从太平天国捞取更多权益的企图完全落空。此后,英国国内顿掀起一股反太平天国浪潮。而在清廷内部,早有人建议借助外国兵力镇压起义,此时,奕忻、曾国藩、薛焕等重臣先后力荐“借师助剿”。是年11月,太平军攻克宁波、杭州,12月再次进攻上海,终于使清廷下了“借师助剿”的决策。共同的利益使双方一拍即合,法、英、美先后提出愿助清廷“压平内乱”。
1861年12月,李秀成乘浙江大胜之势,自杭州分兵五路进军上海。上海官绅在英国参赞巴夏礼的主持下成立上海会防局,筹措饷械,督调军队策划防守事宜。同时英法联军也陆续调到上海,组织了一支1700多人的干涉军,由霍普及法国舰队司令卜罗德指挥布防。次年1月,英法干涉军及华尔“洋枪队”凭借精良的武器向太平军发起进攻,太平军作战不利。由于联军兵力有限,1862年3月初,驻防天津的斯狄夫利所部开赴上海,戈登终于可以不用为未参加任何战事而遗憾此次远东之行了。
1862年3月19日,斯狄夫利、卜罗德率英法联军猛攻周浦太平军,打死太平军六百余人,并将被俘的三百名太平军将士残酷屠杀。4月,“湘军”派生出的另一支武装-“淮军”,在李鸿章率领下,由英国兵舰自安庆运抵上海。至此,在上海已形成以“淮军”为主的清兵、英法联军、“常胜军”三支力量与太平军抗衡。
1862年4月19日,太平军与英法军、“常胜军”(洋枪队)、淮军大战于奉贤南桥镇,卜罗德阵亡。李秀成闻知上海作战不利,立即从苏州赶到上海前线,组织反攻。太仓一战,击毙清知府李庆琛,歼敌5000,并乘胜攻克嘉定,进逼上海。5月2日,李秀成大败华尔的“常胜军”,进围松江,不久克复青浦,俘获“常胜军”副领队法尔思德。5月21日进至法华镇、徐家汇、九里桥,直逼租界和上海县城。此时,天京告急,洪秀全严令回援,李秀成被迫撤军。在4、5月间的军事行动中,戈登作为工兵军官,表现颇为活跃,深得斯狄夫利器重。
8月,李秀成部将谭绍光率军10万再次进攻上海,终因挡不住“常胜军”的炮队,损失惨重,只得撤出上海地区。之后,随着局势逆转,太平军已无力攻打上海。湘军在西,淮军、“常胜军”在东,逐次展开反击,逼近天京。
英法虽旗帜鲜明地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但由于自身兵力有限,在上海守城战役最激烈时,英军不过投入3000人,而法军只有900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华尔率领的洋枪队便成为外国武装干涉的急先锋,愈来愈受各方关注。
美国人华尔,1831年11月生于美国麻省的萨勒姆(Salem),从小顽劣异常。人生阅历极其丰富:当过轮船二副,上过军校,后辍学,在德州放过牧,加州掏过金,墨西哥军队当过教官,甚至在克里米亚为法国人打过仗(看来和戈登多少有些渊源),1859年随船到上海时,仍旧一事无成。
乱世,给这个浪子提供了人生机遇。1860年初,太平军威胁上海。华尔当时在民间武装商船“孔夫子”号上任大副,船队的老板之一,是曾任怡和洋行买办,时任清苏松粮道的富豪杨坊。杨与苏松太道吴煦正为上海守卫四处乞助。华尔毛遂自荐,提出招兵买马购置西式武器,组建洋枪队的建议,并自任总指挥。6月,华尔得到赞助,在上海招募了一批外国水手、逃兵、流氓等,配以洋枪、洋炮等精良武器,成立洋枪队。华尔自任领队,美国人法尔思德(Forrester)、白齐文(Burgevine)任副领队。8月,洋枪队袭击松江、青浦等地,为李秀成所败,被歼近三分之一,华尔身中五伤,狼狈逃回上海。1861年8月,他在松江改组洋枪队,任用欧美人当军官,招中国人充当士兵,组成中外混合军。11月中旬,洋枪队发展到2000多人。1862年初,当太平军二次进军上海时,洋枪队配合英法正规军、清军进行抵抗。清政府赐华尔四品顶戴(随即升三品),称洋枪队为“常胜军”。后由李鸿章奏报,华尔易服入华籍,并迎娶杨坊之女。一时之间,“华尔将军”声名鹊起。
华尔打起仗来,也是十足的痞相:不穿正式军装,不拿武器,而是手提一只马鞭,嘴叼一根雪茄,在枪林弹雨里大摇大摆地指挥冲杀,估计就是喊些“F**k, damn it”之类的,自觉是阿基里斯再生。这种指挥方式,反而赢得了手下的佩服。
1862年9月,华尔率“常胜军”和英法联军一起进攻浙江慈溪。华尔像往常一样,旁若无人地高高站立着观望阵地。也许他的守护神打了个哈欠,一颗子弹射中华尔腹部(和阿基里斯的脚后跟比,目标太大了),2日后身亡。清政府以总兵之礼将其厚葬。时值美国南北战争,华尔生前曾写信给美驻华公使蒲安臣,愿意捐白银万两联邦统一。蒲安臣后向林肯极为煽情地汇报说,未及回复他的“爱国书信”,他就死去了,让我们记住“一个共和国浪儿的忠贞的心灵火焰”。
华尔死后,美、英、法侵略者互争“常胜军”的领导权。因为这支队伍除了是一把利器外,也象征着西洋各国与清廷的友好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又直接与各国在华利益密切相关。在美国公使蒲安臣的活动下,美国人白齐文继任统领。但此君实在是扶不上墙的烂泥,有华尔之痞无华尔之智,上任后就因索饷不遂闹事。1863年初,在英国的努力下,白齐文被革职,由参谋长-英军官奥伦暂行接替。由于奥伦指挥作战不利,斯狄夫利向李鸿章推荐了刚刚升任少校的戈登,3月,戈登正式接任,其时全军共六个步兵团、四个攻城炮队、两个阵地炮队、一个舰队,共三千余人。随后戈登即指挥“常胜军”参加收复常熟、太仓、昆山等战役,以其先进的火炮出力甚多。克昆山后,戈登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大本营。戈登果敢、严谨的用兵,深得李鸿章赏识。在历次战役中,戈登多与淮军程学启部配合,颇为默契,两人也因此相交甚厚。
戈登接管队伍时,对华尔的治军文化大为震惊。华尔时期的“常胜军”,每克一城必先劫掠而后交清军。因此该部队战时勇猛,平时毫无军纪可言。戈登拟用正规军的纪录进行约束,严令战时掳掠;不打仗时也呆在军营里听从调度。这引起华尔老部下的强烈反弹,被排挤后本就与戈登不睦的白齐文干脆领200人投入苏州。整顿后,“常胜军”军纪颇为改观。
1863年7月,淮军、“常胜军”进逼苏州。8月,忠王李秀成率部来援,与淮军、“常胜军”在苏州附近连战数日,不分胜负。因攻城清军得“常胜军”火炮之利,苏州危在旦夕。太平军内康王汪安钧、纳王郜云官等守将秘与程学启议降。20日,李秀成撤离苏州,回援天京,留谭绍光死守。22日,郜云官再与程学启议定降约,以暗杀谭绍光,献出苏州为条件,换取清廷二品顶戴。为防李鸿章反悔,郜要求戈登作保,程学启、戈登均同意。24日,郜等刺杀谭绍光,苏州遂陷。但李鸿章进城后,瞒过戈登,伙同程学启违约诛杀郜、汪等八王,降众被遣散。戈登得悉杀降一事后,倍感耻辱,声言与李、程决裂,携左轮枪欲与其决斗。甚至以将自己控制的城池送给太平军为要挟,要求清廷处分李、程等人。但戈登的举动只能是意气用事,太平天国日薄西山,湘、淮军及征战浙江的左宗棠羽翼日丰,清廷对“常胜军”的倚重已非当初;再加之身为军人,言行须以维护英国在华利益为准,两月后,戈登与李鸿章重修旧好。
但戈登坚拒清政府府授予的提督衔、御赐黄马褂及万两白银。次年2月,程学启攻嘉兴时受伤,一月后身亡,戈登闻讯大恸,“乞其战时大旗二,携归国为遗念”。
苏州陷落后,那位曾经的“常胜军”副领队白齐文成了清军俘虏,戈登要求莫杀白齐文,但是,白齐文在被清军用船押运途中,“失足落水”而死,又成一悬案。1864年4月,“常胜军”配合淮军收复常州后,战事已基本结束。5月31日,戈登在昆山宣布全体军官辞去在清军中的职务,“常胜军”解散。清廷再次赠银予以挽留,又被拒绝。其后,李鸿章划银1500两在上海外滩建常胜军纪念碑(毁于何年不详)。6月,天京城破,戈登作为代表进入天京。
戈登在中国的一系列突出表现,直接为英国加深与清政府的关系,扩大在华利益造势。不久,即被提升为中校,在英国国内,“CHINESE”戈登,也被描述成一位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英雄。1864年,戈登仍是来时的轻骑简从,却满载殊荣踏上了归途,此时,他已在中国渡过了四载寒暑。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居然能够同样有效指挥同一支作战部队,也是战争史上的一项奇观。华尔这样“半生王八蛋,半生作好汉(袁阔成语)”好像是很多美国人的典型经历,早期美军的牛仔英雄大多如此,今天美国人似乎对小布什也给予同样希望,不过小布什如果不活上二百来岁,“半生做好汉”的梦想,大概是无法实现了。
我原来一直有个错觉:戈登和华尔曾经共事过。若果真如此,以二人个性,确是势同水火。从戈登后来的话语中,他对华尔是很不感冒的。当有人夸他建不世之功时,他曾说过一番话,大意是:以这样的对手(太平军),清军迟早也会剿灭,只是当初有些慌不择路,尽找些流氓、兵痞之流,反而误事。多少有些影射华尔。实际上,英、美军人很少平心静气地合作过,看看巴顿如何对待蒙哥马利,在这点上,艾森豪威尔实在不象美国人。
华尔也算是“不学有术”,至于小布什,学不学都是“无术”的料。
Britian and US are two countries devided by one language.
他忠于自己的国家利益,勇敢、自律、恪守军人道德、华尔那种流氓无法与之相比,单从这一点来说,他是值得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