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熊猫闲拍郎咸平 -- evilpanda
日本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他们经济起不来的又一个原因。
他们的企业都满足于过去的生产模式,不愿意把上游工程发包到海外,甚至下游工程还留了很多在国内。太过于信任过去的老客户老关系企业,不相信海外企业的能力。不愿意主动适应变化,导致错失很多机遇。
论质量,日本造的东西比国内普遍高一个档次,但是价格高而且他们利润也薄啊。现在电子产品都家电化,再也不是过去高不可攀的那种奢侈品了,用户普遍用了1,2年就换新的。日本造的东西摔不烂用不坏有什么用。
所以比如在中国日系手机就被山寨货全面清剿赶出中国市场。虽然在翻盖和显示屏方面日系手机的东西确实是好,但是太追求质量和细节,产品周期长新功能少价格贵,而且消费者还体会不到。
我骂他反对MBO了吗?
汪精卫还当过刺客,莫非就不能骂之?
大众宣传稿跟大众忽悠稿是有分别的。
鲁迅说的
你骂的有没有错,这个是可以探讨的,我也对你的观点提出了不少质疑
问题在于你骂人家是白痴、混蛋,这样的人身攻击是不行的
骂汪精卫是汉奸和骂某人是白痴、混蛋不同,前者是对汪精卫的政治立场的揭露,后者是对某人的人身攻击
我认为你没看懂郎咸平代表的利益和他发言的目的。如果纯粹是学术之争,我才懒得拍他。
他是故意用错误的数据和错误的理论,来制造舆论。无非就是要国企退出,让他代表的民企[实际上就是外企]进入。他想挖的墙角是国资委下130+个央企所控制的军事,民生,能源等等天然垄断的市场。
所以他在他那些报告里头发了一堆堆按照他自己的学识根本不应该有的错误,只能说明他在忽悠人,味着良心说话,骂之有何不对?
[顺道说句,经济总量相等於一个国家的资产这个比喻取自於瑞银亚洲首席经济师的报告,不敢专人之美。至於对冲流动性,当一个动作的净后果是零,或接近零的时候,你依然认为这是一个宏调政策是你的见解。我不同意。]
郎咸平我还认为他是代表国有资产的利益呢,不然他为什么要抨击MBO?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自己的建议---用严刑峻法加强经理人的信托责任?(我认为他的看法是正确的,类似于法家思想
所有者 (不管是国家所有还是私人所有)相当于企业的国王,而经理人则相当于企业的王公贵族,王公贵族很可能利用自己手上的代理权舞弊营私(用博弈论的话叫做道德危害、逆向选择),而要维护国王的权威,就需要法家那样的用严刑峻法来打击王公贵族(经理人),树立他们为企业(国王、皇帝)的责任意识
瑞银经济师的话也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郎咸平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是比较多的
国企太大,投入资源太多,占有垄断地位,但是对gdp贡献很少。这不就是他的立论么?
结论就是,国企要退出市场去。让职业经理人带领的私企进去。
他的主业是corporate governance,不是macro economics.所以在mbo上,他是大牛,但是在宏观经济上么,比货币派市场经济原教旨主义者还不如。
最后,你认为经济总量是啥?经济总量就是整个经济的总价值。这不就是资产平衡表上的总资产么。而gdp,就是该年的新增资产,从会计角度看,就是收入。这些比喻没啥好争的。
他抨击MBO是应为没MBO到他的人手里。
他的立场很明确,现在不是私有化的时候,因为没有环境(但一有环境还是要立刻私有化的)。
你没看他过去几年的演讲稿么?
什么70%的财政支出投入国企,然后只贡献了30%的gdp这种混账话,把财政支出偷换概念成总投资额这种高中宏观经济坎恩斯模型刚学完都不应该犯的错误明目张胆地用来作为国企效率低下的证据。你说能得出什么结论?
就是这些垃圾在俺那疙沓都水淹了,俺才忍不住去拍他。
不是他的观点吧
有人组织郎和张的辩论,郎欣然同意,张却躲开了,扬言自己不与无耻者论战
不管郎的主业是什么,他都有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权利,如果你认为他对宏观经济的批评是错误的,那么你可以具体指出来
他对官方前一段时间收紧流动性的政策的批评至少与后来央行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的方向是一致的,央行最终改变了紧缩货币政策,受到了郎咸平多少的影响,我不清楚,但是我认为他那时候对紧缩货币政策的批评就是正确的,如果不是央行去年那么做,中国股市的股灾不会那么严重,中国中小企业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因为资金链问题而倒闭
至于说经济总量是资产,而GDP是增量的问题,这个总量和增量之间没有关系吗?郎咸平说的是推动GDP增长的部门难道照你说应该是推动经济总量增长的部门?我说你是吹毛求疵,你自己看看你是不是吹毛求疵?
我的解读是他对国企改革措施的不满,而不是对国企本身的不满
如果是对国企的不满,他为什么要提出他的改革国企的加强信托责任的主张
所谓的财政支出和GDP的关系的话,财政支出这个因素和GDP存在着相关关系,投资额也和GDP存在着相关关系,两个不同变量,过分的追究这些貌似没有什么意思
然后幻想将来有一个完美的法律和社会体系让他相对弱势的利益集团上位。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y/20050408/014914982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