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再从周恩来谈开去...... -- 牛老大
睡不着, 起来再写几笔.
对于特定历史人物的评价, 往往会产生二个极端. 令人莞尔的是: 根据同样的资料, 有时竞也会产生不同的结论. 爱恨之切, 不同立场的对手们简直无法调和.
如果这个历史名人是秦始皇和李斯的话, 相信各位同好还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分歧. 有点矛盾也不至于很深. 说坏话的就不提了哈, 即使是说好话的朋友, 想来最多也不过会这样说: 是独裁暴君不假, 但是同时也统一了中国还修了万里长城. 是法家苛政,陷害了朋友韩非子不假, 但也为秦国乃至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别是后来还是含冤而死的. 等等等等. 比较公平合理.
但是, 如果这个历史名人是近代甚至现代的. 特别是党史人物的话. 毛病就来了, 矛盾也就多了. 最猛的如文学城的某些地方, 简直就不让你说话了. 一开口就会被作掉, 这又是为什么讷?
说到底, 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 把太多的个人的感情因素投放在里面. 结果讷, 只能是不敢讲, 不愿讲, 不听讲, 不想讲, 不爱讲. 回避, 视而不见. 要知道, 这些党史人物的年代离我们实在太近了, 甚至其政治遗产还在发挥作用. 他们的事迹我们每个人都是耳熟能祥的, 决没有不知道不会讲的可能.
当然, 如果谁真有可以说明问题一锤定音的什么猛料的话, 也可以拿出来评一哈. 否则的话, 在假设占有同等资料的情况下, 极端对立的看法的出现就说明了一件事-----情绪化.
听到过一个故事, 是苏东坡和佛印的. 参禅的时候观自在, 二人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一个是佛祖, 一个是狗屎.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不同, 答案是源于二人不同的内心.
从这个故事得到了什么? 放入了过多的感情之后, 我们嘴里的历史还是原来的样子吗? 同样的, 加入了太多的个人因素的评论, 还有可能是客观的吗?
因人设事, 因人费言, 因人而异, 先入为主, 自欺欺人. 这种评史的法子会有说服力吗? 有时, 靠得太近了反而会看不清楚. 想得太深也会迷失方向. 听得太多难免就会被人左右.
下结论之前, 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嘛, 比如: 为什么要说毛发动文革是权利斗争? 为什么毛就不能是为了崇高的理想? 又比如: 为什么周就一定不会有私心? 一准儿会有那么多不得不做的高尚理由? .....等等.
觉得对政治家的评价是最难的, 总是有太多的迷雾太少的真相. 所谓政绩也很难盖棺论定. 独立思考吧.
俺根本不相信这些历史人物,或毛或周是什么超人,情感和欲望和常人都差不多的。
比如自保是动物的本能,因此他们一定有,也因此将某人的自保看成是有什么崇高的目的,俺就觉得有点太那个了。又比如,人肯定不太愿望放弃权力,尤其是在独裁的国度,因此以此也很容易理解为何毛要接连做掉刘、林二人,还要将手伸向周。
因为俺一向首先将人看成动物,看成平凡人,所以才从不对人性抱有幻想,在为崇高而感动之时,请反躬自省一下,自己有这样崇高吗?
另外申明,俺觉得还有极极少数的崇高者的,判断的标准是看他的一生言行,比如俺在政治家中最佩服的就是甘地和曼德拉,这两位真是没的说。但这实在是太稀有了,正因为太稀有了,才这样伟大。
套用佛教的说法, 研究历史本来是执着, 已着我相, 人相, 又如何看破迷雾, 还原一个100%真实的历史. 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历史必有不同的诠释. 站在岸上看潮起潮落, 也是乐事.
岂可与一介凡夫俗子共论?
伟人这顶帽子很大程度上是别人硬给毛主席他老人家戴上去的,从没认真问过他本人乐不乐意戴,或许他本人是很反感这么做的。
电影《周恩来》里有个情节:
毛主席召集南方各省领导开会,说:
有人说我是一句顶一万句,屁话!一句就是一句,哪有什么一句顶一万句的道理!
如今在国内键政圈子已经成了loser的象征
政治上的傻白甜
脑海里就想起了解放前津门站笼的地痞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水军要引导舆论,什么手段都能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