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闲聊帖,关于党史的细节 -- 史文恭
待俺先去看看该剧的编辑先。。
谢谢您的提醒。
跳崖生还了。
结果居然活了下来。。。。。
我对历史细节的兴趣不大。对我而言,历史的走向更重要。所以我没有能够全部拜读教头的大作。只是看了教头这篇感想,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但是看了几位朋友的发言,只能说他们的意见很中肯。哪怕言辞方面有抵触,史教头最好理解一下他们话中的意思。大家在此没有个人恩怨,而只是出于对历史的崇敬。
如果史教头只想做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那现在您做的已经非常好。可是如果您要想让自己的文字传至后世,那您还需要放宽眼界。历史人物代表了他们背后的种种社会势力,而不仅仅是他们自己。对历史人物心理的揣测和性格品行细节的分析,可能会使一个历史研究者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诚然,历史人物的个人品性在具体的事件中会发生作用。但是,正是历史的趋势使得这个具体事件得以发生,形象的话即是大气候小气候。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脾气和个性再决绝,也不可能逆转大多数人的意志。违逆众人和时代的做法,哪怕行得一时,也行不了一世(长远)。这是显然的。毛泽东可能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就个人崇拜,大跃进,文革等历史事件来说,毛泽东的作用是顺势而动,而非逆水行舟。实际上,他在大跃进和文革中的许多与群众运动走向不一致的指示,被有意或无意忽略了。河里的左派朋友指出过此类例子。
具体到庐山事件。从细节看来,似乎可以说彭,毛的性格和历史恩怨等等个人情结导致庐山会议的最终结果。但是,从历史大势来看,这种党内不同意见的大爆发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庐山会议,还会有北京会议,上海会议。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有着真正为国为民的领袖和政治家们。出于对治国方针的不同认识,中共内部的冲突和妥协乃是必然。理想主义者对于不妥协者是很认真的。当然不免有落井下石者。但这些人永远不是历史舞台的主角。
不再赘言。与史教头共勉。
这阵子太忙,等忙过了,再让俺好好理顺一些思路,和您切磋一下吧。。。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在中国大陆的官方版影视作品上,第一次对龚楚(片中人物:龚楚民)这个人物作了全面刻画,而且刻画得比较客观……片子拍得一般般,特型演员的选取、战争场面的塑造都不行,但是剧本确实有不少突破。
有些难以适应里面的节奏。。谢谢您的信息,
又,龚楚好像在《百色起义》里就有了啊?
也给在原帖子下认真讨论的都花一下
胡玫拍片是很认真的,按她自己的话说:“这部戏我们制作非常精良,它的精良在于它特别‘破烂’”。
我看了一下,从服装和道具看真实感还是很强的(枪械部分俺不太懂)。
贴几张剧照:
陈毅和项英:
龚楚(民)
破衣烂衫的红军战士
这个片子的导演和编辑都比较负责。。。看来有时间要好好看一下。。
所以,其实我在读史文恭文章的时候,并不把这个文章作为对历史人物盖棺论定的参考。
毕竟无论如何,都不能掩盖彭总和主席的伟大的。
不过我是觉得,对于具体历史事件的研究而言,作用因素太多了,而个人的能力和个性,各种细节,甚至运气,都是很重要的因素,甚至某些时候是不亚于物质基础的作用的。
如果在这样的尺度的研究上,还一定要抱着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唯一的法宝,我觉得这和我们过去历史教材里面一定要把农民起义赋予革命意义是一样的无稽。
可能我是一直抱着把这系列文章当作独立的事件来看,也刻意的让自己不要去引伸到之前之后的更多更大的的问题上吧,所以我觉得至少这样的解读是很过得去,很可以接受的。
其实,对于过去整个历史时期的评价,也许目前还太早,要等到对各个历史事件有详细的解读后才可以。
毛主席发脾气在情理之中,但毛主席安慰彭,为何不能在情理之中。
即使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毛主席,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彭兵败来投时,先要安抚,诸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话。但在正式开会总结经验教训时,发脾气也很正常。
要我说,这两件事都合乎逻辑。即便从御人之术的角度看,也说明毛主席治人之术的高超。
因此不完整。现在补上这一段,历史就更清楚了。
改革开发后回大陆养老,小平同志同意的
龚楚在《百色起义》这个片子里出现了。龚楚这个家伙的生涯俺也知道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