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禁戏说起 (一) -- 电饭锅

共:💬19 🌺6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从禁戏说起 (一)

1950年开始,大陆就开始开展针对部分戏曲的禁演决定,这里要注意到49年刚成立的文化部就特设了一个戏曲改进局,而关于戏曲改进的铺垫工作却从48年就开始展开了,并且是官方喉舌人民日报的社论所提出的。社论中明确指出了《九更天》、《翠屏山》、《四郎探母》、《游龙戏凤》、《醉酒》五出戏是“对人民绝对有害或害多利少的,则应加以禁演或大大修改。”。而这段时间在地方上呢,是根据解放时间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执行力度,基本上而言,刚开始的禁戏力度都非常之大,比如49年时,通化县把评剧禁得只剩6出,而汉沽县呢,京剧、评剧只准演10出。所以说,中央的指示实际上是在放松尺度,扭转过左情绪,其结果是,东北华北得到较大改善,而西北地区却依旧禁戏如故,不过像上海、北京、南京等大城市基本上不受影响,尤其是上海,根据夏衍的回忆,50年时就没有禁过一场戏。在这里用一个当时的顺口溜作为总结:“翻开报纸不用看,《梁祝》、《西厢》、《白蛇传》。“,多嘴一句,某些地方白蛇传都被禁演过,虽然中央不止一次的指出该戏属于神话剧目,不要禁演。说到此处,情不自禁就想到了当年毛主席对白蛇传可算是情有独钟的。

话题转回来,且来依次看看这明确被禁演的五出戏吧。第一出戏,九更天,也叫马义救生,又名未央天。这个剧目的题目就很有意思,打更,我们一般都清楚这种古代的报时制度,从打落更开始,最后以五更结束,可从来没听说过有九更天。这就要从此戏的内容开始讲起,话说明时有一书生米进途,赴京应试。却在中途忽然梦到其兄长血面模糊,显身呼冤。所以次日他心中很是不平稳,赶紧叫来老仆马义过来商量,没想到马义也作了个相同的梦。所以两人骇异之下连忙收拾行李赶回家。结果等他们回家,发现他大哥果然已经死亡,这下更是让他们觉得其中有隐情,于是两人就暂时住下暗中查访,结果发现是嫂子和附近的侯花嘴私通,看来武大潘金莲的翻版故事还是挺多的,可惜米进途不是武松,所以对方就索性下狠心,把侯花嘴的妻子杀死,拿走脑袋,把尸体丢在米进途门口,然后侯花嘴跑到县衙去揭发米进途杀死大嫂,结果自然是坏人得逞,米进途入了大狱,幸好老仆马义十分忠良跑来呼冤,县令被他啰嗦的受不了,便提出要让马义找到人头,便能释放他主人。马义走投无路又心系主人,结果回家把自己女儿给逼死了,把人头送往县令,结果县令反而觉得米进途正是杀人凶手。马义只好又跑到京城,去找文天祥告状,按以前越级上告的规矩,是要接受滚钉板等刑法的,马义自然是一一熬过去了,文天祥便亲自来勘察。他赶来的那天正好是米进途要行刑的那一日,结果那一天居然长夜漫漫,无法天亮,所以打更人就一直打到了九更,而等文天祥赶到便恰恰天明,于是冤情得以平反。

可能会有人问,一般行刑不都是午时三刻及时问斩么?怎么这个会从半夜开始拖拉到天明呢?这是因为,按照以前的规矩,死刑,也就是所谓的秋决,不仅仅只是限制在秋天(各朝代的具体月份定义不同),一般的二十四节气、大雨、天未晴还有闰月等日子都是不能问斩的,具体到该戏的明代背景,其中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都是禁刑日,这个是日子的限定,关于时辰呢,白天必须等到午时,夜里必须等到天明。所以戏中米进途被斩的确切时间定的是十一月十七日寅时三刻,是合乎情理的,至于等到天明问斩,也是各代的通例。可能会有人多嘴问一句,要是这县太爷不按照这个时辰来会如何?很简单,按照大明的规矩,这个县令会被杖八十,为了县太爷的屁股考虑,所以米进途能一直顺利地熬到文天祥赶来。

说到这点,解放后,为了针对该戏宣传迷信的缺点,把戏中苍天为救米进途,特派日神月神下凡,五更不收月牌,一直等到九更才收的情节都去掉。把此情节修改为冬至之夜,因为天气原因雾气重重,长夜漫漫而无法天亮,改剧者宣称这更具现实主义风格,殊不知,娇嫩的县太爷才不会傻到在冬至之夜行刑呢。

家园 “滚钉板”是一种对越级上告者决心的考验。

既然连钉板也滚,那大半是冤情大大的。。。

行刑应该有很多规矩的呢,比如越剧《血手印》里,就有“老天不杀吃饭人”的说法。

家园 该剧宣传的可不止是迷信吧

幸好老仆马义十分忠良跑来呼冤,县令被他啰嗦的受不了,便提出要让马义找到人头,便能释放他主人。马义走投无路又心系主人,结果回家把自己女儿给逼死了,把人头送往县令,结果县令反而觉得米进途正是杀人凶手。

这种鼓吹主仆关系、封建愚忠的情节,极其没有人性,社论说其是“对人民绝对有害或害多利少的,则应加以禁演或大大修改”,这个评论绝不算错。如果修改者只盯住“长夜漫漫,无法天亮”的剧情,那才是弄错了重点。

家园 从禁戏说起 (二)

昨天说到修改剧情,原戏中马义的忠义行为据说是美化奴隶主义丑化劳动人民的表现,所以编剧就修改剧情,新剧情中米家老东人早亡,家财不少,只是兄弟二人都未成年,于是马义抚养二子成人,长兄对马义非常感激,所以让弟弟和马义的的女儿订婚。所以,新剧情中,马义救人是救亲人,马义之女马月香乃是殉情,这样就彻底抛弃了奴隶主义和三从四德的封建主义影响了。只是我很奇怪,米氏兄弟薄有家产,怎么可能会和自家仆人搭上亲家?就算是马义老糊涂了,不懂得尊卑之分认了这门亲事,那米进途大哥可真是有些居心不良。毕竟主仆通婚在很多地方可都算是有辱门风的,比如莫里哀的小说吝啬鬼中,女主角爱丽丝对瓦赖尔的爱情感到犹豫,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瓦赖尔当时是他们家的仆人,而当时主仆通婚可是不容于主流社会的。

其次,原剧情中马义主动杀女,新剧情改为马义回家要先杀老伴,后来觉得老伴年龄太大,对不上号,所以马月香主动要求自刎,结果一家三人争先恐怕的要甘愿牺牲,马义的绝灭人性之举就转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了。这实在无法让人苟同,觉得改得有些过分的矫情。其实,这段戏中最难的一段也就是杀女,也只有这样的亲情与恩义的尖锐冲突才显得额外精彩,我特别爱看失子惊疯这折戏那场胡氏从山上脱逃却突然发现孩子丢失的一段青衣,那眼神、步伐身段、水袖等,充分凸显了胡氏喜而急,急而惊,惊而疯的连续变化。像这样赤纯亲情的冲荡尤能折射出人物的鲜明个性来。从九更天这戏来说,杀女一折大家都推举潘月樵为第一人,据说唯有他才能描摹的鲜活,可谓酣畅淋漓,出神入化。按照斯氏体系来说,潘月樵算是在演角色时完完全全地投入,忘记了自己。

潘月樵,江苏人,长期在上海演出,其实很多人可能习惯于在革命党人的名单中看到他,的确他在辛亥革命时,参加过攻打制造局,二次革命中又参与谋划,结果被通缉,后来也在沪军都督府、广东军政府当任过不小的军职。不过骨子里来说,他还是个艺人,9岁登台,16岁便扬名,当时为上海商团伶界负责人,表演极具特色,算是海派京剧的开山祖师。后来参加革命算是弃艺从戎,孙中山都表扬过他,毕竟当时火攻制造局可算是出生入死。说到这里,和他同时代也有个艺人,叫做刘艺舟,辛亥革命是,他正好组织了一个剧团去大连、威海一带演出,结果在船靠岸之时,汽笛枪声并作,吓得城内的清兵以为是军舰攻城,立马弃城跑路,结果刘艺舟就在当地民党的拥立下做了登(州)黄(县)都督。这和潘月樵的博命革命也算是形成鲜明对比吧。

这是当时的部分艺人,向往革命,投身革命,比如李叔同、比如汪笑侬等等。等到52年的时候,戏改干部给旧社会的艺人们开会,帮助大家树立新的人生观。于是干部就发问:“你们有没有树立主人翁思想?”,干部看没人回答,便点名让一位老艺人发言,这位老艺人连忙表态:“主人翁思想我保证没有。我们唱戏的,只知道养家糊口。”

还回来说九更天吧,以前我一直以为是因为宣扬暴力才不让演该戏的,因为戏中有滚钉板的一个场景,而且以前的惯例是要在滚板前狠扔一只活鸡,使其扎在板上生死挣扎,鲜血四溅,以示钉板不假,然后马义上台来是赤身扑滚,颇有难度。南派的班子还要更刺激些,所以要加上空手抓赤红的火练、赤脚踩玻璃等江湖把戏,可能到了后来,这些做法难度太大,太江湖化了,都被取消了。

接下来说翠屏山,这是水浒的剧目,杨雄、石秀结拜的那么一段,发生在蓟州,也就是现在的天津蓟县,此处也还真有个翠屏山,也恰巧如书中所写,“在蓟州东门外二十里”,蓟州的白塔、宝严寺、舞鹤楼也都存在过。那舞鹤楼据说是潘巧云的梳妆楼,更有趣的是翠屏山山脚下有一个五百户镇,其中有潘姓大族,据其潘姓老者讲,潘巧云正是他们村的人,不过是写书人把她给丑恶化了。而且当地也有忌讳,不准唱翠屏山这戏,当年某次翠屏山天齐庙庙会,外来的戏班子不懂事,唱了这出戏,当场就被一阵山风吹折了戏台。

家园 【原创】从禁戏说起 (三)

昨天说到翠屏山,翠屏山戏中的拼命三郎石秀耍的是六合刀法,据说是譚鑫培当年从少林寺方丈那里学到的,然后又融入该戏,而且该戏中石秀最早是小生扮演,也是谭先生改革成老生扮演的。关于这六合刀,尚小云、叶盛兰也是耍的极好的,不过杨小楼除外,虽然杨小楼是谭派武生,却不学这六合刀,他有自己的套路。石秀这角色扮演者中有“活石秀”之称的应该是张桂轩,他是向国外传播京剧第一人,当年和李春来、盖叫天、张德俊四人并称为武生江南四杰。他八十四岁的时候能出演凤鸣关之老年赵子龙,动作利落,八十五岁之时,依旧能持数十斤重之钢刀,扮演翠屏山石秀角色,可见功力之深厚。当时还有人赠诗两首,在这里抄录一下:

薄海同欢春色回,孤花憔悴也重开;翠屏千尺松林路,镫影刀光见汝来。

飞叉已失俞毛豹,长靠空怜杨小楼:留得升平前辈在,高歌令日盖南州。

戏中的石秀根据水浒的说法是屠户出身,曾在北地贩卖马匹,生意亏本后流落到蓟州,这里追究起来还有个疑问,当时的蓟州可是燕云十六州之一,按道理应该属于辽国辖区,这应该不应该算一个bug呢?。戏中的潘巧云也是屠户出身,她爸爸是屠户,是先夫死后改嫁与杨雄的,这里也要提一下,水浒中就两个女子姓潘,另一个就是潘金莲,偏偏这两人都是男女作风出问题,不会是这个姓氏闹的吧?潘金莲那一段就写的很出采,很多人耳熟能详,能记得清很多漂亮的细节,潘巧云这一段描写么,也毫不逊色。这里抄录一下金评做个指导:“西门庆一篇,已极尽淫秽之致矣,不谓忽然又有裴如海一篇,其淫其秽又复极尽其致。读之真似初春食河鲀,不复信有深秋蟹螯之乐。及至持螯引白,然后又疑梅圣俞“不数鱼虾”之语,徒虚语也。”金先生的点评比喻之妙让人不得不拍案叫好,而京剧的演出中,潘巧云偷情的那一段更是大可有发挥的余地。怪不得当年慈禧太后最爱看这场戏,不管她高兴还是忧愁,总少不了点这一折,而且宫里过年过节或者贺寿之时,老太后也喜欢点这折戏。毕竟老佛爷就好这口,再比如一些色情搭边的,男女谈情说爱的戏,什么海潮珠、盘丝洞、双摇会,还有思凡、捉奸、合欢图、狐狸缘等等,都是老佛爷的最爱。据说艺人们把细节表现的越细致,老佛爷越是开心。看来还是统治阶级日子过得舒坦啊,可以毫无顾忌的沉溺于某些低级趣味中,不过同治爷看来是个要面子的人,他就非常反感宫里出演这种戏,某天老佛爷又点了翠屏山一折,同治爷就亲自出演石秀,草草了事的表演,搅黄了这场戏。不过好像起到啥劝导之作用。后来老佛爷又点双摇会一折,同治爷风闻此事,又跑过来出演剧中劝架的邻翁一角,对戏中李相公的大奶奶同台时,临时编了几句台词插科打诨:“你我两家邻居,相处多年,你家大爷年纪也不小了,家庭里若是这样常常闹笑话,闹个不停,不但不成体统,而且也未免太不给年轻人留地步了!”纵然如此,也是没有把老佛爷的所谓恶习给扭转过来。不过,同治爷本身好像也没好到哪里去,虽然不看淫戏,但是实际行动胜于表面现象,好像他是因为梅毒发作又受到老佛爷的惊吓而去世的。

接下来说游龙戏凤这一折戏吧,这戏我以前说过,大致背景发生在大同,大同,我是去过的,只是没有看到过当年发生此故事的凤临阁,据说现在的凤临阁被改造成大同市首家五星级旅游大酒店,到里面就餐的话,能看到许多珍品古董,明清家私,估计颇有正德皇帝驾临的滋味。不过我当时去大同时,瞻仰了另一个很有名的景点,就是九龙壁。据说我国现存三座九龙壁,北海公园有一座,故宫皇极门前也有一座,不过这两座都是乾隆年间造的,而大同这座是明初代王朱桂府邸的照壁,当时大同总兵被清兵击败之后,清兵进行报复性的屠城活动,代王府被付之一炬,而九龙壁偏偏完整的保留下来,颇为奇怪。我去观看的时候也觉得很怪异,很小的空间,就是孤零零的落了一座照壁,周围都是民宅,反衬得此景一片孤僻。

家园 【讨论】

好贴。

冒昧提个问题,为什么周恩来那么看重越剧?是出于个人爱好,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 当年那么多剧种,为什么选了《梁祝〉作为首部彩色影片? 诚心请教。

家园 绍兴呆久了,自然喜欢越剧。

而且越剧比较风花雪月。剧里政治的东西少,不容易引起争议。

家园 好像周公没有在绍兴住过很久啊!

而且,越剧的大本营当时已经转移到上海。会不会同上海文艺界有关?既然文化政策制定的那么详细,扶植哪一种戏剧肯定出自精心安排的吧。

家园 的确有点想当然了。找了个资料,您看这个是否可以解释

从资料看,周恩来和袁雪芬颇有渊源。

民国31年10月,袁雪芬以话剧为榜样,在大来剧场开始改革。前两年陆续聘请的编导有于吟(姚鲁丁)、韩义、蓝明(流)、萧章、吕仲、南薇、徐进等,大多数是年轻的业余话剧工作者。他们把进行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民国33年9月,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戏院进行改革。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投入“新越剧”的行列,越剧的面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越剧改革,首先是编演新剧目,建立剧本制,废除幕表制。即使演出传统剧目,也经过整理改编。新剧目内容比过去有较大变化。许多编导和主要演员们,重视剧目的社会效益,主张给观众以积极有益的影响,编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的剧目。民国35年5月雪声剧团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这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对越剧和整个地方戏曲的重视。是年9月周恩来在上海,看了雪声剧团的演出,之后又对中共地下组织如何做好地方戏曲界的工作作了指示和部署。中共党员钱英郁、刘厚生等被派到越剧界担任编导。

家园 我的想法是。。。

周恩来虽然祖籍是浙江的,但他不出生在浙江,只是小时候回家乡祭祖的时候对越剧很有印象,估计当时他对家乡戏越剧感情不会特别深,但是解放前他和袁雪芬等越剧名家就有联系,袁因拍祥林嫂引起过周的注意,所以周因此介入,还指导他们排演进步剧目,越剧在江南一带很有影响力,显然周是以此为宣传工具的,而且越剧这种委婉的风格也很配周总理。

好像就是周给梁祝做广告语---中国的彩色歌剧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从此推向世界的。不过据说周最喜欢的是红楼梦里黛玉葬花和宝玉哭灵的唱段,尤其是周的晚年:P结合当时形势,这个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指示把梁祝作为首部彩色影片来拍的是毛主席,梁祝本来就是越剧班子的看家戏,越剧班子打进上海滩市场,梁祝是主要功臣之一,而且好像梁祝也是当时演出次数最多的,其次就是孟丽君、琵琶记等。所以后来解放后,越剧界的人也是把这个戏作为第一个汇报剧目推向北京的。当时刚解放,外国舆论认为中国军事宣传为主,会压制文化发展,梁祝作为经典爱情片,就正好赶上这个好时机被点名拍彩色电影了。

家园 是哈,田汉也给袁写过剧本呢。
家园 从禁戏说起 (四)

上次说到游龙戏凤这场戏,估计很多人会想到天下无双这部电影,这影片好像是梁朝伟、王菲、赵薇、张震主演的,其实这不是第一个改编游龙戏凤的,港片中第一个改编游龙戏凤应该是江山美人,这是李翰祥导演拍的,而且改编来源也不是京剧版本的游龙戏凤,而是黄梅戏版本的。像京剧、汉剧等剧种的游龙戏凤都是皇帝荒淫无度,跑出来打野食的版本,好像只有黄梅戏版本把故事地点转移到了梅龙镇,皇帝呢,也是身为少年天子,凤姐好像还是他的初恋,最后还是个完美结局。不过改编后的江山美人结局却是悲剧的,因为它的结局是采用了京剧骊珠梦的情节,说的是凤姐被正德封为皇后,便自梅龙镇赶往京都,途中于风雨交加之夜投宿寺庙,结果被四大天王神像的狰狞造型惊吓恸病而绝。此戏当年荣登中西票房总冠军,并荣获亚洲影展最佳影片,此时李翰祥才34岁,便一举成名,而且港台风行达十年之久的黄梅调热潮也由此开始。一直到天下无双,其中还有一段做皇帝的唱段,便是来源于当年的江山美人。

正德皇帝戏凤姐这故事不仅派生出戏剧,而且还派生出一道北京菜来,传说中凤姐亲手做了一道鸡鱼合蒸的菜颇得朱厚照的欢心,皇帝就赐名为游龙戏凤,据说还是明朝宫廷名菜,这个说法可真让人狐疑,一个针对当时当今天子的小段子派生出的菜品能上升到当年的宫廷菜地位么?且不论这个,游龙戏凤这菜属于是典型的辽菜,辽菜的特点就是以海鲜为主,善于烹制燕、翅、鲍、参所谓的四大天王。游龙戏凤这道菜的主要原料就是黄鸡,海参。辽菜的做法就是辽宁用当年的笋鸡配上东北人参,再配当年的刺参一同放在砂锅里清炖,沸水四滚之时,海参在水中攒动便有猛龙过江的效果。北京菜里也有游龙戏凤这一道,不过对此改良了不少,用比较便宜的鱿鱼代替了昂贵的人参、刺参,所以做法也简单了,就是鸡块配上油炸鱿鱼卷,也就算普罗大众能随意接受的档次了。

游龙戏凤被禁的原因是属于表演封建压迫的,和它属于同一范围的还有翠屏山、红梅阁、哭祖庙。那四郎探母呢?是属于提倡民族失节及异族侵略思想的,像铁冠图、铁公鸡、八本雁门关也都是同样原因被停演。前面说到的九更天,它停演的主要原因是歌颂奴隶道德,和它同类的有南天门、双官诰,不过双官诰中的机房训子一折却可以演,毕竟这个思想很健康,很教育人。我没有展开讨论的贵妃醉酒是属于提倡淫乱思想的,这类戏就比较丰富了,像红娘、大劈棺、盘丝洞、双摇会等等,连玉堂春的嫖院一折也不能演出。当然了,还有因为属于提倡神怪迷信而禁演的,这些戏就很容易分辨,比如探阴山、乌盆记、三戏白牡丹等等,关于庄子、钟馗的所有戏全部因为这个原因停演。最后是一些所谓的极无聊或无固定剧本的,比如纺棉花、戏迷家庭、戏迷小姐。

就此结束这个话题吧:P

家园 这个评价要花.不要以为TG没人性,被禁都是好东西.

其实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还是很多的.

家园 游龙戏凤的事情是真的

故事的结局和戏剧不同

正德丢了mm的定情信物,被mm无情的甩了

宁王起兵数落正德的罪状之一:取乐工刘良女,命曰刘娘娘

说的就是这事

家园 【讨论】谢谢电饭锅和天涯浪子的回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