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各地希望小学大面积荒废 央视调查尴尬现状 -- 东晓山

共:💬45 🌺39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讨论】各地希望小学大面积荒废 央视调查尴尬现状

重点摘要:

"应该讲是一个锐减的趋势,我们看到相关的一些数据,1985年的时候全国农村的小学

是83万所,到2007年还有34万所,就是59%的学校已经没有了,基本上已经被撤并了。"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

10564万人,而1998年全国小学在校生是13953.8万人,九年间减少了3300多万,范教授

认为如果当初政府有关部门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规划,有些问题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与此同时计生委在90年代认为妇女生育率是1.8,今天还声明是1.8。

各地希望小学大面积荒废 央视调查尴尬现状

http://news.163.com/08/1211/20/4STJI72A0001124J.html

  希望小学为何大面积被荒废?

  长阳县希望小学现状

  在湖北长阳县有一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些希望小学使用时间不过五六年,

甚至有的不到两三年,学校就已经人去楼空,转眼间化成了猪圈、鸡圈,或者变成了小

卖部,这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在中国希望小学的现状当中是否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呢?

  记 者:我看这像是仓库,你是给他们看东西的?

  当地村民:是,我给他们看东西。

  记 者:那这些东西都是谁的呀?

  当地村民:是公家的,因为我是公家人。

  记 者:那这猪是你个人还是公家的?

  当地村民:我个人。

  记 者:大爷开的门就是以前学校的教室,实际上这是个小卖店吧?

  当地村民:对。

  记 者:大爷你还记得原来有学生在这儿上课的时候什么样吗?

  当地村民:好些年了,很早了。

  记 者:那时候学生多不多?

  当地村民:学生很多。

  记 者:你是做什么的?

  村 民:做家具的。

  记 者:你在这儿多长时间了。

  村 民:有个把月了。

  记 者:你是在这里租的房子,还是说就白住着?

  村 民:我在这里住着做几天家具,就走。

  记 者:那你不用给村上交钱吧?

  村 民:不用。

  记 者:当时刚建完的时候你什么心情?

  稰宗全:我还是说支持教育,娃娃要读书。

  稰宗全是这所鑫源希望小学的捐资者,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这个学校,而第一次还是

11年前,学校刚刚落成的时候,那个时候他清楚的记得学校有接近200多名学生在此就

学。

  记 者:你也是第一次看,现在看到学校这个状况你什么心情?

  稰宗全:没有什么事,也不知道。

  和鑫源希望小学有同样命运的还有大鹏希望大学,是当地人杨大鹏投资十万元和村

民自己集资建立起来的。学校建校年是在1997年,而学校被撤掉是在仅仅二年多后的

2000年,春华希望小学也是如此,1998年由杨家平村人赵春华投资,现在已经变成村委

办公室,长阳县其他乡镇被荒废的希望小学也不在少数。

  刘永常 时任长阳县教育工作督察委督会:我们最后统计我们全县希望小学,从听

取会议的,社会里面的慈善机构援助的,还有一些友好单位,上级部门援助的,我们全

县是76所。

  根据县里提供的资料,长阳县的希望小学共计76所,但目前有53所却沦为深山的摆

设,留给我们的疑问的是花这么多钱建起来的53所学校,也就几年的时间转眼就出现了

荒废,除了巨大的浪费外,更让人感到对于爱心的不尊重,之后当记者进一步了解发现

不仅仅是长阳县,全国的希望小学都存着荒废的现象。

  希望小学荒废现象普遍

  记者:到目前为止希望工程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建立的希望小学有多少所?

  涂猛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截止到2007年底希望工程在农村贫困地区援

建的希望小学是14385所。

  记者:这些学校被撤并的多吗?

  涂猛:到目前我们统计的情况是被撤掉的学校521所,占全国希望小学的比例是3.

62%。

  涂猛秘书长所说的3.62%是全国希望工程历年被撤并的希望小学的比例,而一些没

有经过希望工程的民间资本等参与援建又被撤并的希望小学并不包括集中。

  涂猛:这当中有一个概念问题,我们专门把希望工程的服务商标在国家工商局注册

的,没有通过我们的,它不应该叫希望小学,我们也无从知道社会到底捐了什么钱,他

们自己取名字叫希望小学,这样的学校有多少我们无法掌握。

  虽然青基会并不了解民间渠道援建的希望小学被撤并的数量,但有一个数字却能给

我们提供一些参考。

  记者:如果不是单纯说希望小学,整体农村的小学这些年撤销的情况你们了解吗?

  涂猛:应该讲是一个锐减的趋势,我们看到相关的一些数据,1985年的时候全国农

村的小学是83万所,到2007年还有34万所,就是59%的学校已经没有了,基本上已经被

撤并了。

希望小学尴尬现状的原因

  记者:鑫源希望小学是夏茅平村地处快到山顶这个地方,这个村是山区,居民住得

很分散,这个小学在刚建成的时候,从山下到山顶,村上所有的孩子都在这儿上学,所

以当时有150多个学生,但是后来山上的好多居民搬迁到了山下,还有一些外出打工的

人把他们的孩子也带出去了,再有山下的那些孩子在附近的村子上学比这里方便,所以

生源急剧减少,到2003年学校撤并的时候只剩下了不到十个学生和一个老师。

  记 者:近十年来,我们国家有很多希望小学被撤并了,而且有些学校其实建成不

久就被撤销了,您认为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范先佐: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当初在建小学的时候缺少科学的规划。

  范先佐,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他主持的国家级研究课题,中西部地区农村

学校合理布局研究,通过对湖北、河南、广西等六省自治区,177个乡镇中小学布局调

整的调研,对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农村地区进行的中小学布局大调整的背景

、目的、成效与问题等进行了全面分析。

  记 者: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呢?

  范先佐:主要依据就是当时我们在,包括建希望小学和整个农村中小学的普及义务

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人口逐步减少,从20世纪70年代强有力推行计

划生育政策以后,我们的学龄人口是在逐步地减少。我举一个例子,湖北省英山县,英

山县有多少人口,有40万人口,1998年当年新出生的孩子是3980多个,到2004年只有

1980多人。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

数10564万人,而1998年全国小学在校生是13953.8万人,九年间减少了3300多万,范教

授认为如果当初政府有关部门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规划,有些问题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范先佐:学龄人口是可以推算出来的,比如说到2020年结束义务教育,可能就是在

2006年到2014年,这一段我们有多少育龄妇女,她的生育是怎么样的情况,我想由计生

部门联手这个工作是可以做的。另外还可以考虑出外打工的有多大比重,外出农民工把

孩子带到城里,这样一算应当说是可以算出来的,并不是很难。

  马玉国(湖北省长阳县县长):当时不这样上的话,很可能一半的孩子没地方读书

。当时400所,现在90所,不能简单的一个数字比,为什么呢?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

学校通村公路没有,孩子们有的远的要走10多里地,才能去上个小学,如果当时不是到

处布点的话,有的可能要走30里路,30里路孩子怎么走,他只有不读,布点现在你可能

认为它好像密了一点,但是现在有通村公路,过去没有,步行。

  记者:那您觉得现在造成这种先建后撤的尴尬局面,我们当初有没有其他可以替代

的措施?

  马玉国:你比如说有一些地方临时办一些教学点,等到学龄人口逐步减少的时候,

这些教学点可能自然消失了,他就到中心学校等等这样一些学校,当时的一种布局原则

是叫做村办小学、乡办初中,现在看来这种村办小学、乡办初中并不一定是科学的。

  主持人:在范教授看来希望小学大量被撤并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下

的大量学生生源的减少,这个原因尽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

却说明了一个事实,也就是说当初农村教育的规划性问题,当初农村大量建设希望小学

,尤其是民间自发援建的那一类希望小学是否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呢?

  在长阳县记者采访到了时任长阳县津洋口镇党委书记田科举,他在任的时候曾经接

受过大鹏和春华两所希望小学的捐助扩建工程。

  记者:在建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考虑到将来它会怎么样,甚至于周边有多少学校?

  田科举:确实那时候对这方面考虑还是不够周全。

  记者:当时建这个学校的时候,你们主要考虑的是什么?

  田科举:像村办学校当时还是考虑资金的投资,因为当时的94年、95年投资了20万

还是不容易,不简单的,因为资金还是没有现在这样多,经济没有现在这样发达,所以

说他们能够同意在那里建一所学校,我们就同意在那里建了。

  据田书记说,最多的时候一个村曾有四到五所小学,这与当时一个大的政策背景有

关系,那就是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在津洋口镇正在展开。我国1986年颁布的《义

务教育法》明确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国家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

义务教育的目的,为了完成普九所要求的入学率,校舍建设等软硬要求,全国各地对中

小学进行了大量的改造,田科举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

  田科举:当时村要求让我们到乡镇,就是县级要求我们,多少指标要完成,到处参

观。

  记者:那时候给你们什么指标?

  田科举:那时候就是危房要消灭。

  津洋口镇的情况如此,那么整个长阳县的情况如何,我们记者也采访到了时任长阳

县办公室主任的刘永常。

  刘永常:90年代初期我们有600多所学校。

  长阳因为地处山区比较贫穷落后,所以90年代中期大多数村民分散而居,为了能够

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书读,于是就出现了上述现象,同时由于分级管理,县管高中,乡镇

负责初中,小学直接由村自己来办学,所以村里办学的主动性就更强。

  刘永常:村长们、书记们、乡镇的领导都争相的办学,互相攀比,大家互相竞争,

说你能办学我也能办学,本来这个学校,我们邻村的学生都可以到这个学校上学,但是

后来你办得起学,我也办得起,所以我们村里也办学,好像成了那么一种竞争的态势。

  记者:当时在普九的时候,这么大量的上学校,是一个硬性的要求吗?

  刘永常:应该不是一个硬性的要求,当时说的普九,规定什么时候98年必须接受验

收,这个上面是有要求的。

  涂猛:普九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旧房,在改造学校的时候,

有没有去认真规划,改造之后它能存在多久,符不符合现有教育的整体布局,这方面我

们分析它还是有一些不足,特别地方政府在规划方面,整顿方面还是有些不足的。

  对于一个地方重复建校,进而造成浪费的现象,现任长阳县县长马玉国有自己的观

点。

  马玉国:当时建这么多学校可能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我们现在很难用现在的眼光来

评判当时的决策,我认为这个评判是没有价值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当然从管理部门,

从专业部门来反思当然也是有必要的。

  在对希望小学撤并原因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当年民间自发援建的希望小学的时候

,除了缺乏对于生源的规划和缺少实际论证之外呢,还会有其他的原因。例如在2000年

左右我国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也会造成一些小学的撤并,税费改革之前农村教育很大一

部分是农民自掏腰包办起来的,税费改革之后农民可以不支付教学办学的费用,而地方

政府发现自己的财力很难负担这么多学校的开支,于是开始撤并小学。另外在1998年教

育部提出农村因集中资源办学的政策,要求办好中心学校,开办寄宿制,逐步减少现有

的村小,这也促使各地教委开始对各个校点进行调整。

  学校撤并后的新问题

  涂猛:我们发现地方政府在执行这个政策的时候,有一刀切的现象,把很多学校通

过行政手段归并起来,教育部也发现到这个问题。

  记者:那这样一刀切撤并之后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涂猛:造成了一些教育资源的浪费,很多学校被限制,很多学校没有再用于公益的

目的。另外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孩子上学远了,那么年龄小的家长不放心,让孩子晚

一点上学,该6岁,7岁上学,可能我7岁、8岁才上学,和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上课对

孩子的心理是有一定影响,这是一方面。另外孩子要准备很多的被子、褥子、衣服,包

括吃的东西,相应的教育成本也增加。

  长阳县从600多所中小学调整到94所,如此大幅度的布局调整,是否真正让老百姓

满意,我们记者来到这所新世纪希望小学,该学校建立于2004年,目前有学生200多名

,大多从周围各个小学转学过来。

  新世纪希望小学校长王玉菊:像有和家平小学,还有马家七小学,还有这个山上的

桃平小学,还有那边山上的板桥埠小学,都陆续的撤到我们这边来了。

  集中办学产生的必然后果就是偏远地方的孩子就得选择住宿,对于这样的变化孩子

们能够适应吗?

  记 者:来你这上学走路,每天要走路的最远的大概要走多长时间?

  王玉菊:可能要三四个小时吧。

  记 者:现在还有这样走的孩子吗?

  王玉菊:一般的有时候,有的骑个摩托车接一点,然后走一点,这样就快一些。

  记者:多大的孩子可以在你这儿寄宿?

  王玉菊:从一年级就开始,我们这儿有保育的,保育生就是一顿两元钱。

  记者:大一点的孩子一顿多少钱?

  王玉菊:每一顿最少这里有一元五角的,最多的两元五角。

  希望小学还有再建的必要吗

  记者:现在希望工程在全国还会兴建一些希望小学吗?

  涂猛:会,只要有需求,我们就要建希望小学,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需求

还非常大。

  记者:目前有正在建设的吗?

  涂猛:有。

  记者:既然我们有这么多的学校要撤销,现在我们有必要去做新的吗?会不会造成

浪费呢?

  涂猛:建希望小学有一些前置条件,第一个有的学校它还有大量危房存在,同时地

方政府财力不足,它不可能完全解决学校危房改造所需要的资金,像这样的学校在农村

贫困地区,特别是在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特别低的,享受财政转移支付的一些县,需求还

非常大,包括这次地震之后,整个四川有9000多所学校还需要重建。

  据青基会秘书长涂猛介绍,从1990年开始建希望小学的时候,他们就制定了希望小

学的建设管理规则,十几年来这个规则经过多次修改,在2004年的规则中就明确规定,

学校应符合乡镇总体规划和教育总体布局的要求,既要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又要便于形

成一定规模,有利于学校长远建设。要避免学校建成后被取消、撤并等问题的出现,而

对于爱心人士的捐资助学方式,涂猛认为最好是通过专业的规范的公益中介去做。

  涂猛:通过专业规范的公益中介去做,而不是自己去,毕竟精力和专业知识是有限

的。

PS;2007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10564万人,而1998年全国小学在校生是13953.8万人,

九年间减少了3300多万。这个速度也超过我的想象。因为某主管部门,90年代的每妇女

生育率是1.8。现在他们还是说有1.8。教育部的数字是真实的,因为中国的父母一定会

送小孩去上学。这里谈到了预测和统计的问题,由于这个失误,造成了后面问题的被动。

将来各部门相关问题还会显现出来,不只是教育部的。到底是谁预测统计失误的,这个

问题还会不断被人提出来。而且我也不认为这个是客观失误的问题,90年代的每妇女

生育率是1.8。现在他们还是说有1.8。这个足以说明某部门的一切主观问题!

家园 光有两年的数据还不足以说明问题

98至07之十年间是持续下降,还是在波动?而且这两年上小学的农村孩子的父母大多出生在70年代末期,那时似乎是生育低谷,而80年代中期又是生育高峰,所以过几年很可能入学人数会增加。我84年在北京上小学,记得当时一年级只有50几人,而两年后开始人数逐渐增加,到我上5年级时一年级已经有200余人了,而到我上大学时这个小学被合并了。我住的地区最近才拆迁,所以人口总数应该变化不大。

PS:我支持生二胎。我家宝宝快出生了,我认识的人里有10个和我家宝宝同一年上学,妇产医院的人多得要死,似乎又到生育高峰了。现在我们几个朋友正在研究当前政策有什么漏洞,可以过两年再生一个。

家园 更确切的说不是希望小学荒废了,

而是农村地区小学数量急剧减少了,基本在农村地区的希望小学跟着必然急剧减少.

家园 都没人了

我们那个农场,20年前每个村都有小学,全农场一个中学每个年级两个班每个班80人左右,去年回去故地重游,全农场只剩6个年级不到200学生,我这里说的只是汉族学校,至于少数民族学校,那是极大发展啊,我放话在这里:新疆50年后肯定不是中国的

家园 80年代出生的人没有70年代多!

70年代是2500万-2700万人/年

80年代不过是2100-2300万/年

所以小孩肯定要少下去,不存在你说的会增加的情况。

家园 还是要从经济上想办法

使内地的人愿意移民过去。新疆很多原来支边的汉人都回到内地了。不过只要内地不出问题,新疆就很难独立,白人刚到美洲时人口比例有多高?

家园 仅平均值说服力还是不足

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人口是波动的。比如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70年代前期出生人口很多,对应2000年左右学龄儿童很多,70年代后期出生人口较少,对应现在学龄儿童较少,而80年代中期出生人口较70年代末多,对应过几年学龄儿童比现在多。

家园 看了中央宣传台的这个报道

除了早期教育部门的规划问题、对学龄儿童的人数预计问题、政府部门的低能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这几年国家发展的速度超出预想。正如长阳县长所言,以前不通公路,集中设立个学校可能小孩子一天上下学就要走几十里山路,实行寄宿又有个费用问题不见得是农民负担得起的,要想保证普九,所以只好村村设小学。现在各村基本都通上公路了,于是很多学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里头肯定有很多推诿搪塞在里面,但我想也应该是部分事实吧。所以我觉得一定数量(肯定不是指全部)的荒废学校也是当年条件不好的形势下普及教育(这个普及的效果质量如何暂且不论,至少是强过不普及)的必要代价。

青基会这么多年来收了那么多捐款一手操办(基本上捐款人除了掏钱对于希望小学在哪建建啥样是没什么发言权的)建设希望小学,最后荒废了这么多,除了指责别人青基会自己难道就没一点责任么?

家园 正常现象

我的母校在我上学时,初中是十个班,四年后,我妹读书,十三个班。

但是,现在回母校看,有栋教学楼已经停用了。

读书的孩子少了,自然用不着那么多学校。

家园 我的小学都已经和别的学校合并了

地方也已经被拆了,现在的小孩子少多了。

家园 一定要改革计划生育了!
家园 70后期出生的比70前期还高
家园 内地的情况又好到哪去了

内地人又有几个肯扎根边疆的

家园 据说有内地汉族农民到南疆去承包土地的?

听说疆独很着急啊,骂转包农民不“爱国”。有个家伙因为四处发传单,号召“保卫土地”,还给ZF抓进去了。

家园 人口加速城市化

也有有利的一面,看看珠三角个个城市人满为患。偏远山区一个村子几十户人家,不集中到县城里,生活水平没法上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