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产业升级的口号都喊了十几年了--路在何方? -- 思想的行者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就在政府报告中看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诸如由粗放增长到集约型增长的用语更是经常看到,不久前的十七大把以往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说法改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也就是说,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重要性我们政府是早就认识到了的,但是一直没有真正收到多少实效
现在广东劳动密集型产业出了问题,临时抱佛脚的高喊产业升级---有那么简单?
关键还是要认识到产业升级的规律在什么地方?世界各国产业升级的经验是什么?
还需要反思,我们在什么地方进入了误区,是什么观念的误区阻挡了我们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步伐?
和观念没有关系。
产业升级是利益驱动的,不是主观盼望出来的。
为什么要产业升级,因为可以赚更多钱。从企业的利益角度考虑,这是最大的动力。所以,产业升级,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而当存在多种手段的时候,多数人会选择成本最低的办法。产业升级很困难,因为很多情况下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
当然90年代中最早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候确实没起到什么效果,因为当时整体的经济模式选择不支撑它。真正形势有所变化,大概是05年以后的事情。地域上,主要是在东北;产业上,主要是装备制造业。眼睛只盯着出口,只盯着东南,只盯着私营企业是肯定看不到产业升级的。
如果想持续更新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多看一下这个汇总
这是需要技术存量和技术规模来支持的。私营没有这个存量和规模。
以省一级的能力来说,可以做的不是刻意追求高技术,而是按照自己已经占优势的行业往上游发展。这样是有水的地方养鱼。比如如果成衣制造占优,可以考虑成衣设计、制衣设备、高级面料,往这些领域努力。
当然,有本事的刻意跳出来,直接做超级计算机。呵呵,那个实际上就是到中央去讨项目,这也是本事哦。
特别是按照目前的模式,似乎就可以发展得很好了,利益分配模式也成型了,为什么要冒风险去转变呢?
国家的政策导向和控制是很重要的,政府光喊口号是没有用的。我觉得郎闲评有个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在这几年,炒房地产就能轻松获得暴利,还会有谁傻到去投资风险大回报遥遥无期的新技术开发呢。
东北就是另外一个例子,上面大黄兄也提到了。大概在9年前,我去过东北一个当年赫赫有名的机床厂实习,墙上周总理来视察并与劳模握手的照片盖满了灰尘,最多2万多人的工厂里当时特别荒凉。最近几年我一直关注它,大环境向好的情况下,出了好几种新产品,景况也好多了。这可能就是穷极思变吧。
基于目前的国情,可能在我们现有的产业链条上,都往上面做,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比如,我们早就是全球第一的注塑模具生产国,可模具用钢到现在几乎都是进口的。这方面就需要政府的手段了。
再往上说,就是基础研究了。。。。。
想想东北华北重工业区90年代的凄惨,环渤海怎么也该有个黄金十年吧。
2007年,大连机床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仅为1600万元,其23.63亿的总资产中,固定资产仅0.14亿,而“长期股权投资”、“其他应收款”分别高达14.08亿和7.07亿。并且,其净资产仅为6.6亿,负债率超过70%.一年几十个亿的销售,看来转型还是不成功啊.
这个集团花钱买了不少外国公司,不知有没有消化创新产品?从报表上看炒股搞房地产挺起劲的。
记得河里有个兄弟写的帖子说他们出去美国参展的时候留了个年轻人看摊,领导集体出去"考察"美国的大好河山了.
问题是这一跳很危险,因为你并不知道你跳的是不是龙门,而且还有摔死的风险~~
根据经济学某流派的观点---竞争最优,本身产业升级是可能自发进行
但是自发进行的产业升级是缓慢的,无组织的,低效率的
中共对东北工业的政策我是不很清楚,但是无论如何,东北将是产业升级的重镇,决定中国产业升级的成败主要在东北
台湾的晶圆产业(半导体产业)不错啊
产业升级需要资金和技术--一个省的资金用来支持产业升级已经足够了
问题在于人们热衷于推动新投资而不注重对过去的投资项目的改造开发----所谓增量重于存量
这个主要还是因为对存量进行改造需要更细致得多的工作,而增量呢,大手一挥,豪情满怀,废墟上建工厂,气势上要好看得多,而且对钢铁水泥等等行业的带动效应也大(造新厂房需要这些)
产业升级很需要耐心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