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求助】清华经管学院 or bank of canada -- 千里烟波
两个offer.
如果去清华估计在国内会很有意思,学术环境我不是特别了解,听师兄说还不错。如果在bank of canada,很多researcher都比较熟,研究方向也更接近,没有tenure压力,算是拿了铁饭碗了。
其实很喜欢加拿大,但总是觉得有那么一点说不出的这山看着那山高的感觉。如果冒失地回去,很可能也会不爽。父母倒是想我回去。所以一时半时没法客观的作选择。
眼看着deadline快到了,还在想。说来惭愧,由于太懒,来加拿大5、6年,移民都没拿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想法,但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经历也不一样,所以不能说这样的想法可以完全照搬,不过是提供一个思路而已。
首先,看烟波MM以前的帖子,感觉MM还是挺理想主义的,中国现在是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不好的人或事情也很多。这些事情没有碰着没关系,大家还可以接着唱颂歌,但一旦遇到这种事情(毕竟工作与读书是两码子事情了,学校也不是净土一块),那么心头的落差是会很大的。要回国,这方面的思想准备不能不有。
第二,国内现在虽然对所谓海归比较重视,但很多都是表面现象。海归回去,多数时候是为某些人提供了劳动力和资本,而不是新的知识和能力。我举个例子,当事人都是我的亲戚。一个是在欧洲读书、工作8年以上,拿到博士后回国,另外一个是早几年在国内博士毕业,最近在国外做访问学者一年,出国前已经干到博导。前者在国际刊物、会议发表文章若干,SCI、EI也有斩获,后者没有任何国际会议、期刊文章,国内杂志文章倒是一大堆,著作也有几本,国内的课题也拿过不少。如果从国际认可的学术水平来比的话,前者比后者好得多,国内这个人所作的工作放到国际上一文不值,纯属一个小圈子内的自言自语。但两人回国待遇相去甚远。前者在上海一重点大学只拿到一个副教授职位(还好他出国前已经工作了几年,有讲师职称,否则还只能从讲师干起),除了明文规定的给引进海外人才的一笔科研启动费以外(好像是10万),没有任何其他待遇,老婆工作也是自己找的。而后者现在拿到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的offer,除了延续教授、博导这些已有的东西外,给引进费(科研启动和安家费)60万,住房一套,学校还准备为其申请XX学者,老婆工作也连带安排。
从这件事情能够看出的是,国内所谓引进人才,其实并不真正看重你的能力或者说真才实学,或者发展潜力,更多的是看重你的江湖地位,你是不是在国内有名气,是不是有拿到课题的能力,甚至是现在手里是不是有课题。也就是你的钱景。所以,即使你有能力发表高水平文章,但现在你手里并没有现成的项目(也就是没有经费),你还没有在这个学术圈子里混个脸熟,不能证明你能够给学校、学科创造收益,所以你自己也卖不了一个好价,你只能先打工,挣出你自己的东西以后才有糖吃。
第三,MM应该年纪轻,没有工作经历,所以在高校从讲师干起是肯定的,一流高校的情况我不好说,但其他学校的情况我很清楚(出国前我也是在一所985大学工作)。基本上可以说,这些学校的很多教授水平都比不上国外的研究助理,因为国外的研究助理也还可能(可以)在国际会议、期刊上发文章,而国内的好多教授这点能力也没有的。有人曾经因为这点和我争论,说这主要是语言能力的问题,我当即回复他说让他把他们在国内做出的最好的论文找人翻译成英文,投到国际会议、期刊上看看。结果可想而知。但就是这些人,在国内基本上占据了主流,他们反而还能够压制你的工作和发展。在这种环境里,有的人可能会感到很憋气的。
第四,MM还需要考虑的是自己是适合做研究呢还是做实际工作?学校里的研究工作,特别国内的工作,一方面需要你有一份好心情,能够静下心来寒窗苦读,另一方面也需要你能够混得开,否则你的前景堪忧,没有好的项目,没有Paper,最后恶性循环。而企业、银行里的工作,相对单纯,本职工作干完就行,没有过多的担心,也不需要花费自己的业余时间在上面。
我先简单说到这里,还有很多东西一时想不透、也写不好,而我也没有太多时间去总结。但老实说,如果我面临MM这种选择的话,我会留在国外的。
I will explain to you later.
But you are the first one prefer TSU so far...
Could you say more detail? Your opinion should be professional.
还是回清华算了,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我这个150k不是说现在,而是说将来的预期。这个结论纯属经济考虑。
If stay as economist, maximum is 90k so far.
I am not sure about the group leaders. Maybe they are about 120-150k. But very likely less than that number and you need to give it more time.
I guess to get 150k or more, I should be the vice governor in BOC. After all, it is more like a government position, you can not earn too much within the budget.
清华发展空间大多了,你5年后的关系网不是你在bank of canada可以同日而语的,何况boc的经济回报一般。职场上第一的永远是人脉,第二才是能力。boc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压力小。
If it is not TsingHua, BOC is absolutely the best choice......
I guess I still have the TSU dream...I really do not know whether I still prefer TSU if it has a different name.
pls do not laugh at me. I did not make it to TSU from high school by mistake. I underestimate my score by 15 points, have no guts to fill TSU in the form. Its like a "I, hu han san, come back" thing...
Are yourself in North America or China?
这个难道还影响决定?呵呵。
I am just chatting. Have you been in China recently? I go back once a year, but every time I go back there are huge changes...so many uncertainties.
That's why I need more help and information.
有事去了北京,看了鸟巢和水立方,顺便去了一下国贸那边,感觉很好。正常的北京冬日,湛蓝的天,弱弱的太阳,小风吹着,感觉又是当年读书那会了。公共交通极方便极便宜,但上下班时拥挤。私车多,要是开车上下班,需要耐心,呵呵。不多写了,多写就成回国游记了。一句话,好的我很喜欢,不好的我也习惯。
我可能是阴暗面的东西看得、知道得太多了,特别是前不久我妻子单位上的一些事情,所以对于回国有一点点排斥。
在我周围的人,年龄、经历和我差不多,也大多与我持同样观点。
回国对于某些吃得开的人是有利的,最近新语丝上面对于新近回国的施一公的事情颇多评论,你也可以看看。
清华也曾经存在于我的梦想之中,曾经也想过回国到清华也挺不错。三年前去清华开过一次会,也还算是一个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发现清华与国内其他高校没有什么两样。几个简单事例:
1、国外开会,教授一定会一直在场,哪怕一个小土豆的发言,他们也会认真地听并提问地。那次开会,基本上所有老外都坚持在场,就算是刚刚到达还在倒时差的人也坚持在那里。而清华的教授们绝大多数第一天上午来了一趟,最后一个下午来了一趟,中途基本全部缺席,恶习与其他学校一样。
2、教授水平同样低下,提问往往与论文主题都不沾边。有一个教授(从日本回国的),也许是认识论文作者,或者作者就是他的学生,于是提问时要求论文作者用其模型评判他自己新购的住房,结果搞得大伙全部摸不着头脑。
3、会议最后那天,一个清华的副校长出席,我不知道他是谁,因为都在外面喝咖啡,于是就与其攀谈,谈话过程中发现其他清华人表现出一种敬畏的态度,还以一种莫名其妙的眼神看我,最后看其发言才明白原因,无非就是官大一级而已,学者们自己的尊严都不知道哪里去了。
以后,留心看清华这些教授在国际期刊上的文章,基本没有什么收获,水平看来也就那么一回事,于是也就不把清华高看一等了。
请问你在哪个学校?
我也很想去bank of canada,尽管是硕士毕业吧(今年夏天);
我同学刚毕业,正在面试boc的职位。
对了,我学金融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