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太平天国史讲座之五】三河大捷 -- 温相
1858年5月,加巡抚衔浙江布政使、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部攻陷九江后,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等即拟订“东征计划”,准备乘胜东援安徽。不久,李续宾即率部渡江,返回湖北。同年8月,太平军攻克庐州,官文便命令“李续宾迅速进兵,攻克太湖,即乘势扫清桐城、舒城一路,疾趋庐州,会图克复,兼扼贼匪北窜”。所以,当陈玉成、李秀成部挥师东向,进攻江北大营时,江宁将军都兴阿和李续宾等即率兵勇万余人自湖北东犯安徽,9月22日陷太湖,然后分兵为二:都兴阿率副都统多隆阿和总兵鲍超所部进逼安庆,李续宾率所部湘军北指庐州。
李续宾部于9月27日陷潜山,10月13日陷桐城,24日陷舒城,接着指向舒城东面五十余里的三河镇,准备进犯庐州。
三河镇位于界河(今丰乐河)南岸,东濒巢湖,是庐州西南的重要屏障。该镇原无城垣,太平军占领后,新筑了城墙,外添砖垒九座,凭河设险,广屯米粮军火,接济庐州、天京,因而在军事上、经济上都居重要地位。时太平军守将为吴定规。
10月24日,陈玉成刚克六合,即接到湘军大举东犯安徽的报告,便毅然决定回兵救援。并启奏天王,调派李秀成部同往。
11月3日,季续宾率精兵六千进抵三河镇外围。11月7日,分兵三路向镇外九垒发起进攻:义中等六营进攻河南大街及老鼠夹一带之垒;左仁等三营进攻迎水庵、水晶庵一带之垒;副右等二营进攻储家越之垒。李续宾则亲率湘中等二营为各路后应。太平军依托砖垒顽强抵抗,大量杀伤敌人,但由于己方伤亡亦众,便放弃镇外九垒,退入镇内。
在湘军进攻三河镇外围的当天,陈玉成率大队赶到,扎营于三河镇南金牛镇一带。11月14日,李秀成也率部赶到,驻于白石山。至此,进抵三河镇一带的太平军众达十余万人,军势大壮。
在太平军强大援军的威胁下,李续宾的部将曾建议退守桐城。但李一意孤行,认为“军事有进无退,当死战”,竟于11月15日深夜派兵七营偷袭金牛镇。次日黎明,当行至距三河镇十五里的樊家渡王家祠堂时,与陈玉成军遭遇。太平军且战且走,将敌人诱至设伏地域。当时大雾迷漫,咫尺莫辨,湘军偷袭部队经太平军勇猛冲杀,死伤过半,队伍星散。李续宾闻报,亲自率兵四营往援,连续冲锋数十次,均不得入。驻扎于白石山的李秀成部闻金牛镇炮声不绝,立即赶往参战;驻守三河镇的吴定规也率部出城合击清军。李续宾见势不妙,逃回大营,并传令各部坚守待援。实则这时守垒的湘军有的已经逃散,有的被太平军阻截在外,因而有七个营垒迅速被太平军攻破。接着,李续宾的大营也被太平军包围。他督军往来冲突,终不得脱,当夜被太平军击毙(一说自杀)。之后,太平军继续围攻负隅顽抗的残敌,至18日,全部肃清。这一仗,太平军一举消灭湘军精锐近六千人,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后期一次出色的歼灭战。
陈玉成、李秀成于三河大捷之后,即乘胜率部南进。时舒城之敌已退守桐城,陈、李两部便共同往攻,于11月24日夺取该城。都兴阿所部清军于太湖与李续宾部分军后,即进逼安庆,10月15日攻占安庆北面门户集贤关,继而配合杨载福部水师,围困安庆。及至李续宾大败于三河镇,接着舒城、桐城又被太平军占领,都兴阿恐太平军从侧后抄袭,遂于11月27日撤安庆之围,经石牌(今怀宁)退驻宿松。太平军随即克复潜山、太湖二城,扩大了占领区,改善了安庆的防御态势。
湘军三河镇之败,主要原因是孤军犯险。李续宾仅率八千余人自湖北东犯,入皖之后,连陷四城,处处分兵驻守,结果,“兵以屡分而单,气以屡胜而泄”。进至三河镇后,仅剩六千人,当太平军大队赶到时,已无阻援之兵可派。加之李续宾刚愎自用,拒不接受部将关于退守桐城的建议,终于全军覆灭。对于湘军的这次惨败,咸丰帝闻之“不觉陨涕”。曾国藩“哀恸填膺,减食数日”。胡林翼则哀叹说:三河败后,“军气已寒,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又说:“三河败溃之后,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尽。”可见此战对清廷和湘军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
太平军之所以能打这样漂亮的歼灭战,主要由于决心正确果断,兵力集中,战术比较灵活。当湘军进抵舒城、三河时,陈玉成果断地决定兼程回援,并奏调李秀成部同往,形成了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在对敌发起进攻时,太平军采取正面迎战与伏击、抄袭相结合的战法,各部之间密切协同,主动配合,迅速分割包围敌人,打得湘军前后左右不能相救,终将李续宾及其所部彻底歼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六千对十几万,就算是白痴也知道情况不妙,何况对方是陈玉成+李秀成,太平军后期的两个灵魂人物的联手出击,可以算是豪华阵容了。大概这就是湖南人的倔脾气吧。
这大概就是骄横的所在吧。看看当年的张灵甫不也是如此吗?此外,这里面有一个细节,这是我给某位太平天国史专家(著名学者,天平天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凑热闹时写的东西,已经有好几年了,当时,我主要是出于尊重他的学问和人品,但是,他是罗先生的忠实门徒,
三河大捷中太平军的主力,实际没有十几万,但是,因为罗先生成书在前,已成定论,我作为小辈,自然不好随意更改,只是后来,我又写了《陈玉成的三河大捷中个别问题的探讨》
发表在《历史学刊》上面,得到了苏先生的肯定。据我了解,陈玉成和李秀成当时的部队大约在4万人左右,而且,能战的士兵也就是25000人上下。再有,陈李是后起之秀,李续宾自然不了解情况,以为杨韦事变以后,石达开出走,天国就已然没人了。曾国藩系统对于太平军的了解就是从三河之后加强了情报了解,此前,他们只知道石敢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