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回答平时如何修炼? -- 京城马国兴

共:💬1 🌺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回答平时如何修炼?

传统拳术建体至用功法概论

  当今,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为什么修炼者众多而功成者稀少?究其所因,可能人人殊之,讲不清道不明的。然虽病有万殊之症,其病源之根确只有一因。一因者何?不知“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几近于道矣”的修炼之道理、之功法、之过程、之本末、之始终,盲目而修炼之所致。故而可以说是对“功法”概念的认识模糊之所致。传统拳术功法之道的“功法”,不外乎“建德体”的功法和“至道用”的功法。从“功法”来分,基本上就是“体、用”两种类型内容了。如以“练”字来概括功法的话,也就有了“建体”的功法和“至用”的功法之分别了。就“功法”而论,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也就可以精炼地用“修炼、建体、至用”六个字将各种“功法”阐发清楚了。就“修炼”二字而言,无非就是“建体、至用”两种“功法”内容了。故前贤云:“拜师三年,得法三年。”所谓“得法”二字,就是得“建体”之功法以建体、“至用”之功法以至用。文体成、武用精,三年自可小成。此时便可有独学自修之能力了。可投明师访高友,不断切磋、修炼完善自己。七年中成,十年大成,时至十年,功成艺就,仍是艺无止境之候。此论说明“建体至用”的“功法”是有区别的。所谓“体用有别”,就是说明“建体”的功法和“至用”的功法从方法、目的、效果上都是有所区别的。这肯定是不能混淆不能相提并论的内容。知所先后,几近于道矣。

  我们先从“建体”来论功法的内容。从“物有本末”开始讨论。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体”的概念是什么、这个“体”的本末是什么,我们才能对要建之体、所建之体及“建体”的功法有个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才能减少失误。

  人本“心身一元”之存在,即所谓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也。以物立论:“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依此论可知,“内气者,阳物也;外形者,阴物也。内气、外形合德,刚柔有‘体’,以体现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我们的攻防机体,最基本的元素就是由“乾阳的健之体、坤阴的顺之体”有机组合而成的“内气刚、外形柔”的“健顺德之体”。故有“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的“柔化刚发”之运用,“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

  然“健之体”何德何能?“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是说内气从乾阳,静止时专一,无形无象;变动而不屈折,是产生拳势的根本。

  那“顺之体”何德何能?“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是说外形从坤阴,其静止时和顺能包容一切,变动时开拓承受一切而不拒绝,惟顺从乾的旨意,由是产生了广泛的万拳之变化,是生成拳势的末节。

  为什么内气为本、外形为末?

  古拳论云:“肾属水脏而主骨,肝属木脏而主筋。筋附于骨,乃生肝而长筋。木能生火,心主血脉而属火,乃生心而生血脉。火能生土,脾属土脏而生肌肉,乃生脾而长肌肉。土能生金,肺属金脏而主皮毛,乃生肺而长皮毛。金能生水,肾属水脏而主骨,乃生肾而主骨。五脏依次而长,六腑依次而生,是形之成也。因真乙之奇妙合而成,形乃气之聚也,曲成百骸毕俱而寓‘一而二,二而一’,一二固不可须臾离者也。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二者合一,其坚硬如铁,自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登。”(《易筋经贯气诀中气论》)

  此论说明,先有一气,后有诸形。诸形莫不由一气依次聚而成之。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健顺之体”的“气本形末”之精辟论述。此正是“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的内气为本、外形为末的“体”的“物有本末”之说。此本末顺序说来自于自身的生化本末说。有了这个“内气”为本、“外形”为末的正确认知后,在“建体至用”的整个修炼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内气、外形的主从本末倒置的现象,也就不会有此失误情况的发生了。自可由始至终,一而贯之,一鼓作气地功臻大成了。因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尊“天人合一”之理法,外遵天道自然之法则,内顺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性情,是体现天地自然法则的人体攻防运动的一门专科学问,是最节能、全方位、方圆立体攻防的技术、技巧之修证功夫。只有知道“内气为本、外形为末”,才能知道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一事的“建体”开始、“至用”终结之先后功成的顺序。

  故前贤云:“练拳莫先于练气,练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拳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璧者。”此乃练拳先炼气之论述,是从根本上立法而论的。即先建“健之体”,那一切为了“健之体”建成的功法,就是“建健之体”的基本功法了。

  前贤又云:“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此乃练拳亦练形之论述,是从末节上立法而论的。即亦建“顺之体”,那一切为了“顺之体”建成的功法,就是“建顺之体”的基本功法了。

  前贤又论:“功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以灵神再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统神、气、形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此浑元功验之所以然也。”此乃在“健之体”、“顺之体”基本立定的基础上,“健顺德之体”建立的论述。那为了建立“健顺参半、内外合一、刚柔相济的德之体”的一切功法,就是建“健顺德之体”的基本功法了。

  有了上述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建体”内容的建“健之体”,建“顺之体”,建“健顺德之体”的三步内容之认识,那为了“建体”而确立的修炼之“功法”,也就有了基本上“三种功法”的内容了。下面以“功法”为核心,讨论“功法”的针对性这一特点,方能知道“功法”的性质之不同。

建立“健之体”的功法

  健之体的建立,主要是内功法,是指内功练法而言的,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两种功法。炼精化气,主要是内气的生成、积累的内容。练功形式,静练为主,站桩、坐、卧都可以。在站、坐、卧各种桩法中,主要是形静气动的功法。即外形静态而内气在体内运行,就是各种的贯气方法。此种方法从古至今,数不胜数,各家皆有自认为良好的功法。现只介绍古人所述的“周身贯气法”以说明之:

  气起于丹田,升于泥丸,降于肾,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贯于掌,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气从丹田,入于两肾间,由两腿股膝胫踝,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内气上下周流不息。行功之法,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能)力自加焉。

  此乃各种桩功“功法”为建立“健之体”而修炼的内容。文中所谓“气自周全”,指的是内气在身体内周流不息的“独立存在而不改”的状况。是“健之体”的初步建立起来了。但此时尚不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即内气尚未清明而具灵性。这就须要以“炼气化神”的“功法”继续修炼之。

  “炼气化神”的功法,有静炼法和动炼法两种形式。静练功法与前述“贯气法”没有区别。动练法是外形的一定模式动作配合贯气法的方法。此时炼气化神之“神”,即“一气灵明不昧谓之神”之“神”。此时外形以一定模式动作配合贯气法的方法乃“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的功法。此内气灵明、外形通灵,乃妙用为神之“神”。皆因“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能)力自加焉。”

此“久而(能)力自加焉”,是说依上述功法而修炼,内气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加强,外形动静清轻而通灵的功能加强了。正所谓“虚实相须、内外一而贯之”的“健顺德之体”之建立,基本功成了。然此中过程也要有建“顺之体”的系列功法之配合方能功成。

建立“顺之体”的功法

  顺之体的建立功法,即外功练法,有动练法和静练法两种基本形式。动练法主要是外形的“抻筋拔骨、展筋伸骨”。静练法主要是运用内气的“以无有入于无间”的功能,可使外形脱拙换灵、脱壳换象,再以动静练法修之,可使外形“柔弱无骨、静而不躁、一息坚融”。坚,即刚发时的“接骨斗榫”;融,即柔化时的柔弱无骨。可知外形柔弱无骨是“顺之体”的初步建立了。下面讨论建“顺之体”的动练功法和静练功法之内容。

  动练法,主要是“抻筋拔骨、展筋伸骨”的各种功法。前人有论:“练形者,又名曰展筋脱骨。骨为枝干,支撑人身;筋以连骨,不致脱散。故骨在内而筋在外,两相依托。骨有三百六十五节,筋有十二经络。炼形之首务,筋骨为先,盖骨节不松活、筋道不舒长,欲屈而骨不能屈,欲伸而筋不能伸,往来牵扯,何以灵动捷变?练形之次序,先膊,次腿,次膊腿合练以练身。”此“练形论”已将建“顺之体”的修炼功法的内容阐发得极为清楚了。有两点必须弄清分明:一是抻筋拔骨,即将全身骨节按法依次抻开。但要注意“在神为非人力也。”二是展筋脱骨,即骨肉脱开分离的内景象。这两点是外形的两种必成之功夫。否则,“顺之体”的基础功夫不全矣!

  拳经云:“肌肤骨节处处开张。”这才是外形“顺之体”的最大蓄势状态,才能在较技攻防中达到善变无形又无穷之至用,才能保证“柔化”的顺随之用,即内顺随内气之动静以用,外顺随对手的拳势动静以为用。只有“顺之体”的“柔弱无骨”功夫,才能有此至用。

  故初期的“抻筋拔骨”功法,先练手膊的肩、肘、腕:肩头的八面动转之活肩八法;活肘的旋绕法;活腕的旋绕、拉抻;肩、肘、腕的三节顺逆法。次练腿足的胯、膝、踝:胯的拉抻旋转法,踢腿、旋胯的活胯八法;转膝法;活足踝法;胯、膝、踝的三节顺逆法。再练身的腰、脊、颈的抻筋拔骨:腰的旋转之涮腰法;脊椎的拉抻、旋转法(在神为非人力也);颈的旋转拉抻法及腰、脊、颈的顺逆法。上述各种练功法都有一定的模式。但目的一定要明确,都是为了各关节的拉抻、动转圆活达到其最大极限为准。只有这样,才能有外形的“柔弱无骨”之动变能力。只有外形的“柔弱无骨”才能有“善变无形又无穷”的攻防运用之价值,才能不会出现“气阻力闭”的“隔病”的现象。此乃“顺之体”的基本功能之确立,是初期动练法的“抻筋拔骨”功法之目的及其功法的效果。然只此功法修炼“顺之体”的功能,尚不完善,还必须修炼静练法的“展筋脱骨”的功法方能使“顺之体”的基本功能趋于完善,即“顺之体”的功德圆满。

  静练法的“展筋脱骨”之修炼。功法内容简单,即内气运行的周身贯气法。可分内气在皮下肉外、肉内、骨膜、筋膜、骨中、骨髓内各层面的运行法。这可修炼出骨肉分离的“脱骨”之内景象功夫,使“顺之体”的皮肉成为绵泥之身即静而不躁的功夫。再就是以内气在骨中运行,催动骨节顺向节节开张。此内景象极为显明。此先后两种功法的修炼,可使“顺之体”柔弱无骨、身柔若絮,是“顺之体”的功德圆满之候。此为静练法之功效。

  然亦有静练形体的桩功之法,亦可练形的松静功夫,亦可脱拙换灵,如马步桩等。包括各种攻防拳势架式的站桩修炼,在某种情况下的修炼效果极佳,是上述两种动静功法的基础功法内容。此种静练桩功之法,对于习拳者来说,亦不容忽视。如形意门的初习者站三体式桩,在某种情况下就是修炼外形的脱拙换灵的功法。故曰:“万法出于三体式”。可见前人对修炼形体静态桩功功法的认识是相当清楚的。这种功法修炼起来比较枯燥,故初习拳者多畏吃其苦而放弃修炼此种功法,实在是一种基础功夫上的损失。故有志于习拳必成者,就应主动修之才能功有所成,方不愧为一个练家子。

这时,再以动练法修之。此动练法就是前面所论“炼气化神”中的动练法。“炼气化神”中的动练法,目的是炼神,故以外形配合贯气的方法为法。此时的动练法是以外形的节节贯串为主的贯气法,目的是“顺之体”自身的节节顺随之功夫。故虽是贯气法,但心意观注的要点在“顺之体”的节节顺随贯串的功能上。

建立“健顺德之体”的功法

  由此可知,健之体、顺之体的各自建立,各有其功法。然到了“炼气化神”的动练法时,就是“健顺德之体”的修炼功法内容了。此中虽分“炼神、练形”之侧重不同的练法取意,但最终乃是“健顺参半、虚实相须、内外一而贯之”的“健顺德之体”之建立,即“柔外刚中”匹配如一的德之体基本建立功成了。

  上述的一切修炼功法,皆属于建德之体的功法。针对“致用”的功法而言,皆属于基础功法的范畴之内的。有体,就有此体之用。有健顺德之体,就有此健顺德之体的运用。即有此健顺德之体的运用,就有运用此健顺德之体的基本法则。而这个运用的基本法则的确立是根据“健顺”之性质而决定的。即健之体的健运不息、阳刚之性,万拳变化运用之资始;顺之体的镇静厚载、阴柔之质,顺乾而动,万拳变化运用之资生。简曰为“柔化刚发”。是健顺德之体的性质而决定了它们的各自在较技攻防中之功能作用。但在此柔化刚发的运用之法则的确立中,健顺之体亦存在本末主从的关系。这就是以内治外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内主外从”的法则。而这个练用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内主外从的“柔化刚发”的基本法则的确立,导致出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较技运用时的“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而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正是“道用阴阳”的宗旨。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论,则道用“健阳顺阴”之柔化刚发。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初期之运用,并非以健顺德之体立论,而是专注于“攻防招法”的成法来论用的。

  而应用攻防招法之成法者是初入门教人的约定俗成之规则。正因为这一约定俗成的规则所致,各门拳师不以健顺德之体论攻防招法之运用,而以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来论攻防招法之练、用的。而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的周身一家,就是“健顺德之体”。两者并无不同之处。所不同者,拆讲领会拳术攻防招法的运用,以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的立论,讲出来会让初学拳者更容易明白、领会清楚。因为此法论述的部位细腻、详细而且明确。但此法亦有一弊,就是会让初学拳者领会各种攻防招法时只知道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之“身法”,而不能清楚地知道“健顺德之体”的存在了。即只知道“报身”的存在,不知道“健顺德之体”的“法身”之存在。就会在练用过程中不知建立“健顺德之体”及其“道用”,反而崇尚后天血气之力,以报身为用。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习拳者不可不明此理。今日借题点透此“玄关”,是为论。

  此意是说,拳术攻防招法的练用,虽以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立论,然无时不是在论“健顺德之体”的“道用阴阳”之精义的。这需要教拳者点悟,习拳者自己悟透,将此两种方法浑化合一地理解、体认,融会贯通,亦能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种种论述齐同如一,方能见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精髓妙谛,自然是真一不二了。明白了此中精义,我们依传统论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习惯,在“健顺德之体”基本建立的基础上,论述攻防招法之练、用的功法。在此之前,先论述“身法”之确立的功法。然此“身法”乃广义的说法,即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之身法。就是身法三捷之一曰:伸缩,如龙之灵变,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如虎快利,出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二曰:直射,如箭之快入也,神凝气冲,如开弓弛张,弓圆弦满,而其中之神勇,可穿叶,可透七札,乃在撒放之灵与不灵也。故气发如炮之燃火、弩之离弦,陡然而至。三曰:一片,神形一片,左右烂熟,手到步到身到之谓也。能至此三者,方可言练、打法之功法修炼的次序。现在,只能是确立“身法”之规矩、建立攻防用招的“身法”之机制的时候,即自身攻防机制的建立。这部分功法内容皆属于建攻防机制的方法。下面从总身法讨论这方面的功法内容。我在这里只能以基本站架姿势的功成标准来说了。而标准的说出,就是练法在其中了。为了使这个基本站架姿势的功成标准带有普遍性意义,只好用形意拳门的三体式来叙述了。但其中内容,是凡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皆应达到的基本身法标准。

右手顺步劈拳正身三体势基本标准:

  步法:熊步,不丁不八,双足尖在前后一条直线右侧,双脚与直线夹角的角度为45度。前足膝踝垂直,后脚呈内扣跪势,膝与胯前上面身子成一垂直立面。后足跟蹬劲,前足掌踩劲。后足跟蹬劲沿形体前上直抵印堂穴,名牮柱;前足掌踩劲,后胯落,托前胯,前胯尖挺起,踩劲沿形体后上肢抵大椎,名撑柱。此牮柱和撑柱,名为“人字架”。此时步法若前看,双膝若并;若后观,胯有所凭。即全身坐势在“中”上,不能坐在后腿足上,双胯横向撑开、圆裆。

  身法:正身法,即胸骨和脊椎之前后一线与双足尖的前后一线呈顺向平行状态。换个说法就是“前后双足尖一线与上身左右脚一线呈垂直的90度夹角。”

  以腰之命门穴与肚脐为身法的上下之阴阳分界点,百会、会阴为身法前后之阴阳分界点。而以命门为阳点、肚脐为阴点;百会为上之阳极点,会阴为下之阴极点。这样,百会、会阴上下垂直,成为“虚中”之轴,又名“子午轴”。命门、肚脐的阴阳点与百会、会阴的阴阳点,将身法阴阳分为四个相界,即腰上至百会为阳中阳,腰下至会阴为阳中阴,百会至肚脐为阴中阳,会阴至肚脐为阴中阴。以“阳散阴聚”的法则调整身法如下:

  腰下至会阴:为阳中阴,要松腰泛臀、敛臀、裹臀、溜臀、勾臀、翻臀,将尾闾置于身法下端正中,劲意前上翻至丹田。此术名为“松腰坐胯”。

  腰上至百会:为阳中阳,要腰脉提,即拔背,背肌拔起至肩胛骨下沿,将劲意敛在背肌肉内底层,背肌放松。再拔背至夹脊处,与丹田内劲的气贴背劲意汇合,劲意继续上行,颈骨节节松开虚领,劲意上行至百会内止住。此术名为“虚领顶劲”。

  百会下至肚脐:为阴中阳,要收颌,虚胸,松大腹,止于肚脐。此术名为“腹部松静”。

  会阴至肚脐:为阴中阴,要由会阴前上翻至肚脐止住。此术名为“少腹圆满”。

  此身法四相部位如此调整,还要有劲意从脊椎分左右在皮里肉外向前裹合,至任脉一线闭合,形成一层劲膜。此劲膜术称“铁布衫”。

  身法内部腰“虚胸实少腹”,即“气沉丹田”。

  身法如上调整达到标准后,就是“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正确身法了。试验“顶头悬”的正确与否,是另外一人双手重叠压在被试者的百会穴处,垂直加大向下之压力,如被试者毫无上顶之力然身子左右旋转动变自如,加压者丝毫也压不下去。此乃“顶头悬”功夫基本成功。

  手法:长短手。右手长,为攻击手;左手短,为防护手。要松肩垂肘,成前后手的裹抱势,与胸背形成背圆胸方的阴阳匹配,具有肩撑肘横的劲意。双肘抱肋,是说右攻击之长手的肘后大臂骨要外旋转下裹,使右肘尖自然下垂,与右膝上下垂直,肘垂膝提的劲意合住,手掌作龙掌样,掌腕与右肩上平,目从右掌虎口内直视前方。左防护手的肘前小臂桡骨外旋转下内掩,左肘尖自然垂直向下,左手成龙掌微坐碗,手拇指、食指在右肘内侧稍下方,左手虎口正中对准右肘弯横纹。此长短手即成裹抱之势。如有将短手掌放在右手肘外侧者,是收缩势欲变手而形成的姿势,是因取意不同而形成的。故两者无有对错之分,只是立意不同。但习拳要“知常达变”才是见解,即修炼不单要知道常规法则,还要通达变化之用才见得功夫。这就说明,只要身法姿势符合拳术理法、规矩标准就都是正确的。凡不符合拳术理法、规矩标准就都是错误的。错误的身法多痹病,不能实用。故正确的身法之可贵处在于实用。这就是正确的身法,是在符合拳术理法、规矩标准的条件下认定的,不是取决于姿势的异同之孰优孰劣。为说明这一点,就以这右手顺步正身劈拳为例来说一说右手顺步侧身劈拳和左手拗步侧身劈拳、左手拗步正身劈拳,来看看同一劈拳其他三种身法的练用之要点,比较它们四种劈拳势的异同。

 

关键词(Tags): #回答平时如何修炼?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