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共:💬864 🌺3434 🌵5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家园 没事我已经把知网后门发给他,可以查这20年所有的期刊论文
家园 有一点能肯定

毛时期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当时工厂也支援农村。我小时候两次和父母上工地劳动。去的人挑土的挑土,挖沟的挖沟,工地上红旗飘扬,场面热火朝天。我对这个印象还是很深的。

家园 后面还有更厉害的武器

“细致”二字,包含多少慰籍,谢谢。

家园 我对你的资料的一些体会来自

我查一些基础资料的时候。发现当年大跃进中的细节有别于自己对那段历史的直观印象。

当这些细节展开,逐渐我认识到我很长时间所接受的宣传口径里掩饰了很多问题。也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好奇,才让我开始接触更多的资料和更多当时很多事件的当事人。这些细节,迟早会成为大家都可以方便了解的资料的。而且,相关工作时间安排已经有了,不过会有点点漫长就是了。

说实在的,看到一些资料里,尤其是关于大跃进的一些当年的资料的时候,看到后来人为了避当权者讳,把名字换成了口口口,实在莞尔。

家园 我指出疑点,提醒你关注,你要我负什么责?

你是认真研究这个问题,这很好。你如果很好地论证了三年大灾的程度,也是一个不错的贡献,我认为很关键。

我并不准备自己认真去查资料搞清楚这个问题,但有过一些印象。我就此作出一些评论,指出疑点,提醒你关注。难道我没有这样说话的权利?

民运的文章我并不同意,不过这个问题我不熟,搞不清里面的花头。

我就是一直有一个疑问,中央是不是夸大了三年自然灾害的程度??我心里有倾向地认为,是有的,中央现在也没有纠正。当然我这是主观倾向,没有把握,希望看到确切的论证。我不认为民运文章是好的论证。所以希望你能有一个好的论证。也可能你论证得好,我同意三年自然灾害很严重,是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

如果通过我们的讨论,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不是很好的事么?就算还是存了疑,也不是白忙,总会比原来更清楚。通过来回质疑,提高水平,不是很正常的事么?

家园 一点浅陋看法

1 我关于农业生产合-分-合的想法

土改初期,广大农民缺少必要的生产资料,通过互助组的形式,进行集体生产,--“合”

随着生产资料的积累,各户有了充足的力量认为可以凭借自身力量完成农业生产的时候,无论是我们身上自私的基因,还是几千年小农经济的传统,都必然选择独立单干,--“分”;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能够吸收足够多的农业人口,也有了足够的技术实力、管理水平、机械动力,能将剩下的农业人口组织起来,进行工业化农业生产,--“合”

mandman:说起土改和人民公社,讲讲我家的例子

里面对“合”--“分”有一个很好的示例

2 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生产是促进作用,还是相反(或者不一定)?

无法否认种子、化肥对提高粮食单产的作用,但并非就可以据此否认农民积极性提高对农业生产(包括粮食生产的作用)

大黄推荐的老道,只要提到农民积极性提高对农业生产有利,立即嗤之以鼻,称之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思维实在是够极端

一个秤砣 说:

因为我对这个承包责任制--我们乡下叫单干,没什么好印象,除了没白没黑得干活还是干活。为了抗旱,我一个不到12周岁的孩子,早晨4点钟就得起床。挑着足有50公斤的水奔走于自家的责任田和水井之间。干到6-7点,回家吃完早饭再去上学。我们家还算是好的,因为我家兄弟多,劳力也就多,那些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人家就惨了。我们村有一家4个闺女没一个儿子,其中一个女儿还是下肢完全瘫痪,平时就是坐在一个蒲团上,靠双手撑地走路,就是这样,她也得下地干活。都说单干调动了积极性,是啊,连残疾人和童工都用上了,不出效果才怪。这样的方式怎么可能持续?

你认为:

这个所谓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奈:很多地方原有的农业机械被废置了,有些农户可能连耕畜也没有,加上失去分工的高效率,不老少上阵怎么办

也就是说,你的看法是:单干-->效率降低 --> 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劳动

换个角度,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呢:单干-->积极性提高--> 主动投入更多的劳动

就投入劳动量和农产品产量之间的关系上来看,

就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情况(机械使用、化肥、种子)来说,

应该还是正相关的吧?

所以我对你认为林的结论

因而家庭责任制更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而带来更高的增长

认为这

是不确定的,而且难以验证,

不能认同

我没有详细的数据来定量的描述我的劳动量农产品产量正相关结论,只知道直指人心,直指常识

家园 看印度的公共工程项目就知道效率了。
家园 我帮你补充下

制度的推进其实和技术引进和技术的推广是一个相互配套的工作。就我的观点而言,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的积极性与相对推广新技术的顺利是相互作用的一个问题的两面。就拿前面有人提到证明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下,随后出现的高产,特别是蔬菜品种的高产来说明什么。而我这里的资料可以说明,成熟的地膜技术在1979年从日本引进之后,在推广的当年单位产量提高就达到了40%。再从地膜技术的引进和运用上,再查明地膜技术的研究在中国开始于70年代初。而大规模地膜的生产,则来自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引进与设备进口。而这些都离不开,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农业技术上,很多好东西是日本和美国半卖半送的)同样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例子:墨西哥短杆小麦的引进,从根本上解决了北方粮食问题。这个东西,是和超级杂交水稻一样的中国粮食增产大功臣。那可是直接解决印度人吃饭问题的猛家伙,印度就是从这个墨西哥短杆小麦的引进为出发实现他们绿色革命的突破的。而这个墨西哥短杆小麦的引进和应用在什么时期,有心人最好自己去查查资料。

其实,有网友说自己家庭史中挨饿的时候吃番薯的经历。在我看,就和番薯引进中国维续了很多人生命一样,新粮食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和新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是我国改革之后农业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说没有这些新品种与新技术,人的能动性再被调动也是解决不了多少中国粮食与副食品问题的。要不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代就可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了,何必要等到改革时代。

家园 我对制度经济学从来不感冒,觉得象政治

林的“博弈论”看着象个制度经济学结论,“苗草论”。我喜欢平衡的结论,各方面因素都提,不搞二元论断。

你否定林,提了不少各方面因素,应该是不错的。过程中有一个疑问,不影响我对林论的感觉。

对我来说,这个疑问与林论是比较独立的。就算没有大灾,我也不服林的结论。但有没有大灾这个疑问本身,也很关键,我有兴趣讨论此事。

家园 这样说就很好

我前面的一些话很直,是因为对你有所期待,毕竟你是经济版较有影响力的网友。可是以你的那些跟贴来看,与我的期待值有差距。我现在的感觉是,你对本文论题比较陌生,那么说话就要量力而行,不要强求。当然,你有自己说话的自由,我无意也不可能干涉。

我不是要你对民运或他们的文章负责,而是说你在我的质疑下转来那篇文章,好像是对我的回答,但如果没有自己的解读,就不够负责任。

家园 其实60年陈毅老总的话说的很明白

没想到灾害会持续三年。

家园 陈大,你糊涂啊

河里有不少“毛粉”。他们对於老毛的态度,类似于崇拜DL的藏民。你即使说老毛拉的巴巴也是臭的,他们都会跟你急

家园 这段话读着有些拗口

“使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的能力大大减低,给粮食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个制度已经和正在阻碍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这段话读着有些拗口。

家园 关于上述资料的可信度

我在网上GOOGLE了一下,有金辉关于《风调雨顺的三年——1959~1961年气象水文考》,对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提出了质疑,其主要论据为《全国各地历年旱涝等级资料表(1895~1979)》。根据表中资料,59-61年的数据显示,整体旱涝情况并不严重。希望有专家能诠释一下。

家园 有道理,改一下

灾字后面漏了害,“已经和正在”简单地改成“正在”。谢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