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感觉以前华北有很多大河,现在已经枯了。很好奇的是,有没有数据是环境恶化造成流域水量减少,还是用水量增加造成需求过大?用水量增加是否由于工业用水负荷太大,还是主要是居民用水?
海水淡化非常贵
用喷灌节流省水费电,在目前的农业用电价格和粮食价格下,农民未必有动力。
用水量增加增加的主因既不是工业用水,也不是居民用水,而是农业用水.这方面的数据可以去查中国的水资源报告.
至少我可以接受,一个月花20块水费和60块水费也没差
再有20年,地下水枯竭,受不了也得受
结果才2年就恢复了,难怪连刘少奇邓小平那种角色后来都不带他玩了。陈云也就一账房先生的才能把,打点经济小算盘还行,提升到战略的角度就不行了。
海河流域全部的降水量已远远不能满足流域内工农业生产需要。
各类人不一样。
那时中学以上的学生每年都要集体下乡劳动几天,这是没有报酬的,许多地方还要自己带饭。
工厂工人下乡支援乡下不用出钱,但工人工资照拿,这笔钱是工厂出了,也可以说是国家出了。
农民出义务工,修水利、道路等一般是没有现金报酬,队上记工分,这应该算农民集体投入。
也算是从微观上把农民的帐算清楚了,讲清楚了农民为什么不修水利的道理。就我理解,他的结论似乎是指体制需在本土的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进化。
最近还有一篇“可怕的是,农民也不抗旱了”的文章,从细节上讲了农民不抗旱的帐,但所谓一切直接归于体制问题的结论过于草率,逻辑联系不是很清楚。
农民私下里组织不起来,那只有国家牵头了。这也是拉动内需,甚至是国内经济增长的好办法呢。
楼主和各位讨论精彩纷呈,送花多谢
水费再来,农民只好出去打工了
农产品价格是根子,国家逐年提高收购价格,不可能永远这样
现在,黄、海两流域,恐怕降水量都不够用了,辽、淮两流域也差不多。如果不控制污染,长江珠江早晚同样下场。资源就这么多,这个事没办法,捏着鼻子也得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