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文史校堪示例 -- 丁坎
文史校堪示例:
近日读到一段文字:
“帝”们也与时俱进,开始朝着“五”的方向发展了。
意指人间君主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候尚未出现,《孟子》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在《告子下》中孟子是这样笼统地论述的:“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五帝”一词貌似最早出现在稍后的《荀子》一书中,荀子把“五帝”排在“三王五伯”之前,合称为“五帝三王五伯”。《荀子大略》篇曰:
“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
荀子的这个“五帝三王五伯”,同孟子的“五霸三王”有什么联系?是否就是孟子“五霸三王”?而且,荀子只是笼统说出“五帝三王”这一合称,至于具体的都是哪几位名
列其间,荀子却没有明白举出。
在《议兵》篇中,荀子却有了另一种说法——“四帝两王”:
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
观此段材料,荀子似乎是把尧、舜、禹、汤合称为“四帝”,把周的文王武王合称为“两王”。
回到“五帝三王五伯”上来。俺自己私下揣摩,“三”和“五”貌似都是泛泛而谈,硬要排出具体哪八个人是荀子的“帝”与“王”,恐有穿凿附会胶柱鼓瑟之嫌。
该段文字有一些文史理解方面的问题,现一一列举分析,以为诸君效法。
1
从这句话看,作者明显把五霸当作五帝的前身在看待。
下文又说
这一句再度证实作者没有分清五帝和五霸的关系。
三皇(或三王),以及五帝,五霸(或五伯)在先秦文献中虽然存在多种版本,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
三皇五帝在时间上更早,境界上更高。五霸多指春秋五霸,也有别的说法,但不常见,而意义上也是指后世以力崛起的君主。
淮南子中有一句
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
是一个最精当的概括。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概括表现的仅仅是时人的看法,不一定符合历史实际。
孟子所谓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就是因为
主要是说,五伯以诸侯的身份行征伐之事,本身就是僭越,所以是三王的罪人,而五伯号令诸侯立下约法,而当时的诸侯又违背这些约法,所以说
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
在孟子这个系统里,只存在三王五伯,而没有五帝的位置。
在荀子那里,五帝出现了:
插一句,五帝一词在庄子外篇也出现了几次,虽然庄子的年代早于荀子,但考虑到外篇多出自庄门弟子之手,说最早出现在荀子里没有大的问题。(当然,孟子书也有这个问题。)
将荀子与淮南子合观,似乎可以看到,五帝代指的年代要早于三王,而从孟子来看,似乎五帝这个观念产生的年代还要晚于三王。
这似乎很奇怪,其实不然,这正是顾颉刚先生的著名论断
的一个佐证。
2
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
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文意的割裂,荀子举了四帝二王,然后说 此“四帝两王”,已经清楚地表明这不是一个既成的概念,而是自己论证过程中临时列举的例子。
墨子--所染
同样的,墨子也临时列举了 此四王,此四王,此五君,此六君。
我们并不能说,墨子搞出了什么四王五君的系统。
3 对了,在成文之际,突然看到有人在开盘口,不禁惊叹,是有人不知人间尚有羞耻二字。
不知道这论断的覆盖范围有多大,其他辩析我也不想提了,只问一句:
唐高宗是不是人,为他加尊号的是不是人,这些人是不是我们的祖宗。
当然,这仅仅针对某人而言。
如果我把玄元皇帝误为唐玄宗是天大的笑话,那么上引那段辱及整个高宗朝的算什么?
说错话不要紧,要紧的是
1 这个错是否影响到你要论证的主旨
2 你要论证的主旨本身是否有意义
我希望所有关注过这个话题的朋友都好好想想这两个问题。
丁坎不是第一次错,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错,但丁坎有错必认,相比西河某些死不认错的人来说,还是颇有些
道德上的优越感的。
对了,上面辩析的东西与该文作者要讨论的主旨关系不大,我也不认为这些错是什么大笑话,仅仅指出来,
希望给读过该文的朋友提个醒。
附:
五帝一词在庄子中已经出现了。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
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庄子-天运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庄子-秋水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