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可不可以用两弹一星的精神和投入来发展航空发动 -- 桃子甜
这是北京军区的一个军官亲口告诉我的,2000年上一个电脑培训班,听那课觉得没意思,就和邻座的聊开了,那人是北京军区空军机务团的年轻军官,那人说这飞机在天上甚至连打个导弹都费劲,导弹打出去飞机发动机会停车,即使不掉下来也会掉高度,当时听了不明白什么意思,后来知道的多了,才明白导弹打出去以后飞机发动机进气口多少会吸进一些导弹尾部的烟,国产的发动机不给力啊,可靠性差,吞烟以后很可能会在空中停车。
可是那军官跟我说人家毛子的苏-27就一点事都没有。
多晶的晶界不是有序排列,在高温下先于晶体熔化,使金属失去强度,所以做高温材料,最好材料里面没有晶界,全是晶体,这样可以提高极限使用温度。。。。。
比如表面痕迹--加工划痕?
制造单晶时对纯度的控制要求如何?如果纯度达不到要求,应该还是材料问题而不是工艺吧?
蛮夷怎么能赶上中华帝国呢? 但是欧美赶上了。
所以,即使有小的不足,只要总体做的对,在情况合适的情况下,是能够逐步赶上的。 看到老兄反复黑前30年,很有趣啊。
596 = 586+10 也许就是五代core九千岁的意思
从老毛子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老毛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一直认为是老毛子想侵略西方,实际上二战后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西方一直在打老毛子的主意。
二战中虽然老毛子打败了德国人,也是惨胜,苏德战争中大部分时间大家都在老毛子的领土上玩,老毛子的精华区都是在其欧洲部分,而亚洲部分,则地广人稀,工业落后,虽然战前老毛子也有准备,将其一部分工业转移到乌拉尔山以东地区,但是一是力度不够大,其次也没想到德国鬼子能打得那么远,把老毛子的欧洲部分几乎全打了个遍,于是大家在这几年间,把老毛子的菁华区来来回回推了好几遍,因此二战虽然老毛子算是打赢了,但是这是典型的伤敌八千,自损一万(实际上就苏德战争而言,老毛子的损失也一直是大于的德国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毛子是靠自己的重量活生生把德国鬼子给拖垮的),其实力也损失惨重。
而这时候,刚刚不久前的盟国的态度则有点耐人寻味了,似乎总在用不怀好意的眼光打量着自己,时不时派点飞机来表示一下关心,看看毛子们晚上睡得怎么样,颇有点“趁你病要你命”的架势。
而且实际上西方军事实力实际上也远远强于老毛子的,无论是飞机、坦克,军舰的数量和质量等,虽然T34号称易于生产,但是M4的生产性也不差,性能虽然差点,但是架不住美国人的工业生产能力强,再加上西方的空军压倒性的优势,而毛子的空军实际上一直是一个防守型的战术空军,而老美的进攻型的战略空军,至于老毛子的海军就不用提了吧,尤其是此时老美有原子弹,而老毛子还在加紧找铀呢,而且战后也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优势。
因此战后,西方一直很想和老毛子照量一下子,来一场“预防性的战争”的(这也是西方的一贯伎俩),这并不是个别人的想法(比如大名鼎鼎的巴顿的那个臭名昭著的演讲),很多人都有这个打算,也曾经在几个地方尝试了一下子(比如在希腊,斯大林退缩了,但是在柏林老毛子的态度就强硬多了,封锁柏林一年多,直到西方做出了让步才开放柏林,这件事被西宣部文过饰非,包装成了一个伟大的胜利,但是老毛子也让西方看到了老毛子的决心,暂时打消了蠢蠢欲动的野心,也不算输家,只有在此期间饿死在柏林的人才是输家),再加上东边朝鲜的热战,以及老毛子及时造出了原子弹,并且时时刻刻保持了足够强大的军事压力(实际上是过于强大了,让人不得不怀疑老毛子的打算),老毛子才逃过一劫,否则这个核辐射区呢还不知道在哪儿呢。从此老毛子一直不得不在B52的阴影之下战战兢兢地生活,这也是为什么二战后几十年老毛子要隐瞒自己在二战中实际的伤亡数字的原因之一:一直生活在这样子的压力下,估计做梦也会被吓醒的。
因此老毛子之所以采用这种以数量换质量的策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方面,战后老毛子的国力一直不如老美(最高峰也才刚到老美的一半多一点);另一方面老毛子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一直比老美差,质量上一贯不如老美,如果数量上再不如对方的话(实际上数量上也是一直是老美占优,除了坦克以外),那么来得就不是U2,而是B52了。
因此二战之后的冷战格局中,老毛子一直是处于守势的,直到美国在越战之后国力下滑,才开始转守为攻,然后把自己给拖垮了的。
而TG一直造了6000(?)多架老歼6也有相同的不得已的原因:老毛子和老美的飞机坦克大炮军舰都在你家门口摆着呢,要是连老歼6也凑不齐的话,那么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总之,老毛子的垮掉,并不是因为“挺不住这样年复一年大规模的制造,换装了”,(老美实际上也这么玩的,还能拉动生产力呢),而是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这个原因实在有点浅薄,也无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
最后涅,老毛子比TG强的地方不多了,是好事,毕竟有这么个邻居在北方很不爽的。
但是暂时还需要老毛子去顶着老美的压力,不然的话要是这个压力全加TG身上来,晚上做梦也会被给吓醒的吧。
你说我黑建国前30年,我怎么黑了,我说的国内那时候不重视航发这块,难道不是事实?在你眼里就成了诬陷了?
如果用金属的话,那个温度很难提得很高,而且一旦用降温措施的话要损失大量能量,前后有些矛盾。
就是不知道陶瓷材料的加工是不是挺难的?现在的机械加工一般都是针对金属来说的,陶瓷这个是不是要另开辟战场了?
建国以后就一直抄,一直抄到现在。看看法国人,当初航发也是引进英国的技术,但是吃透以后就坚持自己弄了,事后证明这是正确的做法。
国内航发落后,不能怪科研人员不争气,根子还是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高层拿这块不太当回事,相反对核武器这块倒是死保,其实我看正好弄反了,核武器有能用的就可以了,反正谁也不会真拿这东西练着玩,但是发动机可是天天都要用的。
十几万几十万千瓦的重型机是从蒸汽轮机改进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