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 -- 胡杨

共:💬58 🌺17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

梅贻琦这个名字现在的人知道的不是很多了,相比之下与他同时代的胡适、蒋梦麟等人的知名度则更高些。我小的时候也根本没有听说过,我的姥姥姓梅,当时只是觉得这姓很文雅好听,后来慢慢的听家中长辈说起才知道这位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

梅先生1889年出生于天津,据说梅家和他夫人娘家韩家都属于天津8大家,算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梅先生1962年因骨癌逝世于台湾,享年73岁,和教育界的老祖宗孔圣人一样年纪去世的。人出名后自然就要考证出需要感谢的祖宗八辈,经过大家不懈努力,考证出梅家的祖先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驸马梅殷,这是位历史上的名人,当年明月兄曾 在书中描述过事迹,梅殷和朱洪武的二女儿宁国公主结婚,老兄文武兼备还忠心耿耿,朱元璋之后孙子建文帝即位,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兴兵争夺侄子的皇位,从北京发兵直扑南京,驸马梅殷驻守南京的北大门江苏淮安,就是周总理的故乡。朱老四的大军攻克沧州等重镇来到淮安兵临城下,派使者见梅驸马,说要到南京为太祖进香,梅驸马听这鬼话坚决拒绝说“进香皇考有禁,不尊者为不孝”。朱老四气极又无奈,攻不下淮安,绕道扬州进攻南京,最终攻克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就是永乐皇帝。待一切搞定,朱老四装大尾巴狼接见梅殷,面对这位竭力反对自己的姐夫虚情假谊的问候“驸马劳苦”,梅驸马冷言道“可惜劳而无功!”把朱皇帝气的够戗。想办法除掉他,一天上朝时,指示手下将梅驸马挤到桥下淹死了。宁国公主不干了,跑进宫来抓住皇帝的龙袍哭闹,要上演现实版《打龙袍》,英明神武的永乐大帝被搞的狼狈不堪只好下令处死了挤人下河的狗腿子,并厚葬梅驸马。

我小的时候听家族中的老人说起梅先生所以不怎么象其他近代教育家一样如雷惯耳,是因为他是个沉默寡言不爱说话的人,他不爱说话是出了名的,当年梅先生的夫人韩咏华要嫁给他前,女伴跑来说“你怎么要嫁给他啊,他可不爱说话啊”。韩小姐想豁出去了,说多少是多少吧,如此看来,梅先生从小就是个不爱说话的人一辈子没变。

梅先生1904年入学堂,这个学堂就是后来的南开中学,是第一期学生,08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被保送到保定直隶高等学堂。没上多久,美国人发了善心,把庚子年的中国给付赔款拿出一部分培养中国留学生,梅先生考取首批庚款留美学生,在630人中考了第6。5年后学成回国,到清华学校任教。讲授物理和数学,就此开始了和清华的一世情缘。梅先生是个认真负责的人,刚开始做教师时感到很累,加之教师生活颇为清贫,便去找他的老师张伯苓先生,说想换个工作,张先生说刚教几个月书换什么工作,回去待着,梅先生于是很听话的回去继续当教书匠,直到生命的终结。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激烈动荡的时期,国内政局变化莫测,复杂的矛盾冲突导致社会风云动荡,政治上的动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界,清华大学成为国内外各派政治势力角逐控制拉拢的对象。这个时候学生们也都牛的很,学生们上街游行成了家常便饭,有五四爱国运动学生们上街抗争,为国家为民主的奋斗,也有一些游行示威闹事目的不是很高尚伟大的,说不定校园伙食不好或者不爱上课也闹起来,萨苏曾在篇回忆蔡元培先生的文章里描述过,学生们为一些无理要求闹事把蔡校长气的脸色发白直哆嗦。在梅贻琦担任校长之前,清华的校长走马灯似的换,有的只当了两个月就88了,有的校长是被政治势力换掉的,有的校长是被学生赶走的,有的校长被政府和学生接受,却得不到教师们的好感,又被教师们联合抵制走了,张三来当校长,学生们发起“倒张运动”把他赶走了,李四来做校长,又一个“倒李运动”,以前看话剧《茶馆》时小刘麻子说,校长到校训话先把手枪拍桌子上,当时以为是个笑话,哈哈一笑,后来才知道居然确有其事,生活比艺术还搞笑。但是一个高等学府没有校长是不可能的,1931年10月经过教师们、学生们和政府部门的协调,时任清华教务长的梅先生荣任清华大学校长,这一当居然当了一辈子,在大陆一直当到1948年12月,破记录的当了17年校长!随后在台湾新竹又创立清华大学,直到去世,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这二者几乎等同。

当年清华的学生会公布了校长人选的五条标准“无党派色彩;学识渊博;人格高尚;确能发展清华;声望卓著。”应该说梅先生完全符合这些标准,他以品质优秀、人格魅力、平易作风,谦逊精神成为清华校长的最合适人选。在校长就职典礼上,不爱说话的梅贻琦留一下了句著名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话据说温总理还引用过,现在的大学到处圈地盖大楼,我曾经在济南坐车穿过大学城,那车开了近半个小时才通过,只能用庞大无比来形容。

梅先生获得了政府、教师、学生三方一致的支持。在梅先生的管理之下清华大学获得迅速的发展,很快成为国内一流大学,梅先生功不可莫。。还有个笑话,由于清华的学生一向难管,清华驱逐校长的运动可以说是此起彼伏,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清华的学生们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不倒翁,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梅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由于梅先生沉默寡言惯了,这句话说出来让人先愣一下再爆发出大笑。

梅先生奠定了清华的校风。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这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具体表现;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具体的体现就是成功的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作为校长梅先生位高权重,但从不滥用权利,也极少采取强硬手段治理学校。清华学生曾戏作打油诗一首,描述梅校长说话谦逊含蓄情形:“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陈寅恪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在西南联大时期,梅贻琦以身作则,他起草公函用废纸,封存学校配给他的汽车,辞退司机。说到汽车,我姨祖母还有印象,她是梅校长的侄女,她见到过那辆流线型的高级轿车,那个时代轿车可是难得一见的物件,所以一只留下很深的印象。还有梅校长字月涵,我一直觉得非常的雅,但不明白什么意思,姨祖母告诉我,这是梅校长的英文名字约翰的谐音。

梅家是教育世家,我的祖辈很多人都是教师,梅校长兄弟五人,他老大,但是大家族大排行是老五,于是弟弟们都叫他五哥,有个弟弟叫梅贻瑞,是我曾外祖父,他终生从事中学教育事业,他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萨苏的校友?比他早毕业了80年左右,估计在学校俩人没见过)毕业后曾在学校留校任讲师教国文,经常和办公室里的一位姓周的同事交流探讨对国文的研究,后来那同事写文章发表的时候取的笔名叫鲁迅。梅贻瑞后来在北师大附中当教师,有个革命者同事是石评梅,去世后和她男朋友安葬在北京现在的陶然亭公园。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伪教育当局强令教师们写文章歌颂“大东亚共荣圈” 梅贻瑞民族气节为重不肯从命,为避免日本人迫害把梅寓铜牌摘掉,连贻瑞之名也隐去,用字代替,他字“仲符”是梅家老二。

梅贻瑞的孩子,梅校长的侄女,我的姥姥,就是小学教师,抗战期间一天正在教课,日本人来视察,汉奸鞍前马后的招呼,小学生好奇,不安分的向外张望,我姥姥好象说了对日本人不敬的话,比如说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专心读书类似的。被什么人举报上去,还惹了些麻烦在身。我姥姥的妹妹我的姨姥姥也是小学老师,当过校长,她先生也是小学校长,她儿子媳妇也是学校的老师,后来她先生儿子先后当过政协委员。我姨祖母上学时候班里有个同学叫王洛宾,后来去了新疆采风,人送外号西部歌王。

抗战爆发后,全国最著名的三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另外两位校长张伯苓蒋梦鳞先生有其他公务,学校的日常校务基本都是梅先生在辛苦管理,梅夫人韩咏华在曾经提到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的艰苦生活,当时她也是上流社会人士,参加社会活动,与龙云夫人、缪云台夫人等人在一起,活动时,大家轮流做饭。一次轮到梅家,家里没有钱,韩咏华就到街上摆一个小摊,把子女们小时候的衣服、毛线编结物拿去卖,卖了钱待客。

梅先生的家中也总有学校的高层和教授来访,当教授们到梅校长家议事时,常常受到热情的招待。他们围坐一桌,品尝梅夫人亲手做的糕点(具体做法失传,我估计就是以前的黄蛋糕红蛋糕),为自己的祖国祝福,为梅夫人的坚韧钦佩,将这糕点命名为“定胜糕”。即谓:抗战一定胜利!“定胜糕”的名字叫响了西南联大和昆明城。梅夫人还把做的糕点拿出去卖,送到糕点铺冠生园去寄卖,冠生园?就是哪个因为用去年的月饼挖出来的陈馅做月饼,被央视315曝了光而倒闭的老字号?天啊,真的是坑人啊,这么个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就这么完蛋了。

梅夫人说:“有人建议我们把炉子支在‘冠生园’门口现做现卖,我碍于月涵的面子,没肯这样做。卖糕时我穿着蓝布褂子,自称姓韩而不说姓梅,尽管如此,还是谁都知道了梅校长的夫人挎篮卖‘定胜糕’的事。”后来,韩咏华就与潘光旦夫人、袁复礼夫人组成“互助组”,自制这种上海点心,到冠生园食品店寄售。家离冠生园很远,来回要一个半小时。她不舍得穿袜子,光脚穿皮鞋,把脚都磨破了。一向对家中生活没有概念的梅校长看到这些也着急了,向教育部申请了一笔经费改善教职工的生活。

此外“跑警报”是联大师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中可以看到梅贻琦临危不惊、镇定自若的风度:“梅校长(指梅贻琦)那时候五十好几了,可是极有绅士风度,平时总穿得很整齐,永远拿一把张伯伦式的弯把雨伞,走起路来非常稳重,甚至于跑警报的时候,周围人群乱哄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梅贻琦的君子之风,令人怀想。

抗战后期,大批美军顾问来到中国,英语翻译欠缺,政府号召大学生去军队中当翻译,梅先生的独生子梅祖彦都加入军队当英语翻译去了,梅校长的女儿梅祖彤去美军医院做看护。我的舅姥爷梅祖培是梅校长的侄子,当时也在清华大学读书,参加了中国远征军给美军顾问当翻译,我曾经问过他当时的情况,老人只是凝重的说了一句“死了好多人啊”,就再无言语。西南联大抗战从军学生提名碑上于是就有了“三梅”的名字。此碑原件在昆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遗址,复制品在北京大学校内,我上的中学距离北大很近,当年学校伙食很糟,经常溜到北大里蹭饭和自习,曾经在北大校园里见到过这石碑,低头昂首的找了半天。

北平解放时,梅校长正在城里公务,解放军先逼近北四环占领了海淀清华园,后来由于二环以内房价太高采取了和平解放的方式。梅校长回不去了,南京国民政府派来飞机降落在东单机场抢救社会名流,梅校长去了台湾,很多清华的教师学生都很遗憾,当时要是不那么凑巧,留住校长就好了。不过梅校长对共产党不怎么了解,虽然当年保护过共产党学生,但那也是为了保护学校的秩序,尽管周恩来和吴晗都呼吁表示希望梅校长留下,但梅先生恐怕不会自愿留下,他还曾表示过为了保护清华基金是一定要走的。

梅校长后来在台湾仍然当清华校长,哪怕是当了教育部长的时候也仍然兼职清华,我小时看到过一些他在台湾的照片仍然是那么清瘦(我觉得怎么有点象前不久驾鹤西去的萨爹啊),忙着办教育,那时候的知识份子就是一心教育救国。

我看到过在台湾蒋介石视察新竹清华大学的照片,没有我印象中的凶恶,就是个秃头微髭拄拐杖的小老头,面相还挺慈和,没有了青年和中年时期的杀气。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梅校长去世后,当时的副总统严家淦主持悼念仪式致悼词。他逝世后,秘书把他在病中一直带在身边的一个手提包封存。有传说那包一直在梅校长床底下藏着,以为是什么钞票或贵重物品,两星期后,在有各方人士参加的场合下启封。打开提包一看,原来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一笔笔非常清楚。在国民政府中身居高官却极度清廉,梅先生为楷模也。

梅夫人韩咏华后来移居美国,中美开始交往后很想回国,但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文革时期,中国领事馆的工作人员劝她等等,还弄的她颇为不解“我要回国怎么还不让,难道不欢迎?”后来四人帮被抓,文革结束,灾难深重的祖国开始新的时代,中国人民热情的欢迎老人回来,因为老人是天津人1977年回国后受到当时人大副委员长邓颖超的热情宴请,老人很高寿,大概是90多或者100吧。老人的妹妹叫韩权华,和姐姐嫁给文人不同,她嫁给了国民党将军卫立煌,电影《大决战》中有个情节是两口子防备有人偷听在家看相册时说英语,卫将军后来在内战中的表现一直颇让人疑惑,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很多人都怀疑他是共产党内线,他最后留居香港不去台湾,1955年回国并被推举为人大代表参与国家建设。脱离国民党集团的举动看来他是受到一系列人的影响,包括黄埔时期的老师周恩来,也包括妻子。卫去世后首都各界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公祭卫立煌,周恩来临时中断在上海的公务,连夜赶回北京主祭,公祭仪式后,卫立煌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与林伯渠、陈赓、李克农等中共高级干部为邻,卫立煌得到光荣圆满的归宿。我姨姥姥后来在八宝山见到还开玩笑说心里不自在,他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梅家和韩家都是天津的名门望族,韩家是天津八大家里的(萨娘的孙家也是天津八大家)一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介入政治但都很重视教育,所以子女中后来大多成才,在时代的洪流前总能和祖国人民一起。

还有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梅校长的五弟梅贻宝是中国另外一所高等学校燕京大学的校长,他于1928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受聘燕京大学,五十年服务于大学教育,前二十年在燕京后三十年在国外大学,梅贻宝自1949年起侨居美国近五十年,深知加入美国国籍之种种便利,但他直到去世,始终没入美国籍,可见他对祖国眷恋之深,梅家五兄弟里居然有两位大学校长,真是传奇。

关键词(Tags): #梅贻琦#清华大学元宝推荐:萨苏,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好文

本来想送朵花的 先欠着了

提示:

需要至少[经验10]来进行【送鲜花】操作!!

你现有:[0]经验

家园 引用隔壁雪琴的高论

面对列强,有那一个帝王将相、富商巨贾、学者文人、专家教授的子弟报名上战场?又有那一个帝王将相、富商巨贾、学者文人、专家教授把自己的子弟送上战场?真是人嘴两张皮啊。

家园 梅先生还是很著名的

梅贻琦这个名字现在的人知道的不是很多了,相比之下与他同时代的胡适、蒋梦麟等人的知名度则更高些。

清华里面,说起谁对清华影响最大,肯定说梅贻琦、蒋南翔。

提起西南联大,必然要提梅贻琦。说比胡适蒋梦麟的知名度低是不合事实的。

家园 冠生园作为字号可没倒

冠生园1956年公私合营时一分为三,分为上海、南京和重庆三家(后衍生出近十家冠生园)。

当年月饼出事的是南京冠生园,南京冠生园被这事弄得在2002年破产了。

“冠生园”是全国驰名商标,其拥有者是上海的那家冠生园(现属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但有意思的是重庆、上海、南京三家冠生园又分别拥有“冠”、“生”和“园”字的注册商标。

家园 梅贻琦在清华还是很有名的

一般讲解放前的清华校长都是说梅贻琦,好像傅斯年对清华的贡献也不小,但是基本没人提过。

家园 哈,看到熟人的名字

一开始看文就在想你会不会认识梅祖培,果然,哈哈。

梅祖培是俺妈妈的同事,俺叫他梅爷爷的。小时候经常在俺妈单位混,时常见到他。后来大家不再坐班,就很少见了,再后来俺也不去俺妈单位了,就再也没见过了。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啊,梅爷爷现在可好?

家园 梅先生我知道

中国有数的几个大教育家之一,北大蔡元培,南开张伯苓,清华梅贻琦。献花。

家园 你妈一定是外语高手

你母亲也是搞翻译的?那一定很厉害,我舅爷的外语我没见识过听说是很牛的,曾经在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当参赞(可能是),给总理当过翻译,当时的大使是耿飙将军。

老人现在身体不太好,多病,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保姆了。经常是和老伴轮流进医院,有一次我去医院先去3层看他,再去4层看舅奶,挺可怜的

家园 长知识了,多谢

原来冠生园还在,挺好,这些老字号最好别让败家子搞垮了。

家园 其实你说的对

梅校长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很高,可能是他太不爱说话,或者由于最后去了台湾没留在大陆,这边宣传的少,连我都是后来才听家族中老人讲起,当时懵懂的不知道是谁,对其历史地位也很模糊,就知道挺了不起的.

好文
家园 嘿嘿,我送完一朵,再送一朵才发现河里不让
家园 看过一些纪念文章,在《读书》里?

还记得那书里的几句诗。

说梅校长过生日,同人送祝寿有诗曰:“天南地北坐春风,设帐清华教大同”

梅校长和诗四句,其中两句为:“英才本为骅骝种,佳果非缘老圃功。” 其他记不确了,罪过。

记得当时看完,默然。徒恨。

家园 梅先生是WPI毕业的

, 屋思特的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应该是在波士顿附近, 获硕士学位. 詹天佑也是那儿毕业的.

解放前清华教授可不穷, 300大洋有庚子赔款撑着, 不会少发. 其它大学的教授就不一定了, 欠发少发时常有. 记得不知是谁写的回忆录, 说学校欠晌, 跑到清华教授朋友家蹭吃的. 那个年代, 一块大洋能买几袋米.

梅先生在教育圈可能有名, 知道了解清华的大概就听说过梅先生, 文,理,法,工,农学院名声大大的. 不过我看全国范围, 胡适更有名. 有趣的是不管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当权, 清华都吃香. 梅先生是中委, 教育部长. 蒋南翔先生也是中委, 教育部长.

家园 看到这句话,微笑

韩小姐想豁出去了,说多少是多少吧

想起了科学院系统所的项KF先生,他是我国概率论研究的中坚人物,斯里瓦思塔瓦理论专家,也是早期计算机网络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在研究中构成了北京南京之间的一个远程通信网 -- 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网络,而是利用北京的一台主机,南京作远程终端接入,形成逻辑上的星型结构,却可以实现物理上远程通讯。具体技术上来说呢,就是北京这边要和南京说的,会写成一个文件放在主机里,南京那边的终端接入主机,读这个文件,就知道北京要说什么了。南京要和北京说什么同理。

实际上这个系统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很类似IBM基于MF的电子邮件系统了,IBM的这个系统一直用到九十年代中期。可惜我们国家当时没有那样多的钱来开发,所以这个项目后来中止了。

南京有个才华横溢的女大学生杨LZ,也参加了这个项目,后来也被分配到科学院。但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两个人没有见过面,通过这个最初级的“网络”开始了交流。

最开始是技术的,通过终端还算说得明白,后来据说也是技术问题,但比较复杂。。。就得通信了。

通信完了,就是。。。结婚。

没见面?

的确没见面。

科学院的人多少都有点儿执著,执著的人别管多温文尔雅有时候也会作出让人觉得疯狂的事情。

项先生是拿着杨先生的照片去接人的,这一点很多人当时都有些吃惊。地点据说是在今天微重力试验塔下面的小火车站月台。

那条小铁路,是为科学院专门输送试验器材什么的专门修的支线,今天还在。正好从南京有一批货过来,杨先生分配到科学院,干脆当作货物押运员一块儿运来。

当时项先生也有点儿怕不靠谱。今天很多朋友都知道网恋的感觉,项先生当时恐怕头脑发热之余,也会有点儿怕碰上个FR啥的。项先生相貌堂堂,两眼闪亮,是科学院的美男子呢。

照片?那年头照张照片不容易,照片都修版,老萨这号的往费翔上修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两个人彼此看重的是才华和品格,相貌如何,重要么?

项先生跟朋友们说法是 -- 豁出去了,长什么样是什么样儿吧

结果杨先生就来了,一路上跟着试验器材不免有点儿灰头土脸的。

可是一下火车,所有人都震了。

王国维怎样形容李后主词呢?就是那句话吧 -- “粗头乱服,不掩国色”

天,这是来做研究的,还是来拍电影的阿?

杨先生不但相貌清秀,身材姣好(今天这个岁数依然不改当年风范),而且是大家闺秀,吴侬软语,真正的南方古典美人。后来走在中关村,常常被人误以为影星潘虹来要签名的!

估计,当时项先生是有点儿晕。

于是,两个人就成家了(或许可算是中国第一对网恋的成功者?),为科学院增加了两个正研究员,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宝宝,携手作了无数课题,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

有意思的是,谈起当年的婚姻,杨先生似乎从来没有过“豁出去了,长什么样是什么样儿吧”这类担忧,根本就没想过项先生会不会长得对不起观众,似乎天然认为他就应该长得这样相貌堂堂。这人的相貌是小女子样儿的,为人却心宽得很,比男子汉还有担当些也如一些男同志一样经常丢三忘四。。。有趣的是后来我做ChinaEDI的项目,南京EDI中心有个女工程师杨希卉,也是这样外貌清秀骨子里马大哈的样子,难道南京的女孩子有此传统?

慨叹,就象买车,总是第一批的质量好一样,今天的网恋,只怕没有这样好的运气了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