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话题】09-3-3 大家一起聊电影 -- 老马丁

共:💬91 🌺7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有道理!
瞎聊
家园 那个小包装我没想到,我觉得很有道理。
家园 不一定。因为如果绝大部分电影不能回本,

那就不是电影,而是赌博了。这些资本自然会流向别的收益率更高的行业,比如说赌场。

家园 我对第二题的看法

这四道题,除了第二道,其他三道都没有确定的答案。我想到的点基本上都有河友答了。咱们这个讨论组水平真高。下次上点难度。继续期待大家的新想法。

第二题的答案是,大部分电影(北美)的回本是靠dvd销售和出租。这个业务跨度时间长,可达20年。所以,如果把dvd当作真正的产品,电影放映反而成为dvd这个产品的广告。不知大家能否理解?

另,在中国香港,洗钱还真说不定就是个原因。咱这部落的思路真是开阔。

家园 卖碟的收入能有多少?

按照原文的数字,就算一部电影成本六千万,广告四千万,这就是一个亿。这些基本上是现金支出,算是投资人的全部投资。就算票房全都给了制片商,收回一半(你这个数字包括海外票房没有?以好莱坞的影响力,海外转播权也能卖个好价钱的),还有五千万的投资需要其他收入来弥补。当年的净投入就算五千万。

要保证这五千万投入十年内回收成本,同时有钱赚,比如说每年百分之十的收益,差不多每年需要有一千万的收入。就算是一张碟十块的利润,卖出一千万也需要每年一百万张。新片子上映后的前两年,卖碟也许能到这个数字,两年后,基本上电视上就有了,片子也过时了,卖电视转播权可以有点收入,卖碟的收入可能就没这么多了吧?

是不是有其他收入大头?

家园 交作业

第一题:

1, 到电影院的人大部分是已经决定要看电影的。

2, 价格固定使客人减少选择,从而减少考虑(犹豫)的时间,促使其更快购票,完成交易。

第二题:

1, 本题目使用平均概念。是什么平均,怀疑有逻辑和统计缺陷。比如去年一共100部新电影,99部票房赚钱,1部亏损,而且是巨亏。可能平均看全部100部电影是亏损的。但实际上决大多数制片人是赚钱的。

2, 可能票房收入仅是短期收入的一部分,不代表整体收益。

3, 可能赚取其他形式的广告费用大。例如片头广告和电影内部软广告( 例如男主角开的是奇瑞汽车,奇瑞公司要付钱)。(短期收益)

4, DVD碟片,T-shirt和其他相关产品的收益。(长期收益)

5, 培养明星。电影制片人对签约明星商业活动的控制和利润的收取。(长期收益)

第三题:

1, 分量是为1.5小时~2小时准备的,规格大有合理性,符合客户心理预期。

2, 玉米花和饮料是极高利润产品,单位价格越高或者销售数量越多,获利润越高。大包装提高销售数量,直接增加利润。

3, 玉米花是一次消费的,客户不可能在看电影途中出来购买。商家不能指望客户多次购买小包装达到增加销售。这点与超市不同。

4, 客户已经购买电影票这个主产品,购买玉米花这样的附加产品的抗拒心理下降,容易成交。我猜想交易比率相对固定。比如说某电影院里平均35%的观众会购买玉米花。在相对固定的交易比率情况下,采用大包装的总交易额高于小包装。

第四题:

1,明星配音包装该产品(电影)高档。

2,客户喜欢某明星,很大机会会购买与该明星相关产品。比如去看明星配音的动画片。

家园 村长的回复倒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

这些买碟的人都是谁?是看过电影的还没有没有看过的?一部电影拍出来,美国3亿人有多少人会看(电影院+碟)?

假设票房收入是5000万,按10块一张票,有500万人看。

按村长的估计,剩下这5000万要想回本,约每年要买100万张碟。十年下来,碟的销量是1000万张。

去电影院看是个人消费,但是买碟的话,可能会在家人朋友里传着看。普通一部电影,观看的人数相对于美国的整体人口来说也绝不是小数,感慨一下好莱坞的影响。

家园 第二题:我觉得大额资金进出方便也是一个原因

几千万美元的投资,1、2年时间,钱就能全出来,这样的生意不好找。

家园 大制作可能有问题

小制作绝对可以靠DVD等赚钱。

以前看过一个访谈,说做艺术片市场也可以赚钱,讲到了畅销片和长销片的区别。侯孝贤的《悲情城市》票房很差,但几十年来一直有人看有人买,算到最后反而赚的不少。

家园 在北美

好莱坞电影海外收入全算上,平均票房不会超过5千万。这个平均票房我手里没有准确的数字(因为有时候海外票房和二轮电影放映有超过一年的时滞,统计有时滞)。随后有线台放映,电视台放映,能收回点钱,但不多。

关键是北美这边 DVD rental 是个大收入,新一代的人20-30岁还真是爱看老电影的。肖申克的救赎上映15年了,还是rental的热门。所以某部电影用很知名的演员(特别是影帝影后,这样新人不知道也没关系),或者获了大奖,被著名的影评人评好(经常看到没明星没获奖的电影,在dvd外壳上注明“two thumbs up”,这是一个非常有名非常权威的影评系统,以后有机会介绍。如果连这个也没有,那么就加上NY Times的廉价一句话影评。总之,针对的消费者就是租片子的。那么这个投资在一个长的时间段里,还是不太担心回不了本的。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马上回本。但是每年400-500部电影上映,观众一年花在电影院的钱就那么多,所以大部分电影都还是看中长期回报。

家园 想法很全面呀,特别是第三体

回头我总结一下大家对第三题的看法。

家园 交作业

第一题:不切题的题外话——上海电影票价观察

结论:电影票卖的是空间和时间,因此不必以内容的优劣定价。观察到的现象:

1、同一影院同一档期的不同银幕放映不同的影片,一般情况下定价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上映某部大热门(热门不一定好看,也可能是大烂片),该片票价就会上浮。背后可能的原因是:热门片(特别是国产的)片方的宣传投入比较大,院线涨价一方面是片方的要求,同时也是搭了片方宣传顺风车。也就是说,这个“同价不同质”的价格合谋锁定了地板价,但是天花板的活动的,因为观众“优质优价”的潜意识和广告宣传的引导会帮商家的忙——一方面募名而来的客人自不用说;随机选片的客人也会受到差别定价的心理暗示,同样卖出一张票,影院当然希望挑 贵的卖。而目的性不强但价格敏感的客人会转投其他相对“廉价”的片子,肉还是烂在锅里。为什么涨价的同盟能维持呢?可能有几个原因,1、片方对院线各轮票价的强制统一要求;2、不同院线的影院的地理位置分隔,在小区域内形成垄断。以上海为例,除徐家汇外,一般一个商圈只有1家核心影院,而且网上订票不发达,又有大量客人属“临时起意”,比价的成本高,所以不担心价格同盟被破坏。

2、同一影片在不同影院的价格不同,除了轮次,影院的位置和硬件也是影响因素。社区型和位于商业中心的影院在定价的差异上是明显的,这既反映成本的因素,更体现目标客户的购买力和价格弹性差异。电影票卖的不是内容而是板凳钱。

3、冷门时段(如工作日上午和午夜以后)的票价低于正常时段,这也是一个常态。可能是因为影院运营固定成本高,变动成本低,闲着也是闲着,能收回电费就行了。这个钱卖的依然不是内容,而是体现垃圾时间和黄金时间的不同价格了。

第二题:完全不懂制片发行的操作,纯外行观点

1、 大的制作方每年出片多,追求的目标是整体的盈亏平衡,每个项目都挣钱不现实,广种薄收。虽然有一堆人精在琢磨消费者,但是总有看走眼的时候,热脸贴上凉屁股和冷锅里爆出热栗子都不是新鲜事,既然干这行就要分散风险,以概率取胜,多拍。效果好的拍续集,亏钱的撤退,动态平衡。每年总有几部票房大热的片子,单一核算看上去盈利巨大,但是电影公司算总账就要以丰补欠了。如果人品不好,几个大卡士全砸了,就此挂掉或者多年缓不过来的也比比皆是。但是投资这东西容易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自然前赴后继的人就多了。

2、 票房收入仅仅是链条中的一环,电影公司除了拍片以外,也没少整三产。主题公园、海外发行、家庭影碟、OST、玩偶道具、植入广告等等,都要有电影这个发动机来带,全国一盘棋嘛,不能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3、 再邪恶一点,洗钱算不算?发行投资电影的衍生金融工具算不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占领宣传阵地算不算?

第三题:

看来国内电影院在这方面还有潜力可挖,小食和饮料还没有单一巨大包装化。一般情况碳酸饮料和快餐店类似,有大中小号,但是与快餐店同比都要大一些,苞米花也类似。其他瓶装饮料与其他零售渠道在规格样式上也没有明显差异。

抛开规格不谈,包装和口味的差异也是有特别作用的,也是商家创造需求的手段——利用人的好奇、冲动和自我放纵的心理。如果一种饮料有特殊的包装和特别的口味,且只在电影院出售,也许很多人就会想“来都来了而且别的地方也没有卖,不如就买了吧”。举个例子,“味千拉面”出售的波子汽水,包装特殊,在其他地方罕见,刚出来的时候据我观察点的人就很多,毛利应该很高吧。

另外,影院小卖部的套餐也是玩的这个把戏。因为毛利高,看似套餐让利,实际扩大销售赚得更多。

第四题:

是不是因为大牌明星能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呢?

家园 怪不得国内做电影难赚钱

敢情拍电影的是掏钱给卖盗版的做广告啊

家园 大概想了想第四题

1。增加人气

2。增加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比如成年人。

3。或者是大牌明星自己主动要求找点乐子,增加收入

家园 精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