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编译】“哥利亚”的故事 -- 外务府行走
哥利亚是基督教传说中巨人族的勇士,圣经中说他“高约九尺,盔甲重125磅,枪头重16磅。令人看了胆战心惊。”但我们要讲的“哥利亚”遥控爆破车却是一个小不点。
二战期间,德军研制了许多遥控的爆破车辆。哥利亚是其中最小的一种。
哥利亚的前身是一名法国工程师凯格瑞斯1940年设计的小型爆破运载车,巴黎沦陷后,该工程师把它扔进了塞纳河,但德国人又把它捞了起来,并加以详细研究。1940年11月,德军命令研制一种小型遥控、全履带的车辆,可以运载至少50公斤炸药,目的是在安全的距离上摧毁敌人的碉堡、防守阵地、甚至是坦克。由于炸药装在车身上,车辆要和敌人同归于尽。德国工程师迅速在法国人设计的基础上制造了“哥利亚”,德军编号是Sd.Kfz302。
Sd.Kfz302型哥利亚装两台保时捷MM/RQL 2500/24RL2型电动机,每个2.5千瓦,通过两个电池组供电,分别装在车体两侧的隔舱内。车体中部有三个隔舱,前面一个用来装在炸药,中间的装一些电器和控制设备,后面的放导线轴。有人估计导线长度为2000英尺,连接到一个手控盒上。导线由三股线组成,其中两股用来控制车辆,一股用来引爆炸药。哥利亚有1.5米长,0.85米宽,0.56米高,外壳由5毫米的钢板做成。可以越过60厘米宽的壕沟。
哥利亚的原型车有四个大负重轮。
这是原型车,很容易看清楚内部结构
而生产型则改用小直径的负重轮,这样在车体两侧的履带的之间就有足够空间装电池组,而将车体内的宝贵空间留给炸药。生产型可携带60公斤的炸药。整个车重370公斤,最大时速每小时10公里。最大行驶距离在街道上是1500米,越野状态是800米。从1942年4月到1944年1月,德国共生产了2650辆这种电动型哥利亚。
定型生产的电动型哥利亚。可以看出其行走装置同原型车有很大不同。
只有少数电动型哥利亚投入使用,主要是因为装载的炸药量太少,而且单价为3000帝国马克,过于昂贵,因此在1944年1月停产。到1945年5月德军投降时,还有2527辆电动型哥利亚完好无损,这也说明它们很少被使用。
于是,德军急于发展一种使用内燃机的更便宜的载具以替代早期型哥利亚。1942年11月德军在哥利亚的基础上开发了更大载重量和行驶距离更远的爆破车,使用内燃机,被称为sdkfz303a和sdkfz303b。a型生产了4604辆,能装载75公斤炸药,采用双缸双冲程汽油机,12.5马力,重量370公斤,行驶速度每小时10公里。车体后部的油箱可以容纳6升汽油,所以行程大为增加,街道上可以跑12公里,越野状态可以走6-8公里。防护加大,车体钢板为10毫米。该车的行走机构也重新设计,采用机械弹簧悬挂装置。
这是a型车,发动机进气口在车体上部。
b型生产了325辆,可以携带100公斤炸药!尺寸也加大,车体长达1.63米,重量增加到430公斤,尽管使用同样的发动机,但可以每小时跑到11.5公里,其它数据与a型相同。
这是b型车,其履带的形状是不是很象英国早期的“水柜”坦克。
sdkfz303a和sdkfz303b内燃机型哥利亚的车体两侧携带着电池、控制部件和空气过滤器,车体前部是炸药,中部是发动机,后部是放线轮,导线长650米。内燃机型哥利亚可以涉水22厘米深,a型可以跨过85厘米宽的沟,b型可以跨过1米,爬坡度为70度。内燃机型哥利亚造价只有1000帝国马克,比电动型要便宜得多。
这是一辆内燃机型哥利亚的照片,其内部结构一目了然。1是放线轴,2是油箱,3是二冲程发动机,4是发动机冷却风扇, 5是放炸药的空间。
但内燃机型哥利亚也不经常被使用,到1945年1月时,生产的5000辆中还剩下3797辆。
哥利亚通常需要用两轮的拖车运到战场,然后依靠自身动力投入战斗。
两名德国士兵用拖车运送哥利亚,此照片摄于1944年德军镇压华沙起义的行动中。(著名的多拉炮也参加了该战役)
通常哥利亚的战斗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发现敌人的据点,然后工兵坐在安全的阵地内,操纵哥利亚接近敌人,然后引爆车辆同敌人同归于尽。
哥利亚行驶速度很慢,而且易于受损,在战争中没有发挥大的作用。它非常容易被步兵用轻武器摧毁,导线被切断也会使它瘫痪。哥利亚的最大功能是攻击静态的目标,如碉堡。
最后用一张哥利亚作战场景模型图,可以看见后面德军手中的遥控盒。
如结尾所述,爆破车最大的功能是摧毁固定工事碉堡。可问题是费那么大劲才送上去100kg炸药 -- 一架Ju87带两颗110kg小炸弹加一颗500kg大炸弹, 反复使用,精确打击。而且炸弹这玩艺儿大规模生产,成本肯定不用一千帝国马克。
只能说在空军达不到的特殊地形下哥利亚才能派上用场。可问题是这又能遇上几次?步兵部队天天拖着个用不上的大铁疙瘩...
偶能想到的解释是大战后期德国极度缺乏飞行员。步兵无法有效摧毁坚固工事 -- 普通加农炮威力太小,多拉大炮又上不去,Ju87没人来飞或者没有制空权,只好依靠步兵自己...
必有以报之。
尽管俯冲轰炸的精度比水平轰炸高得多,但对于炸碉堡或要塞工事这样要pin-point精度的任务而言即使如Ju87也不是最佳选择--特别是从费效比的角度出发。德国的Ju87一般多用于轰炸于没有坚固设防的(相对)比较大的目标,如野战工事,野地或者公路上集结或行进中的集群目标,还有交通枢纽等等。而且Ju87尽可能用于支援快速前进而无法得到传统炮兵火力支援的装甲突击群,即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普通的步兵攻坚斯图卡就顾不上了(留给步兵随行的重炮或者步兵自己去对付了),不然德国有多少斯图卡也不够用啊。
而且斯图卡攻击一次消耗的并不仅仅是炸弹,还有燃油,机件的损耗,甚至还有宝贵的飞行和维护时数--二战时飞机每飞行小时的维护时数都挺高,而德国武器又更是以高维护(high-maintenance)而闻名。如果为轰炸几个碉堡而误了出动更重要的任务,那就不是光钱能计算过来的了。
如果您看过《兵临城下》(裘德洛演的那个,不是咱自己拍的黑白片),也许会记得这样一个场景。德国的he111轰炸机飞过来,把整片楼群炸成废墟,可一点也损害不了建在地下室或楼根处的暗堡,小分队、狙击手、机枪暗堡才是巷战的主角。
哥利亚其实本来是最适合爆破坚固火力点这种任务的,但其本身的设计又让它很难适应巷战的复杂化环境,首先,履带底盘的越野能力再强,也很翻越残垣断壁,其次,控制人员要目视控制哥利亚,而在巷战中经常会遇到遮蔽物阻挡视线,最后,敌人很容易顺着导线找到己方的掩体,那才是大难临头。所以,德国人才会发明无线遥控的爆破车
如你所言,普通碉堡工事重炮一般也就搞定... 用这家伙来对付普通工事有点儿大材小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