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非洲风云 二十一 变革 1 -- 橡树村
1960年代新独立的非洲,还算得上是充满希望,新独立的政权们的确也显示了增长潜力。到了1970年代,非洲大陆的经济增长就很罕见了。一个接一个的非洲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问题,已经破产或者濒于破产的政府们已经无力维护基本的公用设施,道路、水、电力、电信都缺乏维护,故障频频;学校,医院缺乏资金。到1980年代中期,非洲大陆上的大部分人口都比二十年前新独立的时候还要贫穷。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也大幅度缩水,在坦桑尼亚,1985年一个官员的薪水的购买力,仅仅是1969年时一个同级官员工资购买力的十分之一。这导致大规模的人才流失。从1960年到1987年,非洲大陆上至少十万受过培训的政府官员到其他国家谋求位置,而1980年代后期,1986年到1989年,就至少有五万中高级政府官员离开非洲。留下的官员,大多数也早就放弃了道德要求,受贿严重,严重影响政府的运行。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均GDP变化。1960-2006
经济衰退首先影响的就是依靠工资收入的中产阶级。非洲刚刚兴起来的中产阶级迅速衰退,城市人口完全不能指望工资收入来养活自己,被迫自己多少做一点生意糊口。在一些国家,黑市经济的规模甚至超过了官方的经济规模,虽然非法,但是国家也没有能力进行约束。在扎伊尔,国家通过非法渠道出口的钻石、铜、黄金的总量甚至超过了正常渠道;在加纳,为了避免国家规定的超低收购价格,大量的可可被偷运到邻居科特迪瓦;在塞内加尔,三分之二的花生通过非法途径进入冈比亚;在坦桑尼亚,粮食几乎只能在黑市里面找到,黑市在这里成了每个人都需要打交道的地方,官方索性完全放任。非洲国家对自己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少。自然,能收到的税,也越来越少。
加纳的市场
于是,国际救援就成了非洲国家的救命稻草。1979年,塞内加尔成了第一个尝试应世界银行要求进行结构改革的非洲国家,随后,向世界银行和国际基金组织寻求帮助的国家越来越多。在1980年代早期,西方国家还认为这只是暂时的问题,这些非洲国家的可以通过经济专家的指导度过危机,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非洲的问题,要比看起来严重很多,而西方国家开出的药方,很多时候加重了非洲的问题。
塞内加尔
西方在1960年代的时候,曾经认为政府应该成为发展的动力,忽视市场的作用,这样的指导思想,就导致了大量的国有企业。非洲在独立之后建立的大量的国有企业,很多是基于这样的思想。不过到了1980年代,西方开始特别强调市场的作用,认为应该尽可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来自己调节。于是,鼓励私人企业,建立市场经济,就成了西方国家认定的良方。在这样的理论下,世界银行和国际基金组织要求接受援助的政府们把货币贬值、降低补贴、降低关税、提高农产品价格、精简政府结构、出售或者关闭国有企业、取消价格控制、减少政府赤字,放松对国外资本投资限制等等要求作为进行援助的条件,同意了这样变革的政府,西方才提供援助。这两个组织坚持,经济效率是得到其资助的必要条件。
这样的变革立刻动摇了很多非洲领导人的既得利益。非洲国家庞大的官僚机构,管理混乱的国有企业,是政治家们赖以生存的资本,是安抚自己支持者和家族的工具。实际上,非洲的政治家们很少真正关心自己国家的实际问题,关心的只是如何满足自己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如何满足自己支持者的胃口,如何保住自己的政权。此外,很多非洲官员眼里,保持国有企业,无论其业绩如何糟糕,都是涉及到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涉及到国家荣誉,要将这些企业私有化,甚至卖给外国企业,那是无法接受的卖国行为。在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就直接反对这些条件,一直到自己1985年下台。但是面临即将破产的政府,非洲国家也没有其他选择。在1980年代,撒哈拉以南有三十六个政府开始在国际基金组织或者世界银行的指导下进行改革,一共导致了两百多项贷款协议。外国援助在非洲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西方的非政府组织也开始在非洲活动,一些国家的教育和健康领域几乎完全依靠非政府组织。援助本身成了很大的产业,在非洲,各种援助雇佣的人口,仅次于政府雇用的人口,成了很重要的就业渠道。1980年代和1990年代,非洲大陆得到的外国援助,总金额高达两千亿美元。不过接受援助,签署了变革协议,不等于政府官员就放弃了自己的利益。真正大规模变革的,不多。
非洲人均受援金额,2004
非洲变革的明星是加纳的军事独裁者罗林斯Jerry Rawlings。罗林斯1982年上台,一开始以卡扎菲和卡斯特罗为榜样,要成为反帝国主义的先锋。不过经过了一些尝试之后,到1983年,加纳的经济已经维持不下去了: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历史最低;政府没有资金提供给教育和医疗,婴儿死亡率在七年内增加了百分之五十,超过了百分之一;通货膨胀率超过百分之百。1983年,拥有十三万劳动力的加纳可可产业提供的产量,仅仅是二十年前五万劳动力提供的产量的一半。与此同时,上百万加纳人被尼日利亚政府驱逐回国,大旱也加剧了社会危机。于是,罗林斯只能接受西方援助,进行市场经济改革。放弃了政府限价之后,可可的收购价格立刻上升,1988年的时候比1983年的时候增加了四倍,终于停止了三十年来加纳牺牲可可业发展工业的趋势。加纳的货币迅速贬值,1983年一美元可以购买三个赛地(Cedis),到1992年,贬值了150倍,一美元购买450赛地。进口许可制度完全废除。政府开始大规模裁员。加纳政府的人员臃肿也的确到了一定的程度,一台打字机有三个打字员使用,一辆车配了十个司机,大多数人无所事事。这些多余的人,自然成了政府改革的牺牲品。1980年代后期,加纳政府解雇了六万人。加纳也开始私有化,包括金矿。改革的结果看起来还不错。可可产量到1986年的时候就增加到了二十二万吨,比1983年的时候多了三分之一,人均粮食产量也同时上升,制造业也有所增加。通货膨胀率,1983年的时候是百分之一百二十三,到1990年下降到百分之四十。从1984年到1989年间,加纳的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百分之六。不过代价也不小。从1983年到1988年,加纳的外债水平翻了一番,达到三十三亿美元。改革也没有完全解决加纳的问题。到1998年,改革十五年之后,加纳的国民生产总值仍然比1970年的时候低百分之十六。
罗林斯
1985年尼雷尔退休后,继任的姆维尼Ali Hassan Mwinyi开始接受国际基金组织的援助,进行改革。1985年的坦桑尼亚,粮食不能自给,医疗和教育系统已经完全瘫痪,小学入学率从1981年的百分之九十八下降到不足百分之八十,政府用于偿还外债的金额,已经占到政府收入的三分之二。坦桑尼亚国内对于改革的呼声极高,也成了国际基金组织的好学生。
姆维尼
不过大多数国家对于改革就没这么积极了。实际上,很多国家很快就发现,不进行所许诺的改革,也没什么大问题。肯尼亚承诺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但是实际上,政府机构仍然臃肿,经济的自由化也仍然见不到踪影,而外援却一直在增加,从1986年时候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上升到1990年时候的百分之三。虽然偶尔也有一些资金因为肯尼亚政府不合作表示有可能撤出,但是这些资金总是给肯尼亚政府很大的余地,什么事情都可以再商量。为了削减政府赤字,肯尼亚政府采取了短期做法,减少投资,减少维护,而不是去精简机构。最终的结果,政府的开支仍然庞大,债务越来越高。肯尼亚政府所做的,在非洲更加常见。这些政府的统治精英们,在外来援助的帮助下,日子越来越好;国家经济,却没有任何起色。政府也很快开始利用改革为自己谋利。一开始遭到普遍反对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迅速成了大家都眼红的肥肉。既然世界银行提供资金来进行私有化,何不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捞钱呢?从1989年到1991年,世界银行和国际基金组织提供的资金有三分之二用于企业私有化,但是却几乎没有监管。于是,非洲国家领导人们很高兴地利用这个机会把企业卖给自己的利益集团,更快地掠夺财富。科特迪瓦的伍弗耶布尼利用私有化的机会扩大自己的企业帝国,喀麦隆的私有化的受益者几乎全都来自己总统比亚Biya的贝悌Beti部族。在尼日利亚,军事独裁领导人得到了一百家私有化企业股份的五分之四。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乌干达,扎伊尔,几内亚,塞内加尔,刚果布,等等。
非洲受援金额与GDP增长的关系
到1980年代末期,经过了将近十年的改革,非洲的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尽管开始鼓励外国投资,但是除了原油和矿业,外资很少愿意在非洲投资实业。曾经认为非洲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地区的投资人,现在认为这里是高风险低回报。到1989年,这个已经拥有四点五亿人口的大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1960年的水平。实际上,在1980年代,非洲大陆的人均GDP每年减少百分之二点二。外债在十年内增加了两倍,达到一千六百亿美元,超过了一年的国民总产值。外债负担如此严重,哪怕仅偿还一半的外债,所偿还的外债也超过了新的外援。世界市场基础物资价格下跌也加剧了非洲经济的恶化,到1990年,非洲出口的价值仅仅达到1982年的百分之七十七,可可的出口总额,1986年到1989年间下跌了百分之四十八,咖啡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五。1986-1988年间,由于农产品价格暴跌,非洲至少损失了五百亿美元的收入。
IMF/世界银行援助的国家GDP变化
1989年,世界银行终于承认,在非洲进行的经济改革失败。1989年十一月公布的报告中,世界银行承认,仅仅在非洲进行经济改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非洲需要的,不是小政府,而是有效的政府。现在,世界银行把解决非洲问题,寄托在了政治自由化上了。于是,西方对非洲政府援助的门槛,除了经济要求,又多了政治要求。也在1980年代末期,随着第一代非洲领导人逐渐离开政治舞台,非洲的政治变革,也开始了。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上花
唔,这先看再花就是比不上先花在看
戈尔巴乔夫的路线啊
应该先说说坦桑尼亚独立时小学入学率是多少才有研究价值啊。引用坦桑尼亚总统本杰明·姆卡帕在2004年发表的讲话内容吧:
1980年代初期坦桑尼亚的教育大幅度滑坡,是没有问题的。教育往往是社会主义道路国家的成功地地方,其大幅度滑坡是失败的表现,因为政府已经无力支撑这个体系。坦桑尼亚社会主义尝试最大的失败在于经济彻底崩盘,实际上经济彻底崩盘究竟和社会主义有多大关系也两说着。
至于变革以后又能怎么样,你这么着急剧透干什么呢?
想推荐都晚了一步。
你说的有道理,毕竟经济是基础。不过对于8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普遍经济失落,与其说是制度问题,不如说世界原材料价格变化与不合理的赶超战略更重要。君不见资本主义的非洲和南美国家80年代也被结构调整计划调戏的很残么?不论什么制度,在大流氓头面前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除了会捞钱,真看不出政府做了哪些事情
我正打算把这个上改成1呢。上中下不够用的。
的确无论什么主义,单纯依靠原料出口的地方,那个年代都很惨。
因为整个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么。
所以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走资不行,走社也不行(托洛茨基说的“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是有道理的)。
所以,斯大林要求一国之内建设社会主义的情况下,就必然要求与外国隔离,进行自己经济的内循环。好歹苏联地大物博,可以自己支撑。
当然,这个也是理论,实际上,苏联对外联络也是防民众不防干部。而且,他本身也需要对外联络。技术什么的不说了,光是外汇,就必需要求苏联大量出口粮食、矿物一类的初级产品。然后再交换其它的。朝鲜方面也是。猛一看,与外国是没有任何交际的。实际上,中国和韩国的“援助”在朝鲜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个恐怕是斯大林主义的悖论之一吧。要求与世界经济隔离,实际上却做不到。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不但是那里,其他地方也一样。有效是第一的,在有效的前提下,当然是能小宜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