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中药小故事之十——蒙汗药的前世与今生(上) -- 快刀浪子
之九 蛇 链接出处
读武侠小说,其中最神奇之处,除了各种玄妙无比的神功外,就是那些功能各异的神药了。有能增强内力的、有能起死回生的、有善治外伤的、与善疗内疾的……而其中最能吸引眼球的恐怕就是那些毒药了,什么七虫七花膏、三笑逍遥散、金蚕蛊毒……真是琳琅满目,“毒”不胜收,让人不由得感慨祖国医药之博大精深。由是观之,武侠小说对于中国传统医药的宣传是功不可没。
曾经有个MM很认真的问我,那些神奇的毒药都流传下来没有。对此我只能遗憾的说,这些东西绝大部分应该是文学作品的夸张,真正的毒药是有的,但并没有那么厉害。从典籍的记载来看,古人对于毒药的认识还是很丰富的,很多本草记载的来自动物、植物、矿物的毒药,都被现代研究证实了其确切的毒性。学过一点中药的人,随便说上十来种毒药是不成问题的。(大家不用担心,这类药物都是有严格管制的,普通人不会轻易得到^_^)。只是这些毒药的药效虽然足以致人死命,但很少有能够让人顷刻间毙命的,即使纯度很高,或者几种毒药一起用也难以达到这种效果。
对于这类神乎其神的东西,真正的医药界是不大感兴趣的,倒是一种被江湖高人视为“下三滥”的东西,因为其“贴近大众、简单易得、使用方便、效果显著,实为居家旅行行走江湖作奸犯科劫财劫色之必备佳品”而得到了较细致的研究。它,就是江湖上无人不晓的“蒙汗药”!
蒙汗药最有名的应用似乎应该是水浒好汉的“智取生辰纲”一役,此外孙二娘的黑店也用过这玩意儿,《鹿鼎记》里的韦小宝也是用这个的高手。
蒙汗药是用什么做的?施耐庵不会说,金庸先生也没这个兴趣,但稍微一琢磨,就会发现还是有迹可循的。
蒙汗药的最大特点是能让人暂时失去知觉,在这段时间里,施药者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了:可以劫财(生辰纲)、可以劫色(韦小宝在丽春院),甚至可以要人的命(孙二娘的黑店,只是在武松这里失手了)。而弄清蒙汗药的成分,也可以顺着这方面找线索。
什么东西能有这种效果呢,稍微有点医学知识的人,都能看出,让人暂时失去知觉,之后还能苏醒,这不就是麻醉药嘛!现在也有用麻醉药打劫的案例,那么蒙汗药应该也是古代的麻醉药了。
顺着这个思路找,就找到一个大名鼎鼎的东西——麻沸散!《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和《后汉书方术列传》都有华佗使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后施行外科手术的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剖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渝扣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 一月之间皆平复”。(《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刮骨疗毒》一章却并未提到使用麻沸散,想来那时华佗还没研究出这个东西吧。)
这段记载,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的记录,曾经是中医界乃至中国科学界引以为豪的一项成就。可惜的是,华佗所用的“麻沸散”是何物所制,没有明确记载。这也成为中医界多年来的一个研究课题。
自汉代以降,历代关于麻醉、外科手术的应用情况,仍有零星记载。只是手术外科并未成为中医的主流,关于麻醉药的研究也没有更大的发展。
1805年,日本人华冈青洲使用以曼陀罗花、草乌头为主药的内服麻醉剂,对乳癌、痔漏等外科疾患施行手术治疗,是世界麻醉史上的一个重要记录。华冈青洲也将他的麻醉方药称为“麻沸汤”,以表示这是受自华佗外科成就的启发,对湮没了近一千六百年的“麻沸散”的发掘研究的成果。
根据历代的记载和临床的验证,目前已基本认同麻沸散以及中药麻醉剂的最主要成分是“洋金花”。
附注1:近几年确实有关于使用麻醉药犯罪的报道。大家了解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增加点防范意识也不错。
根据报道来看,使用的麻醉剂主要是这几类,一是乙醚。方法是用浸泡过乙醚的毛巾捂住受害者的口鼻,使其昏迷。因为乙醚易挥发,不易携带,并且有很大的味道,所以用这个的往往是有预谋的,突发性的,同时伴有暴力的。实际跟用棍子敲的效果差不多,并且应用的难度似乎比棍子还高。所以不必特别防范,就是注意不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走那些偏僻的地方就是了。
第二种,是用一些口服的麻醉、镇静剂,为了掩盖味道,一般会泡到饮料里面。这个欺骗性比较高,在乘车、就餐的时候要注意不喝陌生人的饮料,还有在餐厅一个人就餐时,如果离开座位后,最好不要再喝杯中剩下的饮料。女生要尤其注意。
另外还有报道说有犯罪分子送给你“迷烟”或者他抽“迷烟”就能将人迷倒。对此我有些存疑,特别是后一种。但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烟肯定错不了。
附注2:关于“麻沸散”、“蒙汗药”名字的由来。麻沸散中的“散”,是指剂型,就是把药物磨成粉末,“麻沸”二字,据考证是“糜沸”之意,“糜沸”就是煮粥开滚,引伸之即形容极度混乱之状。服用此散后,脑袋里就象一锅沸烂的米粥一样,意识混乱,以至失去知觉,故名“麻沸散”。
“蒙汗”似乎是指吃下此药后,汗不能出,这一点得到了现在药理研究的证实。
下 链接出处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洋金花,入药历史悠久,全国各地都有出产,曾经有较广泛的应用,中国药典一部(中药)收录此药。
按药典记载,洋金花为茄科植物白花曼陀罗的干燥花。但实际上,与白花曼陀罗同属的植物有多种,如紫花曼陀罗、毛曼陀罗等,各地也有用其入药的。
洋金花功能“平喘止咳,镇痛,解痉。用于哮喘咳嗽,脘腹冷痛,风湿痹痛,小儿慢惊;外科麻醉。”但实际上,因为该药的麻醉镇静作用,因而受到严格管制,一般在药店是买不到的,所以其使用也越来越少了。
洋金花研究的高峰时期出现在70年代初,当时全国的很多医院掀起开发中药麻醉药的高潮,这些药物基本是以洋金花为主,或增加一两味其他药物,进行简单的提取,用药方式既有口服,也有注射。截至80年代初期,根据对各地使用情况的统计,全国使用中药麻醉剂的记录已非常丰富。据《南京中医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7月号报道,临产使用超过20万例,这是查到的最多的数字。另外《中成药研究》1981年11期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文章提到的数字是10万例。较为严谨的数字是解放军255医院发表于1975年的《天津医药》的《洋金花全身麻醉200例临床报告》。
总体来看,以洋金花为主要成分制成的中药麻醉剂在临床效果上较为确切,安全性也较好,能够适应多种麻醉需要(根据70年代多家医院的研究情况),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麻醉深度不够,其次是麻醉后的苏醒时间较长。虽然当时的研究报告都没有明确提出,但据我看来,这种中药麻醉药比起当时临床普遍采用的乙醚麻醉似乎并没有突出的优点,只是为了突出“中药”麻醉的特点。虽然这种中药麻醉剂相对来说来源丰富、易于获得,但这种优点在和平年代已久没有太大价值了。
对于洋金花的化学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研究发现,洋金花中起到麻醉作用的主要成分是东莨菪碱,洋金花的麻醉作用,基本上就是东莨菪碱的麻醉作用。现在,东莨菪碱已经可以合成,在临床上主要作为镇静剂,用于全身麻醉前给药。
(莨菪,这两个字比较怪,不过对药有点了解的人都不陌生。音“lang dang”,都是四声,也是一种药材,又名“闹羊花”、“羊踯躅”“天仙子”,也是古代记载的中药麻醉药里常用的一种。好几种茄科的植物里都含有化学结构类似的生物碱类成分,除了莨菪之外,还有东莨菪、山莨菪、颠茄等。作为药材,都是有毒的,但其提取物都有很强的活性,应用较为广泛。其中很多人比较熟悉的可能是“颠茄片”,又名“654-2”,当初俺经常闹肚子,校医就给开过这药,止疼的。)
洋金花的原植物曼陀罗,是不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呢?天龙八部里的曼陀罗花不是茶花吗?确实如此,“曼陀罗”一词源于梵语,意为“坛场”,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山茶花的树又名“曼陀罗树”,故山茶花又有“曼陀罗花”知名,不过此曼陀罗与作为洋金花入药的曼陀罗可是相去甚远了。
1978年中国发行的《药用植物》邮票,包括人参、曼陀罗、射干、满山红、桔梗五种药用植物,可见中医界对于曼陀罗(洋金花)的重视。
曼陀罗的果实
紫花曼陀罗,很漂亮,有时作为园艺植物栽培
从名字看,曼陀罗这种植物是不是印度引入中国的?如果是的话,是何时引入的?还有洋金花的“洋”字从何而来?对这些疑问的考证似乎有助于弄清麻沸散的主药是不是洋金花。
据考证,洋金花入药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的《扁鹊新书》,其名为“山茄花”,似乎这种植物古已有之,只是各地名称各异罢了。从植物方面入手,似乎也是考证“麻沸散”主要是否为洋金花的一个途径,起码可以尝试证伪。这个工作需要的工作量也不小,而其意义则不大,并且考证下去很可能还是一头雾水,或者推翻以前的结论,估计没人愿意做吧。
不过,中国的麻醉药历史,就像其他很多学科一样,曾经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然而在沉寂了很久之后,再次睁眼,却发现已被远远落在后面。
从洋金花里面提取的东莨菪碱现在只是作为一种麻醉的辅助药物使用。西方对于麻醉药的研究,从19世纪的笑气(氧化亚氮)、乙醚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含多种药物的一大门类,适用于不同用途的麻醉需求,再辅以麻醉机等设备,麻醉科已经成为临床上的重要科室。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麻沸散的主要成分意义已经不大,我们迫切需要的应该是尽快提高整体的药物研发水平。即使是中药研究,也应抛弃“为了中药而中药”的观念,传统中药应该成为我们用来发掘的宝库,而不是身上沉重的负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老兄果然放假也创作。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药的故事链接出处 越来越丰富了。
哪位书探给我们评审评审,是不是有市场价值?
背后一板砖,比啥药都灵。花一朵。
好比老鼠药跟鹤顶红,虽然吃下去都能让人死翘翘,但是为了面子上稍安,恐怕多数选择后者。
觉得好像这个植物就在喜马拉雅山荡来荡去的。
有毒,甘草绿豆汤可以解之,有定喘、祛风、止痛功效。
据考证,鹤顶红其实跟鹤没有关系,其实是一种红色的矿物,叫“红信石”,主要成分跟砒霜一样。砒霜的别名就是“信石”。其主要成分都是三氧化二砷,含砷的化合物很多都有毒。
砒霜是古代最常用的毒药之一,说不定一些老鼠药也是用的这个东西,由此看来,“鹤顶红”什么的也不见得比老鼠药高明多少呢。
我见过药材,叶子带刺^_^
不过为什么叫“十大”功劳,我一直没查到可靠的解释。
现在有的地方把它做观赏植物栽培。
据说拍下肩膀就迷糊了,也没什么味。据说有的正在等车,突然就不知道事了,乖乖地让人家把钱包什么的拿走。有的是上车后不给钱,说话也不理,醒过来发现包没了。
还有传言说,有个女的回家给老公要存折和密码,态度凶恶,老公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给她了。后来她自己去银行取钱,把钱给人家了。后来醒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过太邪乎了,应该不是真事吧,要不就是我记错了,回家去要钱去了?
还印象里有记者假装买迷魂药,到一个人家里。那个人拿出来,说这个是药,这个是解药。他们说为了防止被骗,试试吧。一试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了,那个人用了解药后他们才清醒过来。
挺邪乎挺邪乎。
不过貌似拍肩迷是真事吧。
如果不是正面看,还真以为是两个牵牛花套着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