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九一八和南京! -- 观望者
河里某人认真地劝说我不要执着于那些说不清的往事。我想了想,还是想说说!
它不是没由来的!马关条约之后,整个日本国就有一个全民的意识,那就是一定要占领大清的国土。为此!日本各界进行了不少的努力。
至辛亥年,大清终于崩溃了。但日本这个时候还是弱小。于是日本在那个时候对于中国还是不敢直接地动手。但这个时候中国自己也出现了问题。什么问题?满州!满州在民国初年里是那么的不确定。这有历史原因。主要是中国几千年来对国体和领土关系上的模糊。比如今天的黄汉主义者对于满州还是认为是蛮族和外方。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不是按领土来算的,是按承认来算的。你只要肯三跪九叩首。你住在中亚或者是非洲都没关系。你就是中国皇朝的人了。而满州在民初的时候在前朝遗族和汉人的意识里是那么的模糊。
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里,日本取得了胜利。日本终于在满州立下脚了。而俄国是一个很简单的国家,他们只认识什么地方有利于他们就马上当成自己的。不管你同意不同意。俄国人到满州理由很简单。他们需要不冻港。
民国初的混乱,日本人还是不敢对中国动手。主要是力量的问题。一战开始,日本投向英美一方。对中国的山东省的德国驻军开战,这是日后济南惨案的注脚。
在二八年,南方的革命军进入北京,宣告了中国的革命告一段落。而东北还没有承认新的中国政府。而所谓的中国里。十八个省有二十多种货币。有十几种度量!连省和省之间的贸易都没有一个规范的定标。而这时候除了一个南京政府外,各地还有不少所谓的中央政府。各地的大小军阀。
而就算是国民党的党军中也分为粤军系,党军系和桂军系。
经过努力,三零年的九一八,张学良终于承认了自己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但这时候的中国,虽然名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和今天的英联邦差不多。
一个统一的共和国,这是民国年间中国的所以人的梦想。但我们从满清的碎片里走出来的需要时间。至少日本人就不会给我们时间。
在二八年,当革命中越过徐州的时候,日本就马上制造了济南惨案。而革命的步伐并没有停下来。一直到三零年,国民党的统一才名誉上算是完成。而社会的改造呢?也只有在一个政府下才可以进行。
而就在中国刚出现统一,马上就出现了九一八事变。这就是日本人害怕中国统一,因为统一的中国的力量不是日本能对抗的。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迅速转入了备战。并试图在上海给日本人教训。(这不是追究谁放弃东北,挺张的人听好了,我只骂他是汉奸。)但中国的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上海之战没有取得战略上的作用,因为中央政府只能作象征性的表示。象实际上的事情,中央军越不过东北军的华北防线。而且张学良锁在仓库里的军火已经迅速地装备了很多日军和伪满军队。东北留下来的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抵抗又在张少帅的严令下逐步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东北失去后,除了利用张学良留下的军火装备日军和满州军外。日本迅速利用东北资源建立就良好的工业体系,使之成为日本摆脱经济困境的基础和军事工业原料的基础。
而同期的中国,各种中央政府层出不穷外。中国要搞好就必须实现统一。那就要开始了政令,军事上的统一。但也要搞好经济。而南京政府的主要收入是靠海关的那一点收入,各省的税收和中央政府没什么关系。但各省的开支却要中央政府来支付。
在日本的威胁,英美的封锁,内部的战争下。中央政府还是认真地准备战争的。于是。通过苏联,德国,意大利等中国引进了一些设备,买回了一些军火。也训练了一些部队。
当时,日本侵略中国需要时间,但中国备战也需要时间。今天看来,如果满州的建设在继续下去,到二战爆发,日本的生产能力和兵员动员能力至少比1937年好几倍,而中国方面,如果彻底解决中共问题,实现真正意义的统一。经三年以上的时间,那中国至少在交通,军工和人员上也有很大的提高。至少到三九年中国可以还很多可以打的军队。
这里解释一下:解决中共问题不是军事上彻底的消灭,而是当三六年周恩来向陈果夫去信说愿意放下武器来谈判。我说的是这个时候去试着用谈判来解决问题,而不至于后来的西安事变。其实中共当时挺苦的,军事上无出路。缺乏民众支持。最主要的苏联方面的斯大林支持南京政府!这样的条件下提出和国民党谈判也是明智的。当南京政府里的张群,何应钦和两陈都因为军事上可以解决就不谈判。于是才有后来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了,它的发生是在全国一致要求抗日的呼声中。它的发生既是必然的,但也是偶然。必然的是中国人必须抵抗,偶然是张学良!
就是西安时候后,日本才会那么急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其实当时中国 最理想的结局是解决中共问题,实现统一才抗战,但张学良不怎么干。总有人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抗日,鬼话!他为什么到西安来抗日了?西安当时有日本人?他在他的东北为什么就不抗日?而且严令正在抵抗的东北父老放下武器?
也就在1936年底,中国因为西安事变才出现了一种有利于团结的气氛。但中央政府控制的资源依然少得可怜。当半年后的七七事变。打已经是一定的时候。中央决定开打。打那里是最重要的。于是中央政府象华北出兵。但华北方面的宋哲元并不这样看,企图通过和日本人的联动来制造华北事实上的独立。于事他在和日本人暂时停战之余,阻击中央军。
无奈之下,中央只好在自己的地方打,上海!
所以,没有九一八,日本就就没有全面侵略中国的本钱。没有西安事变就不会有狗急跳墙的七七事变。没有二十九军的阻击,就不会有凇沪会战!
七七之后,大家都感到了需要大,于是大团结出现。这体现了兄弟御辱于外的气节。不管是中共还是各地军阀但表现了中国人应有的风骨,这才有了凇沪会战的民心基础。
而我们是脆弱的,脆弱的团结,脆弱的力量和军事准备,于是凇沪垮了。中国军人望风溃逃!因为我们从没想过我们的敌人是这样!南京不守,南京靠什么守?民心已经跨去勇气,物资已经消耗过大。而
南京悲剧发生了。但这是新的开始,新的中华民族起点。这或者是历史宿命,但这和党派政治无关。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教训。
团结就是力量!
不过几个事情要注意的.一张学良的兵工厂在三零年开始生产的武器不是自己部队使用的制式.口径从七九,七六二改六五和七七.而且新生产的十七式机枪(歪把子)和七七重机枪(九二式)不给自己的部队装备,也不卖.你说他为什么?
而九一八后最初各地出现了激烈的抵抗,但他张学良严令各地人民放下武器.锦州之战,本来是可以打的,日本增援的人还没多少.而且三省有很多人在抵抗,他张大英雄怎么就下令敌后的放下武器后自己进关?
在美国夏威伊,他张学良自己亲自说蒋介石没有给他不抵抗的命令.而算就给了也如何?谁听说过1945年以前国民党或者中共在东北放下一个人?而又有谁听说过张学良听过他老子,老婆.还有老师的一句话?
整个东北军,兵力和人家比是八比一,火炮是十二比一,飞机是六比一.坦克是九比一,弹药是自己充足,日军每人不过是子弹八十发.他为什么不打?
之后的长城抗战,他的地盘第二天肯定是日本人的.而且他放日军去抄其他军队的后路.你说他这是什么行为?
你是说张故意放弃东北给日本人么?还把军火补给什么的给日本人准备好?这推论太大胆了吧,原来重来没见这观点啊。
张学良的行为呀.说他抽大烟抽傻了他怎么会发动西安事变.要不是傻了他的仓库里那些十多万支日式枪,数目巨大的弹药,而且这些东西不装备自己的部队,你说为什么?
还想不通的到他出国前,一直严令在东北抵抗的人放下武器他什么意思?
要知道日本人就是用那些武器在东北迅速装备十几个师呀.知道东北丢的子弹是多少吗?几千万发.那是日本当时一年的产量!
其实它的复杂性比我想象的要多.美英默认满州独立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苏联也默认呢?原因就是中国历史的特殊性.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国,天下二个感概念.国是自己的地盘,比如宗族领地等.而天下或者社稷才是今天我们说的国.满州在那个时候他是满人的地盘.所以国际上也认为不是中华民国的领地.
苏联由于他们自己的原因他也默认.二战后的雅尔塔里究竟有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朝鲜战争期间苏美两国加国内的高岗都说满州地位未定论.
而传统中国人对天子是谁不重要.他们注重的是谁为天子对自己有利.于是在抗战中你看到很多汉奸.其实这些小人物不知道谁才是天子.这是我们传统的悲哀.
三零年的张学良,他不异帜,南京政府还真不能对他怎么样.因为南京在1930年没有能力对付装备比国民党军高一个档次,而且兵力上南京也不占优势.财政上南京更无法比.
最要命的东北有亚洲最大的联合兵工厂.第二的炼钢企业.东北的工业在亚洲除了日本是在第二的.
其实怪我们自己呀.民国初年没彻底解决问题.留下的麻烦!
其实,丢东北,什么后果谁都清楚.我不能相信有血气的人会放弃东北.而他张学良什么究竟是为什么?
要知道,七七事变后,日本陆军的武器和弹药大部分是东北生产的.而一二八上海事变的时候,日本连供应在上海作战的弹药都供应不起.谨六年后,日本就不再有顾忌弹药问题了.没后东北.日本人那里有能力和中国开战?
而且,我真想不出理由他张学良会放弃东北.要知道他张学良从来就没有听人家话的记录呀!
9.18后东北兵工厂生产99式77步骑枪, 月产量最高达6000枝。从1931到1945,14年6000*12*14=100.8万,换句话说,如果东北生产了大部分日军陆军武器,那么日本整个二战期间生产的步枪还不到200万支,一块儿给末期的600万陆军装备1/3都不够!更别提一亿玉碎的了,都空手的吧
恐怕在上海打的原因是要把英美牵进来吧。这在太平天国时已有先例,英美为了自己的殖民利益,势必要约束小日本。
东北也一样,英美放纵小日本是为了牵制苏联。如同在慕尼黑放纵希特勒向苏联逼近一样。
按照咱们的蒋委员长的秉性,估计张学良就别想长寿了。前例我举不出来,后例倒有几个:王家烈、刘湘、韩复榘(这个的行为更与你所说的张学良相似)。
我感觉更深层的原因是:先前的日本陆军在东北得了甜头;所以海军也不甘示弱。于是128的发生也就是必然了。
但我的意思是国民党选择在上海而不是东北迎战是有原因的,而英美也立即对日本的行为做出了一定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