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关于奇袭老钱柜战斗几个 -- 小兴安岭装装
问题的补充
为建立稳固的抗日后方基地扫清障碍,充实武器装备和扩大游击根据地。1936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张寿篯(后改名李兆麟)在上级指示下,决定打下位于汤旺河中游的日伪据点老钱柜,该据点驻有受日军森山指导官指挥的伪森林警察百余人。经过反复思考,李兆麟集中大家意见,制定了“奔袭智取”的作战方案。17日晚,张寿篯率军直属队、六军二团一部、汤原县洼区青年游击连及义勇军“阎王”部,共计百余人组成的突击队,乘马爬犁由浩良河村出发。在拔除沿途威岭、南岔两处日伪军哨卡后,继续顶风冒雪,急行军200余公里,于19日20时抵达老钱柜。突击队利用在途中俘虏的伪警察中队长宋喜斌解除了哨兵的武装,连夜智取老钱柜,接着又击毙负隅顽抗的日军指导官。此次战斗,击毙了7名日军,俘虏150多名伪军,缴获长短枪械100多支、轻机枪1挺、子弹上万发,电台一部,还有大量的米面、烟土等物资。奇袭老钱柜战斗的胜利,使汤旺河沟里完全置于我军的控制下,为建立小兴安岭汤旺河谷抗日游击根据地创造了条件。本文试对围绕在奇袭老钱柜战斗前后的一些具体问题加以补充考证,以求丰富史实。
以前对老钱柜的具体位置,说法不一。1980年,经过回访伊春的抗联老战士考察确认,是在上甘岭区内,伊嘉公路东侧的一个小山坡上。即今伊春市上甘岭区平川农场家属区东山岗上。当时,仅剩房基四座。1985年,上甘岭区委在此设纪念碑一座。
老钱柜原是伐木场为工人开支、放粮的地方。当时归汤原县管辖。据伊春市文管站考证,老钱柜建立于1931年,俄式建筑,1934年为伪满山林警察大队所用。日军入侵汤原之后,为掠夺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建立了伪汤原县森林警察大队。日本人森山等7名指导官及百余名警察驻扎于此,负责保护日本伐木组合和监视、破坏抗日武装进行后方建设。
1929年,汤原县山林自卫团成立,人数四、五十人,于桢(别名于四炮)任团长。于桢率1个中队20多人,驻于团部岔巴气(今金山屯区职工医院处),维持地方治安。1933年冬,由于中共汤原县党组织的不断工作,于桢开始接受我党的抗日主张,并与夏云杰领导的汤原游击队建立了秘密联系。汤原游击队和一些抗日义勇军纷纷在小兴安岭建造密营,建设后方基地。
1935年秋,日伪当局为进一步控制小兴安岭,掠夺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着手筹建修筑绥佳铁路,并拟定任命于桢为伪山林警察大队大队长,同时派驻日军指导官进驻汤旺河沟里。于桢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与汤原游击总队政委夏云杰取得联系,表达了其不想接受伪职的爱国思想。夏云杰权衡利弊,站在全局考虑,向于桢指明在当前小兴安岭地区抗日武装不甚强大的情况下,控制山林警察队对我军具有特殊作用。决定于桢接受伪职,继续保持与汤原游击队的密切联系,进而为汤原游击队后方密营获取给养、药品建立稳固的交通运输线。
1935年10月,汤原县山林自卫团改编为伪满汤原县山林警察大队,于桢任大队长,本部设在岔巴气,仍归属汤原县警务科领导。
1936年1月26日至28日,北满联军会议在汤原县吉星沟(今伊春市浩良河镇吉星村)召开。会上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形成了松花江下游地区各种抗日武装的联合力量。1月30日,汤原游击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夏云杰。3月,日本关东军炮制出伪满洲国《治安肃正三年计划大纲》,推行“以军事讨伐为主”的方针。指令岩樾部队控制滨绥线以东的小兴安岭地区,又令第九师团对通河、汤原抗日游击区进行重点讨伐。随着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需要,赵尚志与夏云杰决定占领汤旺河地区,在小兴安岭建立北满抗日部队的后方基地。于是才派张寿籛、戴鸿宾率领部队奇袭老钱柜,击毙日本指导官森山等人。1936年4月23日,张寿籛与于桢在汤原仙马沟会谈,于桢率队正式加入抗联,被改编为抗联三军独立旅。于桢被任命为旅长,从此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直至最终牺牲在抗日疆场。
击毙森山指导官有的资料说是李凤林,还有的说是李兆麟,经过有关当事人的叙述,击毙森山的是刘世杰,时任六军二团连长,后任六军二团团长。
1936年3月17日夜,抗联部队连续缴了威岭、南岔三处械,到达南岔柳树河子时已是次日早晨,经张寿篯等指挥人员研究决定:部队严密封锁消息,在柳树河子就地生火做饭,烙发面饼,全体队员换上警察服装,休整一天。准备明早三点出发,用最快的速度,急行五百里山路,在晚上九点之前赶到老钱柜,再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夺取战斗的全部胜利。
3月19日凌晨3点,队伍准时出发。当马爬犁跑到一半路,来到青苔店(现苔青)。在这里和当地的马爬犁主人商量,队伍换上新爬犁和主人,没有吃饭,继续沿汤旺河套里前进,当天晚上8点多钟时,他们便赶到了老钱柜。到达老钱柜。宋喜斌在前面走到警卫部队营房说,我带队来收缴你们使用的旧枪,再等两天给你们换新枪。警卫部队见副队长来了,把枪就都交出来。
缴完警卫部队的枪支之后,李凤林、王钧等人就由宋喜彬带路,直奔距柜房七八里路的松树沟里,这里有两栋木刻楞房子。森山单独住一幢,其他六名指导官住一幢。李兆麟随后也带领一些战士赶到这里。宋喜斌领路,首先打开森山指导官住的房子。他上前把门打开,李凤林和王钧闯进屋内,见森山正在炕上抽大烟,李凤林上炕去摘他的橹子枪,森山爬起来,将李凤林拦腰抱住,王钧急忙扯住森山的腿。李凤林用力一甩,就将森山摔倒在地下烧红的用倒扣的锅做成的炉盖上,被随后赶进来的刘世杰一枪击毙。
由于当时抗联六军的主力部队都被军长夏云杰带去打鹤岗了,留守部队不多。参加老钱柜战斗的部队有三部分:
一是军直属队和六军二团一部二十余名,由二团长戴鸿宾带领。
第二是主力是洼区青年游击连八十多名,由汤原县洼区区委书书记李风林领导,是抗联三军九师的前身。
第三部分是义勇军阎王部队二十余名,首领廉品一,曾在绥滨、萝北活动。解除岔巴气警察中队后,负责对被缴械等候处理的百余名警察看守,并监视敌人援兵进犯。
伪汤原县山林警察队最早为成立于岔巴气(今伊春市金山屯区)的汤原县狩猎队。1928年成立,归属汤原县山林事务所领导,队长牛德山,副队长韩成。全队15人上下。队部在现金山屯区林业职工医院处。任务是保护打皮子猎人及山林安全。1929年,狩猎队改编为汤原县山林自卫团。仍归属汤原县山林事务所领导。团长于桢(别名于四炮),人数四、五十人。团部设在岔巴气。于桢率1个中队20多人,驻于团部(今金山屯区职工医院处),在境内驻防。杜任权领二十多人驻带岭。任务是对森林进行严密监视、封禁、警戒和控制。保护日本伐木组合掠伐林木资源。直到日本帝国主义大肆入侵中国。
1935年10月,汤原县山林自卫团改编成立伪满汤原县山林警察大队,归属汤原县警务科领导。大队长于桢,副大队长刘子连,下设三个分队,大队部驻在汤原。第一中队长杜任权,领四十多人驻在岔巴气。第二中队长宋喜滨领驻老钱柜。第三中队长于祥领驻汤原队部。任务是保护日本滨横伐木组合作业,防备抗日联军的活动。
1936年3月19日,抗联第六军张寿籛、戴鸿宾、李凤林等带领部队,奇袭老钱柜,将岔巴气山林警察中队及老钱柜中队的警察武装全部缴械,包括森山指导官在内的七名日军毙命。4月,大队长于桢率领汤原县山林警察大队全队警察加入抗联,改编为抗日联军第三军独立派,旅部设在盆巴气。随后,赵尚志派张祥等同志到于桢部任政工干部。自此以后至1939年冬,一直被东北抗日联军控制。
1939年,汤原县成立山林警察骑兵队,约百余人,队长王敏,队部设在汤原县,归汤原县警务科领导。下设三个中队,派驻岔巴气一个中队,中队长杜振权。住在现在金峰河南大桥头处,后搬到人造河、大荒沟里四号闸、火烧营五号闸等处驻防。
1940年,汤原县山林警察队改编为山林警察游击队,大队长康成平,下设三个中队。全部搬到伊春东山,改编为伊春挺身队,大队长康成平。
1940年11月7日,浩良河警察队迁来,在此成立岔巴气山林警察大队本部,队部设在岔巴气沟里大荒沟东邦组(木业公司)。大队长日本人小佃、田中、小月、吉田、石井、元元、船合。由此开始由日本人当大队长。全队141人。其中警尉11人,警尉补19人警长88人,警士17人。另外还有一个白俄小队,30多人。队长伊万诺夫。负责站岗,随驻大队部。大队部设有庶务、特务、警务三系。下设三个小队。一小队守卫“东邦组”,二小队守卫藤野组,三小队守卫关林组。
1943年春,岔巴气山林警察大队搬到狼宅,该名狼宅山林警察大队本部,也叫狼宅分遣所。所长船合,有50人左右,下设狼宅、关林组、东邦组、大荒沟、小东沟、三江公司六个分遣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全部遣散。
1、李兆麟,原名李超兰,曾用名李烈生、孙正宗、张玉华,化名张寿钱,乳名小升子(1945年8月改名李兆麟)。1909年10月1日生于辽宁省辽阳县铧子乡小荣官屯的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7月入党。“九.一八”事变后去北平参加东北救国会,11月,到耿继周部队工作,1932年春先后到辽东义勇军和唐聚五部队工作。10月到本溪和沈阳做工运和兵运工作。1933年8月到哈尔滨满洲省委军委工作。1934年4月任游击队副队长,6月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政委。1935年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成立,先后任二团、一团政治部主任。1936年1月起任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政治部主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代理政治部主任、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教育长、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等职。1945年8月,李兆麟随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任苏军哈尔滨卫戍副司令。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兆麟担任中共北满分局委员、哈尔滨市委委员、滨江省副省长、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1946年3月9日,李兆麟被国民党反动派暗害于哈尔滨道里水道9号街。
2、戴洪滨,别名高新生,人称“戴半拉子”,1911年8月18日生于辽宁省抚顺县两半山屯。1919年迁到黑龙江省汤原县西北沟靠山村,以种地为生。1932年初在汤原县西北沟靠山村参加抗日救国会活动,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创建汤原游击队,后任小队长。1933年末任游击队中队长。1934年10月汤原反日游击队扩编为汤原反日游击总队任总队长。1936年1月游击总队改编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时任二团团长,同年9月改任东北抗日联军六军四团团长,1937年2月任抗联六军军长,1938年2月由萝北过境去苏联。1939年7月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大队队长、1940年春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队长,同年9月18日离队到沈阳隐居。1945年光复后,找到党组织任三江人民自治军副司令员、合江军区副司令员兼一分区副司令员、第五支队队长等职。1945年10月15日重新入党。1948年5月任吉林省林务局副局长。1949年9月任吉林省公路局局长。1951年1月任吉林省交通厅副厅长、林业厅经营局长。1963年12月任吉林市政协副主席。1968年3月28日病逝。
3、王钧,原名王捷民,1914年5月生于黑龙江省汤原县一贫苦农家。1933年1月,参加汤原游击队。同年冬参加了对东二堡和萝北县鸭蛋河自卫团的缴械。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6月,王钧任六军保安团政治部主任,率部队开始第一次西征。1938年7月,任六军二师十一团政治部主任兼团长和西征部队党委委员。1940年1月末,王钧在呼盟境内坚持斗争。5月任三支队参谋长。1941年2月任三支队政治部主任。7月,王钧率队第三次进入呼盟开展游击战争。1942年2月负伤入苏治疗。1945年9月,担任北安红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1954年9月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后被授予大校军衔。1958年8月任黑龙江省体委主任,1964年8月任省人委视察室副主任、省委视察研究室副主任。文革期间遭受迫害。1983年7月任省顾委委员。2000年7月23日病逝于哈尔滨。
4、李凤林,男,原名李增智,中共党员,1909年出生,辽宁省海城县人。1928年秋,因生活所迫举家来到萝北县鸭蛋河(今萝北县凤翔镇)附近的七马架定居。1931年参加革命活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李凤林先后任为中共鸭蛋河、太平川、洼区区委书记。李凤林任职后,经常深入农村,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组织抗日救国会,不断吸收抗日斗争中的先进分子入党,在他的努力下,到1933年秋,中共鸭蛋河区委就建立了四个党支部,发展30余名党员。
李凤林为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对活动在绥、萝两县的抗日义勇军进行艰苦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使义勇军很快就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成为鹤岗地区不可忽视的抗日武装力量。他曾带领游击队攻打过竹帘镇,战斗中他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1936年初,党组织调他到抗联六军工作,先后担任六军四团二连连长、六军保安团团长等职务。1937年3月,李凤林所在部队在桦川县的葡萄沟与日军遭遇,战斗中李凤林壮烈牺牲。
5、于桢,绰号“于四炮”,1929年,任汤原县山林自卫团团长,负责小兴安岭地区的治安工作。1933年冬,于桢开始接受我党的抗日主张,并与夏云杰领导的汤原游击队建立了秘密联系。1935年,日寇企图收编这支队伍,经汤原游击总队夏云杰的同意,汤原县山林自卫团接受改编为“伪森林警察大队”(但仍与抗日游击队保持秘密联系),于桢任大队长。1936年5月,在抗联老钱柜战斗后,这支队伍接受东北抗联的改编,1936年4月23日,李兆麟在汤原仙马沟教育于桢,吸收他起义加入抗联,并将这支队伍改编为抗联三军独立旅,于桢任旅长。1937年1月,成立抗联九军,于桢任副官长。于桢抗日坚决,工作任劳任怨,群众关系好,为九军的发展和团结作出过贡献。1939年初,于桢带领少数战士向南转移,在刁翎附近能能沟与李华堂的大哥“二大银”在筹集给养时被日军俘获,绑送进火堆烧死。
其女,于桂珍,1922年1月20日生于依兰,参加抗联后在三军被服厂工作,由赵尚志主婚,1937年与抗联三军一师师长蔡近奎结婚。1938年随三、六军部分队伍过界去苏联,后被送往新疆。1951年参加工作,任保育员,后在骑兵七师和建设兵团家属队工作。1958年至1963年连续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和先进工作者。
6、宋喜斌,绰号“五炮”,时任伪森林警察大队中队长。参加抗联后被送到伊春政治军事学校第二期学习,与抗联六军三师师长王明贵同期。1937年2月,抗联三军留守一团成立,团长崔春秀,宋喜斌任二连连长,在汤旺河沟里收皮捐和种地筹备给养。后任三军九师75团团长。1937年9月,由于“老白党”(白俄猎民)告密,在娘娘宫(今伊春市西林区西北十八公里西北沟)一带的三军被服厂被破坏。留守的老肖同志牺牲。1937年冬,宋喜斌利用大雪纷飞的有利战机,得知敌人联合分队在娘娘宫一带巡逻,扫荡,便率领一连战士,伏击毙伤敌人40多人,歼灭了老白党特务分队。同年冬至1938年7月,宋喜斌、姜立新带领部队在绥佳线南岔至铁力间,数次伏击和偷袭勘察线路的日军护路部队,总计毙伤三千多人。后任后方留守处副处长。1938年9月下旬,为保护北满临时省委,宋喜斌带领30多名战士,在南岔南面,佛爷砬子山西北傍与日本讨伐队600多人战斗1昼夜,消灭大部日军,宋喜斌等壮烈牺牲,被安葬在“四块石”山北坡。
7、黄毛,鄂伦春族,本名乌青林,因为长了一头黄发,绰号“黄毛”。1890年生,时任伪森林警察大队中队长,神枪手。其人中等身材,高颧骨,右手使枪,左手每一个指缝里夹着一颗子弹,用“别拉弹子”猎枪射击,可以和快枪比速度,他使的猎枪枪星用白骨特制,枪法出奇的准,千米左右距离是百发百中。老钱柜战斗后与张保安等加入抗联第六军,留在岔巴气,负责保卫后方。夏云杰军长特意发给他两枝连珠枪,配备两个警卫员。并命令其游动于后方老钱柜、岔巴气、佛爷砬子、大眼沟等地。1936年8月,日伪军五、六百人进犯汤旺河流域,先头部队到达柳树河口,黄毛带领警卫员王国发在汤旺河东沿一个有小石砬子的地方,选定好地点伏击从西河沿前来的敌人。中间隔着500多米的平坦草甸子,黄毛弹无虚发,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一连击毙四、五十名敌军,敌人被打破胆,1938年以前,再也没有进犯汤旺河流域。黄毛1937年病故,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有我黄毛载,日本鬼子就甭想进汤旺河!”。
黄毛的侄子元宝也是一名神枪手,也于1936年3月加入抗日联军,分配三、六军办事处负责后勤工作。后被调到三军司令部,任赵尚志的警卫员,身经百战,1937年冬,在佳木斯南部地区与敌人的一次战斗中,发挥神枪手的威力,全歼了敌人,在元宝探出我方掩体时,被一名重伤的敌人临死前一枪击中头部,不幸牺牲。赵尚志十分悲痛,说道,我宁可要一个元宝,也不要那么些枪炮。再多的枪也赶不上我的元宝!
8、丁山,鄂伦春族,全称孟.丁夏布。老钱柜战斗后,由于年龄大,又是鄂伦春部落的首领,没有直接参加抗联部队,负责组织鄂伦春部落群众为抗联军事政治学校送粮、送猎物,为建立伊春汤旺河流域的抗日后方根据地作出贡献,并于赵尚志、夏云杰等抗联将领建立密切关系。为了汤旺河抗联后方的保密和鄂伦春族群众的生活交往,1936年秋,经夏云杰军长同意,丁山在发动鄂伦春群众,用20多匹马将储存在老钱柜的粮食运往伊春军政干校驻地后,带领全部落迁到黑河地区沾河流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您写的这几位,多数都是枪法达人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铁瞄具万岁!打倒测距仪+瞄准镜!!!
还是说白骨做的准星,就是比铁的要好使些?
手、眼、心缺一不可。有时,瞄得时间长了,扣扳机时枪火会老……
所谓“感觉”,其实正是经过长期反复训练后形成的一种眼-脑-手的条件反射。
只要有充足的训练,Nothing is impossible...
看谁还敢说铁瞄准星太宽了,“不可能打得准”
普通人没有天份,只有靠苦练来弥补...
用镜子+测距仪,怎么看都有投机取巧兼舞弊的嫌疑...
以为是奇袭北京钱柜KTV呢。花之
当年部队五大技术中,射击、投弹、军体是主课,每门科目都分不同等级。那障碍与刺杀,在连队就是走过场,没有太高要求。剩下三项主课中,射击处于第一位置。记得此前《游猎》中说过,每逢射击考核,都像过节似的,要杀猪宰羊、大米白面的改善伙食,可见其受重视程度。其实只要视力没问题,一般都能打个八、九不离十,所以在平时训练中,谁也不会拿它当回事。
……
射击也是如此,任谁也不会老提着个枪,一天到晚地瞄来瞄去。唯独射击第三练习,也就是夜间射击,是个例外。
记得是当新兵那年的九月底,连队进入射击第三练习训练。
在百米外竖个半身靶,将手点筒照明用小灯泡置于中间,通上电,让灯泡不停地闪动。规律是,每秒闪三下,三秒为一组,也就是闪九下,过程结束前必须射出一发子弹。然后间隔三秒,即黑三秒,再接着闪三秒亮九下,击出一发子弹。如此循坏,前后共完成九次射击。命中3——4发者及格,5——6发者良好,而命中7发以上者即为优秀。
在黑黑夜间练习一周以后,连里进行摸底试射,每人三发子弹,看能中几发。结果很意外,全连三个步枪排,包括连长、指导员在内,除一人全中外,其余都几乎不着靶,百米外立的一溜十个半身靶,根本见不着弹痕。猜那全中射手谁吗?说来惭愧,就是在下。打那才算明白,为何战争年代我军有那么多夜老虎部队,感情是挺着身子往前冲就是,子弹根本伤不着人!
当时那连长根本不相信全中的是一新兵,就吩咐给三发,再打一次。那时天很黑,互相都看不清对方脸,有人说话就更无顾忌:“中靶的是一新兵蛋子?瞎蒙呢吧。”
结果三声枪响,对面报靶员喊:
“谁打的?”
因为夜间之故,那声音就特别清楚:
“三个十环!”
这下全连都没声了,静悄悄的,还是指导员反应快,立马跑到我的位置,低声问:
“咋打的?快说!”
当时自己就想:“奶奶的,从今往后,老子就是爷了!”也就不卖关子:
“只要把两眼变‘斗鸡’,就成!”
他一下没明白:
“斗鸡?什么斗鸡?”
看他整不清,只好说白了:
“就是斗鸡眼嘛。”
老小子将信将疑跑去跟连长这么一说,那位倒不含糊,卧倒举枪便打,结果当然全中。
自那往后,您还别说,真就没人再难为我,连那挑水的活都没再干过,一如《激情燃烧岁月》那位大公子,平时老挨训,自打棋盘上赢了连长,待遇立马改观。凭直觉就知道,那写《激情》编剧肯定在连队当过兵,不会错的。以后师、团各级教导队、集训队来挑人,连长都首先推举的我,在下翻身得解放的日子也就提前来到了!
须知为何两眼成‘斗鸡’状,就一定能上靶,倒是值得细说……。
记得夜间射击训练刚开始时,管我那‘兵头’曾不阴不阳地说:要能拿下这三练习,挑水那活儿从此就给你免了。过后一打听,才知这门夜间科目何止是个‘难’字了得,那在部队就是一壁垒。
一般百米距离内射击都是用的胸环靶,即我们常见的边长都是五十公分那种,射击成绩用环数多少来表示。可夜间射击距离虽说也是百米,却用的是长一米二,宽五十公分半身靶,且着靶即可,不论环数,可见其宽松之程度。虽然距离近靶位大又不计环数,但还是中者了了。自打有此科目以来,虽说也有打得漂亮的,但能枪枪着十环的根本没有。因难度太大之故,给基层带兵管带们很大压力,有些好事者甚至提出取消这个夜间课目,其难度系数由此可见一斑。
记得首次预习时,感觉百米外那小电珠不仅亮度极小,且还闪得特快,那准星与缺口全细得跟头发丝似的,谁也挨不上谁。好不容易对上一次吧,那灯却已灭了,等再闪起来,准星、缺口又都不在那地儿。试了数次都不行,那感觉真还挺糟糕的。于是干脆放下枪,两手支着脑袋,想:今天那四担水还没挑啦……。想着看着,两眼不知不觉就对一块去,这时奇怪事来了。只见刚才还星星样暗的电珠,一下变得如同八月十五满月那样,又大又亮堂。可能是视角变化缘故吧,感觉那‘满月’就在眼跟前。当下举枪往‘满月’瞄去,只见原先头发丝一样细准星,在‘满月’映衬下,变的如同火柴棍那样粗大。而原来同样细小缺口,一下子变得如同一个‘凹’字,且‘凹’得刚好把个‘火柴棍’放进,两边连点光都不透。在座各位可以想象一下:在漆黑一团夜晚,眼前有一‘满月’大光团,你抬起大大‘凹’口,套住一粗粗‘火柴棍’,抠动扳机……,那种‘三点一线’感觉是不是比大白天还来得舒服?以后发生事就是上篇段子说的,再也不用挑水啦。这事至今想起来还透着不可思议。
以后发生的事就更扯淡。
虽说两眼‘斗’一下就能解决夜间射击难题,但问题在于不是每人眼睛都会‘斗’,那‘斗’不成的兵还是打不上靶,咋办?要说部队那些基层干部,论本事可能不大,但叫他弄虚作假、偷梁换柱,可真是无人能及,加上又是夜晚,胆儿就更壮。
记得当时有近半数人‘斗’不成,而采用蒙混过关手法是真绝。考核那天,他们在我左边安排一‘斗’不成的,将其九发子弹匀出五发与我。实弹射击时,我只用八个间隙中的三个,打出自己的九发子弹。又用一个间隙装上那五发子弹,在剩下四个间隙里将其打完。待得报靶,自己那个自然是九个十环,而左边那位不‘斗’的,也就只中五发。至于环数,故意给他打得高低都有,以免太过显眼。其他那些也都是用的此法,一个串一个地过关……。
(作者:天地)
看来俺夜间打不了枪了。
这“斗鸡眼”的说法还有点靠谱。俺觉着可能是这么回事:
他在吧眼睛“斗”到一起后,眼神是注意到准星上面去了,所以,远处的小灯泡在聚焦点之外,给虚化成一个大月亮了。玩过摄影的朋友,尤其长焦的,肯定知道我在说什么,这不就是那什么“BOKE”的虚化效果么?
其实,射击的要义就是要把眼神盯着准星表尺,虚化远处的目标。他这么一斗鸡,刚好把注意力从远处的灯泡转回到准星上来了。所以打好了也正常。
眼睛内视网膜中央凹处只有视锥细胞,无视杆细胞。所以夜间眼睛正视目标得话往往看不见,得侧着眼睛看才能看得清楚...
他这个“斗鸡眼”其实就是强迫双眼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