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资料】西安事变前五个月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部分分析 -- frnkl
谓三阳决战,并未体现在1936、37年的国防大纲和国防作战计划中。这些规划仍然以一线省份为主,从宏观的战略预估来说,国府当然有预计全面战火将蔓延到湘鄂赣皖桂等内地各省,但那是以后根据战局发展再做的事情,这两年仍以发展经济、交通、兵役动员为主。
我还是把《1935年度防卫计划大纲》和《1936年度国防计划大纲》的相关内容贴出来,大家自己看看国府的计划到底是怎么准备,
以下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中的相关内容:
(1)抗战区:察、绥、冀、晋、鲁、豫、江、浙、闽、粤;
(2)警备区:皖、赣、湘、桂;
(3)绥靖区:甘、陕、川、宁;
(4)预备区:陕、川、鄂、湘、桂、赣、云、新、青、藏、康。
并以军事委员会为最高统帅机关,设冀察、晋绥、山东、江浙、福建、粤桂6个国防军总指挥部,1 个预备军总指挥部(由陕、甘、川、鄂、湘、赣、云、贵8省组成)。
三阳地带,在1935年大纲为二三线,在1936年大纲为警备区和预备区,并由预备军总指挥部统率。
1936 年,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规定了预定战场的阵地设置。
(1)北正面:甲、山东区,包括潍河阵地,鲁南阵地,鲁西阵地。乙、冀察区,包括平津张据点,沧保阵地,德石阵地。丙、河南区,包括豫北阵地,归兰阵地,汴郑阵地,巩洛阵地。丁、徐海区,包括海州阵地,运河阵地,徐州阵地,蚌埠阵地,淮阴阵地。
(2)晋绥侧面:甲、山西区,包括晋东阵地,晋北阵地。乙、绥远区,包括绥东阵地,绥北阵地。
(3)东正面:甲、江苏区,包括京沪阵地,南通据点,首都阵地。乙、浙江区,包括沪杭阵地,宁波阵地,温台据点。
(4)南海岸:甲、福建区,包括龙延阵地,闽厦据点。乙、广东区,包括潮汕据点,雷琼据点,广惠据点。
(5)警备区:甲、陕甘宁青区。乙、湘鄂赣皖区。丙、广西区。丁、滇黔区。戊、川康区。
七七前的国防工事构筑中,三阳中的洛阳-开封线在北正面内,襄樊和衡阳在警备区内,暂未开工。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这是和抗战中前线忠勇将士前后辉映的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这两句话,运用到抗战历史讨论中又该是怎么样的涅
抗战中蓝营的不足之处,到头来都是要拿前线将士的血来写教训的,这种血的教训,可不能都用墨写的华章来“一床锦被遮掩则个”
问题是:不能所有人都冷笑而过,呵呵。
我看这个贴的时候旁边没人啊?你咋就知道我的表情了呢?厉害!厉害!
你的话里有一种母性的慈爱。
上面的话正经的;下面的是跟自己开个玩笑:
而我的话里呢,有一种严峻的父爱。
俺不会去查找详细资料,只能泛泛说几句。
俺觉得,指责国军抗战无能的人不是在指责国军的广大基层官兵,而是在指责国军中的高层和当时的政府首脑,这个问题要分清。
抗战中国军打成这样,国力弱是一个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在首脑的无能,部分无能部分消极怕死,造成许多原本可以有更好的战绩的战役变成溃败的结果。
许多战役都是因为有部分部队消极避战,部分部队还没见鬼子就逃跑,甚至有的长官扔下部队先逃,造成原先的战役计划不能完成。
有的战役是指挥不当,一线防守,一点被突破就全线溃败。
部分官兵拼死作战,受到很大损失还很有可能得不到补充,参与抗战成了老常消灭异己的手段。而消极避战、临阵逃跑的嫡系军官还不会受到惩罚。
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有许多国军拼死作战还把仗打成那样的结果。
一直到解放战争这样的状态还没有改变,这也是占绝对优势的兵力短短三年内就被基本消灭的主要原因。
谈中国抗战无法不提到这些,抗战中的国军不要说由八路来指挥,就是换了美苏来指挥,撤换掉部分怕死和无能的军师以上军官都不会打成那样。
谈抗战那部分国军高层是一定要指责的,否则就对不起那么多在抗战中牺牲的国军官兵。这不是一些中国人打击另一些中国人的问题。
我认为老萨有些观点也是不对的:
那时除了空海军以外(实际上到后期在美国的帮助下空军已经有了一定的优势)中国的陆军装备不比日本人差多少,只是重武器差距较大,这在兵员数量占绝对优势,再加上正确的战略指挥下完全可以打一些大的胜仗。而实际上呢?除了印缅公路以外,其他的大捷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溃败,(也许有漏掉的)。正面交战如果是指山西、上海、南京那样的一线防守当然很难取胜,但换一种打法呢?比如说如果上海之战不是溃败,留部分兵力在浙北,在日军围攻南京时切断日军后路,至少不会败的那么惨吧?实际上在许多大溃败的战役中也有些战斗国军防守的很好,但最后还是因为没有后着而失败。
这个看法也片面了,大片的沦陷区中的人口不能算已经是敌人的资源了,只要游击战搞得好,这反而成了日军沉重的负担,抗战后期日军的大部分兵力转向后方治安就是明证。就是没有游击队的地方日军也得放相当多的兵力来看管,成为日军资源的只是那些伪军,这又不能不说是国军的功劳。
所以不能说“我们的人口已经转向劣势”。
我们当时的军人,有相当多的就是在那种条件下,硬是上去拼了。但也有相当多的躲在后方,比如胡宗南大军就用在封锁陕甘宁边区上,也有相当多的用在剿灭同样是抗日的部队上。当然这责任不在基层官兵身上。
其他的区别大家讨论很多了,比如一个是理论化的持久战,一个是技术上的持久战;一个是动态的持久战(包括运动战,游击战,三个阶段等)一个是静态的持久战(设计各个防守区域进行阵地战)。
两个持久战的影响明显不同,老毛的持久战不仅有战略战术上的指导意义,而且其持久战的思想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毕竟他是一党的领袖。蒋百里的持久战的影响非常有限,虽然能编入作战大纲,但也只是影响少数精英。广大民众和中下层军官士兵不了解,这就造成淞沪战役失败后士气极度低落,也是造成南京战役快速溃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至今犹记1894 中国。恨。
作为将先进生产力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的代表,才是政权的根本。
蒋百里的持久战内容体现在国府更高层次的国防综合建设规划方面,年度作战大纲并不完全按照他的理论来写。
蒋百里的论述也包括防御战中的机动、进攻,后退决战,反攻等等内容;
不要拿抗战国军的实战来反套蒋百里的论述。不过呢,完全按蒋百里的论述来打仗,国军会输得比实战更惨
实战证明,蒋百里“持久中的速决”,对于国军实施防御战役是有害的;蒋百里版后退决战,退的太快,对敌军进攻动量消耗不够,对敌后牵制的政治准备不,会导致决战变成不可能。韩复榘之死和这个颇有关系:
抗战初期,蒋百里视察山东防务,韩复榘和蒋百里忽悠他的后退平汉线以西计划,得到祥瑞公附和,韩复榘就做了,被扣了,被毙了。
其实蒋版持久战,毛版持久战,基本军事原则都可以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卷二卷三里找到出处。
原则,古人都结合当年的政治军事战例说过了;问题在于如何结合中日之间的政治-社会-军事现状,进行
1.中国化
2.阐述解释给各级军政人员听
在这两点上,两版持久战就差太多了……
这也是个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