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可笑的所谓“09最牛满分作文”及批判 -- 江城孤舟

共:💬423 🌺473 🌵1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9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铁老大,我其实也是“道听途说”

并不是亲身实践知道的。虽然是亲耳听我们老师说的,不过,已经过了三四年了,只是残存了一些印象。具体的到细节就真记不太清楚了。而且阅卷的方式、制度、规范,应该还在发展,我说的也只是三四年前的状况。

而且这后面的续帖,已经把我那可怜的一点记忆都榨干了。。就不必再发新帖了吧?

关键词(Tags): #高考
家园 这样吧,我也再贴出一篇我的“主旋律”古文,望各位打分

请凭自己的感觉打分,百分制。

芜湖赋

夫彼芜湖,亦号鸠兹,吴头楚尾,古属丹阳(1)。南依皖南之峰丘,中流浩湛乎长江。方圆百里,沃野膏腴,物产繁盛,堪称鱼米之乡。山水交辉兮饶富,周行(2)通达而康庄。自古乃金陵之锁钥,遂致明帝遗鞭(3);寻常谓徽州之重地,方曾迎梓周郎(4)。魏吴交锋于裕溪(5),文相督师于澛港(6)。此诚兵家必争之所,因据皖江之门户,虽为小邑,而控引江湖,交通四方。

又有江南胜景,天暖花开,莺飞草长,游子至此不思归;碧水东流,孤帆一叶,天门烟浪,诗仙畅游而颂扬(7)。赭麓晴岚,金乔觉修行以增彩(8);镜湖碧波,张安国捐资故余芳(9)。美文遗芬,米芾留书于文庙(10);宝剑难铸,干将百炼而成钢(11)。龙马精神,入汤天池黑白风骨(12);满城嘉色,尽萧尺木丹青形象(13)。

造化所钟,气感阴阳,先民灵秀,肯构肯堂。会逢洪荒,落足繁昌(14),芜藻丛生,蓁蓁莽莽。于是以焚膏继晷之勤,弊衣疏食之俭,修圩兴田,立墉筑垣,竟使三刀铁画,称誉沛然,印染兴盛,齐名松江。金马来凤(15),北眺南望:逆旅邮亭,迎来送往;货殖充盈,馆阁楼堂。市声如潮,至夕不止,长街十里,蝟集行商。有清一朝,鸠兹承平日久,雄踞神州米市之首。当其全盛之时,四海籴粜之客,踵迹相接,咸聚于兹,多有存粮千斛之贾,不乏日进万金之家,终成江左可数之巨埠,宣亘古未有之名望。

迄至晚清,辟为口岸,对外通商,弋江之滨,遂林立海关洋行。然我芜湖民众发愤图强,勇建益新、裕中、明远(16),产业报国,抗衡洋商,实乃中华史上之传奇,民族工业之滥觞。然则清廷失政,民国羸弱,空有壮志,无力回天,终于吞恨芜城,喑哑无言。又逢日寇横行,黎民遭劫,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百年繁华,一朝而绝!此情此景,痛彻心肠,诫诸后人,永不能忘。

乱世飘摇,英雄相继。陈独秀办报长街,唤起新青年之才智(17);王稼祥就读洋校,焕发狮子山之正气(18)。时事鼎革,风雨苍黄,昔日新四军抗倭战场,未几迎雄师浩荡渡江。芜湖人民箪食壶浆,欢庆解放。自此奋报国之壮志,勉力向前;为万世之功烈,屡克蹇邅。至今五十余载,个中甘苦,可歌可泣,可赞可叹。借改革春风,立开放潮头,乃复旧时之馀荣,盛新城之壮观,祝制度之得益,歌创造之尽善。

且谓箕风毕雨,四时顺调;乌飞兔走,志士待旦。观车流不息,通衢夷坦;广厦万间,美轮美奂。巍巍乎一桥飞架南北,正如卧波之长龙;焕焕然明灯装点夜色,恰似无月之繁星。中山路汇器用珍藏,百货精品;美食街有珍馐佳肴,醴酒香茗。漫步广场,则见白玉为地,紫金铸像,材瑰而匠心奇,形胜而意昂扬。放眼河港,可观货物山积,人员奔忙,身疲而兴勃发,路遥而水汤汤。九莲塘畔,细柳窈窕,相衬姝女明眸翠黛;赤铸山上,松柏俊逸,更显须眉浩然神采。又建特区,引外资,善待天下宾朋,诚召宇内英才,戮力同心,共建和谐。方有奇瑞崛起,名扬内外,交口称誉,自主品牌;又有海螺都宝,一时英豪,声名鹊起,全国畅销。未来数载内,必为沿江铁路之枢纽,勾连苏赣;东郊则将扩运河大漕,通波芜申。曾几何时,邓公之叮咛(19)犹在耳,国父之夙愿已成真(20),习焉而不察,聊可证中国进步之神速,芜湖发展之惊人。

我曹芜湖子弟,幸何甚哉,躬逢其盛。定当惜阴,需知韶华不再;莫失良机,空悔岁不我待。行远自迩,君子见善则迁;夙兴夜寐,能通天下之志。报效家园,发愿呕心沥血,输肝写胆;振兴鸠兹,则需匹夫尽责,上下心齐。政通人和,有暇艳羡历史之荣光;乘风破浪,立志共创明日之辉煌!

芜湖历来文华之地,风雅之乡。茹古含今之士,岂可胜数;咀英嚼华之才,车载斗量。鄙人碌碌,略无才学,不辞浅薄,愿作此赋,以表寸心。并亦作长句歌以颂之。曰:

莺歌燕舞花为伴,春到江城草木知。

柳至陶塘常入画,情游赭塔便成诗。

和风拂面轻如絮,细雨依时润似丝。

始信嘉年早有意,芳菲胜锦驻鸠兹。

注释:

(1) 丹阳:可见《水经注》卷40,中有“中江在丹阳芜湖县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入于海”;

(2) 周行:即大路;

(3) 明帝遗鞭:见《晋书明帝记》,即指晋明帝至芜湖,阴察王敦营垒,遗鞭得脱事;

(4) 迎梓周郎:210年,周瑜“道于巴丘病卒”,“孙权素服举哀,自迎其丧于芜湖”;

(5) 交锋于裕溪:三国时期,曹魏数次与孙吴在濡须交兵,濡须即今日裕溪口;

(6) 文相:指文天祥,1275年,为抗击元军,他曾来澛港督战,并修复五道堰;

(7) 诗仙畅游:李白曾写下著名的《登天门山》,天门山即今日东西梁山;

(8) 金乔觉:新罗僧人,唐高宗时来华修行,传说为地藏菩萨化身,在以九华山为道场前曾在芜湖修持。故广济寺又称“小九华”;

(9)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先生。南宋著名词人,曾捐田百亩,辟为镜湖;

(10) 米芾留书:芜湖县学记碑,为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晚年真迹之一,位于芜湖市第十二中学内原芜湖学宫大成殿侧;

(11) 干将:春秋时吴国铸剑大师,相传曾与莫邪在赤铸山铸剑;

(12) 汤天池:清代铁匠,曾得萧云从指点,为铁画之开山始祖;

(13) 萧尺木:即萧云从,姑熟画派创始人;

(14) 落户繁昌:指繁昌县人字洞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前的远古人类遗址;

(15) 金马来凤:1575年,芜湖筑城垣,北门称为来凤门,后又在东南角建金马门;

(16) 益新、裕中、明远:即益新面粉厂、裕中纱厂、明远电厂,解放前芜湖的“两个半烟囱”,也是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产业的代表;

(17) 办报长街:陈独秀辛亥前与房秩五、吴守一创办《安徽俗话报》,并于1904年7月到芜湖,住科学图书社(今中长街20号),以“三爱”笔名发表鼓动性文章;

(18) 焕发狮子山之正气:王稼祥18岁进入芜湖圣雅各中学高中部学习,他参加进步社团,创办宣传新思想的《狮声》月刊,并在1925年成为芜湖爱国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19) 邓公之叮咛:邓小平讲话中曾数次提到芜湖,并于1992年南巡时莅临本地;

(20) 国父之夙愿:国父即孙中山先生,他在《实业计划》中便已提出要修建芜申运河的设想。

家园 满分作文俺没有资格评论

但是楼主的大作俺读懂了,而且认为写得也是蛮好,满分!

家园 依旧是诗的问题,上升不到“谨与不谨”的高度。。

您觉得呢?

家园 啊哈哈。。。江城兄大才

简单说,和那篇高考满分作文正好相反。

满分作文是一篇烂古文,一篇比较好的应试文。

江城兄这篇是一篇好古文,但也是一篇肯定不是满分的应试文。

为什么说不好呢?

高考作文800字以上,一般超过1000字就开始倒扣分了。。。这篇不加注释就是1500字

既然是高考,还是按着高考的标准来,脱离了这个标准,谈好还是不好,都会是一头雾水的。。。

家园 这么看,如果转换成白话文,他这几句我觉得挺难说的

语句通顺的。他就是随想随写,至于到底说的通/这句啥意思他并不深究。如此治学是不行的。

家园 能看懂就不错了,打分?还是送花吧
家园 肯定会有人质问

您贵庚?几分钟挥洒而就的?

不过现在我了解为什么黄花岗会满分了。大概不是什么阴毛,阅卷的太水罢了。

家园 送花,不打分,俺水平不够啊
家园 小有三问:

一、写这篇文章,您有考场和升学的压力么?

二、作此文时,您是高中毕业生么?

三、您是闭卷么,有没有查阅资料典籍呢?

很显然这是篇好文——恢弘磅礴、上下千古,但这应该不是考场作文

如何相比?

家园 您不觉得脱离高考的背景来看高考作文很荒谬么?
家园 所以我先跳出来质问江城啊

不过说实话我认为如果把现代文写作的成就分级,古文亦相应分级,黄花岗完全不在现代文高考100分的对应级别上。具体一点高考现代文满分与现代范文的差距,黄花岗与古文范文的差距, 抄袭暂时不提。高考学生古文的整体水平差不是理由。大家各司其能,有不是非用古文不可。

江城也得不了满分。只是我现在比较理解黄花岗得满分了。真是诲人不倦啊。

家园 虽然这样说很纠结。我还是不得不说,这上升不到“治学不谨”

您可以说他这篇作文行文不谨,这个“谨与不谨”,从不同人看来有不同的评判。

可是

如何由一篇匆匆而作的考场作文,看出一个人治学“谨与不谨”?

如何能上升到否定他治学的高度呢?私以为连“行文不谨”都没法评判——考场作文是在非常态下写出来的。

家园 您这开头可就是在讽刺了

我不喜欢讽刺的态度——因为这不是一个就事论事的态度。讽刺谁都会,不过于事无益,于讨论无益。

回到正题:

不过说实话我认为如果把现代文写作的成就分级,古文亦相应分级,黄花岗完全不在现代文高考100分的对应级别上。高考学生古文的整体水平差不是理由。大家各司其能,有不是非用古文不可。

江城也得不了满分。只是我现在比较理解黄花岗得满分了。真是诲人不倦啊。

那您觉得江城兄这篇,在多少分的层级上么?比之于古文呢?我觉得江城兄这篇,若是一篇高考作文,别说满分,破格都够了。我一直在强调一个词——“考场作文”。您却一直想跳出这个圈圈,问题是,您跳出这个圈圈之后,我们讨论的就不是“高考满分作文”了,而是一篇普通的、青涩的诗。

“高考学生古文的整体水平差不是理由。大家各司其能,有不是非用古文不可。”您的意思是,与其学之、写之、练之、用之,不如不用的不好。您即便不把它当作考场作文,把它当作“初学新作”何如啊?而且这“新作”也不是不堪到目不忍视的地步吧?

高考本就是一个风向标。之前有河友说,央视也宣传了。我不敢私自揣摩其意,但是我们可否理解为对古诗、古文的一种呼唤呢?将且作为中华文化寻本溯源的引玉之砖,或如千金买骨何如啊? 难道因为“有不是非用古文不可”,而让文化陈埋,历史湮没?中国人若是不识古文,历史也就只有百余年罢了。。

家园 桌子上放本辞海……

……这也算不上什么很了不起的事情,不知道记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和桌子上放一本新华字典有差别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