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读书笔记 (一) -- 五度
激荡三十年
中国企业1978-2008
本书作者:吴晓波 ISBN:978-7-5086-0771-9
这个系列主要讲的是对这本书的理解,包括一些回忆等等,因为我本身出生于1979年,对于小时候一些事情有一些清晰而又模糊的记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很多事情你经历过,但却没有看明白过,现在一个人把往事提起,从头到尾将来,你终于明白当时看到听到的到底是什么。
作者说1992年前后,商业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规定为不得超过5万元。这个钱是什么概念,六几年月工资一般30块钱,七几年50块钱,到了九几年月工资大概是二百多块钱。5万块钱就是250个月的工资,等于是20年的工资。按照今天,年薪10万来算,就是200万。这个数字其实是很小的。
那个时候到民营私营企业干活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另外干个体也是如此。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文化,强调的是一个群体性,个体脱离组织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当时北京的个体一个是干餐饮,一个是干服装。当然这只是我所见到的,其他各类的相信还有很多。到了今天在广东等等地方的冲击下,原来干服装的那批倒爷纷纷退出市场,餐饮业更是一片战场,北京人就更少。
我认识的人中,干餐饮的有,干服装的不用说,就是连当时岁数大的,去摊煎饼,也是挣了相当可观的钱的。更不用说当时去做一些经营商品的公司做真正老板的,现在千万身家应该是没问题的。但在当时他们这些人都是统一不被接受,甚至瞧不起的,另外有大部分人没有延续性,在继续改革的过程中掉队,从很有钱变成赚不到钱,然后到和普通人一样。
作者说了一件事情,说当时的大型国营企业是一些可怕的庞然大物,具有一切的社会功能,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世袭的制度,手段就有要求父母提前退休,儿子顶上。
我说一个实际的事情,我父亲的单位,有台球室,卡拉ok室,乒乓球室,有一个场地,有一些简单的单双杠之类,加上巨大的观赏用养鱼池,上班闲暇时候可以几个人凑到一间屋子看录像带。如果换到今天,可能不是很确切,但不就是google吗?当年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今天要炒到这么高,整个地球只有寥寥几家企业可以做到这个程度,外界人留着口水羡慕这种工作环境,内部人也是颇为自豪,其实在我小时候,我看到的很多企业都是如此。都说社会进步了,现在如果有一个时光机器,说让你一生就在当时一个大企业这样渡过,又有多少人会拒绝?这也是当时个体会被瞧不起的原因,你拼死拼活,可以享受到这种生活吗?当时社会的风气好,和这种情况是有很大关系的,手里的钱不是用来挥霍的,而是保证温饱的,具体娱乐等等都是组织安排的,大家一起体育,一起看电影一起开会吃饭。
国营工厂子弟送花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去年看这书的时候,也不时有些感慨,当时还想写点读书笔记啥的,可是一偷懒,现在根本没有写的冲动了。
从幼儿园到子弟小学再到子弟中学一条龙服务,考上外面大学的不论,没考上的话还有厂里的技工学校可以读。
娱乐休闲的话,有游泳池、俱乐部(电影院?)、图书馆、公园……
一个国营大企业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
就是一个企业除了火葬场没有,几乎什么都有,你可以足不出厂干所以的事。但是这个模式被大大的批判,结果就是给企业减“负”,将非生产性的部门全部剥离。但是减到最后,还是发现“没有”竞争力,非得要请外国人来合资才成。结果到了现在,企业办社会在西方成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我们那时候人人骑自行车上班也与当今所提倡的低碳生活方式不谋而合。
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我感觉现在大学就有点像当年的企业,里面各种服务都有,就像一个小社会,不少老师没事都不出门,平时餐饮体育运动等等都在大学里搞定。因为我办事经常去大学,常看到一些事情,其实很不让人舒服,比如老师的特权,小事像买东西插队,再大点像让学生免费干活,再有就是灰色收入等等。那个时候的大企业其实也是一样。
现在欧美可能骑自行车,但我感觉更像是有钱人吃肉吃多了,开始吃野菜平衡营养,和我们当年骑自行车还不是一个意思。将来我们可能也会进入到那个阶段,但现在还处于肉没吃够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公司开始进入中国。我印象当中,一个是丰田车,一个是东芝电视。丰田车留下了一条名句: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我感觉一个是说丰田车什么路都能开,说的是车本身的质量,一个就是说的企业的所谓野心,将来一定把丰田车卖到只要有路就能看到。在当年,谁能想得到北京早晨起来这么宽的路能堵上一个小时,日本人就想到了。还有一个是:toshiba, 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可能也是在那个时候,在电视上最早出现日本的女演员。那个时候其实普通家庭还是以家里有一台日本电视为荣,反而不像现在拒买日货的比较多。一个原因也是当时国产和日产质量相差还是太远。我家当时是一台日立彩电,国外的朋友帮着扛回来的,用了十年八年几乎没有质量问题,从颜色上甚至还比后来几年后出的康佳自然。
回想一下就觉得那时候日本商人的厉害,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怎样把产品一步步打入中国的,如何同政府打交道,如何同中国普通民众打交道。甚至最后做到全球的强势,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比在网上说一些骂日本人的段子要有用的多。
再看中国这边,历经了30年,大企业其实有不少,但大家很多时候都感觉这些企业并非是靠经营做大的,而是有其他的原因在里面,所以看到世界企业排名,看到自己国家企业上榜却不以为然,这个也真是够怪。
我自己的经历有限,只是根据所见的事情说一些自己的看法。中国的企业一大特征就如中国其他事情,很多时候是在折腾,里面有很多的偶然性。说的好听就是奇迹。中国是一个可以发生奇迹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各方面有漏洞。正常情况就像我在澳洲所见,应该是从小做起,一步步的走,按照规矩缴税,按照规章制度经营,慢慢发展成为中型企业,然后再做大。国内光我听说的,有些就是一两年就翻好几倍,里面违法倒不一定,但投机成分经常是有的。
我也听公司老板等等说手下人浮躁,其实员工的浮躁更多是来自于企业的浮躁,有些老板就是为了挣快钱,因为感觉公司一旦做大就可能有一些东西是自己控制不了的,所以索性就趁着还能赚钱杀鸡取卵,或者就之后干脆卖给别人。原公司里的员工他们又何必去关心?然后员工也学精了,不要和我说未来两三年的战略规划,谁知道你们一年后还在不在。再甚就是老板偷税漏税,员工倒卖公司机密。这个也有好听的说法,就是招聘有客户的资深从业人员。说白了就是挖墙脚,让你直接带着现在公司的客户过来,就给你开高薪。
外国人经常给我的感觉就是并不如国人精明,但外国人对于很多问题的深度都是很让我佩服的,这个就像是龟兔赛跑一样。人家就是顺着一条线,慢慢往前爬,你问他怎么过来的,他说我5分钟前在草丛那边,然后我穿过草丛又过5分钟到了树林。之后如果有第二阶段比赛,第二只龟上场,前面这段路第一只龟简单说一说他就知道怎么走了,然后又可以多走一段。国人虽然爆发力强,跑的快,但一会儿就到岔路上,又往回跑,或者干脆躺草丛里先睡一会儿。好不容易到了终点,你问他怎么跑过来的,他可能自己都不太清楚。第二只兔子上来,又是自己摸索着跑。
说到日本人当时在中国卖东西卖那么好,当然是不容易,是花了很多很多实在的苦功的。我觉得这个东西就是个利益的问题,利益所在,人的能动性就出来了,挡都挡不住。据我所知,现在很多中国人现在也在开拓海外市场,条件是很艰苦的,挑战是非常多的,当然,业绩也在逐步攀升。
楼主对于外国人和中国人做事方式的比较是说到点子上了,对此我也有切身体会。一开始我觉得是中国人和美国人气质不一样;后来我干脆觉得是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方式不一样,这可能和语言的特点有关系。
说得好极了,踏实,这是成功的关键。
他最感叹的事情就是懂行的人总是当不领导,当了领导总是不懂行,典型的事情我还记得几个:
我父亲是学材料出身,老总却总是搞机械的出身,新换领导上来都是先喊口号,然后定一个大目标,比如“三年脱困”我父亲傻乎乎和我讨论“三年”这36个月是怎么算出来的,算到最后他也算不清。
有年领导要搞新产品,找我父亲去商量,领导问:要是投资XX万能不能达到国内一流水准?我父亲老实回答:我们没那个能力,钱不是万能的。领导想想,把我父亲打发走了,回去写报告,:决心在某某年之内,一定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
还有一年,我父亲单位搞技改,贷了2000万,结果工程开展了一半,财务的人给我父亲打招呼,现在2000万还剩300万,工程进行不下去了。
我父亲退休之前,领导提拔亲信来接我父亲的总工职务,新来的总工大概是工农兵大学生出身(我父亲对这类大学生很不感冒),上来就责备我父亲和一帮老家伙都不行,要改产品配方,我父亲客气和人家谈话,报告说我们这个产品在目前的原料和工艺情况下,这个配方是最佳选择云云。结果新总工根本不给面子,没几天就把配方给改了,过了几个星期听说产品次品率太高,最后又给改回来了。
现在我一看电视上那些专家,就想起来我父亲的那些领导和接替他的那个总工,我就奇怪了,那些人为什么敢用那么轻浮的语言去讨论严肃重大的事情。
要说中国没有踏实研究的人肯定是不对,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当领导都是那些喜欢夸夸其谈的家伙?
领导喜欢听话好用的人,至于能力是第二位乃至第三位考虑的,如果能力高威胁领导的地位,反而更不能重用。
国内教育中虚假的成分比较多,就像公司中老员工给新员工也是多讲公司政治,脚踏实地在中国是比较吃亏的
光靠时间积累就已经很强了
这个里面我感觉还有环境问题,比如说如果今天私企,可能就会受重用,或者干脆让你做合伙人。因为老板是花自己钱和时间,如果赔了就没饭碗了,必然要拉几个能干活的核心员工,在他们下面才是能吹牛的。但如果是在一个赔了赚了都和自己关系不大的领导下面,他需要的可能就是一个能吹牛的。社会越发展,像这种情况也会越来越少。
我父亲的行业不是高新技术,是传统的陶瓷材料行业,所以老板大部分都是小老板出身,事业做大了也有各自的麻烦,但是我父亲眼里私企和国企虽然毛病有不同,但是私企很多先天不足,首先就是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二是事业的上的规范化,三是和国企或者有一样喜欢拍脑袋拍板。外企还好一点,可惜他老人家大学是学俄语的,英语差的够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