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茶壶里的风暴——刘邦那次不成功的废太子(一)上 -- 江南水
1)杀异性王,其实谁是关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后宫之人,她敢杀人,而且,她有能力杀人,而且,即使是韩信;一个连韩信都敢杀,都能杀的女人,一个身后有太子有家族有军队的女人,朝堂之上,已经没有人敢成为她的敌人;有时,不需要对方成为自己的朋友,关键是,需要没有人,敢成为自己的敌人,所谓,挡我者死,逆我者亡.
2)但是,她在第一次废太子时,这杀气太重,因此,她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所以,只有周昌出来;此时的她,应该是意识到了,她的缺陷,所以,她出堂一跪,这一跪,其实朝堂力量已经开始转移,可惜,刘邦此时没有意识到;一个逆我者亡的女人,对一个帮助了自己的人,可以当堂跪下,那顺我者必昌的诱惑,其实已经出来了.
更何况,朝堂中的大多数,已经以沛县帮为主,多与吕后识于末时,当年破落之时,吕后是什么样的人,想来大多数也心中有数,因此,这天平,已经开始倾斜,帝位虽在,权力却已经开始了倾斜.
关于刘邦,我以前因为写项羽,将两个人比较过,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现白头;我觉得他的结局,真是凄惨,可惜找不到了,汗.
刘邦和吕后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废立太子问题上则是针锋相对的。夫妻的目标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是一致的。
六、真正的原因
制造这个假象的是谁?
张良。
张良在刘邦定都关中后就逐渐淡出了权力圈,这可能是真的,但是并不能说明他不关心政治。从他有条不紊的给吕氏兄妹支招来看,这个计划早就在他心中多时了,从而证明张良一直在关注着政坛的动向。
刘邦发动第一波废太子攻势的时候,张良并没有出来说话,这就是吕后埋怨他的原因,张良之所以不说话,除了前面有周昌挡着这个原因之外,还有就是他说的,这不是件浪费口舌的事。
于是他谋划了这么一个局。
前面说过政治斗争的本质是实力的比较,实力大的胜出,实力小的吃瘪,这里的实力包括两个方面,力和势。
力,很好理解,就是单纯的力量。
势,就不好定义了,借用一下《孙子兵法》的说法: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玩梭哈的时候,一方是黑桃AKQJ10同花顺,一方是红心AKQJ10同花顺,双方都认为自己足够牛,于是拼命加注,最后一翻两瞪眼,红心输,这就是比“力”;一方最大的是一个A,一方最大的是三个K,从牌面上看三个K吃定了一个A,但是如果A方拿出自己是同花顺的做派,说不定能够不战而胜,这就是“势”。
在张良这个局里,那四个老人有没有本事并不重要,甚至他们是不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本人都不重要,他们只是张良借来的“势”。
张良造出了一个太子身边人才济济,并且其中不乏忠勇之士的“势”,迫使刘邦低头认输。
事实上,张良并不想用这一招,也许他内心深处并不希望刘邦的一生带着失败的遗憾结束,毕竟刘邦是第一个赏识他的人,并且在那段风云变幻的日子里,刘邦一直把他当做朋友,而不是下属。
出于对朋友的负责,最后时刻张良亲自劝谏刘邦,然而,此时的刘邦已经沉迷于自己的想法中,罕见的没有接受张良的劝谏。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请四位老人登场了,这是图穷匕见的一招。
这是一个很被动的局,必须有刘邦的配合才能完成完美大结局,对刘邦的了解稍出差错,这个局的结果就是“破局”。
这不仅让我想到了徐阶借嘉靖皇帝的手杀严世藩。
那张良为什么冒这么大的风险来趟这趟浑水呢,汉家是他们刘家的,哪个儿子当皇帝跟你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
在张良,或者说以张良为代表的广大功臣,看来,汉家江山是他们和刘邦共同缔造的,他们自觉不自觉的也把自己看作是汉家江山的主人。这一点很好理解,毕竟他们为这座江山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要是一点儿感情都没有才见鬼呢。
从感情上,这些功臣并不情愿刘邦一手安排汉家的未来,也就是说刘邦擅自更换接班人伤害了这些功臣的感情。
但是,刘邦并不是败给了感情(怎么像是言情剧了),不是败给了功臣对汉家江山的感情。
重要的是利益。
感情只是一时的,只有利益才是永恒的。
这些功臣因为参与了汉家的缔造,对汉家有感情,下一代就未必还有,到了第三代估计就会问:啥是感情啊。
但是利益却是永恒的,第一代,第二代……,都不会跟利益过不去。
刘邦更换太子能够伤害到这些功臣的利益?
很可能。
可以肯定,废除太子后,刘邦的下一步就是着手剪除吕家势力。因为有这股庞大的势力存在,新换的太子登基后也不会安稳。
吕家势力是一个庞大的集团,剪除吕家,并不会只是针对姓吕的,还会涉及其它的功臣,就是刘邦集团的人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够幸免,比如樊哙。樊哙不能幸免的话,跟樊哙有关的刘家军其他人也很难身全。
即使刘邦的刀锋只是针对姓吕的,不涉及其它人,那么新太子登基后呢?
汉初,通过分封同姓王和侯爵,已经把各种利益相对稳定,现在的太子登基,方方面面的利益不会有大的改动。换句话说,刘盈登基,现在大臣的利益能够得到有力保障,因为吕家的利益已经充分保障,不太可能再去侵夺别人的利益。事实上,就是在吕家最嚣张的时候,也只是侵夺了刘邦儿子们的利益,而没有侵犯其它功臣的利益。
换个太子,新太子登基后,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必须寻找新的依靠,最可靠的就是外戚。这些新外戚,在汉初没有任何利益,新太子为了他们,很可能会侵夺功臣现有的利益。这是广大功臣不愿意看到的。
这也是功臣们反对废太子的根本原因,但是这种话没法说出口,所以周昌只好“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新太子将来登基后就一定会侵夺功臣现有的利益吗?
这个不好说,但是新太子侵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现任太子刘盈是肯定的。功臣们不能拿自家的身家性命去打赌。
这个很好理解,买股票有的人赔的倾家荡产,但是还有很多后来人前赴后继,但是在非典期间有多少人前赴后继的来北京?人们为了万分之一的利益可以不顾一切,但是从没人主动把自家性命冒万分之一的风险。
当年这些功臣为了利益跟着刘邦出生入死,如今为了防止自家的利益处于危险的境地,也义无反顾的站在了刘邦的对立面。
打天下的时候,刘邦和大臣们利益一致,所以他们能够同心协力的走向成功。
在更换太子的时候,刘邦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子孙的利益上,而没有考虑到,他的所作所为有可能伤害到功臣的利益,迫使大臣们几乎都走向了他的对立面。当他跟更大的利益作对的时候,他的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张良看错了刘邦,刘邦毅然决然的废除太子,大臣和吕家又有什么办法呢?
他们的确没有办法,但是,如果刘邦强行废除太子,那结局可能不会是他希望的那样江山永固,万年长青。
如果刘邦强行废除刘盈,确保新太子登基,登基后的新皇帝将面临着一个主弱臣强危险局面,新皇帝所依靠的外戚在整个朝廷也没有根基,上下相疑,要想安定团结,几乎不可能。不是臣弑(标准用法)主,就是主诛(也是标准用法)臣,长安城的天空会是一片血色。那时候,江山姓什么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不是穿越,事实上刘邦去世后,以吕后之尊也曾动过杀掉所有大臣的念头,在郦商的劝说下才打消了这个可怕的念头。
当然,不排除这是大臣们为了说明自己屠杀吕家的正当性,而给吕后的欲加之罪。但是我相信,只要人类能想象出来的事情,就一定会有人去做。
刘邦过分看重江山的归属了,然而,他看的越重就对功臣的利益越忽视,他越忽视功臣的反弹就越大,功臣的反弹越大刘邦换的太子未来的位子就越不稳,从而使江山的归属陷入未知。
这是一个绝妙的讽刺,然而这种讽刺在人间并不罕见。
张良用四个老人造的势,避免了这一可怕局面的出现,为汉初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才使得这场风波在今天看来,只是茶壶里的风暴,看似凶险无比,但仅限于小范围的宫廷内部。这也是为什么后世把这次风波归到宫闱秘事之类,而忽视了他的政治内涵。
尾声
虽然废太子的风波最终以刘邦的认输而告终,但是,刘邦始终没有放弃削弱吕家势力的决心。
最强大的大舅哥吕泽已经死了,二舅哥吕释之水平有限,如今跟吕家关系最密切、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刘邦的连襟樊哙了。
前面说过樊哙娶得了吕家的小女儿吕嬃,并且始终跟刘邦在一起,是刘家军的铁杆儿。更重要的是,樊哙对刘邦还有救命之恩,当年在鸿门宴上斗酒彘肩的豪情,慷慨陈词的气魄,折服了项王。虽然我认为刘邦在鸿门宴只是有惊无险链接出处,但是樊哙为刘邦的安然脱险还是做出了巨大贡献。
樊哙在汉初能够有如此的影响力并不是只靠裙带关系和救驾之功,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硬邦邦的功劳的,《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从,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其中所谓的“从”就是跟着刘邦,“别”就是独立领军。
既然不能完全拔除吕家的势力,那就尽最大可能的削弱吧,樊哙这根出头的椽子是个合适的对象。
刘邦什么时候有了杀樊哙的决心,已经没法知道了。但是,刘邦选择杀樊哙的时机很值得琢磨。
刘邦从征讨樊哙回来,病情越来越重,就在这时候,他的把兄弟燕王卢绾又背叛了他,樊哙奉命出兵讨伐。
此时大约是在汉十二年(前195年)四月,这是刘邦在人间的最后一个月份。
估计刘邦也知道大限将至,也顾不上“临阵换将”的兵家忌讳了,他决定杀掉樊哙。
刘邦是派陈平去执行这项任务的,同时安排了樊哙的替代者,周勃。
刘邦给陈平的命令很决绝:见了樊哙就杀掉他!(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也许刘邦不想面对樊哙那双无辜的眼睛吧。
刘邦的想法没错,但是他选错了执行命令的这个人。陈平一生滑头,没有贬义,他的确很滑。刘邦想让陈平背黑锅,看来他真是病糊涂了。
陈平只是把樊哙抓了起来,带回长安,在回长安的路上,刘邦病逝。
刘邦一生充满了失败,但是他还是创立了汉朝。然而,在到达人生终点的时候,他却遭到了接连的失败,这是为什么呢?
前面说过了,利益。
换太子,触动了大多数功臣的利益,他失败了;杀樊哙,想让陈平背黑锅,他也只能失败。
只有跟大多数人的利益一致才能成功,这就是刘邦的成败留下的教训。
不过这里“人”的范围很难界定,不同的时候不一样。
不明白刘邦为什么想把赵王如意扶上位。
赵王是儿子,刘盈即使被吕家把持,也一样是儿子,何况吕家有什么人物能取而代之?即使有,吕后会支持?
按理说,刘邦最忌惮的是功臣集团,吕后对此有相当默契(记得有人提出说周勃和陈平这两个不对付的人在刘邦死后不久就结好的原因是吕后的压力)。否则就不好解释为什么开始的时候功臣集团对吕家的太子颇为拥护,而转手就把吕氏集团消灭了干净,连带着刘盈的几个孩子也不承认身份,一起除掉。
削弱吕家,觉得对太子(将来登基之后)的地位更不利。
除非刘邦觉得自己还能活一阵子,而觉得太子对他的地位有某种挑战。
《血色九月》就是写这件事的,欢迎赐教
行文略拖沓。有些扣子可以理一理。
旁观置喙,还请楼主不要见怪。
想到什么,随嘴一说,别往心里去。
张良还是玩了老板一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