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战略角度看抗战中国战场的一点浅见 -- 萨苏

共:💬199 🌺9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共勉, 永无休止
家园 你的盛情, 就是爱国的原动力.
家园 谢谢你的盛情.
家园 salute!!!
家园 1937-1940年日本的国际处境还是可以的。

在远东能够制约日本的列强主要是英法苏美四国。

但是自欧洲方面自希特勒上台之后,撕毁凡尔赛和约开始重新武装的步伐。

1936年德国收回莱茵兰;德意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西班牙内战爆发;

1938年德奥合并然后是捷克的苏台德问题和波兰的丹泽问题。

整个欧洲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之中,特别是英法两国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欧洲。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远东的问题。而苏联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也大规模卷入精力被分散,而苏联国内自1934年基洛夫遇刺之后肃反严重扩大化俄国人此时还要忙于内斗。如此决定了苏联在远东的作为是有限的。

而此时的美国其国内舆论和民意都处于孤立主义的状态之下。只要美国不受攻击美国民众对于卷入欧洲亚洲战争毫无兴趣。美国军队部署的重点还在本土大西洋,他们的陆军空军都很陈旧短期内无法参战,海军主力还没有移驻远东。

正是基于这样有利的形势,1937年日本才敢于将侵华战略从蚕食变为鲸吞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正是因为国际形势的不利,才导致国民政府在上海坚守3个月也未能等到国际调停。此后欧洲大战爆发法国战败英国败逃,苏联与德国相互对峙摸刀霍霍。而中国则陷入空前的孤立和困难的状态,到1940年底苏联援助开始大幅度缩小德国军火贸易中止,而美英援助又杯水车薪。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日本依然没有办法令中国屈服,只能说明日本的国力根本不足以彻底打败中国。

家园 再说两句

日本之所以敢于打一步看一步

在准备不充分甚至违抗命令的情况下行动

就是因为慈禧太后,袁世凯 蒋介石不抵抗的政策给他们的印象太深刻了

只要扇几巴掌,中国就会屈服

所以他的巴掌紧着忽闪

直到出乎他的预料的时候为止

那些法西斯少壮派与封建王朝的边防节度使老是喜欢把少数民族逼到绝路激起反抗然后邀功请赏的做法十分类似

所以说

在必要的时候,坚决的,果断的,给敌人一个教训是绝对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遏制战争的脚步

否则你就准备眼前的安定之后紧随而来的大打吧

真如我看的一篇文章所说

2010年之前我们假如能抓住适当的机会敲打敲打台湾

那还有可能是有控制的打,小规模的打

等错过这个时机之后

我们就只能准备大打,难以控制的打了

家园 从你的文中看,好象是你爸爸52年被。。。。

  能不能说一下被。。的罪名?

  52年好象是剿匪的时候,被杀了不少,据说是因为一开始太宽大,许多为首的被抓释放后又上山,不得已抓到为首的都杀,当然后来发觉错杀了不少。

  实际上这些被杀的和被错杀的难道不能说都是被蒋所害?当了蒋的陪绑?如果他在撤到台湾时不布置这些人的“地下工作”,如果他象美国南北战争时的南方,失败后就老老实实地投降,难道还会有50年代初的剿匪?

家园 日本人小气还有什么说的?

  最近CCTV10有个节目中说到:日本有个每年搞的节目,30个小学生互相绑着腿赛跑。中国第一次派队去就取得第一。按惯例一个外国只请一次,为了找回面子第二年日本人特意自己到中国选了个小学去参赛,面子回来了。

家园 日本不是没有好的“军事统帅人才,统筹全局的人才。”

  而是那时这样的人才被少壮派压下去了。

  日本对侵略中国也有缓进和急进的分歧。按缓进派的意见是要先把已占的领土消化掉再进一步。按当时的情况,台湾、朝鲜可以说已被消化。中国东北是待消化的地区。如果按缓进派的意见在所谓的“华北自治”后按兵不动,四五十年后再图扩张,现在中国的版图就会小得多。

  少壮派的急进战略开始好象是占了更多的领土,但结果是连台湾、朝鲜都丟掉了。

家园 两点浅见

1.中国实际于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才正式对日宣战,这点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因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整整十年处于交战状态竟然没有正式宣战。这点细细想来恐怕也是应了这样的理论,站对队,有了可靠强大的盟友就有战胜日本的希望。这点,国共双方都看的很清楚。而国民政府明智举动也就在这个时机选择,这样做也确立中国在亚洲战场上位置。说有功,这个功恐怕最大。

2.抗战中问题的根源,胜利确实胜利,但是赢得很惨,牺牲太大,大半个中国都让日本占领。分析起来,除去国家整体实力对比悬殊的原因,还是和政治有关,和蒋介石这个政府有关。尤其后期抗战战场出现的问题,一溃千里的局面,就不能全怪实力不济。而糟糕政治表现也降低了中国在战后的地位。

家园 花,为了这样的爱国

苦,但无悔。

家园 宣战问题不那么简单,中日两国在这个问题上都有顾虑

http://view.cchere.com/article/396594

http://view.cchere.com/article/397197

宣战前名义上还没有战争,虽然是掩耳盗铃。宣战后各国对名副其实的“战争双方”物资提供的态度将怎么样,都非常微妙。没人愿意/敢于冒险。

家园 一点困惑,请萨兄指点

先表明一下我自己很多东西都不太懂(资料也不一定准确),只是凭感觉来判断,所以难免偏颇。 诚恳的请萨兄和各位河友指点和批评,怎么说我都能听得进去。

蒋百里先生的三点战略,毛也有类似的论述名著。再早一点《孙子兵法》里也有相关道理说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应用再当时,就是通过空间换取时间,“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迫使日本入不利的国际形势,形成与整个盟军的决战。

第二棱线的位置,其实很多也是被迫形成的;棱线向东推,美军B-29轰炸机(甚至早期的B24,25)就有可能从西面直接威胁日本本土,陆基战略打击作用远远大于塞班或者台湾,这一点日本人不会不知道。 44年日本陷于洛克伍德将军的无限制潜水艇战,海上航线被封锁,于是发动“豫湘桂”战役,短短三个月就打通了第二棱线的南北接近全线。 这例子也可以说明,第二棱线的形成,未必是我们的主动。

看三大战役的时候,几次对票太感慨:这样的战斗力这样的作战热情这样的装备...如果能用在3年前就好了。 3年,是很久以前么?

不是说不承认国或者共抗日,只是觉得:在民族矛盾和民族内部矛盾二者上面,大家都似乎重心有点偏移。 不想说是谁的错误,因为都是中国人。

也许周梅森先生的《国殇》系列,更能说清楚我的想法。一个大矿井里的苦力,一起发动起义死里逃生,出来就要问个归属,否则就刀枪相见。

实力可以不如人,战略可以采取防守态势,作战可以灵活选择战略撤退...有的人坚守牺牲,有的人忍辱负重...我们武器很差,我们士兵素质不高,我们指挥艺术不佳,我们远谈不上经济基础和技术发达,我们国家贫困人民饿殍满地...但是我们决不屈服!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戴安澜将军还是左权将军,无论是大刀队还是武工队,都能得到同等足够的尊重。

只要大家心里都是一门心思抗击外敌侵略,我就都认为他们是英雄,因为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

那个时代,对这一点问心无愧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多数。我认为答案不乐观,其实我们可以做的更好,至少在民族精神方面。 因此,我们其实更应该承认差距,努力改善自身,在下一次国家危难时表现的更好,而不是追究谁的功劳更大。

这,就是我的困惑吧。

以前很少谈政治,倾向也没有左右之分,以后也不会多谈。 我只是觉得,国家危难之际,每个人做好自己本分的,成败就不是最重要的了。

家园 三大战役和抗日没法比

比如新四军因为缺乏弹药,严禁任何人在一次战斗中消耗20发以上的子弹,尽管这些“子弹”不少还是以烟花爆竹的火药为原料。这一点,日本人都知道。后来三大战役中火炮数量,根本不是抗日时的任何一支中国军队能够指望的。

毛泽东为什么极力争夺东北,因为东北有当时全国重工业的90%,还有最大的产粮区。这些当时都在日本人手里。解放战争共军真的大打出手其实也就是三大战役以后。背景呢?东北几乎全境在握,辽沈后东北军火南运支援淮海,林彪入关时一个营的火力超过聂荣臻一个团,这些都是抗战时期根本无法指望的。辽沈前,关内各战场对国军都没有优势,而东北已经有绝对优势,完全归结于东北领导人的个人才能恐怕说不通。比较合适的解释,应该是发达的重工业使得东野大大减轻了对缴获的依赖。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抗战时共军没有。

而且共产党对敌军的分化瓦解俘虏政策等,显然是内战时更容易见成效。比如辽沈尾声,林罗刘来到东野一个主力师了解情况,该师长说南下(南下北宁线,辽沈开始)时该师1万7千人,伤亡1万1千多,现有1万8千人。刘亚楼一听:“那不全是俘虏了?!”

家园 哈,这种国耻还被认为是英明的,实在滑稽.

哈,这种国耻还被认为是英明的,实在滑稽.

再怎么站队什么的,也不可能同日本站在一个队里面,除非当汪精卫.

所以同日本宣战,根本不可能影响到后面的站队.莫非中日宣战后美日就会搞好关系了?

有这种领导人,人家已经欺负到头上来了,天灵盖已经挨了狼牙棒了,还不宣战,以凝聚

全国各种势力团结抗日,非要象赌博一样压宝在盟友上面,实在是悲哀.万一其他国家联合

起来欺负我们,是不是就应该继续保持不吱声呢.

总之,靠别人都是假的,关键在于靠自己.即使被多国联军围攻,也要有血战到底的决心.临死

也要抓几个垫背的.真大假如要天亡中华,只要努力了,也没有话说.而当别人的盟国,也要自己

争气,才能得到别人帮助,而不是成为扶不起的阿斗,即使打赢了仗,还是要让你吃亏.

对比蒋的抗日,和毛的朝鲜战争,高低立判.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