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投名状》不应叫投名状 -- 猪头猪脑
万众瞩目的陈可辛大作《投名状》剧情改编自清末四大奇案之张汶祥刺马新贻一案。公映以来,好评如潮,仅有的批评也是对这部电影的道具、场景提出的善意的指正。我在看了本片后认为,相对于前几年的国产大片,《投名状》首先有一个完整而合理的剧情(相比《英雄》《无极》至少他把故事讲顺溜了),第二、演员对角色把握得较好,能够将人物较好的演绎出来;至于部分观众所指出关于一些历史背景的硬伤,我想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情,留一些遗憾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仅仅是道具或布景的硬伤可以理解,那么从看完电影回味剧情,再到思考“投名状”词源,我认为本片的片名选择就是该片最大的败笔了:
我们首先看看刺马案的详情:
太平天国失败后,人们传言曾国藩有野心,其实他的部下早就怂恿他谋取帝位。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清廷不得不依重湘军,但是,如今太平军被“荡平”了,慈禧太后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吗?东南卧着一只虎,她睡觉也不安心。于是她把曾国藩调离江宁(现南京),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
江宁是湘军攻下来的,两江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他们在那里经营了数年,岂能轻易让给马新贻。马新贻几十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军队,了然一身来到江宁,如入龙潭虎穴。马新贻被刺,朝廷心中明白,为了不致激起兵变,动摇清王朝的统治,赶紧调曾国藩回莅江宁坐镇。从此,两江总督宝座长期掌握在湘系手中,其他人不敢问津。
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的劣根性充分暴露出来,他们比土匪还要凶残,明目张胆地肆疾抢掠。清末施行裁勇改兵制度以后,几万湘军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将领。这些人并不回乡务农,而是到处游荡掳掠。有些人参加了哥老会,有些人本来就是哥老会成员。湘军裁撤扩大了黑势力,散兵游勇又与黑势力结合,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马新贻在惩治散兵游勇时非常严厉,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称的袁保庆为营务处总管,抓到为害百姓、有非法行为的散兵游勇即就地正法。散兵游勇和黑势力对他恨之入骨。
其时即有文人颜士璋者颇有心计,写了一本《南行日记》,记述了马赴宁的全部过程。据他的曾孙颜牧皋说,日记中写道:“刺马案与湘军有关。”“刺马案背后有大人物主使。”
张汶详刺杀马新贻,在警卫森严的督署重地一扑而中。马新贻被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而且正值乡试,安徽学政殷兆镛出试题,竟然寓其讥讽,乔松年也来凑热闹,写了一首歪诗作证,湘军将领给张汶详立碑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刺马案是一件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谋杀事件。从案件的实施,到舆论的有力配合,以及对审案的精心策划和对结案的精明设计,都说明它出自高人之手。
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陈可辛在本片中,不论是演绎兄弟情还是体现红岩祸水抑或反映清末的官场政治,均有十足的余地去发挥和演绎。现实中导演选择了反映庞青云对官场的向往和对女色的垂涎及对兄弟之情的无视。
剧中有这样的镜头:庞青云三人歃血为盟时这样说:外人有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在这里投名状应该理解为什么呢?是理解为一种祭品呢,还是理解为破坏兄弟情的一种外部诱惑,但再怎么理解也不能按照刘晓庆博客的说法把投名状理解为生死契吧(笑倒)!
理解为什么都好像不合适。而片子在这里才第一次出现这个代表片名的名词,问题的关键是好像陈可辛理所应当的认为所有观众都知道投名状的意义,没有必要再作出特别的解释了。
那我们只好去看看“投名状”这个词的词源了:
“投名状”这三个字最早出现在施耐庵的《水浒传》第10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里:林冲欲当梁山强盗而王伦不愿“道:“兄弟们不知。他在沧洲虽是犯了迷天大罪,今日上山,却不佑心腹。倘或来看虚实,如之奈何?”
林冲道:“小人一身犯了死罪,因此来投入伙,何故相疑?”
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
林冲便道:“小人颇识几字。乞纸笔来便写。”
朱贵笑道:“教头,你错了。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谓之“投名状”。
由此可知所谓投名状是指加入一个组织前,想向一个组织表示积极主动,于是就交个东西以示忠心。放在今天,就叫“申请书”。只不过当时的这个申请书应当是一条人命而已。
宋(或明)谓之投名状在现当代也有演绎:2000年持枪抢劫常德农行的张君不就演出了一幕在收拢贴心小弟时,要求杀人后把手染红才肯相信的当今版投名状;西安的121枪杀大案里,董雷不也当了一回现代王伦?
其实“投名状”的意义就在于,怎么样能让犯罪组织真正的相信要加入组织的这个人,那么从犯罪心理学上讲:我不干净了,你要来,可以!热烈欢迎,但是,对不起,请把自己染黑!手上也得有条人命,你和我们一样了,没有退路了,你就可以加入了!
但在陈可辛版的《投名状》中,投名状最初的意义已由将自己同化为强盗的祭礼行为被陈可辛颠覆为刘晓庆大姐的生死契,或者别的什么我没有办法说得明白的东东……
总之,在这部片子里,投名状已不是投名状了,是什么我们不知道!
所以,为了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保护词语的语义不被误解,那么《投名状》就不应叫投名状!
就是三人随便抓了几个外人,在煤窑里予以处死的那个桥段阿。
无差别杀人之后,三人就变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不可能单独脱身了。所以,所谓投名状就是这种利益共同体。电影里表达的还是比较清楚的吧。
一则楼下已经说过了,当山贼的投名状在删掉的电影镜头里。
二则,二哥就是大哥送给朝廷的投名状。
三则,导演明说了他是改编的《刺马》,但是又用了很多历史上苏州杀降的素材。包括最后李连杰被从后面开了黑枪,也是从苏州杀降的清军将领(程学启)的结局借来的。这个事情有很多史料,而且由于当事人回忆的冲突矛盾而变得更加晦暗。
不过既然我们在讨论电影,那么用小说来注解似乎也不算潦草:
这个链接有时候不太稳定,但是值得一看。假如嫌太长,可以直接跳到最后,看第十七章和作者后记。
我倒是听说有全本,但一直也没看到过,可惜了,国内版本有些地方情节比较突兀,让我有些疑惑!
"刺马"这个故事,向来有民间和历史两个层面的演绎.前者,是由于结义兄弟之间发生了奸情,导致大哥杀了二哥,于是三弟给二哥报仇。卖点有两个,一个是“奸情”,一个是“义气”
而从历史层面看,一个亮点是张文祥刺马的壮烈和就义的惨烈,另一个亮点是“审马”的拖沓和晦涩以及后面所涵盖的政治斗争的层层黑幕。
无论从哪个层面下手,刺马都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和引人注目的高潮。但问题是,陈可辛企图同时在两个层面展开。-----这就产生了一个致命的矛盾。----如果要突出“奸情”,那么,庞青云(或者历史原型马新贻)就应该是勾搭兄弟老婆的风流人物。(当然,徐静蕾也就应该被范冰冰或者陈好之类代替,因为后两者在 “烟视媚行”方面要胜过前者很多。),----------但问题是,第一男主角是片酬一个亿的李连杰,投资方之所以愿意拿出3,4个亿,是因为,李连杰能打,所以鬼佬喜欢,也因此,回报有保障。所以,历史上进士出身的文弱书生马新贻,传说中曹二虎和张文祥的战俘变成了威风凛凛的武将,----并且,是他收编了曹二虎和张文祥。----因此,陈可辛就很难交代庞青云勾搭义兄弟老婆的情节,(还怕会损害李连杰的形象)---于是,他不得不让庞青云的奸情成为现代人意义上的互相吸引,也因此,他只能选择徐静蕾,而不是范冰冰了。
那么,既然陈可辛已经在一开头,就动摇了故事的基础,所以,为了给他的影片添加一层历史的厚重感,他不得不借用著名的苏州杀降事件来拔高庞青云和赵二虎之间的矛盾的层次。-----(顺便说说,历史上,为杀降事件痛心疾首的是洋枪队司令戈登,而不是被铁链拴着的痛心疾首的前土匪赵二虎,----再顺便说说,刘德华在表现这一段的时候,一如既往地过火了。)------甚至,为了显示剧中人物的档次,他不惜让庞青云攻陷了南京,------这就彻底的把他的历史片直接打到了“清装戏”的层次。---然后,他进一步地歪曲原作的精华,使赵二虎,这个本来单纯的一个带了绿帽的土匪,成为一个被兄弟出卖却还为了兄弟情义慷慨赴死的悲情人物,--------当然,这个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原作中,赵二虎始终仅仅是一个配角,但在本片中,饰演他的是香港四大天王里小母牛进酒吧的刘德华。作为香港导演,陈可辛绝对不敢用一个配角的戏份来打发他。所以,毫无必要的,给刘德华加了这样一个义薄云天的高大形象。-------于是,在李连杰和刘德华这俩个高大典型下面,刺马案中原来顶天立地,熠熠生辉的张文祥,这样一个历来都浓墨重笔描写的大英雄,已然没有了发挥的空间,他被一个娘娘腔的金城武来演绎了。
金城武是一个俊男,而且这也不是他的错,但他的个人气质和张文祥的差别简直不可以道里计。----但是,为了吸引大批无知的年轻女生,尤其是日本市场的无脑少女们,陈可辛,为了票房的保证,需要这个花瓶。也因此,我们不得不忍受,金城武笨拙的演技和奇怪的配音。------但忍无可忍的是,刺马的高潮,也就是张文祥在大军云集的校场之上,干净利落的刺杀马新贻,并慷慨就擒的壮烈场面被演绎成了片中李连杰展示武功和金城武表现无赖的情景。--------而熟悉港片的观众,更是一眼就可以看出,姜午阳刺庞青云这一段,实在是港片里最滥情,也是最常用的桥段。-----也因此,不免让人感叹陈可辛一到了关键时刻,便不自禁地漏出了他来自香港的出身以及他个人才气的有限,-----也最终,使一个精彩闪光的刺马案彻底沦为了一个企图面面讨好的商业片。------这样的片子,是不可能留传后世的,----虽然我们能看到陈可辛的努力,和精致,比如徐静蕾被杀前的絮叨。----但,他为了编剧,而践踏了历史。为了演员,而牺牲了角色,为了投资的回报,牺牲了戏的本身。所以,他成就了一个笑柄,那就是陈可辛的《投名状》。
顺便说一下,里面演何魁的那位演员很劲气。表演上,很强。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其它的没啥,就是那段誓言的掉文属于弄巧成拙,把投名状的意思硬生生改掉了。
时间大约在上映前的半年,变形金刚前加的片花,那可是真的有而且好像就记住了投名状,李连杰恶狠狠的“。。。。。看清楚了,报仇来找我。”
上映了,当然要和谐了。
从英雄开始,为了照顾内地港台的观众,三地各出一位巨星。
呵呵,投名状看完之后一头雾水,很多细节看不明白,还要上网把刺马案整个看一遍才能明白。
惊喜:所有你加的好友,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我当时也觉得莫名其妙
国内上映的《投名状》剪了很多少儿不宜的内容,其中之一就是楼主看不过眼的祭祀仪式。
其实在完整版里面,祭祀仪式之前,三兄弟是给一个绑着的人,一人一刀的,这才是真正的投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