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共早期军事人物一知半解谈 -- 逸云三洲
远远比不上奉张和日本的关系
老吴又不是什么真正的革命者,那样的暴动,
直接影响到他的统治和经济来源,镇压?毫不奇怪。
26年下半年在南方(湖南等地)的农会问题上的冲突,已经使两党势同水火了,当然后来国际那个指示更起了火上浇油的效果。
要不就是输出革命,要不就是为了苏联利益打算。但是话说回来,那也是因为中共力量太小,尤其是27年以后,基本上是被打的走投无路了,只好靠过去,不靠过去只有死路一条。毛泽东腰杆子硬了也就不听话了,中共只怕也是。
农会的问题中共内部也有分歧,有反对农会过于激进的做法的,也有不屑农民运动,力主工人运动的。(其实真要按共产国际来搞工人城市起义,那蒋中正反而开心了。)还有,虽然工农开始加入中共,但是没有陈李培养出来的知识精英,那根本就是一盘散沙。何况陈李毕竟是祖师爷,要他们下去太难了,不是27年这样一搞,李被杀,陈威信尽丧,他们两根本不太可能下台。
这样反而是把中共逼到绝路,激出了最大的能量了,其实根本不必这么着急,先由着他们闹,然后利诱分化之,挑动内部的民族主义者和拥苏派,工人运动分子和农会分子,温和派和激进派的矛盾,一面打一面拉,这样事半功倍,说不定还建立个.....有点过界了。
27年的屠杀不分对象,大杀一气,只能使得中共一边倒,还使得国民党内部分化,左派倒戈,结果是两边都削弱了。
蒋的举动我看还是主要针对汪精卫等左派,准备占据国民党统治地位,中共只是一个借口,随手铲除罢了,毕竟中共和国民党左派一个鼻子出气,至于后来的宁汉合流,很符合汪精卫的性格,那边强大就靠哪边嘛。
这次事变也是孙中山死后争夺国民党内部统治权的斗争,与其看作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宣战,不如看成国民党左右两派的战争更适合。
北伐军在前面打仗,农会在后面分田地,杀地主,
北伐军军官的主流是地主阶层的子弟,
怎么可能任由泥腿子翻天。所以后来清党起来,军队最积极。
所以,还是两条基本路线的分歧所致。
不过,这个好像不是共产国际的指示,共产国际当时还是比较软的, 看好国民党。
老蒋还是猴急,秋后算帐秋后算帐,这春天还没过呢,他急什么.....就算算帐,需要自己冲最前面吗?
共产党根本没想到事情恶化的那么快,基本上跟着工人的情绪走了。我所谓暴乱云云只是玩笑,当然在资方的眼里,办工会等于暴乱。记得30年代福特公司内地的汽车厂像独立王国一样,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把一个兴冲冲从东部赶来组织汽车工会的工会官僚挖掉眼睛扔进河里。那傻瓜可不是共产党,绝对爱国反共的工会活动家。
老吴和老张都不算傀儡,不过经济命脉在人家手里,没有重工业就没军队,只能多哈些腰了
北方另一大猎头族史可轩,出身于太原陆军学校,在军校当学生时参加辛亥革命,当上了晋南革命军的团长,本来也好算是山西革命军的风头人物了,因与阎老西搞不拢,被迫出走,去陕西老家投于右任搞搞新意思。史可轩与北李的第一次见面,相信是北京政变时期,当时史可轩是胡景翼国民二军的第三补充团团长,北李有没有立即下手猎头,小A不知,不过据说老史对第一次见面的北李印象深刻。以后史的身家跟着国民二军起伏,二军膨胀,老史当上郑州警备司令、岳维峻师的旅长,并结识了中共的另一大佬王若飞,双方过从甚密;二军在河南打了败仗,老史自然也就跟着缩了水。
其实当初国民二军的部队退到郑州一带时,老史和国民军的另一个旅长李养泉主张撤往河北,那里有同是国民军系统的石友三部和魏益三部,大伙儿扎堆,二军兴许能多留点种子,可惜二军向来自成系统,大敌当前,多数好汉想退回陕西老家,当家的岳维峻,本没多少主意,这时便高举起民主大旗,俯从民意,大队向老家方向撒鸭子,结果提前在半道上回了老家,只剩下一只虎窜回陕西,找虎伴一同守西安去了,后来双双熬成了饿虎,不在话下。老史跟老李呢,见好好的意见不被大家接受,一气之下,悍然违背民主原则,带队向河北方向退却,刚到河北地面,却接到岳当家的口信,让在两省边界等着他,想是回心转意了。要说老史这个人,虽然不尊重民主,老大还是尊重的,于是便等在那里,这一等,老大没等来,倒把个魏益三,生生从亲家等成了冤家,商震的老西们也跑来落井下石,老史和老李的家务,就此也交代了。老史成了白丁后,便去到上海找王若飞,正式过户跳了槽,然后去了苏联,冯玉祥五原再起炉灶后,老史又回到老旗手于右任的空帐篷里,当上了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卫队师师长,又兼了西安中山军事学校的校长,好在有党内同志的支持,老史帐下,好歹有了数千人马,成了驻陕总司令部大空头里的小多头。
冯玉祥清共后,史可轩与国民军猎头族同事,卫队师旅长、军校学生总队长许权中率政治保卫队千余官兵和中山军校近千师生,遵中共令北移富平,不幸被原国民二军的老同事,陕西小军阀田生春杀害,所遗部队,由许权中继续带领,在黄土高原这片靖国军的故地,到处找朋友、打冤家,故事传奇,总算为中共保留下一支武装,成为渭华起义的主体。许权中后来的经历也颇坎坷,去过苏联,回国后蹲过大狱,跟杨虎城搞过西安事变,刚有机会上战场大展拳脚,却又被人排挤,挂了高参的头衔去种地。幸运地是,许权中有两次为民族而战的光荣,一次是在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8师师长任上,一次是七七后,任96军177师529旅旅长,参加了忻口大战。43年,许权中在第四集团军高参任上被特务暗杀,结束了在国共两边都不得志的一生。
中共早期军事人才中的北方一族,原本也是藏龙卧虎,若干地方,如陕西,也是小军阀遍地,适宜武装割据,且中共在陕西掌握的部队,有石谦、许权中两旅,实力较之老总的三河坝余部,只多不少,其他国民军中的中共英雄,如张隐韬、刘天章、谷雄一,都先后拉起过武装,竟不能成大局面,缺乏一个有力的掌总盘者,总是一个原因。小A一孔之见,如北李能活下来坐镇北方,张兆丰或有造一局面的可能,这倒不是迷信名人,盖中共早期的毛病,总在过左,中枢诸公,往往天马行空,又易受远方影响,反观一班坐地户,则日日在现实里熬,看问题毕竟实际些,此乃屁股决定脑袋,无可奈何之事,是以中央大佬,初去地方坐镇,往往添乱,假以时日,贤政可期;而地方诸侯,若无足够的党内资历,自保不暇,纵有良策,亦无以成事;必得一明事理、讲实际的大老级人物坐镇地方,又有人脉,又懂技巧,或软磨、或硬泡,则多少有便宜行事的自由,毛泽东、张国焘的成功,多少与此有关,任、贺两胡子会师后的作为,或也是一个例子?小A借在总、分公司两边打工的些许实践,以小言大,在商论军,博一笑耳。由于红军在北方成就有限,中共早期军事人物中的北方一脉,猎头族也好、养成族也吧,渐渐埋没,倒是其中南下参加国民革命者,虽然也多是英年早逝,名气反是大些,以后各篇再写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想当年中山军政学院时代,邓小平只是政治部主任,校长可是他史大官人。可惜英年早逝,死的极为不值,这人名字也有意思,和史可法有一拼。A兄好像用的五笔输入吧?系统把岳维峻的尾巴骨吃掉了,成了丘维峻。。。
不日出差,时间略长,为五斗米折腰,读、写两项,看来是要略放一放。行前抢出“猎头篇”收尾,以作交代,以后各篇,只有等回来之后了。从七月十五日起笔写“朝鲜战争逸事”,于今一个半月,两个系列二十四段,与快手相比,简直慢如蜗牛,后一个系列,终不及续完,只能说抱歉了。不过对小A这等一天打鱼、一星期晒网的懒人,这实在已是破记录的,能坚持下来,总是因为西西河气、人气对脾气吧,亦是看了众多美文的小小回报。此次虽然归期未定,但或一月、或两月、或三月,总是后会有期的,祝西西河畅水丰,朋友们游河快乐,期待再聚!
大体说得对,所谓“联吴战略”是由维京斯基提出的,主要就是要取得吴的谅解,在铁路上搞工运,和军事猎头似乎没多大关系呢,梦姑娘可有点移花接木了啊?
不过老毛子心底里可能有进一步政治军事打算也是很正常的,“联吴战略”失败后,马林的“联孙战略”就完全从军政角度着眼了。
另有个问题,京汉铁路倒底是谁控制?我比较拿得准的是该路建成时,因贷款权属,铁路是由比利时公司掌握的,以后由中国政府赎回,但就没查到是在什么时间赎回的,有谁指点一下?(临走问问题,没关系,回来时看吧)
如此长篇,看的津津有味,若老萨写来就哭天叫地了,有内容,又风趣,且历史考据严谨,长了很多见识。
京汉铁路北起北京前门,纵贯直隶(今河北)、河南、湖北三省,南至汉口玉带门,全长1214.5公里。1896年,清政府命盛宣怀筹款兴建京汉铁路。1897年,开始勘测施工。1898年,比利时向清政府贷款450万英镑,并获得筑路权和管理权。1906年4月,京汉铁路建成通车。1909年1月,清政府向英法两国借款将京汉铁路路权从比利时人手中赎回。
???? 辛亥革命以后,京汉铁路路权由北洋政府中的交通系所控制,铁路工人受尽了压迫和剥削。直奉战后,军阀吴佩孚掌握了京汉铁路路权。他使用欺骗手段,提出所谓“保护劳工”的政治主张,以笼络人心。
不是英国?
工会成立时政府出面阻止,工人的激动情绪无法控制,一个重大原因是外资的欺压太甚太久。最后是赤手空拳与武装军警拼命。
联吴恐怕也有苏共官僚当权派“支持进步势力”的进一步打算,也就算了就像苏俄在土尔其支持了凯末尔一样;不过老吴对毛子的投资不太感兴趣。西西河不是深入谈共运的合适地方,不说也罢